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686)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74.42KB 文档页数:6
高炉喷吹煤粉和熔融还原铁浴粉煤气化等高速加热条件下,快速热分解是第一步。为研究1160-1750℃温度条件的这一过程,作者用等离子体加热的实验装置,加热速度可达4.3×103-2.4×104K/s。实验表明增加温度可明显改善烟煤的快速热分解过程,而旦效果比无烟煤明显得多;但气氛对快速热分解过程的影响不太明显。进而说明了铁浴气化粉煤和氧化介质可分开吹入,有利于控制喷嘴前端过热并减少金属蒸发后进入产品气体之中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88.82KB 文档页数:4
以氧化铁皮为原料,采用有机粘结剂\CC\和以皂土为粘结剂,生产球团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有机粘结剂\CC\和皂土均可降低生球长大速度,提高生球、干球落下和抗压强度,但生产同样质量的球团矿,\CC\的用量只有皂土用量的1/10。且其直接还原铁(DIR)产品质量优于皂土球团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88.31KB 文档页数:4
对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深海多金属结核中有价金属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验,着重研究了矿浆浓度、接种量、温度、浸出过程中pH值对结核中有价金属钴和镍浸出率的影响,同时对氧化亚铁硫杆菌进行了驯化.实验表明:采用Leathen培养基,加入适量黄铁矿作为菌种的营养基质和浸出过程中的还原剂,多金属结核,在常温、酸性环境下,可直接浸出金属铜、钻、镍、锰和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4MB 文档页数:7
动用稀土氧化物固态渣饼作为脱硫剂和变质剂,借助吹氩搅拌对高硫(S=0.100%)过共晶铁水进行变质处理。实验在1450℃下进行30~45分钟得到了变质处理过程中铁水化学成分变化的规律和在过共晶铁水条件下试样中石墨形态和RE、CE含量之间的规律。结果表明在过共晶区当RE%≤(CE%-4.30%)/25时试样石墨形态为蠕虫状。当RE%≥(CE%-4.30%)/25时试样石墨形态为球状。对脱硫反应和稀土氧化还原反应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和讨论,在实验条件下上述反应在热力学上均成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57KB 文档页数:28
12.1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12.2 羧酸的结构 12.3 羧酸的制法 12.3.1 羧酸的工业合成 (1)烃的氧化 (2) 由一氧化碳、甲醇或醛制备 12.3.2 伯醇和醛的氧化 12.3.3 腈水解 12.3.4 Grignard 试剂与二氧化碳作用 12.3.5 酚酸的合成 12.4 羧酸的物理性质 12.5 羧酸的波谱性质 12.6 羧酸的化学性质 12.6.1 羧酸的酸性和极化效应 (1)羧酸的酸性 (2) 羧酸的结构与酸性的关系 12.6.2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1) 酰氯的生成 (2) 酸酐的生成 (3) 酯的生成和酯化反应机理 (4) 酰胺的生成 12.6.3 羰基的还原反应 12.6.4 脱羧反应 12.6.5 二元酸的受热反应 12.6.6α–氢原子的反应 12.7 羟基酸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81MB 文档页数:129
2.1 糖醇类发酵试验 2.2 葡萄糖氧化发酵(O/F)试验 2.3 乙酰甲基甲醇试验 2.4 甲基红(MR)试验 2.5 七叶苷水解试验 2.6 甘油品红试验 3.1 靛基质(吲哚)试验 3.2 H2S试验 3.3 尿素酶试验 3.4 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3.5 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3.6 明胶(Gelatin)液化试验 有机酸盐和铵盐的利用试验 4.1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4.2 丙二酸盐利用试验 呼吸酶类试验 氧化酶试验 氰化钾试验 过氧化氢酶试验 硝酸盐还原试验 毒性酶类试验 卵磷脂酶试验 溶血试验 血浆凝固酶试验 链激酶试验 ONPG试验 三糖铁(TSI)试验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47.5KB 文档页数:48
第一节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 还原性氨基化作用 ➢ 氨基转移作用 ➢ 氨基酸的相互转化作用 第二节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 蛋白质合成体系的组成 ➢ 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 蛋白质合成后的定向输送与修饰 第三节 蛋白质的生物降解 ➢ 蛋白酶 ➢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 食品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第四节 氨基酸的分解 ➢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 氨基酸的转氨基作用 ➢ 联合脱氨基作用 ➢ 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 氨基酸碳骨架的氧化途径 ➢ 含氮排泄物的形成 第五节 蛋白质代谢的调节 ➢ 遗传的控制 ➢ 酶的控制 ➢ 激素的调节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92MB 文档页数:84
第一节 烷烃的同序列及同分异构现象 一、同序列 二、同分异构 三、碳、氢原子的类别 第二节 烷烃的命名 一、普通命名法 二、烷基 三、系统命名法 第三节 烷烃的构型 一、碳原子的四面体概念及分子模型 二、碳原子的sp3杂化 三、烷烃分子的形成 第四节 烷烃的构象 一、乙烷的构象 二、正丁烷的构象 第五节 烷烃的物理性质 第六节 烷烃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 二、热裂 三、卤代 第七节 烷烃卤代反应历程 一、甲烷的卤代 二、烷烃卤代的相对活性 与自由基的稳定性 第八节 烷烃的制备 一、偶联 二、还原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97.75KB 文档页数:8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ZrO2载体,然后采用柠檬酸溶液浸渍法制备Cr-MnOx/TiO2-ZrO2复合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测试(BET)、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测试方法对催化剂的物化性能进行表征分析,并进行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实验,考察催化剂在低温下的活性及抗硫抗水性能.Cr元素介入到MnOx中,形成了新型的CrMn1.5O4活性物相,其中的Mn元素多以Mn3+和Mn4+存在.高价态的Cr5+使Mn元素由Mn3+向高氧化态的Mn4+转化,有利于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的进行.鉴于Cr元素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均低于Mn元素,能优先于Mn与SO42-和SO32-结合,保护MnOx不被硫酸化,从而提高Cr-MnOx/TiO2-ZrO2催化剂的抗毒性能.制备的五种不同Cr/(Cr+Mn)摩尔比的催化剂中,Cr(0.4)-MnOx/TiO2-ZrO2的性能最优,其颗粒分散均匀,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在180℃时脱硝效率能够达到95.8%,同时通入5%H2O和10-4SO2,脱硝效率缓慢下降,反应8h后,下降到73%,并保持稳定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33.42KB 文档页数:6
针对铅锌冶炼企业产出大量含铅固体废弃物难以环保经济回收的难题,提出从多种含铅废料中回收二次铅的还原造锍熔炼新工艺.在热力学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以铅膏、铅渣、铅烟灰和黄铁矿烧渣的设计混合料为熔炼对象,以氧化铁为固硫剂,焦粉为还原剂,苏打和芒硝作为添加剂的工艺实验,研究熔炼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对铅和银直收率的影响.得到优化的工艺条件:FeO/SiO2质量比为1.10,CaO/SiO2质量比为0.30,添加剂组成中Na2CO3/Na2SO4质量比为7∶3,焦粉用量为含铅物料质量的15%,熔炼时间为2 h,熔炼温度为1200℃.在此条件下综合实验中铅直收率为85.95%,银直收率为83.15%.新工艺具有固硫、综合利用和一步炼铅的优点
首页上页4344454647484950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686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