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07)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31.31KB 文档页数:5
以极端稀释气溶胶体系中单个粒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考虑受重力浮升力、表面势力和布朗热动力作用的运动控制方程,运用布朗动力学方法数值模拟了近壁处气溶胶粒子的动力特性规律.结果表明,壁面之上一定范围内(约50个气溶胶粒子半径)存在一个壁面影响区,区域中气溶胶粒子的动力特性有别于无界大空间中的气溶胶粒子,且其厚度远大于壁面对粒子作用力的范围(约1个粒子半径).最后讨论了不同表面特性、不同粒子半径时壁面影响区的变化规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90.23KB 文档页数:5
为了解汽车半轴楔横轧机动态特性,提高设备整体性能和产品精度,应用ANSYS有限元动力学分析模块,得到了汽车半轴轧机的工作机座和主传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并对汽车半轴楔横轧机动态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轧机的工作机座和主传动系统的动态特性设计可靠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69MB 文档页数:9
基于某两联曲线弯桥建立了计算模型,分析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碰撞反应特性,明确了该曲线弯桥的动力响应机制.基于梁间连梁拉索装置的设置,研究游间量对曲线弯桥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地震波的频谱特性对曲线弯桥碰撞反应影响显著,在远场地震作用下,梁间碰撞频率增大,但碰撞冲击力减小;随着连梁装置游间量的增大,游间量值对连梁拉索轴力的影响减弱,对梁间碰撞力的影响增强,梁间碰撞力增大,但碰撞次数基本无变化;游间量对墩底塑性开展影响显著,随着游间量的减小,曲率延性需求系数降低,较无连梁装置时减少62.5%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11MB 文档页数:35
一、掌握简谐振动的特征和规律。 二、理解描述简谐振动的特征量———振幅、周期、 频率(角频率)、相位及初相的物理意义,掌握确 定这些特征量的方法,从而能熟练地写出简谐振动 的表达式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18MB 文档页数:38
4.1 概述 4.2 触发器的电路结构与动作特点 4.3 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描述方法 4.4 触发器的动态特性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62MB 文档页数:68
本章主要介绍桥梁动力特性、作用于桥梁上的风 荷载的计算及桥梁动力失稳判断等内容。此处的桥 梁动力特性主要涉及桥梁的自振周期及频率,本章 介绍了如何用结构动力学方法和一些经验公式进行 计算。风荷载计算在基准风压基础上考虑了重现期 结构体型、地形、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桥梁动 力失稳包括颤振失稳和驰振失稳,本章介绍失稳机 理及如何用运动方程和经验公式来判断桥梁是否可 能发生动力失稳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59MB 文档页数:147
本章从什么是触发器出发,介绍了常见触发器逻辑功能及其动作特点;介绍了时序逻辑电路的构成与分析方法;举例说明了时序逻辑电路设计的一般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寄存器、计数器电路的组成与原理,常见寄存器、计数器集成芯片;最后介绍了脉冲单元电路。读者应深入理解特征方程、状态图、时序图等时序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解常见触发器逻辑功能、动作特点,掌握常见寄存器、计数器集成芯片的逻辑功能及其应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34.99KB 文档页数:7
分析了液压凿岩机双缓冲系统的结构特点,应用孔口节流理论确定了缓冲活塞的静平衡位置,基于应力波传递原理得到了缓冲活塞的回弹速度,考虑油液的压缩特性推导出一级缓冲腔压力公式,由间隙流量公式得到了二级缓冲腔压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缓冲活塞的运动微分方程.应用Matlab工具对双缓冲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了不同环形间隙下缓冲活塞的运动规律,探讨了环形间隙对一级和二级缓冲腔压力的影响.提出与环形间隙和活塞最大行程的比值相关的间隙行程系数η.仿真结果表明,间隙行程系数与双缓冲系统的特性密切相关,存在最优范围.搭建了实验台,通过实验对缓冲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20.67KB 文档页数:5
用SHPB高速冲击试验机,对4种不同裂隙类型的矿岩进行高速冲击试验,测定矿岩在高速冲击作用下应力波形、应变历史、应变率历史、应力历史、应力-应变曲线、应力-应变-应变率的关系、应力-应变-裂隙类型的关系,算出动态破坏强度和动态弹模.定量进行动静态矿岩力学特性比较,得出裂隙矿岩与完整矿岩在不同力学状态下的数值关系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9.5KB 文档页数:3
第八章振动 基本要求 1.掌握谐振动的特征。会确定谐振动方程。如何确定固有角频率ω、振幅A、初相。会用旋转矢量表示谐振动并用来确定初相吗? 2.一定要掌握同振向同频率谐振动的叠加。 3.了解阻尼振动的三个状态,受迫振动的特点和共振。振动的分解
上页1234567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07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