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6373)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56.16KB 文档页数:4
对用于保密通信系统的连续流混沌产生器的原理及可实现性进行分析.在对Logistic映射的区间特性分析的基础上,首次研究并实现了一种Logistic映射数字混沌产生器.实验结果表明,输出混沌信号与logistic映射的分析结果一致,这说明了数字混沌产生器的有效性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5.5KB 文档页数:1
第八章极谱和伏安分析法 1.某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的可逆极谱波的半波电位为-0.480V该金属离子在0.50mol/L络合集溶液中,其络离子可逆还原极谱波的半波电位为-1.004V,若电极反应的电子数为2,络离子的稳定常数为101试求络合物的配位数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5MB 文档页数:8
测定了半工艺无取向电工钢热轧(终轧温度在Ar1以下)到成品各工序的织构,以取向分布函数(ODF)的形式对加临界变形的半工艺无取向硅钢的织构演变作了分析.发现其热轧板表层织构基本是典型的铁素体再结晶{111}组分,心部和1/4厚度处以铁素体剪切织构和轧制变形织构为主.冷轧变形后,心部和表层织构组分比较接近,{111}、{112}和{100}面织构都增加,但{111}组分增加最明显.软化退火后,{001}与{112}组分迅速降低,织构组分以γ纤维织构为主.通过增加临界变形,在最终去应力退火后,{111}不利面织构大量减少,高斯组分增加明显.Taylor因子可以表征不同取向晶粒对变形能的储存能力,从轧制变形时Taylor因子的分布可以解释该实验结果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7.5KB 文档页数:3
色谱分析习题(P372) 1.解:tr1=3min20s=3×60+20=200s tr2=3min50s=3×60+50=230s tM-20s Yi()=1.7mm=1.7/10×60s=10.2s 因为Y(1)=40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4.5KB 文档页数:1
1.在银电极上,C,Br和均可进行下述反应。 ag+=10-6mol/leaa.790.09log10-0.445V E AgCL,Ag=.222 V, E AgBr,Ag=0.071V, E Aglr,Ag-0.152V) Ag(s)+X= AgX(s)+e\ 试问:(1)若Br和的起始浓度都是0.05mol/l,可否用恒电位电解法分离r和?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8MB 文档页数:6
采用光学金相、硬度测量结合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了经过弯曲或扭转变形的含铌微合金钢在等温受热时的组织稳定性问题.研究发现:弯曲与扭转变形都可以大幅度提高微合金钢的硬度;在随后的550℃等温受热过程中,弯曲变形区的硬度迅速下降,同时伴随贝氏体向平衡组织的演变;而扭转区在等温过程中的硬度始终高于未变形区,同时钢中贝氏体组织基本得以保持.扭转应变量越大,硬化效果越强,并且在随后的等温受热过程中能保持这种硬度上的优势.弯曲与扭转变形均导致贝氏体板条内位错密度显著增加.弯曲变形区的位错分布不均匀,其中的低位错密度区易于在随后的等温受热过程中演变为平衡组织多边形铁素体的形核核心;而扭转变形区内位错分布均匀,并且在随后的等温受热过程中位错分布不发生显著改变.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的冷变形方式对微合金钢中贝氏体热稳定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1KB 文档页数:3
一、分布拟合检验的方法 原假设Ho:F(x)=Fo(x)(X为离散时用分布律)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1KB 文档页数:3
一.填空题:30分 1.气相色谱法中,根据固定相的状态不同,可分为 和 两种;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27.97KB 文档页数:6
采用现场调查、模拟实验、理论分析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圆梁山隧道岩溶突水特征及突水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隧道岩溶突水是受岩溶充填物、水压与隧道围岩塑性区范围等因素影响的渐进破坏过程.针对圆梁山隧道揭露的5个岩溶,分别制定了有效防治岩溶突水的关键技术对策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1.5KB 文档页数:3
一.填空题:30分 1.分子的运动包括三种,它们是 其中能量最大的是 ,能量最小的是
首页上页468469470471472473474475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6373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