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700)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2MB 文档页数:3
同质结:由同种半导体材料构成的N区或P区,形成的PN结。如将两块带隙宽度相同、掺杂不 同的半导体材料,在一定的条件下生长在一起形成同质结。 异质结:两种带隙宽度不同的半导体材料生长在同一块单晶上形成的结。 同型异质结:结的两边导电类型相同:NN,PP结 异型异质结:结的两边导电类型不相同:NP,PN结 对于异型异质结:两种材料的带隙不同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0.99MB 文档页数:27
第一节色谱法概述 一、色谱法的由来 1.1906年由俄国 Tsweet植物学家创立 植物色素分离见图示 2.现在: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 分离混合物各组分并加以分析 固定相——除了固体,还可以是液体 流动相——液体或气体 色谱柱——各种材质和尺寸 被分离组分——不再仅局限于有色物质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41.5KB 文档页数:4
热传导是物体内部分子微观运动的一种传热方式。但热传导的机理很复杂。固体内部的热传导是由 于相邻分子在碰撞时传递振动能的结果。在流体特别是气体中,除分子碰撞外,连续而不规则的分子运 动是导致热传导的重要原因。此外,热传导也可因物体内部自由电子的转移而发生。金属的导热能力很 强的原因就在于此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87KB 文档页数:7
工业生产中大量遇到的是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与该表面所发生的热量交换。这一过程称为对流给热。 6.3.1对流给热过程分析 (1)流动对传热的贡献 流体的宏观流动使传热速率加快,现以流体与壁面的给热为例加以说明。设有一冷平壁其温度保持 t,热流体流过平壁时被冷却。取某一流动截面MN,考察该截面上的温度分布和通过壁面的热流密度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53.5KB 文档页数:6
4.4过滤原理及设备 4.4.1过滤原理 (1)过滤是利用可以让液体通过而不能让固体通过的多孔介质,将悬浮液中的固、液两相加以分离的操作。 (2)过滤方式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48MB 文档页数:28
第一章绪论 1-1材料力学简史 1-2、材料力学的任务 1-3、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1-4、外力、内力及应力的概念 1-5、位移、变形及应变的概念 1-6、构件的分类杆件的基本变形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48MB 文档页数:28
§1-1、材料力学简史 §1-2、材料力学的任务 §1-3、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1-4、外力、内力及应力的概念 §1-5、位移、变形及应变的概念 §1-6、构件的分类杄件的基本变形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49.89KB 文档页数:6
高温质子导体固体电解质 Ba3Ca1+xNb2−xO9−δ 化学性质稳定,中低温电导率较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采用固相合 成法制备得到了复合钙钛矿相的 Ba3Ca1+xNb2−xO9−δ(x=0、0.10、0.18、0.30)材料. 随着 Ca 掺杂量的增加 Ba3Ca1+xNb2−xO9−δ 样 品的电导率先增加后降低,x=0.18 的样品电导率最高. Ba3Ca1+xNb2−xO9−δ 材料在含氢中的电子空穴迁移数较低,当温度低于 750 ℃ 时,材料中质子导电为主;当温度达 800 ℃ 后,材料中氧离子导电为主. x=0.10 的样品质子迁移数最高,随着掺杂量的 增加样品氧离子迁移数逐渐增大,质子迁移数逐渐降低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55MB 文档页数:111
实验一 电光调制实验 实验二     声光调制 实验三 光电倍增管电流倍增特性与特性参数测量实验 实验四     光电探测器性能指标测量实验 实验五 太阳能电池光伏特性测量实验 实验六 LD 泵浦固体激光器的光路调整实验 实验七     半导体激光器输出特性测量实验 实验八     氦氖激光器谐振腔调整及测量实验 实验九     LED 光电特性测试实验 实验十     四象限探测器测量实验 实验十一    氦氖激光模式分析实验 实验十二    高斯光束的传输与变换实验 实验十三    LD 泵浦 Nd: YVO4 固体激光器性能参数测量实验 实验十四    LED 温度特性及色度测量实验 实验十五    LD 耦合光纤激光器光电特性及温度特性测试实验 实验十六 线阵和面阵CCD传感器原理实验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96.33KB 文档页数:8
以CaF2+SiO2作为硅传感器辅助电极材料,将其均匀涂覆于ZrO2(MgO)固体电解质表面,在高纯Ar气保护下,1400℃焙烧30min制备得到定硅传感器.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能量色散谱仪系统研究了制备条件对于焙烧后形成的辅助电极膜层组成、物相和微观形貌的影响.膜层中不存在CaF2,而是以SiO2固体颗粒、CaO·MgO·2SiO2固溶体及ZrSiO4为主.另外,探讨了辅助电极膜层中物相的变化对于膜层黏结性以及定硅性能的影响.在1450℃下对铁液中硅含量进行测试,传感器响应时间在10s左右,稳定时间在20s以上,而且传感器的重复性也很理想.当铁液中硅质量分数在0.5%~1.5%时,硅传感器测量值与化学分析法分析值相吻合
首页上页2526272829303132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700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