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745)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4.5KB 文档页数:1
例:钢尺丈量一坡度均匀的倾斜距离,结果为95.042m。丈 量时拉力P=10kg,温度t=0℃,两桩顶高差h=0.42m,求水 平距离。(钢尺名义长度为30m,当拉力为P=10kg,t0=20 ℃时,钢尺检定长度为30.004m)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78.09KB 文档页数:7
疫苗具有较好的稳定性c4℃保存8个月其免疫保护力仍为83.6%、草鱼免疫后 的血清中和抗体效价为119.2土8.8(2),与保存开始时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别。28℃保存d,其 免疫原性也基本上保持在原来的水平。CFRⅤ疫苗在此两温度下的免疫有效期分别为8个月 和8d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4.67KB 文档页数:5
草鱼出血病病毒感染鱼肾(C1k)单层细胞后,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其繁殖周期为 2一3天。病毒增殖的上升期在感染后的12—48小时。28°下,当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简称mo为0.05pfu/ce11时病毒滴价可达1.78×101PU/ml,不同 温度(25°℃、28°℃、30C)下通气培养,测定病毒滴价略有差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4MB 文档页数:12
硼钢碳氮共渗工艺控制不当时,容易在共渗层中出现表层和过渡区两类非马氏体黑色组织,它们的出现是渗层相应部位上淬透性不足的表现。这两类黑色组织产生的原因不同,因而工艺因素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前者主要是由于合金元素的内氧化以及碳、氮化合物形成所引起的;后者是由于硼在渗层中发生了再分布以及硼的存在状态发生明显变化所引起的。综合考虑避免硼钢碳氮共渗层的两类黑色组织,较合理的工艺是:采用较高的共渗温度,后期通氨,共渗期油量高些、氨量低些,渗后尽快冷却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7MB 文档页数:8
针对目前高碳高硅低温贝氏体(纳米结构贝氏体)相变速度缓慢的现状,采用贝氏体相变热力学理论分析主要合金元素对低温贝氏体相变驱动力的影响,设计了新型纳米结构贝氏体钢成分0.83C-2.44Si-0.43Mn-0.73Al.利用膨胀仪研究该成分贝氏体钢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整体动力学,综合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背散射衍射等方法研究热处理工艺对实验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50℃等温转变贝氏体的抗拉强度为1401 MPa,延伸率为42.21%,强塑积可达59136 MPa·%,在室温拉伸过程中发生明显的相变诱导塑性效应;230℃等温转变组织中贝氏体铁素体片层厚度小于100 nm,抗拉强度达2169 MPa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3MB 文档页数:7
本文着重研究FGH95和Rene'95两种粉末经热处理后组织的变化。实验结果指出:树枝晶蛆织较胞状晶组织难于均匀化。在1140℃加热3h后粉末的铸态组织才能完全消除达到均匀化。FGH95粉末中γ'相溶解温度较Rene'95粉末中的低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9MB 文档页数:8
为了研究铁基载氧体的反应特性,基于未反应缩核模型建立了移动床内铁基载氧体颗粒还原过程的一维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铁基载氧体与H2、CO的多级还原反应,气体组分体积分数模拟值与实验值的平均误差为6.9%,总还原度的平均误差为11.2%.研究表明:铁基载氧体在移动床反应器内最终还原度约为23%,主要进行的反应是第一级和第二级还原反应,第一级和第二级还原度分别为95%和40%;提高反应器内温度、选择合适的载氧体粒径及气固比有助于增加反应的深度,提高合成气及铁基载氧体的利用率,载氧体粒径建议取1~2 mm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25KB 文档页数:6
工艺简介 精馏过程---将组分复杂的混合物 通过传热、传质分离成纯度相对 较高的单一化工产品的过程 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相对挥 发度不同,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 通过蒸发与冷凝,使液相中的轻组 分和气相中的重组分互相转移,从 而实现分离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33.42KB 文档页数:6
针对铅锌冶炼企业产出大量含铅固体废弃物难以环保经济回收的难题,提出从多种含铅废料中回收二次铅的还原造锍熔炼新工艺.在热力学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以铅膏、铅渣、铅烟灰和黄铁矿烧渣的设计混合料为熔炼对象,以氧化铁为固硫剂,焦粉为还原剂,苏打和芒硝作为添加剂的工艺实验,研究熔炼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对铅和银直收率的影响.得到优化的工艺条件:FeO/SiO2质量比为1.10,CaO/SiO2质量比为0.30,添加剂组成中Na2CO3/Na2SO4质量比为7∶3,焦粉用量为含铅物料质量的15%,熔炼时间为2 h,熔炼温度为1200℃.在此条件下综合实验中铅直收率为85.95%,银直收率为83.15%.新工艺具有固硫、综合利用和一步炼铅的优点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35MB 文档页数:8
为了解大型铸锭在轧制过程中产生边裂的原因,通过对比铸坯中部和边部的成分、不同温度下相比例、两相硬度差等的变化规律,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观察分析试验钢的微观组织和断口形貌,分析了边部容易开裂的原因.结果表明,和中部相比,边部晶粒细小,且铁素体含量较多,但边部开裂更严重.这说明晶粒尺寸和相比例并不是影响使边部开裂严重的主要原因.而和中部比,铸锭边部试样两相硬度差较大,使两相在热变形过程中应变分配不均匀,容易在相界处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开裂.同时边部析出物较中部多,相界析出物的产生破坏了基体的连续性,容易在相界处产生显微裂纹,导致开裂
首页上页144145146147148149150151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745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