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561)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76KB 文档页数:33
3.1概述 概述 水利水电工程中,存在着与岩石强度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岩基的承载力,岩 坡稳定性,地下洞室开挖洞周围岩石(围岩)的应力分布及其稳定等。 岩体是一个复杂的地质体,它的强度不仅与组成岩体的岩石性质有关,而且 与岩体内的软弱结构面(节理、裂隙层理、断层等)有关,此外还与岩体所受 应力状态有关。 软弱结构面常常是岩体最薄弱的地方,几组软弱结构面可以将岩体分割成各 种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岩块。岩体的强度决定于这些岩块的强度和结构面的强度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60.5KB 文档页数:1
1、只看到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而看不到它 在特定条件下的实用性。这种片面认识导致 对西方经济学的全面否定。 2、只看到西方经济学在特定条件下的实用 性而看不到它的阶级性。这种片面认识导致 对西方经济学全面肯定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14.56KB 文档页数:9
在U+L型通风条件下,联络巷的存在对采空区遗煤自燃有重要的影响.为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并为预防遗煤自燃提供依据,根据煤体低温氧化的反应机理,使用UDF将煤氧反应的机理编入FLUENT,对联络巷存在时采空区氧化升温带的分布规律进行多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联络巷的存在使采空区内风流场、氧浓度场及温度场都发生变化,氧化升温带不仅向回风侧偏移,而且向采空区深部移动且变宽;联络巷与工作面的距离影响氧化升温带的宽度,联络巷距工作面20 m时氧化升温带宽度最大约为25 m;反应进行10 d后,U+L型通风下采空区高温点的升温速率可达1.24 K·d-1,是U型通风的1.5倍,但联络巷相对工作面的位置对高温点几乎没有影响;与U型通风时相比,U+L通风时回风侧的温度场中联络巷口温度最高,而且比U型通风时相同坐标位置的温度平均每天高出4 K,随着联络巷与工作面距离的不断增加,联络巷口升温速率由0.1 K·d-1可升至0.9 K·d-1,这在整体温度场中虽然不属于高温区域,但具有很好的升温潜质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17.5KB 文档页数:32
一、程序设计范型 二、不同的程序设计范型 三、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范型主要特点 四、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69MB 文档页数:11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以200 mm×2040 mm板坯连铸结晶器为原型,建立1∶4水模型进行实验,对结晶器内钢液流动形态、流速及各流态所占比例、液面波动、以水口为中心结晶器两侧对称点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水口两侧液面水平流速、水口两侧对称位置液面至结晶器底部垂直方向速度和钢液对两侧窄面的冲击深度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并对比拉速的影响.研究表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不仅可以测量结晶器内流场流速,还可以对流场对称性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定量分析,为研究连铸参数变化,比如拉速、水口结构和水口浸入深度,对板坯连铸结晶器内钢液流动及对称性的影响提供一种较为精确的方法和思路.通过分析得出,在本实验条件下拉速0.5 m·min-1优于0.6 m·min-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46.42KB 文档页数:5
以一种150t椭圆形钢包为原型建立1:4的钢包水模型,在相似原理基础上,以氮气模拟现场用氩气进行底吹,以水模拟钢液,进行水模型实验.分析了底吹气孔位置、吹气量对钢液混匀及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型方案两吹气孔位置距离近,相互干扰性强,动能耗散大,影响钢液搅拌效果.底吹气量存在临界值(327.6L·h-1),超过临界值后气量增加的动能主要消耗在鼓动液面和吹开渣面上,对钢液混匀的效果较小.优化后两底吹气孔分别位于长轴0.6R处,呈180°分布,优化后钢液混匀时间整体下降,相同吹气量下混匀效果更好.采用优化后方案,相同吹气量下钢液面裸露面积大大降低,减少了钢液二次氧化,钙处理过程全氧从58×10-6降低到47×10-6,软吹过程平均增N量<3×10-6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45KB 文档页数:60
10.1面向对象的概念 10.2 Visual Fox Pro的面向对象支持 10.3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27.5KB 文档页数:2
7.6.1将地面观测的水平方向归算至椭球面 一、垂线偏差改正 二、标高差改正 三、截面差改正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07KB 文档页数:54
概而言之,面向对象的设计(OOD)就是运用面向对象 方法进行系统设计;但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及特点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6MB 文档页数:7
以某矿综放工作面开采过程为背景,利用微震监测技术进行现场监测,并借助有限差分FLAC3D进行数值分析,研究在采动应力场不断变化过程中底板岩体微震破裂事件的时空演化规律,揭示煤层采动条件下潜在导水通道的孕育、发展和贯通过程.微震监测结果表明:微震事件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开采扰动对底板岩体破坏程度的影响;采煤期间,回采工作面附近微震事件呈现密集分布,底板岩体采动破坏严重,底板破裂深度达15 m.数值分析表明:由于煤层采动导致采场周围应力重分布,工作面前方应力增高,采空区下方应力降低,底板岩体随工作面回采经历了应力集中、释放并最终破坏;底板塑性破坏区深度达14 m
首页上页3839404142434445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56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