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3817)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58KB 文档页数:22
一、原子核、放射性和同位素 1 元素和原子 地球上所有物质,尽管它们形态各异,特征不同, 但都是各种元素组成。目前发现的元素有109种, 其中天然元素占绝大部分,一小部分是用人工方法 制的。 组成元素的单位是原子,它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及 绕核运动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86KB 文档页数:8
概述 组合逻辑电路(简称组合电路)任意时刻的输出信号仅 取决于该时刻的输入信号,与信号作用前电路原来的状 态无关 时序逻辑电路(简称时序电路)任意时刻的输出信号不 仅取决于该时刻的输入信号,而且还取决于电路原来的 状态,即与以前的输入信号有关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45KB 文档页数:25
3.1.1 工作原理 3.1.2 变气隙式自感传感器 3.1.3 变面积式自感传感器 3.1.4 螺线管式自感传感器 3.1.5 自感式传感器测量电路 3.1.6 自感式传感器应用举例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59KB 文档页数:17
1.掌握缓释、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方法,理解其设计原理 2.掌握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3.掌握靶向制剂的特点和分类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6.8KB 文档页数:6
水质一铝、砷、钡、铍等20个元素CP-AES法(试行)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简称ICP-AES),是以电感耦合等离子矩为激发光源的一类光谱分析方法,由于具有检出限低、 准确度及精密度高、分析速度快、线性范围宽等优点,因此在国外ICP-AES法已发展成为一种极 为普遍、适用范围广的常规分析方法并已广泛用于环境试样、岩石、矿物生物医学、金属与合 金中数十种元素的测定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3MB 文档页数:10
基于实际的工程参数建立了高压直流干扰电场计算模型,利用数值模拟计算技术对高压直流干扰大幅值管地电位的产生原因进行探究。考察接地极与管道之间的间距、管道防腐层类型、管道长度及土壤结构等因素对高压直流干扰下管地电位的影响规律,得到高压直流干扰大幅值管地电位是在接地极与管道距离较近、防腐层的绝缘性能较高、管道长度较大及上低下高的土壤电阻率分层结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37KB 文档页数:69
利用物质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每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发射 特征光谱来判断物质的组成,而进行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的方法。成份的定性、半定量或定量分析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40.5KB 文档页数:29
8.1 I2C串行总线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8.2 80C51单片机I2C串行总线器件的接口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30KB 文档页数:12
本部门所承担的 FPGA 设计任务主要是两方面的作用:系统的原型实现和 ASIC 的原型验证。编写本流程的目的是: 在于规范整个设计流程,实现开发的合理性、一致性、高效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82.14KB 文档页数:7
借鉴流体黏性的表征方式,引入粉体颗粒表观黏度的概念表征粉体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基于能量耗散原理,利用旋转黏度计测定了含SiO2纳米添加剂的Fe2O3颗粒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表观黏度.实验结果表明,Fe2O3颗粒表观黏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纳米SiO2的加入使颗粒表观黏度明显降低,主要原因是纳米SiO2对Fe2O3颗粒形成了包覆,抑制了颗粒间的团聚和烧结.此外,本研究利用微型流化床研究了含纳米SiO2的Fe2O3颗粒在流化还原过程中发生黏结失流的过程,进一步验证了纳米SiO2对Fe2O3颗粒表观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纳米SiO2显著提高了还原样品的金属化率,延长了还原过程中的黏结时间;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纳米SiO2有效包覆在Fe2O3颗粒表面,降低了铁原子的扩散活性,并充分阻隔新鲜铁之间的接触,抑制新鲜铁的烧结,从而导致Fe2O3颗粒之间难以形成黏结点,由此证明纳米SiO2对流化床内Fe2O3颗粒的还原过程中的黏结失流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首页上页36136236336436536636736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3817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