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356)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78.12KB 文档页数:6
为研究高柱支承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对一V形支撑立面不规则体型高层钢框架结构进行了1/12整体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以主要结构动力特性、基底反力、柱底反力为控制目标制作模型并测试了其振型、阻尼比及其在7度多遇、7度基本、7度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和位移反应.模型总高4.65m,总质量59.2t,模拟地震波采用了ElCentro波和人工波.试验中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扭转效应,悬挑部分的位移反应较大;地震波三向输入时,扭转反应比单向输入时大.根据试验结果和相似理论,推导、分析了原型结构的地震反应,并对原型结构薄弱环节的抗震设计提出了建议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24.82KB 文档页数:6
通过对永川煤矿砂岩物理力学性质的实验研究,得出了突出砂岩的特征,并据此研究了该矿-350m水平砂岩突出倾向性,提出了重力场条件下砂岩突出倾向性的判据.研究表明:突出的砂岩具有孔隙率大、气孔容积大的物理特征和杨氏模量较低、强度低、不易产生塑性变形的力学特性;岩石和瓦斯突出发动过程与冲击地压特征具有一致性,可以用研究冲击地压的理论来研究砂岩突出倾向性问题;砂岩突出受多种因素影响,力学因素是主导因素.在\三准则\理论基础上,建立了用能量准则、强度准则和冲击倾向性准则评价砂岩突出倾向性的方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21.7KB 文档页数:7
高炉法辅助电炉因地制宜地生产硅锰铁合金,可以充分利用我国贫锰矿资源,并有可能提供一个新的高炉铁合金品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在一座36m3的小高炉上进行了工业冶炼试验。试验表明:在高炉上用富氧鼓风冶炼含Si=12-14%的硅锰铁合金,在技术上是成功的,在我国条件下,经济上也是有益的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4KB 文档页数:26
沥青材料是由一些极其复杂的高分子的碳氢化合物和这些碳氢化合物的非金属(氧、硫,氮)的衍生物所组成的混物。 沥青材料按其在自然界中的获得方式可分为二大类:地沥青、焦油沥青。 地壳中的石油,在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下,经过轻质油分蒸发、氧化和缩聚作用,最后形成的天然产物,称“天然沥青”,石油经各种炼制工艺的加工而得到的沥青产品,称“石油沥青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21.55KB 文档页数:5
为更好地处理难降解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研究了在间歇式超临界水反应装置内,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吐氏酸生产废水的最佳条件及其处理效果.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废水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当温度为380℃、压力为24 MPa、时间为150 s以及过氧比为1.8倍时,COD去除率可达96.7%,色度去除率可达97.5%,且反应后废水的可生化性有极大改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19.6KB 文档页数:4
系统地论述了矿床体视化过程中由原始采样数据生成空间规则体数据的实现方法,分析了能够形成地矿体空间体数据的主要插值方法的优缺点,在充分考虑矿石品位的空间相关性和变异性的前提下,利用Shepard法实现了空间体数据的生成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81.55KB 文档页数:5
为了解决高海拔地区的富氧安全问题,通过实验模拟高原低气压环境,研究了滤纸、棉布和涤卡在富氧环境下燃烧速度的变化情况.由实验可得,氧分压不变时,随着海拔的升高,材料的燃烧速度显著加快.结果表明,在高海拔地区,富氧到与一个标准大气压中氧分压一致,会产生火灾危险.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了高原低气压环境下室内富氧的安全氧浓度上限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69MB 文档页数:9
基于某两联曲线弯桥建立了计算模型,分析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碰撞反应特性,明确了该曲线弯桥的动力响应机制.基于梁间连梁拉索装置的设置,研究游间量对曲线弯桥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地震波的频谱特性对曲线弯桥碰撞反应影响显著,在远场地震作用下,梁间碰撞频率增大,但碰撞冲击力减小;随着连梁装置游间量的增大,游间量值对连梁拉索轴力的影响减弱,对梁间碰撞力的影响增强,梁间碰撞力增大,但碰撞次数基本无变化;游间量对墩底塑性开展影响显著,随着游间量的减小,曲率延性需求系数降低,较无连梁装置时减少62.5%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67.84KB 文档页数:6
针对金属矿山特有的地理地质条件,开展相应岩石声发射试验,确定矿区矿体围岩的时间序列特征,获得岩石破裂冒落声发射参数的危险临界值,并深入研究形成该种声发射信号的破裂机制和破坏特征.然后分别对较均质岩石试样和含有结构弱面的岩石试件进行比较试验,总结弱面裂隙影响下的岩石试件产生声发射信号的规律.利用基于离散单元法的颗粒元程序进行含裂隙岩石试样数值模拟研究,通过降低接触面刚度来模拟岩石内部的损伤,通过不同的模拟条件来研究岩石的破坏情况.研究成果将为分析损伤岩体的声发射规律开辟一条新的研究途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6MB 文档页数:6
当地铁灾害事故发生后,灾区人员有效利用防灾标识系统进行及时疏散,则是防止和减少伤亡损失的重要措施.本文对国内外大中型地铁站标识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分析了国内地铁防灾标识系统现存的问题.通过国内外防灾标识系统的比较,提出了优化的建议.最后对地铁防灾标识系统与应急预案框架系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首页上页2324252627282930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356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