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708)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68.75KB 文档页数:7
针对厂坝铅锌露天矿高陡边坡的特点,确定了以\GPS监测手段为主,以水准仪、裂缝仪等监测手段为辅\的监测方案,详细介绍了该方案的设计与布设.以北帮边坡1500 m台阶的监测数据为例进行了变形规律分析,并评价了北帮边坡的综合监测结果.结果表明:在监测点B03~B06的北帮边坡稳定性最差,近600 d的最大位移量为231.1 mm,存在着滑移岩体;1500 m边坡岩体的变形速率曲线显现出明显的S形,凸起段表现为由雨季降水引起的加速变形期;裂缝的累积变形阶段呈现出初期的相对稳定期、中期的变形触发期和第3阶段的稳定变形持续期;北帮中部台阶1500 m边坡的变形较其他台阶边坡显著,稳定性最差.因此,该监测系统的应用效果较好,是高陡边坡变形监测的重要方法之一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98MB 文档页数:11
以从河南铝土矿样筛选出的一株胶质芽孢杆菌HJ07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紫外(UV)与亚硝基胍(NTG)诱变育种及铝土矿浸矿脱硅研究.分别通过紫外线照射120 s与采用质量浓度为600 mg·L-1的亚硝基胍处理,出发菌株HJ07的致死率分别达到89%与90%,正突变率分别达到16.5%与18.7%.从突变菌株中筛选所得的两株菌种UV-2与NTG-5的生长代谢活性与脱硅能力明显比出发菌株高.在铝土矿浸出体系中,UV-2与NTG-5达到生长稳定期的时间比HJ07分别缩短了48 h与24 h,且生长稳定期具有更大的细菌浓度.浸矿12 d后,UV-2与NTG-5菌株浸出液中SiO2的质量浓度分别比HJ07提高了约25.6%与12.5%,且达到浸出终点的时间分别缩短了3 d和2 d.UV-2与NTG-5菌株较出发菌株HJ07具有更强的产酸与产胞外聚合物的能力.被UV-2菌株作用后的铝土矿表面的溶蚀程度更加显著,矿物表面形成了明显的菌胶团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7MB 文档页数:8
重点考察了Ti合金化过程中影响Ti收得率的主要因素,并对比分析了Ti合金化前后夹杂物的物相变化及夹杂物的去除效果.控制氧活度a[O]85%;当a[O]>350×10-6时,需控制Al、Ti合金加入时间间隔为5 min以上.相同a[O]和[Al]s情况下,延长Al、Ti加入时间间隔可以有效提高Ti收得率.RH处理过程中,钢包内当量直径>200μm的Al2O3夹杂物在5 min内基本可以上浮去除,但相同尺寸的A-Ti-O复合夹杂的去除时间要比Al2O3长1~2 min.Ti合金加入后,Al2O3夹杂物周围会形成Al-Ti-O的复合夹杂,这些夹杂物的形成降低Ti的收得率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10.55KB 文档页数:6
利用Gleeble热模拟机对含硼低合金高强度钢板进行不同焊接工艺下的热模拟实验,研究了焊接热影响区(HAZ)的过热区显微组织、韧度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钢板过热区冲击韧度随冷却时间t8/3的增大而显著降低;当t8/3小于67s时,过热区冲击韧度较高,相应过热区组织为板条马氏体或板条马氏体+贝氏体,晶粒较细小.800MPa级低碳贝氏体钢板焊接工艺实验结果表明,焊接热输入量为0.96~2.11kJ·mm-1、焊道间温度为150~200℃和焊后热处理,焊接接头焊缝金属和焊接热影响区的冲击韧度保持较高水平,说明钢板对焊接工艺有较强的适应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MB 文档页数:7
为促进超声振动拉丝的实际应用,针对不同施振方式的作用效果,建立了一套正交复合超声振动拉丝实验系统,系统由超声波驱动器、超声振动系统、拉丝模和拉丝机等组成.利用有限元法对正交复合超声振动拉丝进行仿真模拟,分析超声振动拉丝的加工机理.通过对铜丝的一系列拉拔实验,考察了在实际拉丝加工过程中,纵向振动、横向振动和正交复合超声振动对拉拔力和丝表面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振幅达到一定值后,正交复合超声振动的作用效果最好,能使拉丝机的张力调节周期有效延长3倍以上,减少了丝材的不均匀变形,使拉丝更趋于稳定;当拉拔速度为980 mm·s-1时,可使拉拔力减小近10%,改善了丝材表面质量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87.65KB 文档页数:25
5.1 从头计算法(ab initio) 5.1.1 哈特利-福克-罗汤(Hartree-Fock-Roothaan)方程 方程) 5.1.2 从头计算法 5.1.3 基函数的选择 5.2 分子轨道的近似计算方法 5.2.1 CNDO 法 5.2.2 EHMO 法 5.3 Huckel 分子轨道法 5.3.1 Huckel 近似 5.3.2 丁二烯 HMO 久期方程的解 5.3.3 离域能 5.4 HMO 方法的应用 5.4.1 链共轭多烯和单环平面共轭多烯 5.4.2 无机共轭分子 5.4.3 离域 π 键形成的条件 5.4.4 电荷密度 5.4.5 键级 5.4.6 自由价 5.4.7 分子图 5.5 杂化轨道理论 5.5.1 杂化轨道 5.5.2 杂化轨道中的系数 5.5.3 sp,sp 2和 sp 3 等性杂化轨道 5.5.4 不等性杂化轨道 5.5.5 d-s-p 杂化 5.6 离域分子轨道和定域分子轨道 5.6.1 两种分子轨道的特点 5.6.2 两种分子轨道间的变换 5.7 缺电子分子和多中心键 5.7.1 硼烷的电子结构 5.7.2 其它缺电子分子 5.8 分子的几何构型 5.8.1 三原子分子的几何构型—沃尔斯(Walsh)规则 5.8.2 多原子分子的几何构型——价电子对互斥理论 习题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28MB 文档页数:131
6.1 串行通信基础 6.1.1 并行通信与串行通信 6.1.2 同步通信与异步通信 6.1.3 串行通信的传输模式 6.1.4 串行通信的错误校验 6.2 串行口的结构 6.2.1 串行口控制寄存器SCON 6.2.2 特殊功能寄存器PCON 6.3 串行口的4种工作方式 6.3.1 方式0 6.3.2 方式1 6.3.3 方式2 6.3.4 方式3 6.4 多机通信 6.4.1 多机通信通信的工作原理 6.4.2 多机通信设计举例 6.5 波特率的制定方法 6.5.1 波特率的定义 6.5.2 定时器T1产生波特率的计算 6.5.3 定时器/计数器T2作为波特率发生器 6.5.4 定时器/计数器T2的可编程时钟输出 6.6 串行通信接口标准 6.6.1 RS-232C双机通信接口 6.6.2 RS-422A双机通信接口 6.6.3 RS-485双机通信接口 6.6.4 20mA电流环串行接口 6.6.5 各种串行接口性能比较 6.7 串行口的应用设计举例 6.7.1 串行通信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6.7.2 双机串行通信软件编程 6.7.3 PC机与单片机的点对点串行通信接口设计 6.7.4 PC机与单片机与多个单片机的串行通信接口设计
文档格式:PPTX 文档大小:1.49MB 文档页数:175
Chapter 2 Instruments of IS ◼ 2.1 An Overview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s ◼ 2.2 Bill of Exchange/Draft ◼ 2.3 Promissory Note ◼ 2.4 Check Chapter 3 Remittance ◼ 3.1 Outline of Remittance ◼ 3.2 Procedure for Remittance ◼ 3.3 Application of Remittance Chapter 4 Collection ◼ 4.1 An Overview of Collection ◼ 4.2 Documentary Collection Practice ◼ 4.3 Risk Protection and Financing under Collection Chapter 5 Letter of credit ◼ 5.1 An Overview of L/C ◼ 5.2 Procedures of L/C ◼ 5.3 Types of credit ◼ 5.4 Key Issues under L/C Chapter 6 Documents ◼ 6.1 Commercial documents ◼ 6.2 Transport documents ◼ 6.3 Insurance documents ◼ 6.4 official documents ◼ 6.5 Documents examinations and disposal of discrepancies Chapter 7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 ◼ 7.1 Facilities on Import & Export Finance ◼ 7.2 Forfeiting ◼ 7.3 International Factoring Chapter 8 Bank’s Letter of Guarantee ◼ 8.1 Concepts of L/G ◼ 8.2 Parties to an L/G ◼ 8.3 Types of L/G ◼ 8.4 Contents of L/G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20.5KB 文档页数:32
 6.1 水体与水体污染 ◼ 6.1.1 水体和水体污染 ◼ 6.1.2 水体污染物及污染源 ◼ 6.1.3 水体污染类型  6.2 河流水质模型 ◼ 6.2.1 河流水质模型简介 ◼ 6.2.2 河流的混合稀释模型 ◼ 6.2.3 守恒污染物在均匀流场中的扩散模型 ◼ 6.2.4 非守恒污染物在均匀河流中的水质模型 ◼ 6.2.5 Streeter-Phelps(S-P)模型 ◼ 6.2.6 河流水质模型中参数估值  6.3 湖泊水库模型与评价 ◼ 6.3.1 湖泊环境概述 ◼ 6.3.2 湖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6.3.3 湖泊环境预测模式  6.4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 ◼ 6.4.1 评价目的、分级及程序 ◼ 6.4.2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 6.4.3项目分析和污染源调查 ◼ 6.4.4地区水环境调查 ◼ 6.4.5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 6.4.6清洁生产和水污染防治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MB 文档页数:6
铸坯出结晶器后的冷却速度是影响和决定铸坯表层组织结构(0~5 mm)及第2相析出物分布的关键因素.在开发重熔凝固冷却实验装置的基础上,模拟铸坯在垂直段的凝固冷却条件,研究不同冷却速度对铸坯表层组织与第2相析出物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在0.8 m·min-1拉速下,以5℃.s-1的冷却速度,使铸坯在出结晶器后表面温度下降到A3温度以下,得到的表层组织均匀,晶界无膜状先共析铁素体,微合金元素析出物在晶内分布均匀,有利于提高铸坯热塑性及降低裂纹敏感性
首页上页6465666768697071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708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