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008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31.5KB 文档页数:3
通过对分层物体制造工业应用关键技术及废料分离机理的分析讨论,首次提出临界分离角的概念,阐述了应用临界分离角的废料网格划分方法.应用临界分离角理论划分废料网格可从根本上解决废料分离问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65.19KB 文档页数:6
分析了IF钢冶炼过程中渣对钢液中[Al]、[Ti]的氧化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IF钢加铝脱氧后全氧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熔渣中(FeO)、(MnO)对钢液的二次氧化存在两种方式.当氧化物在渣中的传质是反应限制性环节时,反应发生在渣/钢界面,生成的脱氧产物分布在渣/钢界面,此时渣的氧化性随时间呈指数下降;当脱氧元素在钢中传质是反应限制性环节时,反应发生在钢液内部.对某厂RH精炼渣的数据作回归得到RH加铝后渣的氧化性随时间指数变化的关系式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45.26KB 文档页数:5
基于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某大型铝电解槽结构的三维实体模型和热应力场耦合分析的有限元模型.考虑材料非线性和接触非线性的基础上对电解槽结构强度进行了仿真计算,给出了槽壳和摇篮架的应力、应变云图,分析了电解槽结构的变形规律,并提出了结构优化的途径.以槽壳近似弹性体为目标,对不同组合载荷工况进行了反算,得出与实际更接近的荷载条件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38MB 文档页数:346
第一章 有限元概念 第二章 控制和输入阶段 第三章 单元的预备计算 第四章 单元矩阵的计算 第五章 等参元 第六章 单元的积分和插值 第七章 将单元方程组装成系统方程 第八章 结点参数边界约束的应用 第九章 求解方程和输出结果 第十章 一维问题的应用实例 第十一章 二维问题的应用实例 第十二章 三维问题的应用实例 第十三章 网格的自动生成 第十四章 初始值问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79.36KB 文档页数:5
通过Gleeble 2000上的热模拟压缩实验,分析了Q235低碳钢在不同热加工参数下的动态组织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应变速率和温度对Q235钢的奥氏体形变特征影响强烈.在相同变形温度下,应变速率的提高可以明显推迟动态再结晶的发生:应变速率较低时,降低温度同样可以延迟动态再结晶的发生.利用定量金相技术及线性、非线性拟合算法,建立了 Q235钢热变形过程的唯像本构关系及组织演化动力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Autoforge3.1有限元软件平台.压缩过程有限元模拟分析表明,分别采用Arrhenius双曲正弦方程描述Q235钢的唯像本构关系及Yada模型表征Q235钢变形过程的平均晶粒尺寸,可以满足预测精度,与实际变形过程基本吻合
文档格式:PPTX 文档大小:678.58KB 文档页数:22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 二、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和亲和力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一、特异性 二、可逆性 三、比例性 四、阶段性 第三节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二、环境因素 第四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02KB 文档页数:33
CRM与电子商务的应用整合 CRM与供应链管理的整合 CRM与企业资源计划的整合 知识管理---CRM应用的延伸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7.06KB 文档页数:3
介绍了一套自主开发的热轧工艺参数模型.该模型内耦合了不同钢种的变形抗力曲线,这些变形抗力方程中耦合了钢的化学成分、温度、应变、应变速率及奥氏体晶粒尺寸等因素.根据输入的工艺参数用西姆斯方程计算每道次的应变速率及应变量,并得到相应道次的变形抗力、热轧轧制力、力矩及功率等参数.模型可根据实测的结果自学习,并修正相应的结果.与攀钢热轧厂的实测结果相比,模型的输出结果吻合较好,预测误差在10%以内.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59MB 文档页数:78
§2-1 引言 §2-4 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2-7 许用应力与强度条件 §2-2 轴力与轴力图 §2-5 材料拉压力学性能进一步研究 §2-6 应力集中概念 §2-8 连接部分的强度计算 §2-3 拉压杆的应力与圣维南原理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4MB 文档页数:10
为了研究桩土相互作用下大跨度钢拱桥的地震反应特点以及塑性铰的形成部位和发展过程,利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比研究了在多组地震输入条件下,考虑基础固结和桩土相互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及在罕遇地震下的地震反应,并探讨了层状场地土对桩基以及上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基础固结模型相比,考虑桩土相互作用体现了土的特性对结构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结构的动力特性,结构的自振周期延长,且对高阶振型周期影响显著;同时结构各部位的内力响应呈下降趋势,位移响应被放大,但受边界假定的影响,其总体反应趋势未发生改变,其中在主梁1/4处、梁拱结合处以及柱底处均出现塑性铰,且柱底处率先屈服,各塑性铰区的变形仍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桩身则未出现塑性铰
首页上页136137138139140141142143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008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