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476)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15.12KB 文档页数:7
通过原位观察的方法,研究了H2气氛、不同温度下高磷矿还原过程的矿相结构演变规律和温度对金属铁析出形态的影响.高磷矿的鲕状结构在还原过程中未被破坏掉;随着温度的提高,矿相结构的演变加快,温度较高时Fe发生明显偏聚,金属铁从赤铁矿相中加快析出.还原温度对高磷矿中金属铁的析出形态影响显著:在700℃时金属铁析出在矿石颗粒表面形成致密铁层;800℃时析出的金属铁形貌复杂化,铁层致密度下降,出现孔洞,同时有少量的短小铁晶须;900℃时铁晶须数量明显增多,同时伴随着大量多孔海绵铁的析出.因此,可以通过调节还原温度和时间,使得气基还原过程避免黏结失流,同时高效还原高磷矿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92.96KB 文档页数:6
通过化学成分、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测试手段,分析了镍沉降渣矿物成分和嵌布特点和沉降渣深度还原过程中物相的转变特征,结果表明,渣的物相由铁镁橄榄石和玻璃质组成.渣中主要有用成分铜镍铁硫化物嵌布粒度微细,分布无规律,回收困难.经深度还原,沉降渣逐渐转变为镁黄长石、含镍金属铁、辉石、钙霞石、钠闪石、石英等新的矿物成分,加热至1300℃,还原产物物相组成稳定,镁黄长石和含镍金属铁相对含量最高.还原时间也是影响还原效果重要因素,含镍金属铁相对含量随还原时间的增加而增长,120 min时相对含量最高.热力学分析表明,镍沉降渣深度还原过程中主要发生的反应为铁镁橄榄石与氧化钙作用生成镁黄长石和FeO,FeO被C和CO还原为金属铁.金属硫化物与CaO和C通过氧化还原作用,生成的金属铜和镍溶于金属铁中,产生的CaS与硅酸盐一起析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54.16KB 文档页数:11
教学目的: 1. 了解氧化还原平衡及反应进行的程度;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能运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位,并据此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及进行的程度。理解对称电对、对称反应。 2. 理解标准电极电位与条件电极电位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区别,掌握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会计算特定介质中的条件电位。 3. 了解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各种因素。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 4. 掌握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电极电位和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及计算方法,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指示剂的选择。 5. 掌握 KMnO4 法、K2Cr2O7法及碘量法的原理、条件、步骤、应用及有关标准溶液的配制,掌握分析结果的计算。 6. 了解氧化还原预处理的重要性及预处理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教学重点: 1. 氧化还原平衡体系中有关电对的电极电位的计算, 2. 反应方向及进行程度的判断,平衡常数的计算,滴定过程中电极电位的计算, 3. 指示剂的选择和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条件电极电势概念的理解;非对称型滴定反应的相关计算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84.85KB 文档页数:6
通过在钒钛磁铁精矿中添加还原煤粉和少量添加剂,研究了还原温度、还原时间和添加剂等因素对钒钛磁铁精矿金属化率的影响,并对添加剂强化还原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还原温度、还原时间、碳铁摩尔比及添加剂对金属化率的影响较大.在还原温度1200℃、还原时间120 min的条件下,未添加添加剂时金属化率最高可达84.5%;添加质量分数3.0%Na2CO3或CaF2的条件下,钒钛磁铁精矿的金属化率可以分别达到96.5%和93.3%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44MB 文档页数:148
学习目标:1、教学与教学理论 2、课堂教学设计 3、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教学的概念 ◼ 一、教学的概念 ◼ 二、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三、教学的任务 ◼ 四、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第二节 教学的基本问题 ◼ 一、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 ◼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 ◼ 三、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 ◼ 四、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第三节 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三、启发性原则 ◼ 四、直观性原则 ◼ 五、循序渐进原则 ◼ 六、巩固性原则 ◼ 七、因材施教原则 ◼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方法 第四节 教学设计 ◼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 四、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节 教学策略概述 ◼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 二、课堂教学行为及其策略 第二节 主要教学行为策略 ◼ 一、讲述行为 ◼ 二、板书行为 ◼ 三、声像呈示行为 ◼ 四、动作呈示行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MB 文档页数:6
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采用XRD检测等手段探讨研究了Fe-Ni-O-C体系中Fe、Ni的还原行为,样品主要包括NiO+C、Fe2O3+C、NiFe2O4+C、NiO+Fe2O3+C和Ni+Fe2O3+C等5种体系.结果表明:NiO+Fe2O3体系中由于NiFe2O4及Fe-Ni合金的生成使得该体系被还原的反应开始温度高于纯NiO,且最大反应速率对应的温度及还原反应结束温度均高于纯NiO但低于纯Fe2O3物质;相对于NiO+Fe2O3,NiFe2O4被C还原的开始及结束温度均更高,且还原速率更小;Fe2O3被C还原可分为三个阶段,金属Ni的存在能够明显促进铁氧化物的还原,主要是促进了Fe的各种氧化物形式(Fe2O3、Fe3O4和FeO)直接向金属Fe形式的转换;数据显示C还原NiFe2O4的过程也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中产物的形态和种类均存在一定差别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8.5KB 文档页数:16
广义地讲,在还原剂的参与下,能使某原子得到电子或电子云密度增加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狭义地讲,即在有机分子中增加氢或减少氧的反应,或者兼而有之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分为三类: 1、催化氢化法 2、化学还原法 3、电解还原法 7.1 概述 7.2 催化氢化 7.3 在电解质溶液中的铁屑还原 7.4 锌粉还原 7.5 含硫化合物还原 7.6 金属复氢化合物还原 7.7 其他还原方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89.37KB 文档页数:5
利用纯二氧化锰在微酸性条件下对异化金属还原菌进行驯化,二氧化锰的颜色由黑色逐渐变浅至白色,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微生物可有效还原二氧化锰成为碳酸锰;以发酵制氢废液为还原底物,利用异化金属还原菌在不同酸性条件下直接浸出低品位软锰矿,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厌氧条件、pH值对锰浸出率的影响,并对制氢废液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及浸出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异化金属还原菌利用发酵制氢废液还原软锰矿,厌氧浸出优于好氧浸出,最佳pH值为3.0~3.5,浸出时间为3 d时,最大浸出率达到98%;用软锰矿对发酵制氢废液在微酸性条件下进行降解,COD质量浓度为2612 mg·L-1时最大去除率达到84%,COD去除率随软锰矿量的增加而增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2MB 文档页数:5
根据鄂西地区高磷鲕状赤铁矿的矿物特性结合煤基直接还原方式的特点进行了脱磷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还原煤为哈密煤.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煤基直接还原+磁选工艺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获得最低磷质量分数为0.031%的铁精粉;为了达到这一实验结果,必须保证满足还原脱磷条件的最佳还原温度和配碳量(本实验条件下,最佳还原温度为1250℃,矿煤比1.25),生球要有适宜磷还原的二元碱度(R ≤ 0.8),适中的原矿粒度(2 mm以下),最后保证达到反应平衡的还原时间(50 min)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5.35KB 文档页数:5
以转炉除尘灰、高炉瓦斯灰和硫酸渣为含铁原料,制成CaO/SiO2值为2.0、C/O摩尔比为1.1~1.2的高碱度内配煤含铁团块,在1330~1380℃下进行自还原,研究这一过程的脱硫和脱磷规律.结果表明:(1)高碱度内配煤含铁团块自还原过程中,通过还原气化脱硫可去除20%~40%的硫,其余的硫绝大部分存在于渣中,并通过渣铁分离被去除,总脱硫率高于97%.(2)过量的CaO可以抑制脉石中的P2O5被碳还原,已被还原的磷一部分被新生态的金属铁吸收,另一部分从团块内部逸出而去除.脉石中未被还原的P2O5最终可通过渣铁分离被去除,总脱磷率达到50%~60%.(3)高碱度内配煤含铁团块高温自还原法可制备出低硫、低磷的\纯净\金属铁粒
首页上页212223242526272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476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