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0036)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80.18KB 文档页数:3
针对G-P算法及其改进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算法.应用该算法不仅能简化无标度区的确定过程,而且能客观地判断系统的关联维数是否饱和,从而对随机信号和混沌信号加以识别.对新的G-P改进算法进一步分析表明:新的G-P改进算法适用范围广泛,对于混沌信号的识别很有效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82.57KB 文档页数:5
通过探索性实验,确定了三种耐冷菌培养基,分别用于培养耐冷细菌、耐冷放线菌和耐冷霉菌.培养出的耐冷菌株在6℃条件下被分离纯化,然后通过一系列实验分别鉴定它们的生理特性并检验它们的脱氮能力,并测定pH值、温度对脱氮效果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显示pH值为7~8时,各菌株生长得最好;生物荧光层析光谱实验发现三种菌株都在15℃左右活性最大,0℃以下仍有一定的活性,高于35℃时,基本失去正常的代谢能力.当实验菌液投加量为5.0%,实验温度为6℃,三种耐冷菌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7.7%、59.0%及58.7%,相同条件下,投加混合菌种可使氨氮的去除率提高到67.2%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69.56KB 文档页数:4
根据现场位移监测提出1种工程预测方法。利用现场测量的围岩或支护的位移对未来位移发展趋势作出定量预测。在预测位移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方法可以预测支护围岩压力、应力及安全度随时间发展的趋势。这种预测方法可用于岩石工程安全监控、支护设计、施工效果评价及预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5.52KB 文档页数:6
提出了定量评价烧结机宽度方向上布料均匀性状态的方法.通过对烧结机废气温度的检测,利用烧结工艺及气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描述该均匀性评价指数的数学模型,以解决现阶段仅凭人工定性判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在线监测软件.实践证明,该模型能客观、定量地反映出烧结机宽度上各部位料层密实度的差别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7.47KB 文档页数:3
在较高温度下对烧结NdFeB磁体进行机械破碎制取了磁粉.实验结果表明:当破碎温度升高到合金的三元共晶温度附近时,所得磁粉的矫顽力显著高于室温破碎磁粉的矫顽力.高温破碎磁粉矫顽力的升高与磁体破碎时由低温下穿晶断裂向高温下沿晶断裂的转变直接相关.原因在于高温破碎磁粉中,表层穿晶裂纹数量减少,表面较均匀地被富Nd相包覆,以及颗粒中尖锐棱角部位明显减少.高温破碎磁粉的矫顽力经过适当热处理还能进一步提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58.19KB 文档页数:6
基于采空区冒落过程中冒落岩体与空气相互作用中能量的守恒与转化,建立了冲击气浪风速模型,设计制作了模拟实验测试装置。实验表明,随着下落高度增加,冲击气浪风速增加幅度略有减缓,采用大断面空间小尺寸的\打气筒\模型计算能够更好地反映冒落过程中的气体流动过程,但应该以\打气筒\和\绕流\的复合模型表征冲击起浪。在实验基础上建立的实验模型与理论模型有很好的相似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8.09KB 文档页数:4
根据炉结构的共存理论与不同温度和成分下MnO-SiO2,MgO-SiO2和CaO-Al2O3-SiO2三渣系的实测粘度,制定了这些渣系的粘度计算模型.计算结果符合实际,证明这些模型可以正确地反映相应渣系粘度与各结构单元作用浓度和温度间的关系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89.41KB 文档页数:4
热轧钢材的淬火冷却是改善钢材质量和性能的重要措施,淬火过程的核心就是控制钢板的冷却速度.针对传统的淬火控冷模型的固有缺陷,为了满足扩展钢种、规格及淬火温度高精度的要求,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神经网络淬火控冷温度预报模型,该模型与回归数学模型相结合,完成淬火控冷现场控制.应用结果证明,该综合模型极大地提高了钢板淬火冷却的控制精度,提高了产品的成材率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52.33KB 文档页数:3
应用具有先验知识的前馈网络模型研究海水环境与材料(钢)腐蚀之间对应关系.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揭示材料海水腐蚀规律,提高了预测准确度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85.21KB 文档页数:4
对聚乙烯醇水凝胶髓核假体进行了应力松弛性能的研究,比较不同溶胀率和不同初始聚乙烯醇含量对应力松弛性能的影响.等时线法的研究分析表明,髓核假体的力学行为符合线性粘弹性行为,三元件线性粘弹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其粘弹力学行为(模拟拟合度均在0.96 以上).三元件线性粘弹模型参数分析表明,对于髓核假体来说,溶胀率的增大可以增加髓核假体消散冲击力的速度,但对消散冲击力的总量影响不大,初始PVA含量的提高将降低髓核假体消散冲击力的速度和总量
首页上页607608609610611612613614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0036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