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广东工业大学:《金属塑性成形原理》第1章 应力分析与应变分析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2,文件大小:296KB,团购合买
1.1应力与点的应力状态 1.2点的应力状态 1.3应力张量的分解与几何表示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一章应力分析与应变分析 教学内容:本章讨论了应力分析和应变分析的方法及各种相关方程。应力分析和 应变分析是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 教学重点:点的应力状态分析,应力张量的分解与几何方程,应力平衡微分方程, 点的应变状态,应变增量,应变速度张量,主应变图与变形程度表示 教学难点:应力平衡微分方程,应变增量,应变速度增量,主应变图与变形程度 表示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应力与应变的状态分析,应力平衡微分方程以及应变与位移 关系方程,主应变图与变形程度的表示。 1.1应力与点的应力状态 1.1.1外力 定义:塑性加工是利用材料塑性,在外力作用下使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制备具有 定外形尺寸及组织性能产品的一种加工方法。外力是塑性加工的外因,它可以 分成表面力和体积力两大类。表面力即作用于工件表面的力,它有集中载荷和分 布载荷之分,一般由加工设备和模具提供。体积力则是作用于工件每一质点上的 力,如重力、磁力、惯性力等等。在一般的加工过程中,体积力的作用远远小于 表面力,因此往往忽略不计。但在加速度较大的场合,体积力不能忽略 1.1.2内力 定义:内力是材料内部所受的力,它的产生来自于外界作用和物体内维持自身完 整性的力。外界作用可以是外力,也可以是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如冷热不均。 内在力则来自于组成物体的众多原子,它们总是试图保持相互之间的距离不变。 当外界作用于物体时,迫使原子间距发生变化,而原子则以力的形式与外界抗衡

第一章 应力分析与应变分析 教学内容:本章讨论了应力分析和应变分析的方法及各种相关方程。应力分析和 应变分析是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 教学重点:点的应力状态分析,应力张量的分解与几何方程,应力平衡微分方程, 点的应变状态,应变增量,应变速度张量,主应变图与变形程度表示。 教学难点:应力平衡微分方程,应变增量,应变速度增量,主应变图与变形程度 表示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应力与应变的状态分析,应力平衡微分方程以及应变与位移 关系方程,主应变图与变形程度的表示。 1.1 应力与点的应力状态 1.1.1 外力 定义:塑性加工是利用材料塑性,在外力作用下使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制备具有 一定外形尺寸及组织性能产品的一种加工方法。外力是塑性加工的外因,它可以 分成表面力和体积力两大类。表面力即作用于工件表面的力,它有集中载荷和分 布载荷之分,一般由加工设备和模具提供。体积力则是作用于工件每一质点上的 力,如重力、磁力、惯性力等等。在一般的加工过程中,体积力的作用远远小于 表面力,因此往往忽略不计。但在加速度较大的场合,体积力不能忽略。 1.1.2 内力 定义:内力是材料内部所受的力,它的产生来自于外界作用和物体内维持自身完 整性的力。外界作用可以是外力,也可以是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如冷热不均。 内在力则来自于组成物体的众多原子,它们总是试图保持相互之间的距离不变。 当外界作用于物体时,迫使原子间距发生变化,而原子则以力的形式与外界抗衡

以恢复稳定位置,保持原有的间距。所以内力是物体抵抗外界作用而产生的于内 部各部分之间相互平衡的力 1.1.3应力 定义:应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内力(见图1-1),其定义式为 S=dP/dA (1.1) 1.1.4点的应力状态 现考察变形体内任一点M某一斜面上的应力情况。设过M点三个坐标面上 的应力为已知。设斜面与三个坐标轴的截距为dx、dy、dz,以四面体近似表示 点,从而斜面近似通过M点(见图1-3)。斜面外法线n的方向余弦分别为: cos(n,x)令l cos(n,y)令l cos(n,z)令L 图1-3四面体受力示意图 1.2点的应力状态

以恢复稳定位置,保持原有的间距。所以内力是物体抵抗外界作用而产生的于内 部各部分之间相互平衡的力。 1.1.3 应力 定义:应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内力(见图 1-1),其定义式为: Sn=dP/dA (1.1) 1.1.4 点的应力状态 现考察变形体内任一点 M 某一斜面上的应力情况。设过 M 点三个坐标面上 的应力为已知。设斜面与三个坐标轴的截距为 dx、dy、dz,以四面体近似表示 点,从而斜面近似通过 M 点(见图 1-3)。斜面外法线 n 的方向余弦分别为: (1. 2) 1.2 点的应力状态 图 1-3 四面体受力示意图 cos( , ) cos( , ) cos( , ) x y z n x l n y l n z l       令 令 令

1.2.1主应力与应力张量不变量 主应力是指作用面上无切应力时所对应的正应力,该作用面称作主平面, 法线方向为主轴或主方向。 设主应力为,当n为主方向时,有 S4=a2,S,=,,S:=l,代入(式 3),整理,有: (σx-0)+xxy+zax12=0 Try,+(o, -o)7 x2lx+ry,+(a:-a)2=0 解4,y的非零解,必有系数行列式值为零,最终可得 (1.10) 其中,2,称作应力张量的第一、二、三不变量 ,+G,+O 3 11)

1.2.1 主应力与应力张量不变量 主应力是指作用面上无切应力时所对应的正应力,该作用面称作主平面, 法线方向为主轴或主方向。 设主应力为  ,当 n 为主方向时,有 x x S = l , y y S = l , z z S =l ,代入(式 1.3),整理,有: (1. 9) 解 x y z l , l , l 的非零解,必有系数行列式值为零,最终可得 0 2 3 2 1 3  − I  − I  − I = (1. 10) 其中 1 2 3 I , I , I 称作应力张量的第一、二、三不变量。 (1. 11) ( ) 0 ( ) 0 ( ) 0 x x yx y zx z xy x y y zy z xz x yz y z z l l l l l l l l 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z y z z x y y z y x y x z x z x x z x z y z z y z y x y y x y x x y z I I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2 1

可以证明,式(1.10)有三个不同的实根设为可,0203且它们是相互正交 的,习惯上有O1202203的约定 以上分析表明,一定,主应力与五,l,l的大小就完全确定。因此,一点的 应力状态也可用主应力来表示。特别是,当坐标轴与主轴相重合时,的表现 形式最为简洁。同样五,,l3的形式也可简化。不论坐标系怎样变化,一点的 主应力与应力张量不变量保持恒定。 求得主应力12,0之后,代回式(1.9)中的任意二式,再结合=1 便可求出12:73相对于xy=轴的方向余弦 1.2.2主切应力 改变方向,总有若干方向使为主切应力,其作用面为主切平面 若以主应力表示,则式(1.8)为 zn=√G2+a212+a3l3-(012+a2+a2l2) =0 0 0 求解G 结合=1,可得以下六组解 1.2.3八面体应力与等效应力 在主应力空间中,每一掛限中均有一组与三个坐标轴成等倾角的平面,八个掛限共有八组,构成正八 面体,简称八面体面。八面体表面上的应力为八面体应力。因为有 l1=l2=l3=l V3

可以证明,式(1. 10)有三个不同的实根设为 1 2 3  , , 且它们是相互正交 的,习惯上有  1  2  3 的约定。 以上分析表明,  ij 一定,主应力与 I1,I2,I3的大小就完全确定。因此,一点的 应力状态也可用主应力来表示。特别是,当坐标轴与主轴相重合时,  ij 的表现 形式最为简洁。同样 I1,I2,I3的形式也可简化。不论坐标系怎样变化,一点的 主应力与应力张量不变量保持恒定。 求得主应力 1 2 3  , , 之后,代回式(1. 9)中的任意二式,再结合 = 1 i i l l , 便可求出 1 2 3  , , 相对于 x, y,z 轴的方向余弦。 1.2.2 主切应力 改变方向,总有若干方向使 n  为主切应力,其作用面为主切平面。 若以主应力表示,则式(1. 8)为: 2 2 2 3 2 2 2 2 1 1 2 3 2 3 2 2 2 2 2 1 2 1 l l l ( l l l )  n =  +  +  −  +  +  (1. 12) 求解 0, 0, 0 2 2 2 2 3 2 1 2 =   =   =   z n n n l l l    ,结合 = 1 i i l l ,可得以下六组解。 1.2.3 八面体应力与等效应力 在主应力空间中,每一掛限中均有一组与三个坐标轴成等倾角的平面,八个掛限共有八组,构成正八 面体,简称八面体面。八面体表面上的应力为八面体应力。因为有: 3 1 l 1 = l 2 = l 3 = l = 

由式(1.7),式(1.12),有: 借助于l1,互,又有: (ax+σ,+:)=m=11 T8 12+32 )2+(o +6(r+r+ (1.15) 为了使不同应力状态具有可比性,定义了等效应力°(应变能相同的条件 下),也称相当应力 {o,-a)+(a,-a)+(-a,)+6xn,+2+x2) (1.16) 至此,由可。=f(灬1)xn=f(1)引出了三种殊应力面,如图1-4所示。 它们是: III I:三组主平面,应力空间中构成平 Ⅱ1:六组主切平面,在应力空间构成 Ⅲ:四组八面体面,构成正八面体。 图1-4应力球与特殊面

由式(1. 7),式(1.12),有: 2 3 1 2 2 3 2 8 1 2 ( ) ( ) ( ) 3 1  =  − +  − +  − 借助于 I1, I2,又有: 8 1 3 1 ( ) 3 1 I  =  x + y + z = m = (1. 14) 2 2 8 1 3 3 2  = I + I ( ) ( ) ( ) 6( ) 3 1 2 2 2 2 2 2 x y y z z x x y y z z x =  − +  − +  − +  + + (1. 15) 为了使不同应力状态具有可比性,定义了等效应力  e (应变能相同的条件 下),也称相当应力。 8 2 3  =  e ( ) ( ) ( ) 6( ) 2 1 2 2 2 2 2 2 x y y z z x x y y z z x =  − +  − +  − +  + + (1.16) 至此,由 ( , ), ( , ) n i j i n i j i  f  l  f  l =  =  引出了三种殊应力面,如图 1-4 所示。 它们是: Ⅰ:三组主平面,应力空间中构成平行六面体。 Ⅱ:六组主切平面,在应力空间构成十二面体。 Ⅲ:四组八面体面,构成正八面体。 图 1-4 应力球与特殊面

1.3应力张量的分解与几何表示 3.1应力张量的分解 塑性变形时体积变化为零,只有形状变化。因此,可以把分解成与体 积变化有关的量和与形状有关的量。前者称应力球张量,后者称应力偏张量。设 0m为平均应力,则有 (ax+,+:)=l1 17) 按照应力叠加原理,“具有可分解性。因此有: o.+o (j=x,y,=) 式中,当=/时, 6.=0 上式第一项为应力偏张量,其主轴方向与原应力张量相同。第二项为应力球 张量,其任何方向都是主方向,且主应力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只影响体积变化,不影响形状变化,但它关系到材料 塑性的充分发挥。三向压应力有利于材料塑性的发挥。 应力偏张量仍然是一个二阶对称张量,同样有三个不变量,分别为

1.3 应力张量的分解与几何表示 1.3.1 应力张量的分解 塑性变形时体积变化为零,只有形状变化。因此,可以把  ij 分解成与体 积变化有关的量和与形状有关的量。前者称应力球张量,后者称应力偏张量。设  m 为平均应力,则有: 1 3 1 ( ) 3 1 I  m =  x +  y +  z = (1. 17) 按照应力叠加原理,  ij 具有可分解性。因此有: i j i j m i j m i j  = ( −   ) +   ' (i, j x, y,z) = i j+ m i j = (1. 18) 式中,当 i = j 时, = 1 i j  ;当 i  j 时, = 0 i j  。 上式第一项为应力偏张量,其主轴方向与原应力张量相同。第二项为应力球 张量,其任何方向都是主方向,且主应力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 m i j   只影响体积变化,不影响形状变化,但它关系到材料 塑性的充分发挥。三向压应力有利于材料塑性的发挥。 应力偏张量仍然是一个二阶对称张量,同样有三个不变量,分别为 1 2 3 I' , I' , I'

1=a'+a'+o'=0 1=0表明应力偏张量已不含平均应力成份。2与屈服准则有关(见第二章), 反映了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反映了变形的类型:3>0表示广义拉伸变形 3=0表示广义剪切变形,30,所以可应该有九种可能 主应囡性公坵朔性加T叶件受力状况类型的一种手段。 图15主应力图 1.3.3主应力空间与面 若以可可2,为坐标轴,构成主应力空间,则一点的应力状态可用一矢量来 表示,如图1-6所示。 =σ1i+2j+σ3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j x y y z z x x y y z z x x y z I I I ' ' ( ) ( ) ( ) 6( ) 6 1 ' ' ' ' ' 0 3 2 2 2 2 2 2 2 1              (1. 19) ' 0 I 1 = 表明应力偏张量已不含平均应力成份。 2 I' 与屈服准则有关(见第二章), 反映了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 3 I ' 反映了变形的类型: ' 0 I 3  表示广义拉伸变形; 3 I ' =0 表示广义剪切变形, 3 I ' <0 表示广义压缩变形。 1. 3. 2 主应力图 表示某点六面体各面上各主应力有无及其方向的图叫主应力图。主应力图具 有九种可能的组合,如图 1-5 所示。这九种组合也可从应力球张量与偏张量来加 以理解。由 ' = 0  i i ,决定了 ij  ' 只可能有三种状态,而也有三种可能,即  0, = 0,  0  m  m  m ,所以  ij 应该有九种可能。 主应力图是定性分析塑性加工时工件受力状况类型的一种手段。 1. 3. 3 主应力空间与π面 若以 1 2 3  , , 为坐标轴,构成主应力空间,则一点的应力状态可用一矢量来 表示,如图 1-6 所示。 OP i j k =1 + 2 + 3 图 1-5 主应力图

(σ1-om)+(2-om)+ (σ3-om)k+σm(+j+k) +ON 这是OO为应力偏量对应的矢量,ON与,2O3成等倾角,为应力球张量对应 的矢量。可以证明C⊥CN。ON必正交于下列过原点的平面 σ,+、+,=0 20) 这是一个平均应力为零的平面,称为应力x平面。因O的三个分量可12,3 满足下列关系 σ2+o2+o3=0 所以OD总是在x平面内,可以用二个几何参数来表示 OM= 3om=l 方向:与 3方向:丌平面 图1-7π平面与8角的关系 C的方向可用O在丌平面上投影1与CO的夹角表示。求法如下:将 坐标系旋转,使丌平面成水平面。如图1-7所示。过Q点作以D为法线的平面 该平面与101投影面交于AB,显然AB⊥兀平面。则四面体OQBA为直角△四 面体。而

=(1 − m )i +( 2 − m )j + ( ) ( ) 3 k i j k  − m + m + + =OQ+ON 这是 OQ 为应力偏量对应的矢量, ON 与 1 2 3  , , 成等倾角,为应力球张量对应 的矢量。可以证明 OQ⊥ON 。ON 必正交于下列过原点的平面。 0  1 + 2 + 3 = (1. 20) 这是一个平均应力为零的平面,称为应力  平面。因 OQ 的三个分量 1 2 3  ' , ' , ' 满足下列关系 ' ' ' 0  2 + 2 + 3 = (1. 21) 所以 OQ 总是在  平面内,可以用二个几何参数来表示。 1 3 1 ON 3 I =  m = ,方向:与 1 2 3  , , 成等倾角 , 3 2 ' ' ' 2 3 2 2 2 OQ =  1 + + =  e 方向:  平面内 OQ 的方向可用  1 在  平面上投影 1  ' 与 OQ 的夹角  表示。  求法如下:将 坐标系旋转,使  平面成水平面。如图 1-7 所示。过 Q 点作以 OQ 为法线的平面, 该平面与  1 O 1  ' 投影面交于 AB,显然 AB⊥  平面。则四面体 OQBA 为直角△四 面体。而 图 1-7 π平面与θ角的关系

00=oo(B,i+B2j+B, k) 其中,B,B3,B为Q在O2空间的方向余弦。由四面体几何关系,有 B1= -oose 同理:V3∞1200) B3 cS(120+) 所以 @P V301200) 3v3∞0120+0) 三式相乘,得: P oe co s(30) 27 2 于是,只要知道任意一点的应力状态,就可通过下式求出可,02,O3

( ) 1 2 3 OQ = OQ  i +  j +  k 其中, 1 3 3  ,  ,  为 OQ 在 O 1 2 3 空间的方向余弦。由四面体几何关系,有  co s 3 2 3 2 / / 1 = OQ OA = OQ OB  = 同理: co s(120 ) 3 2  2 = − co s(120 ) 3 2  3 = +  所以            = =  + = =  − = =  co s(120 ) 3 2 3 2 ' co s(120 ) 3 2 3 2 ' co s 3 2 3 2 ' 3 3 2 3 1 1             e e e OQ OQ OQ (1. 22) 三式相乘,得: co s(3 ) 2 7 3 ' 3 I 3 =  e          = 3 3 2 2 7 ' arcco s 3 1 e I   (1. 23) 于是,只要知道任意一点的应力状态  ij ,就可通过下式求出 1 2 3  , ,

2 3cos(120-6) 3=an+3=am+=a3cos(1206) (1.24) 引入应力空间和丌平面后,使得一点的应力状态表示更为直观。尤其是丌平面的 引入,可以使与塑性变形有关的应力表示和分析更为简单。 1.4应力平衡微分方程 应力平衡微分方程就是物体任意无限相邻二点间关系,可以通过微体沿 坐标轴力平衡来得到,一般应力平衡方程在不同坐标系下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1.4.1直角坐标下的平衡微分方程 假设物体为连续介质。无限邻近二点的应力状态分别为 x,y,=) x+dxy+dh=+d)(见图1-8)。假设“的连续可导则有 假设连续可导,则有 σ(x+dx,y+dy,2+d)=σ(x,y,=)+ k(i,j, k=x,yz 列六面体力平衡,则有 0 01y (1.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o s(1 2 0 ) 3 2 ' co s(1 2 0 ) 3 2 ' co s 3 2 ' 3 3 3 2 2 3 1 1                   m m m m m m e (1. 24) 引入应力空间和  平面后,使得一点的应力状态表示更为直观。尤其是  平面的 引入,可以使与塑性变形有关的应力表示和分析更为简单。 1.4 应力平衡微分方程 应力平衡微分方程就是物体任意无限相邻二点间  ij 关系,可以通过微体沿 坐标轴力平衡来得到,一般应力平衡方程在不同坐标系下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1.4.1 直角坐标下的平衡微分方程 假设物体为连续介质。无限邻近二点的应力状态分别为 ( x, y , z)  i j , ( x d x,  i j + y+dy,z+dz) (见图 1-8)。假设  ij 的连续可导则有 假设  ij 连续可导,则有 ( d , d , d ) ( , , ) d (i, j ,k = x ,y ,z)   + + + = + k k i j i j i j x x x x y y z z x y z    列六面体力平衡,则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0 0 8 x y z x y z x y z x z y z x y y z y x y x z x          (1. 25)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