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4802)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92KB 文档页数:24
第一节 胺 • 胺(amine):指氨(NH3)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 第二节 酰胺 酰胺(amide)在结构上可看作是羧酸分子中的 羟基被氨基(-NH2)或羟氨基(-NHR、-NRR’)取代后的产物;也可看作是氨或胺分子中的氢原子被酰基取代后的产物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93MB 文档页数:57
1. 了解光的相干性,掌握双缝干涉、洛埃镜实验和薄膜干涉现象的产生条件和计算方法。 2. 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掌握单缝衍射、光栅衍射和X射线衍射现象产生的条件和计算方法。 3. 了解光的偏振和物质的旋光现象,掌握马吕斯定律的应用和物质旋光度的测量方法。 第一节 光的干涉 第二节 光的衍射 第三节 光的偏振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25.82KB 文档页数:6
用扫描开尔文探针(SKP)和局部电化学交流阻抗(LEIS)技术,研究了2A12铝合金在盐雾腐蚀实验早期阶段的腐蚀行为和电化学过程.结果表明,盐雾实验初期,铝合金表面出现点蚀坑,Cl-对铝合金腐蚀有显著的加速作用,随盐雾时间延长,点蚀扩展.扫描开尔文探针的测试结果显示,在盐雾腐蚀过程的初期,金属表面阴极区和阳极区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局部腐蚀的特征.随着盐雾时间的延长,试样表面电位逐步正移,并出现明显的阴极区和阳极区.局部电化学交流阻抗的测试结果表明,试样表面的局部电化学阻抗随盐雾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增加,但分布较为分散.这说明在腐蚀过程的初期,2A12铝合金表面不断生成腐蚀产物,对腐蚀反应产生阻碍作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96.54KB 文档页数:4
采用多种方法对酒钢72A钢中非金属夹杂物进行了调查,对夹杂物的类型、来源、数量及尺寸进行了讨论.实验证明,铸坯中夹杂物有60%外来夹杂物,40%为脱氧产物;引起线材拉拔脆断的主要原因是外来大颗粒脆性夹杂,而控制好脱氧产物和外来夹杂物的组成、形貌、大小及分布,是解决线材拉拔脆断的关键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1.5KB 文档页数:3
一、基本思路与计算公式 二、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三、操作步骤(略) 四、应用举例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8KB 文档页数:4
1基本思路与计算公式 2适用对象和条件 3因素修正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65.94KB 文档页数:4
基于过程模拟开发组件库SimuSage开发了通过氢气还原氩气气氛中的NbCl5制备超细铌粉的热力学模拟程序,讨论了蒸发温度、载气用量(Ar(g))、还原反应温度、H2(g)用量、收集区温度等关键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NbCl5(s)的蒸发率以及气相中NbCl5(g)的浓度取决于蒸发温度及氩气的用量;还原温度为1000℃时固相产物为Nb(s)单一相所需的最小H2(g)用量为20 mol/1 mol NbCl5;提高收集区温度有利于获得高纯度固相Nb粉产物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0.5KB 文档页数:4
一、新产品开发与市场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活力源泉。 (1)企业寿命周期。 (2)产品寿命与市场寿命周期。 (3)产业寿命周期与技术寿命周期。 2、创新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3MB 文档页数:7
利用高温高压冷凝釜模拟油气田湿天然气CO2腐蚀环境,进行了不同气体温度、湿气-管壁温差的湿气冷凝腐蚀实验,研究了温度对X70钢腐蚀形态、速率的变化规律.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了腐蚀产物膜的微观形貌和成分,并与高温高压釜中全水相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建立了湿气管道腐蚀预测模型,初步探讨了湿气温度、管壁温度、温差、液膜温度和冷凝率等重要湿气参数对湿气顶部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管壁温度(5℃)下,湿气温度升高使X70管线钢腐蚀速率升高;在相同的湿气温度(25℃和45℃)下,X70钢的腐蚀速率随管壁温度的升高而略有下降;在20~45℃范围内,腐蚀产物膜与基体的结合较弱,极易从基体剥落,腐蚀形态均为全面腐蚀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66.18KB 文档页数:3
研究了Ca3N2对高温常压下B4C与NH4CL生成hBN反应的作用.在950℃,B4C与NH4Cl的反应产物中含少量hBN,加入Ca3N2后hBN含量无明显变化;在1200℃,B4C与NH4Cl的反应产物中hBN含量高于950℃时的含量,加入Ca3N2后hBN含量明显增加.分析表明:Ca3N2在上述生成hBN的反应中表现出催化作用.Ca3N2对生成hBN反应的催化作用弱于Li3N,而且Ca3N2和Li3N都只有在熔融状态下才有催化作用
首页上页150151152153154155156157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4802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