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7519)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04MB 文档页数:12
为进一步揭示柔性隔离层下散体介质流动过程的内部作用机理,基于离散元软件PFC开展了柔性隔离层下散体介质流力链演化特征的数值试验研究。结合接触力学及统计力学相关知识,对多漏斗放矿过程中散体介质体系内力链长度、数量、强度、方向和准直系数等的演化特征进行了量化研究。研究发现:多漏斗放矿过程中,强接触及力链接触占比均比较稳定,其中强接触占比稳定在33%左右,力链接触占比稳定在16%左右,上下波动幅度均不超过2%;力链总数随着放矿次数的增加不断波动减少,并在放矿后期稳定在790条左右;不同放矿次数下力链长度的概率分布几乎一致,均随着力链长度的增加呈指数形式递减;力链强度的概率分布随着放矿次数的增加先呈指数形式上升再呈指数形式下降,并在0.7$\\bar F$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33.05KB 文档页数:6
通过热力学分析和计算,得出紧凑式带钢生产技术(CSP)流程低碳低硅铝镇静钢优化精炼渣成分(质量分数)为:CaO 50%~55%,Al2O3 30%~36%,SiO2 1%~6%.在[Al%]=0.03时与之平衡的钢液成分为:[Si]0.2%~0.4%,氧活度(a[O])小于4.5×10-6,[Ca]2×10-5~4×10-5.优化的精炼渣有很好的脱氧、脱硫和控硅能力,同时其有较低的熔点,优良的流动性和吸收夹杂物能力.实验室渣-钢平衡实验和工业试验均证明,优化的精炼渣系能够很好地控制钢液成分和夹杂物,有效提高钢水的洁净度.使用优化渣系后冷轧板由于表面质量问题而降级使用的比率由原来的1.23%降低为0.8%,而且吨钢钢包(LF)精炼成本降低了4.30元,接近10%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8MB 文档页数:6
通过累积叠轧法制备泡沫铝.采用称重法研究泡沫铝孔隙结构,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泡沫铝孔隙形貌.发现以TiH2为发泡介质,当发泡温度660~680℃和发泡时间6~10 min时,利用累积叠轧法制备泡沫铝的孔隙结构特性最好.发泡温度和发泡时间的最佳值与发泡剂用量有关,TiH2质量分数为1.5%,在670℃发泡8 min,泡沫铝的孔隙率可达到42%,孔径为0.43 mm.以制备的泡沫铝为夹芯,通过轧制复合制备了TC4钛合金/泡沫铝芯和1Cr18Ni9Ti不锈钢/泡沫铝芯三明治板.利用光学显微镜和能谱仪研究了三明治板的界面.面板与芯板间的化合反应形成了界面的反应层,界面实现了冶金结合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56.36KB 文档页数:32
燃烧过程的化学反应 燃烧空气量的计算 理论空气量 燃烧温度计算 —燃烧温度的几种表示方法 —理论空气量 烟 风比热容和焓及燃烧温 —实际空气量和过量空气系数 —漏风系数和空气平衡 —烟、风比热容和焓及燃烧温 度的计算 漏风系数和空气平衡 燃烧检测及燃烧效率 燃烧烟气量的计算 —理论烟气量的计算 完全燃烧时的实际烟气量计算 —烟气成分的测定 —燃烧方程式 —不完全燃烧时烟气量的计算 —烟气中三原子气体容积分数和 —过量空气系数的检测计算 —燃烧效率及不完全燃烧损失 飞灰浓度计算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47MB 文档页数:6
使用常规铸锭冶金方法制备了不同Zn含量的AlMgSiCu合金.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拉伸测试和纳米压痕方法研究了Zn含量对铝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Zn元素能够轻微细化AlMgSiCu合金铸态组织.随着合金中Zn含量的增加,铸态铝合金的晶界变宽,晶界析出相增多.Zn的添加未影响铸态合金的相组成和形貌.随Zn含量的增加,铝合金的强度和延伸率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添加质量分数0.5%Zn可使合金具有最高的强度,而0.75%Zn使合金获得最高延伸率.对含Zn铝合金的纳米压痕测量表明:随着Zn含量的增加,铝合金的弹性模量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4MB 文档页数:9
采用恒载荷拉伸应力腐蚀试验和电化学试验研究取向对Al-Zn-Mg合金型材的应力腐蚀(SCC) 开裂的影响, 腐蚀介质采用质量分数3. 5%的Na Cl溶液, 容器温度维持在50±2℃, 并通过光学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等研究不同取向试样应力腐蚀前、后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横向试样在315 h时断裂, 而纵向试样在整个加载过程中未发生断裂, 纵向试样有更好的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 纵截面(L-S面) 的腐蚀电流密度为0. 980 m A·cm-2, 约为横截面(T-S面) 的5倍, 腐蚀倾向于沿挤压方向发展; 相比T-S面, L-S面晶粒间取向差较大, 大角度晶界多, 容易被腐蚀产生裂纹; 在应力腐蚀加载过程中, 试样先发生阳极溶解, 形成腐蚀坑, 聚集的腐蚀产物所产生的楔入力和恒定载荷的共同作用促使裂纹在腐蚀介质中加速扩展, 两种取向试样均发生了明显的晶间腐蚀, 存在应力腐蚀开裂的倾向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39MB 文档页数:6
基于粉末煅烧技术合成FeTiO3和FeTiO3-Fe2O3固溶体体系,在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1150℃,以固溶体合成物为原料研究FeTiO3-Fe2O3固溶体体系等温碳热还原过程,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还原产物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合成产物内部成分均匀.钛铁矿的摩尔分数x越小,xFeTiO3-(1-x) Fe2O3固溶体碳热还原反应越易进行,并且反应速率最大值越大.在反应初期,假板钛矿相(FeTi2O5-Fe2TiO5(Fe3Ti3O10))作为过渡相一直存在,至金属Fe和钛铁晶石Fe2TiO4生成后逐渐消失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5MB 文档页数:5
利用喷射成形和热挤压的方法制备了含锰为2%(质量分数)的高强铝合金Al-8.8Zn-2.9Mg-1.6Cu合金,用X射线衍射(XRD)、光学显微镜(OM)和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方法研究了铝合金的微观组织,并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喷射成形制备的含锰铝合金经过热挤压和固溶处理后,基体组织为细小均匀的再结晶晶粒组织,平均尺寸约8μm.MnAl6颗粒在喷射沉积过程中沿晶界析出,经过热挤压后,尺寸大的颗粒破碎,大部分的颗粒则沿挤压方向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固溶处理对MnAl6颗粒尺寸的影响不明显,但棒状/片状颗粒的边角处发生球化,有利于降低诱发显微裂纹的应力或应变集中.时效后,铝合金达强度为775MPa,延伸率达4.3%,断口以细小的韧窝为主,尺寸小于500nm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0.99MB 文档页数:10
研究了高钛球团的焙烧特征和固结行为.随着TiO2含量的增加,球团焙烧难度增大,当TiO2质量分数由10%增加至21%时,高钛球团所需预热时间由12min延长至26min以上,焙烧球强度由每个2486N降低至每个1728N.高钛球团由于FeTiO3含量高,导致氧化速度慢、预热球氧化程度低,不利于焙烧固结时钛赤铁矿固溶体晶粒的长大,使得球团固结强度差.通过添加NaOH结合润磨工艺增大颗粒表面能和反应活性,促进了固相扩散,并生成少量低熔点化合物,有利于再结晶过程的扩散迁移,使Ti富集在Fe2TiO5中并促进钛赤铁矿晶粒长大,强化了高钛球团焙烧固结,可使预热时间缩短至16min,球团强度提高至每个2141N.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MB 文档页数:38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的概念 (一)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二)心动周期中心房压力的变化 (三)心房和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三、心脏泵功能的评定 (一)心脏的输出量 (二)射血分数 (三)心脏作功量 四、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一)搏出量的调节 (二)心率及其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三)心脏泵功能的贮备 五、心音心音图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征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一)心肌的兴奋性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三)心肌的传导性和心脏内兴奋的传导 三、自主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一)迷走神经和乙酰胆碱的作用 (二)心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的作用 四、体表心电图 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二)血流阻力 (三)血压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二)动脉脉搏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三)静脉血流 五、微循环 (一)微循环的组成 (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通透性 (三)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 (四)策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五)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一)淋巴液的生成 (二)淋巴液的回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二)心血管中枢 (三)心血管反射 (四)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 二、体液调节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三)血管升压素 (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六)心钠素 (七)前列腺素 (八)阿片肽 (九)组胺 三、局部血流调节 (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 (二)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第五节 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 (一)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 (二)冠脉血流的特点 (三)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二、肺循环 (一)肺循环的生理特点 (二)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三、脑循环 (一)脑循环的特点 (二)脑血流量的调节 (三)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 (四)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首页上页735736737738739740741742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751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