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3919)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9.3KB 文档页数: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导学案(1)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8KB 文档页数: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习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8MB 文档页数:6
提出一种基于参考模型的视网膜特征量化方法,结合医生诊断过程中关注的视网膜形态变化特征,提出一系列适用于计算机判断分析视网膜状态的可量化特征.在完成正常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中视网膜内界膜(ILM)、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处(ISOS)、布鲁赫膜(BM)分割提取的基础上,利用统计方法构建正常视网膜参考模型.结合参考模型和医生所关注的视网膜厚度、边界平滑度以及边界连续性,实现视网膜不同区域厚度特征、厚度比值特征、梯度特征、曲率、标准差、相关系数特征的计算.基于正常OCT图像所构建的参考模型,获取了正常视网膜的厚度及形态特征量化数值.通过分析比较异常OCT图像与参考模型特征数值之间的差异,可以对应表征出异常图像中病变导致的异常形态所在位置及严重程度.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参考模型获得的正常视网膜特征信息可以为医生提供数值参考,同时对异常OCT图像量化得到的特征数值可以表现出图像中的异常形态,为后续的异常判断提供基础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8.5KB 文档页数:3
一、围示电路中,设24.R=2-10 20,0中间支路是一检 流计,其阻Rc=200试求检流计中 的电流。解题过程中,用到效 电路,则出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3MB 文档页数:10
ZSM-5是一种常用来吸附甲苯的微孔吸附剂,选择三种碱金属Li、Na和K对ZSM-5进行改性,结合表征手段和数学模型的方式研究引入ZSM-5中的碱金属对微孔结构和吸附甲苯的影响。在此实验中,分别从吸附容量、放热能量、扩散阻力和脱附活化能四方面深入探讨碱金属对吸附甲苯的影响规律。基于实验结果得知:碱金属的引入改变了ZSM-5分子筛的微孔结构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随着离子半径(Li+<Na+<K+)的升高,ZSM-5的孔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随之降低,影响规律为Li?ZSM-5 > Na?ZSM-5 > K?ZSM-5。静态饱和吸附量呈Li?ZSM-5(0.363 mmol·g?1)>Na?ZSM-5(0.360 mmol·g?1)>K?ZSM-5(0.325 mmol·g?1)排序。恒定浓度波模型很好的描述甲苯在ZSM-5上的吸附扩散行为,空间位阻和静电束缚力分别在高低进气浓度条件下对甲苯在ZSM-5孔道中的扩散占据主导作用,较高进气质量浓度(155 mg·m?3)条件下,碱金属改性对扩散阻力影响规律为Li?ZSM-5<Na?ZSM-5<K?ZSM-5;较低进气质量浓度(25 mg·m?3)条件下,影响规律为Li?ZSM-5>Na?ZSM-5>K?ZSM-5。结合脱附动力学分析,Na?ZSM-5因具有较大的孔径和适中的吸附强度,表现出更好的再生潜能。本研究从空间位阻和吸附强度两方面系统阐述了碱金属改性对甲苯吸附行为的影响机理,为在复杂的实际环境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吸附剂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6KB 文档页数:2
一、(12分)设甲稍装有3个白球2个红球,乙箱中有4六4小红:现从甲箱中任取一球放于乙箱,再从乙取出一球 (1)求球为球的概率; (2)若乙中出的白球求箱中取的也是白球的悦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64.5KB 文档页数:4
中国科学院 一九九五年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 (B卷) 一、是非题:20题,共20分,每题答对得一分答错一题倒扣半分,不答者不倒扣 答“是”写“+”,答“非”写“”,写在题后的()中。 1.蛋白质分子的亚基也称结构城。() 2.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亚基在一级结构上有明显的同源性,它们的构()象和功能十分相似,所以它们的氧结合曲线也是相似的。 3.在所有病毒中,这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既含有NA,又含有DA的病毒。() 4.a螺旋是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的一种,而折叠则是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5.在生物体中,AMP只是一种第二信使分子。()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6.5KB 文档页数:3
南开2000(问答3附图) 一填空(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横线上方,每空1分,共25分) 1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贴壁生长的正常二倍体细胞表面相互接触时分裂 随之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 2糖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分,其中是最简单的糖脂,只有1个葡萄糖或半乳糖残基与相连接。 3母鼠抗体从血液通过上皮细胞进入母乳,再经乳鼠的肠上皮细胞被摄入体内 这种将内吞作用与外排作用相结合的跨膜转运方式称为运输 4细胞中的蛋白质处于不断更新过程中决定蛋白质寿命的信号位于通过途径将不稳定的蛋白质彻底降解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85.98KB 文档页数:9
以特殊钢圆坯连铸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研究凝固末端电磁搅拌作用效果的三维耦合数值模型.利用分段计算模型获得末端电磁搅拌区域钢液流动与凝固的实际状态, 并采用达西源项法处理凝固末端钢液在糊状区的流动, 研究了不同电磁搅拌工艺参数下的电磁场分布及钢液的流动与传热特征.通过测量搅拌器中心线磁感应强度和铸坯表面温度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 电流强度每增加100 A, 搅拌器中心磁感应强度增加19.05 mT, 电磁力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显著增大.在20~40 Hz范围, 随着电流频率的提高, 中心磁感应强度略微下降, 但电磁力仍有所增加.在搅拌器区域, 液相穴内的钢液在切向电磁力的作用下旋转流动, 其切向速度随着电流强度和频率的增加而变大.末端电磁搅拌可促进钢液在圆坯径向的换热, 随着电流强度和频率的提高, 铸坯中心轴线上的钢液温度降低, 同时末端搅拌位置处的中心固相分率增加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08MB 文档页数:14
以电动汽车车用额定容量为42 A·h的三元方壳锂离子电池单体和模组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加热条件下单体的绝热热失控特性及成组后侧向加热热失控蔓延特性。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在发生热失控时,内部最高温度可达920 ℃,电池表面和内部最大温差达403 ℃;热失控首先在迎向热流的面触发,随后蔓延至整个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锂离子电池内部热失控蔓延时间介于8~12 s;热失控蔓延过程中锂离子电池的温度特征与绝热热失控测试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性;热失控喷发颗粒物中,LiF及石墨质量分数占80%以上;模组中失控电池产生的总能量中用于自身加热和喷发损失的占90%左右,热失控释放总能量的10%足以触发热失控蔓延。本文为研究三元锂离子电池模组安全设计、热失控蔓延抑制及新能源汽车的火灾事故调查提供了参考
首页上页328329330331332333334335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391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