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37)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8MB 文档页数:7
为了综合利用我国稀土资源,降低Nd-Fe-B永磁合金的成本,研究了廉价(Nd、Pr)-Fe-B和(Ce、Nd、Pr)-Fe-B永磁材料的化学成分,制造工艺与磁性能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添加Al可以大幅度提高合金的矫顽力。(Nd、Pr)-Fe-B合金最佳磁性能:Br=1.25T,MHc=714.3kA/m,(BH)max=297.5kJ/m3。(Nd、Pr)1-yCey-Fe-B合金的磁性能随Ce含量增加而降低。研究测定了合金的居里温度609~590K,剩磁可逆温度系数-0.094~-0.119%/K。观察分析了合金的显微组织,并测定了合金的密度,硬度及电阻率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73.45KB 文档页数:8
通过对多雷达扫描得到的高炉料面进行数据处理,根据数据的特征,分别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和特征加权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料面数据进行分类,建立标准料面模型库.再通过模糊模式识别中贴近度的方法把待分类的目标料面与模型库相匹配,为后续的布料控制提供依据.该算法在某2500 m3高炉上进行了实验,取得良好的效果.仿真结果表明了其有效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28.09KB 文档页数:6
为了降低具有卓越永磁性的Nd-Fe-B磁体的制造成本,使之更快得到推广使用,本文研究了采用还原—扩散工艺路线,直接用Nd2O3作为原材料制取Nd-Fe-B磁体的方法、研究了基本组元Nd和添加元素CO、Al的含量对永磁性能的影响,成功地制造出Nd-Fe-B系永磁体。其中最佳性能为Br=1.30 T,MHC=0.46 MA/m,(BH)max=286.5 KJ/m3。实验结果还表明,氧在合金中起着有害作用,为了获得优异的磁性能,含氧量必须被控制在0.8%以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0.99MB 文档页数:8
建立了基于有限元法的钢包二维传热模型,运用Ansys软件对钢包在不同绝热层厚度情况下的热状态及保温性能分别进行了模拟计算.有绝热层的钢包可以明显地提高自身的保温性能,且随着绝热层厚度的增加,保温效果愈加突显,但幅度越来越小.与无绝热层的钢包相比,在绝热层厚度达到20 mm时,钢包预热时间缩短约1 h,节约煤气消耗1000 m3,降低钢水温降约6℃.在热饱和阶段,钢包外壁温度平均降低了100℃,包壁散热减小,1h可以节能1255680kJ,折合标准煤43kg.最后利用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拟结果正确可信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7MB 文档页数:9
选取某4000 m3级别高炉2014年至2019年时间范围内的日平均数据,以铁水温度为目标函数,首先对铁水温度的特征参量进行线性与非线性相关性分析、特征选择与规范化处理,获取了显著影响铁水温度的正负相关性特征参量。在此基础上,基于支持向量回归与极限学习机两种算法对铁水温度构建预测模型,模型均可对铁水温度实现有效预测,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算法构建的预测模型较优,预测平均绝对误差为4.33 ℃,±10 ℃误差范围内的命中率为94.0%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08MB 文档页数:13
利用实验及CFD模拟软件分别研究非空调工况下以及空调工况的送氧口个数、送氧口管径、送氧流量及送氧方式、不同的气流组织形式(同侧上送下回、异侧上送下回)等发生变化对密闭建筑缺氧房间的富氧特性及富氧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非空调工况下, 送氧口个数、送氧口管径、送氧流量及送氧方式不同, 所形成的富氧区域差别较大, 宜采用管径为6 mm的相背45°的双送氧口进行送氧, 所形成的富氧面积为最大; 空调工况下, 送氧口个数、送氧口管径、送氧流量及气流组织形式不同, 所形成的富氧区域形状大体相似, 均为\椭圆\形状, 宜采用送氧口管径为6 mm的单送氧口且异侧上送下回的气流组织形式; 空调工况下, 送氧流量相同时, 送风风速为0.85 m·s-1所形成的富氧面积比送风风速为1 m·s-1所形成的富氧面积大约20%;当送风风速均为0.85 m·s-1, 送氧流量为1.5 m3·h-1所形成的富氧面积约为0.96 m2, 该富氧面积与单人次活动范围面积相当, 适宜作为空调工况下缺氧房间单人次的富氧基础供氧量. 模拟结果可为缺氧空调房间供氧装置的选择、布置、降低新风量、降低空调能耗等方面提供参考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09.62KB 文档页数:9
搭建了一套密闭建筑空间室内供氧实验装置,分别研究送氧口个数、送氧口管径、送氧流量及送氧方式的不同对建筑空间室内的富氧特性及富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送氧口个数、管径、流量及送氧方式不同时,氧气轴向最大浓度分布随轴向距离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且距离送氧口轴向距离0~0.55 m的范围内,氧气轴向浓度迅速降低;单送氧口时,送氧口管径及送氧流量不同时所形成的富氧范围大体呈扁椭圆形状,且送氧管径相同时送氧流量越大,富氧范围也越大;双送氧口竖直向前和相对45°方式进行送氧所形成的富氧范围接近\一头尖一头圆\的扇形,且竖直向前所形成的富氧范围比相对45°送氧所形成的富氧范围要大;采用双送氧口相背45°方式进行送氧时,管径为6 mm的双送氧口所形成的富氧范围大体呈2片扇叶形状;管径为10 mm的双送氧口所形成的富氧范围大体呈2个半圆形状;总送氧流量为1 m3·h-1时,6 mm管径的双送氧口相背45°送氧范围最大,10 mm管径的双送氧口竖直向前送氧范围最小;相同的总送氧流量及送氧方式下,单送氧口竖直向前送氧所得到富氧面积比双送氧口竖直向前送氧所得到富氧面积大20%左右;相同的送氧口个数、送氧口流量及送氧方式下,管径为6 mm的送氧口所得到的富氧面积比管径为10 mm的送氧口所得到的富氧面积大60%左右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88.5KB 文档页数:25
一、 优点 二、 应用范围广,高、低浓度有机废水均可处理 三、 有机负荷高,一般为5-10KgCOD/m3·d 四、 污泥产量低且沉降性能好,仅为好氧法的1/6-1/10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23KB 文档页数:7
三相分离器的设计方法 ①沉淀区的设计:表面负荷应小于 1.0m3 /m2 .d;集气罩斜面的坡度应为 55~60;沉淀区的总水深应不小于 1.5m,并保证废 水在沉淀区的停留时间为 1.5~2.0h。②回流缝的设计: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82MB 文档页数:234
第一篇 水与废水物化处理的原理与工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混凝 第三章 沉淀与澄清 (Sedimentation, or settling and Clarification) 第四章 气浮(Flotation) 第五章 过滤(Filtration) 第六章 消毒(disinfection) 第七章 氧化还原(Oxidation and Reduction) 第八章 膜技术(membrane technologies) 第九章 软化与除盐(Softening and Salt Removal) 第二篇 废水物化处理的原理与工艺 第一章 废水生物处理概述 第二章 废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 第三章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1)——活性污泥法 第四章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2)——生物膜法 第五章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3)——其它工艺 第六章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第七章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第八章 废水天然生物处理工艺 第九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首页上页4567891011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37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