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06)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54.58KB 文档页数:6
以活性炭为还原剂及以氩气为保护气,采用微波碳热还原的方法,将弱磁性的Fe2O3还原成强磁性的Fe3O4,并研究焙烧温度、保温时间以及SiO2粉末的加入对其还原焙烧成分及磁化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配碳量一定的条件下,焙烧温度是微波碳热还原的关键因素,随着温度的升高,还原产物中Fe3O4的含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650℃、保温5 min的条件下经微波还原后生成了纯Fe3O4粉末,其磁化率和还原度分别达到理论值2.33和11.11%;含SiO2的Fe2O3粉末在750℃以上进行微波还原,会生成大量的硅酸亚铁和氧化亚铁,导致Fe3O4含量降低,恶化还原焙烧指标,所以微波磁化焙烧的最佳温度应在570~650℃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30.4KB 文档页数:5
通过气体雾化技术研究了Cu100-XFeX(X=15,20,30和40)合金的凝固行为.考虑少量相液滴形核、扩散长大、空间迁移、凝固界面与液滴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体积分数等共同影响因素,建立了能描述该类合金凝固组织演变动力学模型.将数学模型与雾化液滴飞行过程中运动、传热和传质的控制方程相耦合,给出了数值求解方法,模拟计算了Cu基亚稳难混溶合金液-液相分离过程.结果表明:富Fe粒子的平均尺寸随着Fe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少量相液滴形核发生在基体熔体过饱和度峰值附近;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雾化液滴中少量相液滴的形核率增大,但平均半径减小;少量相液滴在Marangoni迁移和与固/液界面相互排斥共同作用下,向雾化液滴中心迁移,使雾化粉末最终形成壳型组织结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30.47KB 文档页数:5
用离子注入方法形成了NaCl型面心立方CrC。电子衍射确定其晶格常数为0.403nm。原位加热到250℃左右,其电子衍射环消失,表明它是亚稳的。按Miedma形成热计算方法计算,它的形成热为-29.4kJ/mol,说明它可能是一个亚稳相,俄歇谱也证实这一碳化相的存在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64MB 文档页数:28
目的要求 认识担子菌亚门中主要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及所 致病害的症状类型,掌握分类依据,尤其是锈 菌门、黑粉菌门各主要属的形态特征和典型生 活史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41MB 文档页数:29
目的要求 认识子囊菌亚门真菌各纲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96MB 文档页数:6
利用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取向成像技术分析了具有不同初始织构的镁合金AZ31动态再结晶晶粒的取向特征以及与相邻的形变晶粒的取向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初始织构以及不同应变量下动态再结晶新晶粒与形变晶粒的取向都相近,说明动态再结晶以连续方式进行,即亚晶转动方式.随形变量的增加,不同初始织构试样的晶粒都转向基面取向,但菊池带衬度图像显示大的形变晶粒内部很少有亚晶界存在并且菊池带质量高,说明塑性滑移机制仍在起很大作用但在靠近晶界处发生,形变晶粒是通过平行于压缩面方向剪切晶界而逐渐消失的.动态再结晶晶粒与相邻形变晶粒的取向差表明不同初始织构造成不同的取向差,但总的趋势是相同的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36MB 文档页数:33
实验目的 了解鞭毛菌亚门真菌的主要形态特征,掌 握与植物病害有关的重要属的形态特征 、分类依据,为分类鉴定打下初步基础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41MB 文档页数:7
研究了Si对冷拔形变低碳Si-Mn双相钢回复及再结晶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钢回复及再结晶过程首先在原双相组织中的铁索体区内发生;再结晶晶粒的形成方式既可以是亚晶合并,也可以是亚晶界向外弓出;原铁素体区再结晶后的α晶粒,大于原双相组织中马氏体区再结晶的α-晶粒。(2)钢中硅含量的增多,显著推迟形变Si-Mn双相钢的回复及再结晶过程。(3)分别计算了试验钢回复后期和再结晶前期的激活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6MB 文档页数:6
采用区域熔化定向凝固技术,研究了冷速在26~130K/s范围内Ni-5%Cu合金的组织转变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梯度1300K/cm情况下,生长速度在500~700μm/s区间上,结晶形貌发生枝胞转变。温度梯度对亚快速凝固组织影响很大。晶体生长方向影响结晶形态选择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1KB 文档页数:7
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 发展中国家,即第三世界,大多分布在亚非和拉美,又称“亚非拉国家”。过去都是 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大批殖民、半殖民地国家耳 得了政治独立,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首页上页1011121314151617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06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