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501)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00.5KB 文档页数:29
(4) 氧化反应 (5) 聚合反应 (6) α-氢原子的反应 (7) 炔烃的活泼氢反应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46KB 文档页数:28
试验结果表明: 材料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的 破坏情况与静应力破坏有其本质的不同。材料 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破坏的主要特征是: (1) 因交变应力产生破坏时,最大应力值 一般低于静载荷作用下材料的抗拉(压)强度极 限σb,有时甚至低于屈服极限σs。 (2) 材料的破坏为脆性断裂,一般没有显 著的塑性变形,即使是塑性材料也是如此。在 构件破坏的断口上,明显地存在着两个区域: 光滑区和颗粒粗糙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13.49KB 文档页数:5
以氧气高炉循环煤气加热工艺为背景,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CO和H2体积分数较高的煤气加热时的析碳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和CO2体积分数是影响析碳反应的重要因素。在300-700℃范围内,当温度低于500℃时,析碳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高于此温度时,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析碳反应包括CO分解析碳反应以及CO和H2的混合析碳反应。对比热力学理论与实验现象分析了析碳过程中以上两个反应可能起到的作用。采用扫描电镜,从微观结构上观察了500~700℃时加热过程中析出碳的形态并研究了析碳行为。另外,随着CO2体积分数的增加,析碳反应速率逐渐降低。在500℃和600℃时,CO2体积分数的增加对析碳行为有较大抑制作用,尤其在500℃时这种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文档格式:PPS 文档大小:2.83MB 文档页数:82
§4.1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2.反应系统的吉布斯函数 3.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等温方程 §4.2 反应的标准吉布斯函数变化 1. 化学反应的rGm和rGm 2. 物质的标准生成吉布斯函数 3. 反应的rGm和标准平衡常数K 的求算 §4.3 平衡常数的各种表示法 1.气相反应 2.液相反应 3.复相反应 4.平衡常数与反应方程式写法的关系 §4.4 平衡常数的实验测定 §4.5 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4.6 其它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04.97KB 文档页数:10
采用Hopkinson拉杆试验系统对800 MPa级冷轧双相钢(DP800)进行动态拉伸试验,动态拉伸选择应变速率为500、1000和2250 s-1.通过比较试验结果得出:双相钢的塑性延伸强度Rp0.2和抗拉强度Rm与应变速率的关系呈指数形式增加;DP800在高应变速率塑性变形会产生绝热温升效应,计算可得DP800在应变速率为2250 s-1时拉伸变形产生的绝热温升为89℃.基于J-C(Johnson-Cook)模型和Z-A(Zerilli-Armstrong)模型,对DP800的本构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对J-C模型应变速率效应多项式进行二次化修正,修正后的J-C模型相较于J-C模型对DP800在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平均可决系数从0.9228提高到0.9886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10.5KB 文档页数:11
1、所谓的弹性体是指() A、材料应力应变关系满足胡克定律B、材料应力应变关系与加载时间没有关系 C、本构关系为非线性弹性关系 D、应力应变关系满足线性关系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3.5KB 文档页数:4
(一)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用反应初速度ⅴ对底物浓度[S]作图得P355图9-6。 曲线分以下几段 (1)OA段:反应底物浓度较低时ⅴ与[S]成正比,表现为一级反应,v= kISI 根据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酶催化反应时,首先和底物结合生成中间 复合物ES,然后再生成产物P,并释放出E E+S P+E OA段上,底物浓度小,酶未被底物饱和,有剩余酶,反应速率取决于 ES浓度,与[S]呈线性关系,V正比于[S]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8MB 文档页数:90
9.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构成 9.2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及应用 9.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 9.4 正弦波振荡器 9.5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 9.6 集成功率放大器 9.7 三端集成稳压器及应用 9.8 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实验 9.9 RC正弦波振荡器实验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55KB 文档页数:4
1、指出下列各概念的区别:变形与应变;弹性变形与塑性变性;正应力与剪应力;工作应力、危险应力与许用应力。 2、两根不同材料的等截面直杆,承受着相同的拉力它们的截面积与长度都相等。问①两杆的内力是否相等?②两杆应力是否相等?③两杆的变形是否相等?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4MB 文档页数:32
第一节 三次数学危机与不确定性 第二节 不确定性理论 第三节 集对分析原理 一、集对基本概念 二、集对分析数学表达形式 三、联系度确定 四、联系数确定 第四节 水文水资源集对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水文水资源集对分析主要内容 三、集对分析在水文分析计算中的应用 四、集对分析在水文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五、集对分析在水文水资源预测中的应用 六、集对分析在水文水资源决策中的应用 七、小结与展望 第五节 集对分析实例应用 一、概述 二、集对分析评价模型 三、实例分析
首页上页4243444546474849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50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