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79)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15MB 文档页数:61
与静载荷相比,构件在动载荷下的强度问题有所 不同,如:冲击载荷的时间效应和周期载荷的载 荷作用积累效应等。 相同点:线弹性、小变形假设和材料常数(如弹性 模量、切变模量、泊松比、屈服极限、强度极限等) 不变。 动载荷下的强度条件可类比于静载荷下的强度条 件,仅将工作应力取为动应力即可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57KB 文档页数:71
第11章D/A、A/D接口 教学重点 一、DAC0832原理及其与主机的连接 二、ADC0809原理及其与主机的连接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5MB 文档页数:38
在现代电气测量系统中,调理电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传感器和ADC之间,其功能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点: • 放大作用:电压放大应使测量范围对应ADC的满量程输入电压范围 • 共模抑制:抑制差分输入信号中的共模电压分量 • 阻抗转换:将高阻信号源转变为低内阻的信号输出 • 电气隔离:光电隔离和变压器隔离的集成运放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7MB 文档页数:139
冲裁是冷冲压最基本的工序之一。冲裁件可以是成品,也可以是半成品。冲裁还可以对已成形的工件进行再加工,如切边、切舌、冲孔等。 本模块介绍了开瓶起子的冲裁工艺和冲裁模设计。涵盖的冲裁工序的基本知识有:冲裁变形过程分析、冲裁件质量及影响因素、冲裁间隙确定、刃口尺寸计算原则和方法、排样设计、冲裁力与压力中心计算、冲裁工艺性分析与工艺方案制定、冲裁典型结构、零部件设计及模具标准应用、冲裁模设计方法与步骤等。 重点: 1.冲裁变形规律及冲裁件质量影响因素; 2.刃口尺寸计算原则和方法; 3.冲裁工艺性分析与工艺方案制定; 4.冲裁模典型结构及特点; 5.冲裁模结构设计及模具标准应用; 6.冲裁工艺与冲裁模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内容: 一、基础知识 二、开瓶起子冲裁工艺 三、开瓶起子冲裁模结构设计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64MB 文档页数:37
在现代电气测量系统中,调理电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传感器和ADC之间,其功能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点: • 放大作用:电压放大应使测量范围对应ADC的满量程输入电压范围 • 共模抑制:抑制差分输入信号中的共模电压分量 • 阻抗转换:将高阻信号源转变为低内阻的信号输出 • 电气隔离:光电隔离和变压器隔离的集成运放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4.5KB 文档页数:2
实验三十一二次导数单扫伏安法测定水中的镉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控制汞滴极谱(伏安)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掌握JP303型极谱仪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仪器介绍 JP—303型极谱分析仪,采用进口的数字和模拟集成电路芯片,模/数和数/模转换 为12位(精度达1/4096),因此有很高的可靠性、稳定性、重现性和准确度。仪器采月 彩色薄膜功能键和CRT显示器实现全汉字的人机对话,通过屏幕菜单和提示行指导使用 者进行操作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MB 文档页数:14
本节在掌握圆筒形件拉深成形的基础之上,分析其它形状零件的拉深,从中掌握方法。 一、有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变形特点:该类零件的拉深过程,其变形区的应力状态和变形特点与无凸缘圆筒形件是相同的。但坯料凸缘部分不是全部拉入凹模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28.2KB 文档页数:32
这一章的习题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关于A/D、D/A转换的 基本概念、转换电路基本上作原埋和特点的趣月,其中包括D/A转换器输出电 压的定量计算这样基本练习的题目。第二种类型是D/A转换器应用的题目,这 种类型的题目数量最大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23MB 文档页数:123
⚫掌握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和基本概念、掌握I/O端口编址方法和特点及地址译码方法。 ⚫掌握CPU与外设数据传送的方式方法。 ⚫掌握并行数据接口的基本概念、可编程输入/输出接口芯片8255A的结构、应用及编程方法。 ⚫掌握串行数据接口的基本概念、RS232C串行接口标准、可编程串行接口芯片8250的结构、应用及编程方法。 ⚫ 6.1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概述 ⚫ 6.2 输入与输出 ⚫ 6.3 并行数据接口 ⚫ 6.4 串行数据接口 ⚫ 6.5 DMA接口 ⚫ 6.6 8253可编程定时计数器 ⚫ 6.7 数/模、模/数转换器及其与CPU的接口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9MB 文档页数:8
通过煤岩热流固耦合试验系统(THM-2)对砂岩进行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加、卸载速率对其变形和渗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循环时,岩石的轴向变形量△ε1较大,随着循环试验的进行,△ε1趋于稳定,受卸载速率v2的影响较小.加载变形模量和卸载变形模量均逐渐上升,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上升速度逐渐变缓;同一循环内,卸载变形模量大于加载变形模量,且随着加、卸载的进行,差值逐渐减小.加载阶段和卸载阶段渗透率变化量的差值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小;从第5次循环开始,渗透率曲线呈“∞”形,渗透率演化规律可以用轴向应变的变化特点表征,轴向应变的变化量△ε1i受到卸载速率v2i和应力加载上限σmaxi的综合作用,二者对应变在卸载初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幂函数表达
上页12345678下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7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