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52)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08KB 文档页数:26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在一次能 源中占75%,而其中84%以上是通过燃烧方法利用的。燃 烧煤产生的SO,废气,成为大气污染的最主要的根源。 SO,是酸雨的主要组分,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 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建筑物和材料以及人体健康均有 不同程度的危害,酸雨酸性越大造成的危害越严重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918KB 文档页数:31
一、 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 早在英国爱德华二世(1284~1327)年代,这位国王就曾想通过禁止使用煤来解决燃 煤产生的烟气污染问题。他曾颁布了一道法令:“无论是谁被发现燃烧煤,他就是有罪 的,都将受到杀头的惩罚”。由此可见,大气污染自古有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00KB 文档页数:37
洁净煤技术 ( Clean Coal Technology) 针对燃煤对环境造成污染提岀的技术对策,旨在 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 控制新技术的总称。 §2.1 美国的洁净煤计划 §2.2 欧共体的洁净煤研究与发展计划 §2.3 洁净煤技术是中国能源的未来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02MB 文档页数:163
既述 科学家研究表明,太阳每小时辐射到地 球的能量约为18万兆瓦,相当于燃烧90 兆吨优质煤的热量;太阳能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且无污染的能源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31MB 文档页数:86
一、概述 二、危险化学品 三、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第一节 燃烧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爆炸的基础知识 第三节 防火防爆的基本技术措施 第四节 燃爆扩散及蔓延的控制 第五节 消防安全技术 四、工业毒物与防毒技术 第一节 工业毒物的分类及毒性 第二节 工业毒物的危害 一、工业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 二、毒物的毒理作用 三、工业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四、工业毒物的火灾危险性 第三节 工业毒物防治技术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31MB 文档页数:86
一、概述 二、危险化学品 三、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四、工业毒物与防毒技术 第一节 燃烧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爆炸的基础知识 第三节 防火防爆的基本技术措施 第四节 燃爆扩散及蔓延的控制 第五节 消防安全技术 一、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灭火剂 三、灭火器材和消防给水设施 第一节 工业毒物的分类及毒性 第二节 工业毒物的危害 第三节 工业毒物防治技术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67.5KB 文档页数:11
5-1 汽车排气污染物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CO、HC是燃料不完全的产物,NOx是高温下燃料不完全的产物。 汽油机燃烧有两个条件:1、火花能量:40~100mJ,点着混合气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56.13KB 文档页数:12
目前燃煤电厂对于SO2、NOx和PM等主要污染物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控制方法,但针对具有长期环境危害性的痕量污染物尚缺乏有效的排放控制手段。为全面掌握痕量污染物在煤燃烧过程中的释放、迁移和转化规律并开发相应的控制技术,建立稳定可靠的模拟烟气痕量污染物发生方法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前提条件。通过文献调研,对常见痕量污染物的四种发生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对比:溶液蒸发法较为简单易用,但产物中易含有副产物,这些副产物会带来一定的影响;燃烧法产生的痕量污染物最接近实际情况,但受实验条件影响较大,并且产物成分较为复杂;升华法获得的产物浓度较为准确,但适用范围较窄,仅用于某几种气态痕量污染物的发生;氢化物氧化法可准确地控制产物的发生速率,但也仅适用于少量痕量污染物,并且装置较为复杂。分析比较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情形,最后提出多种方法联用的思路以期得到更加接近实际情形并且成分可控的结果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97.05KB 文档页数:6
研究了不同料层高度下烧结过程中尾气成分(O2、CO2、SO2和NO)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烧结历程的推进,尾气中O2含量降低而CO2含量升高,这主要是因为固体燃料燃烧量逐渐增多;尾气中SO2、NO的含量亦呈升高趋势,但幅度很小,这主要是因为烧结料层对SO2有吸收作用,而燃烧带的CO气体则可以还原使部分NO分解;在临近烧结终点时,因料层对SO2的吸收作用消失而使析出作用强化,导致尾气中SO2含量急剧升高.另外,随着料层高度的增加,因固体燃料配比相应减小,尾气中CO2、SO2和NO的含量降低,而O2含量增加.因此,控制高温区宽度的厚料层烧结技术是我国开展减少烧结尾气中气体污染物(CO2、SO2和NO)的有效措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39.31KB 文档页数:4
通过建立汽化燃烧区对热轧变形区进行分析计算,发现无论在热轧变形区入口处的汽化燃烧区,还是在变形区,油水混合液都没有足够的时间达到燃点,仍以液体形式存在.采用四球摩擦试验机进行了油膜强度和摩擦因数测定并进行长磨试验.磨斑表面观察表明:当轧制油在水中的质量浓度大于2 g·L-1时,润滑状态为边界润滑,该状态下的润滑作用效果取决于油膜强度,并非轧制油的质量浓度.采用2 g·L-1质量浓度进行轧制润滑生产试验,验证了上述研究结果.润滑有效地降低了轧制压力,同时对冷却水污染最小,取得了很好的润滑效果.对于不同的轧制产品与工艺而言,建议轧制油使用的质量浓度应小于10 g·L-1,否则轧制油残留可能引起冷却水污染
上页123456下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52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