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10)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05.5KB 文档页数:46
第一章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及其本质特征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世界的本质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第二节 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第三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第三章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思维方法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四、内容和形式 五、现象和本质 第四节 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二、分析和综合 三、抽象和具体 四、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第四章 认识的基础、本质和过程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 三、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四、反映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建构过程 第二节 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 一、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二、认识辨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四、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统一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一、 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和谬误的辨证关系 四、检验真理的标准 五、认识的价值性问题 第五章 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实践本质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三、社会有机体的自我更新机制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的构成及特点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经济结构和阶级 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社会政治结构及核心 二、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三、国家的职能和形式 四、国家的类型和消亡 第四节 社会的意识结构 一、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二、社会意识的构成 三、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 四、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 第六章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历史主体的能动性 第一节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基本内容 第二节、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及其社会作用 第三节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历史主体能动性的关系 四、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第二节 人的发展是一个自由解放过程 第三节 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72KB 文档页数:84
第一篇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 政治 第一节 政治的涵义 第二节 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 第二章 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学的涵义和内容构成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篇 政治关系 第一章 利益与政治 第一节 利益的涵义 第二节 利益关系 第三节 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政治权力 第一节 政治权力的涵义 第二节 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第三节 政治权力的作用 第三章 政治权利 第一节 政治权利的涵义 第二节 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第三篇 政治行为 第一章 政治斗争 第一节 政治斗争的涵义 第二节 政治斗争的方式、战略和策略 第三节 政治斗争的作用 第二章 政治统治 第一节 政治统治的涵义 第二节 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特征 第三节 政治统治的类型和方式 第三章 政治管理 第一节 政治管理的涵义 第二节 政治管理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第四章 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涵义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方向 第四篇 政治体系 第一章 国家 第一节 国家的涵义 第二节 国家的形式 第三节 国家机构 第二章 政党 第一节 政党的涵义 第二节 政党制度 第三章 政治社团 第一节 政治社团的涵义 第二节 政治社团的类型 第三节 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第五篇 政治文化 第一章 政治心理 第一节 政治心理的涵义 第二节 政治心理的基础和构成要素 第三节 政治心理的类型和作用 第二章 政治思想 第一节 政治思想的涵义 第二节 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 第三节 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作用 第三章 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第六篇 政治发展 第一章 政治革命 第一节 政治革命的涵义 第二节 政治革命的条件和方式 第三节 政治革命的类型和作用 第二章 政治改革 第一节 政治改革的涵义 第二节 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 第三节 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第三章 政治民主 第一节 政治民主的涵义 第二节 政治民主的类型 第三节 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和社会政治作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0.42MB 文档页数:187
第一部分 副属和弦与副下属和弦综合练习 第一课 大小调副属七和弦综合练习 第二课 副下属和弦练习 第三课 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变和弦的副属七和弦练习 第四课 降 Ⅱ级和弦的副属七和弦练习 ⒛ 第二部分 半音线条化和声及远关系转调练习 第五课 减七和弦练习 第六课 增六和弦与属变和弦练习 第七课 特殊和弦外音练习 第八课 低音声部半音化线条练习 第九课 远关系离调、转调练习 第三部分 色彩性、调式性和声练习 第十课 色彩性和声练习 第十一课 九、十一、十三和弦及持续音练习 第十二课 教会调式和声练习 第十三课 五声调式和声同主音交替及转调练习 第四部分 风格模仿与发展练习 第十四课 巴罗克风格模仿与发展 第十五课 古典风格模仿与发展 第十六课 浪漫派早期风格模仿与发展 第十七课 浪漫派成熟时期风格模仿与发展(声乐部分) 第十课 浪漫派成熟时期风格模仿与发展(器乐部分) 第十九课 咖 咖 与发展(教会调式与高韵韵戢妨 第二十课 调式和声风格模仿与发展(五声调式)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7MB 文档页数:21
第一节 概述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官适宜刺激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三)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第二节 视觉器官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二)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 (三)眼的调节 (四)简化眼和视敏度 二、瞳孔和瞳孔对光反应 三、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四、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一)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 (二)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威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 五、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六、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七、与视觉有关的其它现象 (一)暗适应和明适应 (二)视野 (三)视网膜电图 (四)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第三节 听觉器官 一、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二、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 (一)耳廓和外耳道的集音作用和共鸣腔作用 (二)鼓膜和中耳听骨链增压效应 (三)咽鼓管的功能 三、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一)耳蜗的结构要点 (二)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三)耳蜗的生物现象 四、听神经动作电位 第四节 前庭器官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二、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第五节 嗅觉和味觉 一、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特点 二、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特点 第六节 皮肤感受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MB 文档页数:38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的概念 (一)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二)心动周期中心房压力的变化 (三)心房和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三、心脏泵功能的评定 (一)心脏的输出量 (二)射血分数 (三)心脏作功量 四、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一)搏出量的调节 (二)心率及其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三)心脏泵功能的贮备 五、心音心音图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征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一)心肌的兴奋性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三)心肌的传导性和心脏内兴奋的传导 三、自主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一)迷走神经和乙酰胆碱的作用 (二)心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的作用 四、体表心电图 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二)血流阻力 (三)血压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二)动脉脉搏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三)静脉血流 五、微循环 (一)微循环的组成 (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通透性 (三)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 (四)策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五)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一)淋巴液的生成 (二)淋巴液的回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二)心血管中枢 (三)心血管反射 (四)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 二、体液调节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三)血管升压素 (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六)心钠素 (七)前列腺素 (八)阿片肽 (九)组胺 三、局部血流调节 (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 (二)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第五节 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 (一)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 (二)冠脉血流的特点 (三)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二、肺循环 (一)肺循环的生理特点 (二)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三、脑循环 (一)脑循环的特点 (二)脑血流量的调节 (三)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 (四)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2MB 文档页数:55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一)脂质双分子层 (二)细胞膜蛋白质 (三)细胞膜糖类 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一)单纯扩散 (二)易化扩散 (三)主动转运 (四)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功能 一、由具有特异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 (一)化学门控通道 (二)电压门控通道 (三)机械门控通道 二、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系统 第三节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一)兴奋性和兴奋含义及其变迁 (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和阈刺激 (三)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一)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三)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 三、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 (一)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 (二)局部兴奋及其特性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二、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二)肌管系统 三、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 (一)肌丝的分子组成和横桥的运动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四、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一)前负荷或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枣长度-张力曲线 (二)肌肉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张力-速度曲线 (三)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四)肌肉的单收缩和单收缩的复合 五、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一)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和收缩机制 (二)平滑肌在功能上的分类 (三)平滑肌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7MB 文档页数:7
对含Hf和Ta新型镍基高温合金FGH98Ⅰ等离子旋转电极(PREP)雾化原始和不同温度下预热处理粉末中的碳化物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粉末中MC'型碳化物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富Ti、Ta和Nb,另一类为含Ta、Hf和Zr.两类碳化物均含有一定量非碳化物形成元素Co和Ni及中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Cr和Mo,并以块状、粒状分布于枝晶或胞晶间;随着预热处理温度升高,粉末中富Ti、Ta和Nb的MC'型碳化物转变为MC型碳化物,且其所含Ti、Ta和Nb的总量增大;含Ta、Hf和Zr的MC'型碳化物发生分解和转变,析出稳定的M23C6、M6C和MC型碳化物,M23C6碳化物的析出和溶解温度为950℃和1150℃,M23C6和M6C碳化物共存温度为1000~1100℃.另外,粉末中微量元素Hf和Ta主要以碳化物和γ'相参与碳化物反应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78.72KB 文档页数:34
第一节 一般生物学数据 一、实验动物染色体数目 二、实验动物繁殖生理数据 三、实验动物组织生长和细胞更新数据 四、哺乳动物和人的细胞更新速度 五、实验动物和人各类正常组织细胞分裂间期各进相的时间 六、哺乳动物和人全身照射的半致死量 七、哺乳动物平均寿命和最长寿命 八、哺乳动物和人的水代谢期与寿命的关系 九、狗与人的年龄对应 十、实验动物正常新陈代谢率 十一、哺乳动物和人产热量和水半代谢期 第二节 生理学数据 一、实验动物红细胞总数、压积、体积、大小和血红蛋白浓度 二、实验动物白细胞总数、分类计数及血小板数 三、实验动物正常骨髓象数值 四、实验动物血容量、心率、心输出量 五、实验动物全血、血浆、红细胞的容量和静脉血比容 六、实验动物血液温度、酸碱度、粘稠度、比重和体温数据 七、实验动物血细胞脆性、沉降速度和凝血时间 八、实验动物正常血压数值 九、实验动物的循环时间 十、实验动物心电图正常参考数值(间期) 十一、实验动物心电图正常参考数值(波辐电压) 十二、实验动物正常心率时心脏周期情况 十三、实验动物血液动力学指标数值 十四、通气量、耗气量 十五、实验动物呼吸器官相对形态特点及外在气体代谢 十六、实验动物饲料、饮水要求量和排便排尿量 十七、哺乳动物肾的结构与浓缩能力 十八、各种动物尿比重 第三节 生物化学数据 一、实验动物血液中葡萄糖、果糖含量 二、实验动物血液中蛋白结合糖总量及分布 三、实验动物血中糖代谢产物含量 四、实验动物血清脂蛋白及其成分 五、实验动物血中脂肪、脂肪酸、甘油酯、胆固醇、胆固醇酯含量 六、表12-41实验动物血液中磷脂总量及其分类值[SB][60][/SB] 七、实验动物血中磷脂总量及其分类值 八、实验动物血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压力、钠、氯离子浓度、水及蛋白质含量 九、实验动物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 十、实验动物血浆蛋白分类值 十一、实验动物血中游离氨基酸含量 十二、实验动物血中非蛋白氮、尿素、尿酸含量 十三、实验动物血中蛋白质代谢产物含量 十四、实验动物血及器官中5-羟色胺含量 十五、实验动物器官和血浆中儿茶酚胺含量 十六、实验动物血及器官中乙酰胆碱含量 十七、实验动物器官中RNA和DNA含量 十八、实验动物血及器官中腺苷酸含量 十九、实验动物血中吡啶核苷酸、辅羧酶、磷酸吡哆醛、碱性磷酸酶含量 二十、实验动物组织与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04.44KB 文档页数:6
采用浇注料流变仪、L型流动性测试装置和自流值测定装置,测定了加水量、分散剂(FS10)、纯铝酸钙水泥和α-Al2O3微粉对刚玉质自流浇注料的流变性和流动性的影响,并分析了流变性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随加水量增加(质量分数4.9%~5.3%),相对屈服应力、相对塑性黏度和相对平均黏度均逐渐减小,自流值和流动速度逐渐增大.随分散剂FS10加入量的增加(质量分数0.16%~0.20%),相对屈服应力、相对塑性黏度和相对平均黏度逐渐减小,自流值和流动速度逐渐增大;分散剂FS10加入量继续增大时(0.20%~0.22%),相对屈服应力、相对塑性黏度和相对平均黏度显著增大,而自流值和流动速度大幅下降.随纯铝酸钙水泥加入量增加(质量分数1%~4%),流变参数和流动参数有一定的变化,但变化不明显.随α-Al2O3微粉加入量的增加(质量分数9%~12%),相对屈服应力和相对平均黏度均减小,相对塑性黏度变化不大,自流值变化不大,流动速度加快.刚玉质自流浇注料流变参数和流动参数之间的关系为:自流值和相对屈服应力有较好的相关性,而流动速度和相对平均黏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18MB 文档页数:7
Ca和Sr是铸造铝硅合金中最有效的变质元素,一般在浇铸前以中间合金的形式加入.然而在废杂铝熔铸再生工业中,原料中常含有微量的Ca和Sr,预控它们在熔炼过程中的含量变化是它们再利用的前提.本文以工业A356铸锭为原料,实验研究了熔炼温度和保温时间对Ca和Sr质量分数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Ca和Sr质量分数随着保温时间延长均呈Exp3P2规律下降,且随熔炼温度升高质量分数下降速率均逐渐提高.根据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可知,在废杂铝熔炼再生过程前期主要发生[Ca]和[Sr]与熔体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aO和SrO,这些氧化物又会与Al2O3反应生成Al2O3·6CaO和Al2O3·SrO,经扒渣操作后Ca和Sr质量分数下降.在熔炼中后期,[Ca]和[Sr]以扩散至熔体表层还原Al2O3的方式使它们的质量分数降低.计算得出在660~740℃熔炼A356合金时Ca和Sr氧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82.6 kJ·mol-1和117.8 kJ·mol-1,两者均受化学反应过程控制.根据Ca和Sr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它们的质量分数预报模型,经生产验证表明预报误差均小于10%,可用于预报废杂铝熔炼再生过程Ca和Sr的质量分数
上页1234567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10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