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04)
文档格式:PPTX 文档大小:1.71MB 文档页数:52
3.1 表面工程概述 3.2 热处理 3.3 表面工程技术方法与工艺 3.3.1 电镀 3.3.2 化学镀 3.3.3 涂料与涂装 3.3.4 热浸镀 3.3.5 热喷涂 3.3.6 高能束技术 3.3.7 化学转化膜技术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6.06MB 文档页数:87
摩擦学:研究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的理论与实践的科学与技术; 摩擦学是“摩擦”、“磨损”、“润滑”及三者相互关联的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与摩擦、磨损、润滑有关的各种现象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及其应用。 相对运动:滑动、滚动、振动,或几种运动形式的组合; 相互作用:载荷作用下,两表面发生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粘着、材料转移等各种变化; 表面:固体-固体,固体-液体,固体-气体,液体-气体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13.5KB 文档页数:19
一张完整的零件图上有哪些内容 一组视图,全部尺寸,技术要求,标题栏。 在零件图样上,必须要有制造该零件时应 该达到的一些质量要求,一般称为技术要求。 主要包括:尺寸公差、表面形状和位置公差、 表面粗糙度、材料热处理及表面处理等内容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76.55KB 文档页数:5
根据传统擦伤电极试验原理,自行设计了一套用于薄膜材料钝化过程研究的装置,由于它采用的是断裂方式产生裸表面,因而克服了传统擦伤方式裸表面逐渐暴露于介质的弱点,能直接测量到真实反映钝化过程的电流衰减曲线。利用这套装置对磁控溅射晶态与非晶态不锈钢合金薄膜在3.5%NaCl溶液中的钝化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非晶薄膜的裸表面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及更快的钝化膜形成速度
文档格式:PPSX 文档大小:2.34MB 文档页数:23
2.4 钢的热处理 1、过冷A的等温转变 2、过冷A的连续冷却转变 2.4.3 钢的普通热处理 1、退火 2、正火 3、淬火 4、回火 2.4.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2.4.4 钢的表面热处理 1、感应加热表面热处理 2、火焰加热表面热处理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3MB 文档页数:6
研究粉末扩散法使金刚石表面金属化的工艺。采用铜(或钴)、碳化物形成元素铬(或钛)和金刚石混合粉在真空下进行扩散热处理,金刚石表面形成由碳化物层和合金层组成的涂层。涂层可以通过固相扩散反应和液相存在下的扩散反应两种模式形成。铜基和钴基胎体材料和涂层金刚石间具有良好的结合强度。同无涂层金刚石比较,含涂层金刚石胎体材料的抗弯强度提高9%~20%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2MB 文档页数:6
基于荧光紫外加速老化实验,追踪三元乙丙橡胶的老化过程,研究添加纳米防老化剂对材料表观老化行为和抗老化能力的影响,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纳米防老化剂的作用机制.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试样表面粗糙度增加,色差和失光率变大,羰基指数上升,紫外吸收率下降.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表面二氧化硅膜包覆抑制了纳米二氧化钛的光催化作用,延缓了三元乙丙橡胶的老化进程.添加纳米防老化剂后,试样表面孔洞密度减少,色差和失光率分别降低0.97和22.29%,羰基指数下降0.06,紫外光吸收率升高3.92%,三元乙丙橡胶的抗紫外老化能力提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01.07KB 文档页数:4
为了确定钛合金表面扩散焊接轴承钢硬化层的合适厚度,利用先进的纳米显微力学探针测量了材料的弹性模量.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钛合金表面扩散焊接轴承钢硬化层在受压情况下的应力分布以及尺寸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以此对轴承钢硬化层的厚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当轴承钢硬化层厚度在0.10~0.50mm内时,最大等效应力发生在镍与铜之间,容易引起界面处裂纹的产生;合适的轴承钢硬化层厚度范围应为1.00~2.00mm,最佳的厚度为1.50mm左右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6MB 文档页数:7
以人造石墨为原料制备了低氧化程度的氧化石墨(MOG),并研究了具有不同极性基团和不同碳链长度的表面活性剂对氧化石墨的插层机理。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Raman)和Zeta电位仪对插层前后的氧化石墨进行表征,探讨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对其插层能力的影响以及表面活性剂的插层机理。结果表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其极性端与氧化石墨的羧基、羟基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进入氧化石墨层间进行插层,其插层效果优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更容易增大氧化石墨的层间距。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则通过与氧化石墨之间形成氢键和疏水作用力来进行插层。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极性基团的分子大小越大,非极性端的碳链越长,其插层能力越强。上述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认识表面活性在氧化石墨层间的插层机理,同时也对氧化石墨插层改性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46MB 文档页数:58
固体表面接触是研究摩擦磨损的基础,了解固体表面接触是认识摩擦磨损实质的前提,摩擦表面上微凸体的相互作用是摩擦、磨损与润滑分析计算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外载荷的大小或变形是否可逆,固体表面的接触分为弹性接触和塑性接触。当两个物体在载荷作用下相互靠近、接触时,最先接触的是两表面上对应的微凸体高度之和最大的部位。随着载荷的增加,其他微凸体也相继对应地进入接触,开始是弹性变形,随着两表面靠得更近,微凸体将发生塑性变形。而靠近基体的材料仍处于弹性变形状态,这样在表面层内就形成弹、塑性变形
首页上页23456789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04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