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9624)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56.2KB 文档页数:5
探讨以镍渣为主要原料采用熔融法制备建筑用微晶玻璃.研究引入Cr2O3作为晶核剂的镍渣微晶玻璃的成核及晶化过程.利用DSC测试来确定基础玻璃的晶化温度,并利用修正的Johnson-Mehl-Avrami(J/VIA)方法初步计算以镍渣为主要原料所制备的基础玻璃在加入质量分数2%的Cr2O3作为晶核剂后的结晶活化能E及结晶动力学参数k(Tp),计算结果分别为E=371.1kJ·mol-1,结晶动力学参数k(Tp)=0.29.采用XRD、SEM和光学显微镜测试、分析及观察方法来鉴定、分析微晶玻璃试样的主晶相及微观结构.结果显示,加入晶核剂的基础玻璃从930℃开始均匀地析出透辉石相晶体;随着温度的升高,晶体尺寸也逐渐增大,在温度达到950℃后,对样品进行30min保温热处理,样品中晶体尺寸达到10~15μm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47.77KB 文档页数:6
通过对预充氢310不锈钢薄膜在透射电镜(TEM)下的原位拉伸观察,并和不含氢试样的结果相比较,研究了氢在韧-脆转变中的作用及氢致脆断机理,结果表明,氢使奥氏体不锈钢由韧变脆的根本原因是氢降低了微裂纹形核时的临界应力强度因子,从而抑制了DFZ中纳米级微裂纹向空洞的转化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55.99KB 文档页数:4
建立了以纯金属原子半径、熔点、沸点和原子化焓预测表面张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后的神经网络能较好的拟会实验数据.对40种金属的表面张力进行回想和预测结果与实验值的偏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人工神经网络在纯金属表面张力预测方面有一定的前景.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38.39KB 文档页数:5
为研究预应力连续弯梁桥墩顶开裂或主梁侧倾的原因,将预应力钢束对混凝土梁的作用简化为等效荷载,用三维梁单元对预应力张拉施工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对采用墩梁固结的预应力弯梁桥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张拉时所引起的独柱墩顶弯矩的方向和自重引起的弯矩方向相同,并大一个数量级,此二者共同作用是造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弯梁桥墩顶开裂或主梁侧倾事故的原因.并通过对比计算,提出了预防墩顶开裂的建议.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36.04KB 文档页数:4
在室温条件下对钛铁矿进行了注入H2+离子实验,结合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了钛铁矿还原过程中的微观机理.实验发现,注入H2+离子后,[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44.96KB 文档页数:12
材料是在\变易\的,并有\不易\的道理。本文尝试陈述材料学中简易的、不易的、变易原则[1],提炼作者50余年在材料学海浮沉漫游的体会[2~12]。全文分3部分共10节。引论3节:1个定义-材料;2个框图-微观和宏观材料问题;3条推理途径-演绎、归纳和类比。分论5节:1个符号-性能;1个方程-结构;4个对待-环境;3条原理-过程;8个分析-能量。结论2节:5点事物观;通才的2种方法。全文论述了10个命题,提出了30个观点或方法;从物出发,涉及到人和事;也可命名为\物观和方法论\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29MB 文档页数:29
一、原理的提出: 1965年伍德沃德和霍夫曼(R.b. Woodward,r. Hoffmann) 在系统研究大量协同反应的试验事实的基础上 从量子化学的分子轨道理论出发 提出了轨道对称性原理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22.64KB 文档页数:4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利用冶炼渣回收铁及生产微晶玻璃建材制品的实验室研究.探讨了不同原料配比时渣铁分离的效果.通过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物理化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确定了微晶玻璃试样的物相组成及性能特征.提出了可供工业实验的原料配比及工艺制度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49.9KB 文档页数:4
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N2/CH4作反应气体,在Si(100)基体上沉积β-C3N4化合物.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基体温度对碳氮薄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提高,N/C原子比迅速提高,α-和β-C3N4在薄膜中的比例随之提高,超过一定的温度后,N/C原子比将会降低.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喇曼(Raman)谱结果支持C-N键的存在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2.5KB 文档页数:3
失业增加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从表层上看,造成失业问题的日趋严 重既有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长期性结构方面的原因,也有短期宏观经济运行失衡的原因。但 究其根源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目前我国的城市就业状况同农村相对 落后的经济现状是密切相关的
首页上页435436437438439440441442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9624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