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7175)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04.43KB 文档页数:4
一、基本要求: 掌握比色分析方法的特点,朗伯比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应用,明确的意义和计算,了解吸收曲线的作用,并能正确选择参比溶液,掌握标准曲线的绘制和分光光度法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24MB 文档页数:110
第一节 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第三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四节 酶的调节 第五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第六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74MB 文档页数:11
高熵合金与非晶合金作为新一代金属材料,具备许多优异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在柔性电子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传统的块体高熵合金与非晶合金虽然性能优异,但由于材料本身的刚性特点无法满足可变形电子设备的柔性需求,因此需要通过一定方式如降低维度、设计微结构等赋予其柔性特征。在简述高熵合金柔性纤维的力学性能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高熵合金薄膜作为潜在柔性材料的制备方式与结构性能特点,总结了非晶合金薄膜应用于电子皮肤、柔性电极、微结构制作等柔性电子领域中的最新进展,最后讨论了现有工作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柔性电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93.5KB 文档页数:11
一、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发展简史 实际上,厌氧生物过程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但人类第一次有意识地利用厌氧生物 过程来处理废弃物,则是在1881年由法国的 Louis muras所发明的“自动净化器”开始 的,随后人类开始较大规模地应用厌氧消化过程来处理城市污水(如化粪池、双层沉淀池 等)和剩余污泥(如各种厌氧消化池等)。这些厌氧反应器现在通称为“第一代厌氧生物反 应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5MB 文档页数:7
通过采用一步纳米金属颗粒辅助化学刻蚀法(MACE)成功制备了多孔硅纳米线, 并主要研究了硅片掺杂浓度、氧化剂AgNO3浓度以及HF浓度对硅纳米线阵列形貌结构的影响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较高的掺杂浓度更有利于刻蚀反应的发生和硅纳米线阵列的形成, 这是由于高掺杂浓度在硅片表面引入了更多的杂质和缺陷, 同时高掺杂浓度的硅片与溶液界面形成的肖特基势垒更低, 更容易氧化溶解形成硅纳米线阵列; 在一步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法制备多孔硅纳米线阵列的过程中, 溶液中AgNO3浓度对于其刻蚀形貌和结构起到主要作用, AgNO3浓度过低或过高时, 硅片表面会形成腐蚀凹坑或坍塌的纳米线簇, AgNO3浓度为0.02 mol·L-1时, 硅纳米线会生长变长, 最终形成多孔硅纳米线阵列. 随着硅纳米线的增长, 纳米线之间的毛细应力会使得一些纳米线顶部出现团聚现象; 且当HF溶液浓度超过4.6 mol·L-1时, 随着HF酸浓度的增加, 硅纳米线的长度随之增加. 同时, 硅纳米线的顶部有多孔结构生成, 且硅纳米线的孔隙率随HF浓度的增加而增多, 这是由于纳米线顶部大量的Ag+随机形核, 导致硅纳米线侧向腐蚀的结果. 最后, 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相应模型对多孔硅纳米线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解释, 归因于银离子的沉积和硅基底的氧化溶解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84KB 文档页数:32
供应链管理利用现代各种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和集成,以及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05MB 文档页数:96
1智能传感器的定义及功能 2智能传感器与传感系统的特点 3智能传感器与传感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4结语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35MB 文档页数:6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HCl气体在烧结矿表面的吸附机理进行模拟计算,并且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烧结矿粒度和HCl气体流量条件下烧结矿表面吸附HCl气体的特性规律.结果表明:HCl在α-Fe2O3(001)表面的最大吸附能为-175.91 k J·mol-1,为化学吸附.Cl原子与基底表面的Fe原子发生反应结合成Cl-Fe键.吸附后Fe-O键长变短,Fe-O键能增加,结构更紧密.Cl原子与Fe原子结合成键后,削弱Cl原子与H原子的结合.温度对烧结矿吸附氯元素量的影响较大,随着温度升高,氯元素吸附量逐渐增多;随着烧结矿粒度增大,氯元素吸附量逐渐减少;随着HCl气体流量的增加,氯元素吸附量迅速增加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36.01KB 文档页数:14
人工智能特别是近几年深度学习的飞速发展,深刻的影响着军事领域,并赋予现代战争智能性、交叉性和破坏性的新特点。要想在军事对抗中取胜,不仅需要机器智能,同样需要人类智慧,能在军事作战中达到人机高度协同,是实现人与机器取长补短的重要途径,也是在愈发复杂的战争形势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本文将军事对抗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作为切入点,罗列了代表性国家在军事领域对人工智能的重视程度,从对抗策略和物联网三层架构两大角度对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同时指出在目前军事领域使用人工智能存在的不足,对人机融合智能在军事对抗中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给出可能实现的技术方案,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如何实现高度的人机融合,从而获得“1+1>2”的良好效果,是人工智能在军事对抗中的下一步研究工作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659KB 文档页数:234
2.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2.2线性表 2.3栈及其应用 2.4队列及其应用 2.5线性链表 2.6数组与字符串 2.7树与二叉树 2.8图 2.9索引存储结构
首页上页63163263363463563663763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7175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