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89)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5MB 文档页数:5
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研究了含Ti复合夹杂物对非调质钢组织细化的影响,测定了含Ti非调质钢的室温拉伸强度和冲击功,并观察了断口形貌.结果表明:Ti的复合夹杂物可以作为晶内铁素体形核核心,细化奥氏体晶粒;加Ti后冲击断口中延性形貌所占面积比例上升,在保持非调质钢强度的条件下使韧性提高约50%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46.56KB 文档页数:3
以钢液中钱盐脱铜实验为例,分析了实验过程中引起柑祸内钢液质量变化的几种因素,对模拟工业喂丝法的铁盐脱铜实验数据进行了重新处理,得出了更为合理的钢液中铜含量与脱铜剂加人量之间的关系并与处理前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7MB 文档页数:10
通过摩擦磨损、高温硬度及相应的分析试验研究了典型身管用钢32Cr2MoVA、30SiMn2MoVA在室温、200、400以及600℃下的摩擦磨损行为与规律.结果表明:两种材料的摩擦系数在各个温度区间内的区别不大,主要受摩擦氧化物产生与否影响.32Cr2MoVA的磨损率随着温度的提高先降低再提高之后又下降,30SiMn2MoVA的磨损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先降低,然后逐渐升高,600℃达到最高.温度、身管钢在高温下的硬度和磨盘材料与滑动销的高温硬度差(Hd-Hp)共同影响磨损表面氧化物层的最终形态.室温至200℃时,身管钢磨损行为主要受表面氧化物层的影响.室温下两种身管钢磨损机理均为黏着磨损及磨粒磨损,200℃时均为氧化轻微磨损.环境温度达到400℃以上时,身管钢以及磨盘材料的基体硬度开始影响磨损行为.400℃时两种身管钢磨损机理均为氧化严重磨损.600℃时,32Cr2MoVA的Hd-Hp减小,磨损表面出现了厚度很大、致密的氧化物层,磨损机理为氧化轻微磨损;而30SiMn2MoVA的Hd-Hp显著增大,试样发生了明显的塑性挤出,为塑性挤出磨损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MB 文档页数:5
为了改善脱磷,在实验室和工业转炉的基础上开展了一些试验.结果表明,在顶底吹条件下,搅拌强度、碳磷氧化反应转化温度、金属液碳含量和炉渣成分对脱磷有明显影响.用试验数据建立了一个包括碳含量和搅拌因素在内的磷分配比公式,并验证了一个脱磷反应速率方程.在考察熔池氧化性的同时,提出了一个支配铁氧化的吹炼指数来调整氧在炉渣和金属液之间的分配.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控制顶底吹条件和炉渣成分使脱磷和熔池中铁的过氧化均获得改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57.54KB 文档页数:4
使用BaO-CaO-CaF2系渣在实验室中进行钢水深脱磷实验以获得超低磷钢水.实验结果表明,初始磷约为0.01%的条件下,获得了50%以上的脱磷率及0.005%以下最低0.002%的磷含量;脱磷效果受钢水氧化性影响显著.实验测得1 813~1 893 K范围内该渣系的磷容量在1018~1019.35之间,并且随BaO含量增加,磷容量增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8MB 文档页数:4
通过实验室热模拟和轧制实验研究了添加0.21%Al对成分为0.05%C-1.7%Mn-0.4%Si-0.05%Nb-0.03%Ti(质量分数)的微合金钢奥氏体分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0.21%Al在冷速为10℃/s范围内明显抑制奥氏体向先共析铁素体的转变,提高了贝氏体的淬透性;对于780℃终轧后在600℃等温20min的钢板,Al通过提高碳的活度减轻或避免了带状组织的形成,明显提高了轧制钢板的力学性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82MB 文档页数:12
总结了28年来作者对中国考古发掘出土逾千件铜器显微组织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古代铜及铜合金有纯铜、砷铜、锡青铜、铅青铜、铅锡青铜、黄铜、铅黄铜、银铜、砷白铜及镍白铜等;它们的显微组织显示了铸造、冷热加工组织以及室温长期埋藏条件下铜合金组织发生的变化,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显示的特征等;与现代铜及铜合金金相图谱有诸多不同.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铜及铜合金金相学的内容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0.32KB 文档页数:4
使用1400/850W的微波炉,在实验室研究了微波加热磁铁矿球团时球团矿的温度变化规律、干燥特点、生球强度和焙烧后球团的岩相特征,并对固结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和普通干燥焙烧方法相比,微波法干燥焙烧球团矿温度上升迅速且内部温度分布均匀;干燥速度很快,干燥过程中不出现裂纹和爆裂现象;焙烧后的磁性球团矿主要由连晶充分的Fe2O3组成;每个成品球的强度为170~230kg;焙烧时不会出现过热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74.8KB 文档页数:8
简要综述了铁矿石还原控制步骤与数学模型的研究状况,分析了纯机理模型的不足及动力学模型与复合控制模型形式近似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半机理——半经验模型的原则和方法,根据确立的影响还原速率的各因素,建立了实验室条件下的移动床还原数学模型。半经验模型保留了机理模型的优点,又能仅用少量简单实验确定必要的参数,模型的求解大为简化,而在实用范围内有足夠准确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38.71KB 文档页数:8
针对金川Ⅲ矿区硐室围岩蠕变控制问题,通过对破碎工程系统中大件道工程围岩变形的监测发现有明显的流变特性,即包括急剧变形、减速变形以及变形趋于稳定的三个阶段.分析了围岩应力环境、矿物成分和地下水对硐室围岩变形的影响,提出了适合高地应力构造影响带围岩流变模型,并对流变参数作了分析.根据金川岩体流变过程是由弹性、塑性、黏弹性和黏塑性等多种变形共存的一个复杂过程,呈现出高度的非线性的特征,从理论上分析二次支护的最佳时机,即金川Ⅲ矿区深部岩体在开挖并进行一次支护后的第3周内可作为最佳的二次支护时机,允许变形量应控制在50~150 mm
首页上页1213141516171819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8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