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3503)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2.5KB 文档页数:11
20世纪70年代初诞生的基因工程,开创了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体外操控生命过程的新纪元。在以后的30年间,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日趋完善,而以此理论为指导的基因工程操作,也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成就。本课程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并力求反映该学科的最新进展。基因工程是生物学科中的高级课程,主要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开设。学生在此之前需要掌握普通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大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66KB 文档页数:10
1、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是农学、植保和园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植物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它是农、林、园艺、园林等专业必选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 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和花药,在人工控制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其生长,分化并形 成完整植株的技术与方法。它阐明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为农 学研究及生产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地位和任务: 组织培养是本世纪初开始,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这项技术已在 科学研究和生产上开辟了令人振奋的多个新领域。成为举世瞩目的生物技术之一。在发展和 应用这一技术上,各国都竟相投资,已在快速繁殖、祛除病毒、加速育种进程、次生代谢产 物生产和种质资源的保存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本门课程的 主要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熟悉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组织培养的基本研究方法 和技术,为掌握和运用这门技术及其他高科技知识奠定理论基础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8KB 文档页数:4
课程简介:中国园林史是研究中国园林发展历史的一门学科中国园林 历史悠久,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本学科把中国园林几个发展时期一一古典 园林(又包括园林的生成期一一殷、周秦、汉;园林的转折期一一魏、晋、南 北朝;园林的全盛期一一隋、唐;园林的成熟期一一宋、元、明、清初;园林的成熟后期一清中叶、清末)、近代园林、现代园林等呈现给学生,其中涉及皇 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少数民族园林、近代租界公园、现代公园等,有 北京、苏州、云南等地风格各异的园林介绍。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以及中国园林漫长发展历程中对国外的影响,从而对中国园林建立一个历时性的完整理解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01KB 文档页数:11
1、课程简介:设计构成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部分组成, 所以又称为三大构成课。是设计课的基础课能够启发独创性,扩展造型构思;培 养造型感觉(有关形态、色彩、肌理的审美直观判断能力);提高关于平面和立体形态的表现技巧。 2、地位和任务:设计构成是学习园林设计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是设计课的基础课。其任务是:平面构成一一通过图形的组合研究视觉运动,创造美好的平 面图形与构图。立体构成一一通过图学(投影学)的分析研究视觉运动、绕观运 动(物体不动,观赏者围绕着物体观看),创造生动的静力构造体。色彩构成一 一研究不同配色的调和(力动和力场),表情及其对形态和空间的影响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1KB 文档页数:12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全面、系统地介绍有关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主要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现象,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基础。 2、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农学、植保、园艺、园林、资环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其任务在于全面、系统地介绍有关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 3、总体要求:熟练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繁殖、分化;掌握植物组织的概念、 类型、特点和分布;掌握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为后续学习专业基础课《植物生理学》《栽培学》和《植物遗 传学》等及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基础。 5、修订的依据:2000年学校《植物解剖学》教学大纲。 二、教学大纲内容: 绪论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学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方法和目的。 2、教学内容: (1)生物界的划分 (2)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在自然界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76KB 文档页数:14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学总论,着重作物栽培 的理论基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控,制定高产、 优质、低耗的栽培技术体系。各论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课堂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 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 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 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6KB 文档页数:2
一、制定本课程实验大纲依据 依据植物病理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作用 要求学生掌握每一个实验的基本内容,学会鉴定各种农作物病害、病原物方 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应用原理解决实践问题。 三、本课程教学目的及学生能力标准 1、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掌握部分植物病理学的基础,加强学生对病害的症状和 病原识别。 2、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鉴定病原物、识别病害的方法。 3、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识别和鉴定各种农作物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4、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2.5KB 文档页数:2
一、制订本大纲的依据 根据农田杂草及防治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为达到本专业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制定。 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作用 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和深入理解每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原理解决实践中有关问题。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及学生能力标准 1.通过实验教学验证部分农田杂草及防治的基础理论,加强学生对一 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 2.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农田杂草及防治的基本实验方法。 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 养学生运用农田杂草及防治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问题的能力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08.5KB 文档页数:9
1、课程简介: 植物病理学分两大部分一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章至第五章)和农作物的主要病 害。这两部分互相关联,前一部分是阐述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后一部分主要 讲述农作物主要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 2、地位和任务: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发病规律及病害防治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既是 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该课程教学应以学习植物病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主,贯彻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体要求: 讲授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田间标本采集、鉴定 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效果。通过讲授、实验和 教学实习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和病害发生发展的基本 规律,掌握植物病害诊断要点,熟练掌握农作物重要病害的症状识别及综合治理等理论 知识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64.5KB 文档页数:7
1、课程简介通过讲解几种经济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经济学特性和栽培技术掌握经济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的耕作栽培体系和技术。 2、地位和任务在经历了较高速度的数量型增长后,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出现了地区性和结构性的过剩,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加上我国加入WT0,面临着国内和国际的双重竞争,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在这种形势下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提高,掌握某些种 植面积较大的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经济作物栽培是栽培学的一部 分,属于农学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设置金字塔的顶端部分,是农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首页上页344345346347348349350351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3503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