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2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0.27MB 文档页数:27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 组织培养的发展简史 植物离体快繁 现代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动向 组织培养与农业的关系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75.21KB 文档页数:5
对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融合及植株再生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并根据对有关 文献的分析 ,讨论了原生质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指出植物原生质体的游 离、培养和融合技术在近 20 多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今后在进一步加强原生质体培养基础 理论研究的同时 ,重点放在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行遗传性状的改良 ,以获得优良性状的个 体并通过无性途径固定下来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75.21KB 文档页数:5
对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融合及植株再生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并根据对有关 文献的分析,讨论了原生质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指出植物原生质体的游 离、培养和融合技术在近20多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今后在进一步加强原生质体培养基础 理论研究的同时,重点放在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行遗传性状的改良,以获得优良性状的个 体并通过无性途径固定下来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2.39KB 文档页数:8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融合操作技术不断趋于精密化、微量 化、高效化与多样化.文章侧重于实验操作技术和当前研究热点对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 杂交等关键技术环节的重要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应用前 景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融合;研究进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50.15KB 文档页数:4
利用分离的热带假丝酵母JM-1的培养液作破乳剂对冷轧乳化废水进行了生物破乳研究.该培养液在常温下8 h可使乳化废水的破乳率达97.1%,与化学破乳剂SYM+PAC 93.1%的破乳率相比具有更强的破乳活性,且受废水的pH值和温度影响很小.通过对全培养液、离心上清液、菌体和空白培养基的破乳效果对比表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生物破乳的主要活性成分.热带假丝酵母JM-1菌株发酵液用于冷轧乳化废水破乳具有破乳率高、浮渣少及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可作为冷轧乳化废水的生物破乳剂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5KB 文档页数:7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农学、植保和园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植物科学方面的基础理 论知识。它是农、林、园艺、园林等专业必选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在无菌条件下将离 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和花药,在人工控制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其生 长,分化并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与方法。它阐明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 基本方法。为农学研究及生产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5KB 文档页数:7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农学、植保和园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植物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它是农、林、园艺、园林等专业必选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和花药,在人工控制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其生长,分化并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与方法。它阐明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为农学研究及生产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6.85KB 文档页数:3
《石油地质学 Petroleum Geology》课程教学资源(阅读文献)设计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50.96KB 文档页数:5
研究了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在两种不同进水方式情况下生物膜培养情况.研究表明:间歇进水时生成的生物膜能达到200~250μm左右,连续进水时生物膜厚度能达到100μm;前者较为圆滑紧密,而后者的活性较高;较低的启动容积负荷有利于启动挂膜;挂膜完成后进水的容积负荷不能过低,否则容易因污泥负荷低而引起丝状菌膨胀.通过间歇式进水培养的活性污泥达到了生物量9.65g·L-1(其中附着生物膜占92.7%),而连续式进水负荷COD可以达到11.45kg·m-3·d-1,此时COD去除率达到80%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04.71KB 文档页数:5
对产烟酸羟化酶的菌株Pseudomonas sp.BK-1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10g·L-1蔗糖为最佳碳源,20g·L-1玉米浆为最佳氮源,诱导物烟酸浓度12.5g·L-1,培养基的最适初始pH值7.0.5L发酵罐中进行发酵,在转速400r·min-1、通气量4.2L·min-1、30℃条件下,16h时酶活可达1.47U·mL-1.经36h的连续催化,产物6-羟基烟酸的浓度可以积累到154g·L-1
上页1234567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2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