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7824)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05MB 文档页数:10
采用定向凝固方法研究了蠕虫状石墨空间组织的基本形态。结果表明,蠕墨的主杆部分是一个以棱柱为基础且在其四周有花瓣形或星影分叉的复合柱体。由偏光金相显微镜对蠕墨主杆横截面的分析并结合透射电镜的分析结果,对蠕墨在偏振光下不时出现的\中脊线\现象作出了初步的解释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04.45KB 文档页数:8
针对钢管入库优化决策问题,建立了问题的约束满足优化模型,并通过对垛高和钢管堆放规则的分析,提出了基于聚类和约束满足技术的两阶段求解算法.算法在第一阶段采用聚类的方式对待入库的钢管按照多重属性进行分组;在第二阶段利用约束满足技术对于每组钢管分别指派垛位及其在垛位上的具体位置,并通过约束传播动态缩减问题的搜索空间.最后将算法与经典的BFD (best fit deceasing)算法进行实验结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算法能够在保证倒垛次数最小的前提下,有效减少垛位数并具有良好的垛位利用率,模型及算法可行、有效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2KB 文档页数:1
13.4.1条件分解解法 13.4.2间接分解解法 13.4.3序贯平差解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99.68KB 文档页数:4
通过建立1:2的比例的水力学模型,对承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钒铁车间2t的钒铁炉底吹N2进行了水力学模拟实验,同时利用正交分析,主要考察了不同的吹气孔位置、吹气流量对铁水混匀时间以及熔池流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底吹气孔组合以及气体流量的控制,会对熔池的混匀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实验数据采取正交分析,可以发现当吹气孔位置为e-b-d,吹气流量为1092 L·min-1时,气体对熔池的搅拌能力是最强的,此时铁水混匀所需时间最短,且流场分布合理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8MB 文档页数:8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采空区进行探测以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从而准确获取其三维空间位置和形态,是矿山采空区事故隐患综合治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但由于采空区形态复杂,往往需要从多个方位对其进行多次探测才能准确获取采空区完整的三维形态.如何对多次探测点云数据拼合后的散乱点云构建三角网格模型,是实现复杂采空区三维探测建模的关键.本文提出了采空区激光扫描拼合散乱点云数据球面投影三角剖分生长算法,首先选定球心将原位点云投影到球面上得到投影点云,然后对投影点云进行三角剖分,最后将投影点云三角网空间拓扑关系还原到原位点云,从而构建复杂采空区三角网模型.为了有效实现算法,研究了球面投影参数设定、XYZ三向单元栅格点云搜索策略、三角形生成规则、优势顶点边界切分策略、边界闭合策略、不规则三角形优化策略等多种方法.实际应用表明,所研究的算法能够生成优质的采空区三角网模型,为实现复杂采空区三维精确建模及可视化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96.78KB 文档页数:6
对氩气雾化法生产的FGH95和Rene'95粉末颗粒用光学及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和俄歇谱仪等,观察和分析了合金粉末的形貌、显微组织和表面化学成分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1MB 文档页数:7
研究了0.21C-1.43Si-1.35Mn钢在两相区及完全奥氏体区采用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工艺加热后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两相区加热可获得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铁素体组织,钢的抗拉强度为1 013 MPa,延伸率为25%,强塑积为25 655 MPa·%;完全奥氏体区加热可获得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织,钢的抗拉强度为1 257 MPa,延伸率为17%,强塑积为21 454 MPa·%;Q&P钢中的马氏体主要为板条状,伴有大量位错,并且发现有少量孪晶马氏体,分析认为由配分过程后的淬火过程转变而来;通过Q&P工艺可得到体积分数高达10.67%的残余奥氏体,分布在板条马氏体间,呈薄膜状
文档格式:PPS 文档大小:1.46MB 文档页数:113
第一节 原子结构理论概述 第二节 原子参数及元素周期性 第三节 共价键理论概述 第四节 键参数与分子构型 第五节 分子对称性与点群 第六节 单质的性质及其周期性递变规律 第七节 主族元素化合物的周期性性质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652.5KB 文档页数:38
本章介绍步进顺控指令及其编程方法一一状态 转移图法。要求掌握用SFC语言来描述步进顺 控过程的设计思路,掌握单流程结构、选择与 并行分支结构以及循环结构的状态编程;要求 能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来分析与设计用SFC语言 编制的分支与汇合的组合状态流程;要求能熟 练的使用FXGP软件,设计步进梯形图、指令 表和SFC,并能将SFC转换成步进梯形图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4MB 文档页数:9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尺寸Au纳米颗粒在烧结过程中晶型转变及烧结颈长大机制.研究发现纳米颗粒的烧结颈生长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初始烧结颈的快速形成阶段和烧结颈的稳定长大阶段.不同尺寸纳米颗粒烧结过程中烧结颈长大的主要机制不同:当颗粒尺寸为4 nm时,原子迁移主要受晶界(或位错)滑移、表面扩散和黏性流动控制;当尺寸在6nm左右时,原子迁移主要受晶界扩散、表面扩散和黏性流动控制;当颗粒尺寸为9 nm时,原子迁移主要受晶界扩散和表面扩散控制.烧结过程中Au颗粒的fcc结构会向无定形结构转变.此外,小尺寸的纳米颗粒在烧结过程中由于位错或晶界滑移、原子的黏性流动等因素会形成hcp结构
首页上页664665666667668669670671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7824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