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818)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16MB 文档页数:169
本书适合具有(X)HTML和CSS基本知识的任何人。无论你是刚刚接触CSS设计,还是已经开发纯CSS站点好几年了,本书中都有适合你的内容。如果你已经使用CSS一段时间了,但还不是专家,那么你能够从本书获得最大的收益。本书充满了实用的现实建议和示例,可以帮助你精通现代CSS设计。本书的前两章讨论基本的CSS概念和最佳实践,帮助你轻松地入门。你将学习如何建立代码结构和加注释、CSS定位模型的细节以及浮动和清理的工作原理。你可能已经掌握了其中的许多内容,但是可能会发现自己有遗漏或理解不充分的地方。因此,前两章是不错的CSS入门材料,也可以帮助你回顾已经知道的知识。介绍了基本知识之后,后面五章讨论核心CSS技术,比如图像、链接、列表操纵、表单设计、数据表格设计以及纯CSS布局。每一章都由浅入深,直到建立比较复杂的示例。在这些章节中,你将学习如何创建圆角框、带透明阴影的图像、标签页式导航条和flickr风格的翻转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97MB 文档页数:151
本章涉及两个主要问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问题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价格问题。公共产品由谁来供给效率高,反之有谁来供给会造效率或福利的损耗。公共产品供给价格如何管理与确定,才不致损害消费者利益,还要使生产者在提供公共产品时有效率。 第一节 公共产品的含义、特征和分类 一、公共产品的性质与搭便车行为 二、私人部门非盈利用的公共产品生产 三、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福利损耗 第二节 公共产品供给的均衡分析 一、公共产品供给的局部均衡 二、公共产品供给的一般均衡 三、公共产品供给的其他均衡理论 第三节 公共产品供给的定价 一、边际成本定价原则 二、对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的价格控制 三、竞争性价格机制的引入 第四节 公共产品供给的国际比较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分析 二、公共产品供给的国际比较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97MB 文档页数:9
提出了一种可以制备冶金结合界面双金属复合板带的水平连铸复合成形新工艺,其具有短流程、高效的特点。采用该工艺制备了截面尺寸为70 mm×24 mm(宽度×厚度)的铜铝复合板,获得了可行的制备参数,研究了所制备板坯的组织形貌和性能。结果表明,铜铝复合板制备成形过程中,会形成由金属间化合物和共晶相组成的复合界面层。铝液和铜板表面接触,发生固液转变形成(II)层:θ相。随着铜原子不断的向铝液中扩散,当铜原子含量达到一定程度,θ相发生固相转变形成(I)层:γ相。达到共晶温度时,发生共晶转变形成(III)层:α+θ共晶组织。其中I层和II层均为铜铝金属间化合物,是裂纹产生和扩展的主要区域,因此界面层厚度是决定结合强度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可以优化凝固过程中铜铝复合板内的温度场分布,进而控制复合界面层的形成过程,因此工艺参数之间的合理匹配是改善复合层组织结构和增大板坯结合强度的关键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3MB 文档页数:9
Ruhrstahl Heraeus(RH)精炼炉是重要的二次精炼装备,但在真空处理过程中会遇到钢液易挥发合金元素的损失量大的问题,且造成钢液真空喷溅的结瘤及对后续钢液的二次氧化。针对含锰钢RH真空处理过程锰的气化导致的元素损失及真空喷溅等问题,跟踪和研究了120 t RH不同真空处理模式下钢液中Mn元素的变化规律及迁移行为。分析了锰元素损失与其挥发和真空喷溅的关系,并在RH真空室内壁不同位置结瘤物的解剖实验中得到验证。研究表明,钢液中Mn元素在RH真空过程中存在着明显损失,真空前期损失量最大;RH真空室内壁结瘤物中锰氧化物的质量分数整体占比高达14%~70%;热力学计算结果显示:温度、钢中Mn的含量以及真空度对Mn的挥发行为均有着很大的影响,是真空过程锰迁移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改进真空压降模式,采用步进式抽真空,元素锰的损失由原先的2×10?4降低至1×10?4,结果对现场生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通过改进真空压降模式可以有效的抑制钢液的喷溅和挥发,进而减少合金元素锰的损失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MB 文档页数:8
5G网络技术可以满足赛博空间(Cyberspace)发展对通信平台性能提出的高要求,大规模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天线阵列是5G核心技术之一。实际中大规模MIMO天线阵列的互耦效应会大大降低香农容量,在未来5G天线系统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有效消除阵列中单元天线间的互耦。针对大规模阵列天线互耦问题,应进行天线单元的散射特性研究。本文在开路状态下“不可见”的最小散射天线基础上,推导了最小散射天线串联四分之一波长透明网络的散射矩阵,证明该状态即为短路状态下的最小散射天线。对一种X波段波纹喇叭天线分别进行短路、开路、匹配三种负载状态下的散射测量,根据最小散射天线理论分离出了天线的额外散射、伴随散射和失配散射。用分离获得的散射分量,推算了波纹喇叭天线的散射最大值和最小值,其中推算出的最小值远低于天线匹配时的散射。用滑动短路器作为可变负载,进行预设负载状态下波纹喇叭天线的散射测量,实测获得了推算出的散射最大值和最小值,验证了单元天线散射特性研究的正确性。结果说明,在进行大规模阵列的单元天线设计时,除了考虑单元天线的辐射特性之外,也要考虑天线的散射特性,以降低天线的互耦效应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11.31KB 文档页数:13
先进的相变储能材料是推动储能技术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在促进新能源开发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在相变过程中具有高储能密度和小体积变化等优势,相变材料中应用最多的是固?液相变材料。然而在其相变过程中会发生固态向液态的转变,为了避免其在液相状态下的泄露,需要加以定形才能使用。多孔基复合相变材料在有效防止固液相变发生泄露的同时,还需兼顾定形复合相变材料传热性能的提升。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对近年来国内外在提高多孔基定形复合相变材料传热性能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介绍了三种强化传热的方法,分别是使用高导热多孔材料做载体材料、掺杂高导热纳米材料做添加剂以及构筑高导热多级结构多孔材料,并对提升复合相变材料传热性能研究方法的前景作了展望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30.98KB 文档页数:7
分析了有害元素在高炉内的循环行为,结合高炉实际生产参数,运用里斯特操作线进行计算,揭示了有害元素对焦比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焦比与有害元素入炉负荷和循环富集倍数之间的定量关系.计算结果表明:有害元素在高炉内\还原-氧化-再还原\的循环过程会将高温区的CO转移到低温区,降低煤气利用率,同时消耗了高温区大量热量,从而使焦比升高.不同有害元素的影响程度不同.有害元素循环富集倍数对焦比影响的强弱顺序为:Na > K > Zn,有害元素入炉负荷对焦比影响的强弱顺序为:Zn > Na > K.进一步的分析表明,Na、Zn对高炉焦比的影响大于K.但考虑到K对焦炭劣化的作用更明显,故要严格控制K、Na、Zn的入炉负荷.基于上述计算得到的定量关系,利用高炉不同有害元素入炉负荷以及焦比进行曲线拟合,预测高炉有害元素的循环富集倍数.曲线拟合结果与高炉解剖实验结果相吻合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1MB 文档页数:11
氮化碳作为一种具有高催化性能的光催化剂,具有无毒无害,自然环境下稳定的性质,在水解制氢气氧气以及降解有机污染物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类石墨相氮化碳(g-C3N4)因其特殊的片层结构而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常配合孔结构的构造,提供光生载流子及反应物质的运输通道以及大量活性位点用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具有高光电性能的一种光催化剂.制备该种催化剂孔结构的方法有硬模板法,软模板法与非模板法,其中硬模板法需要在实验后除去模板,软模板法的模板会随着高温除去,非模板法的制备过程没有模板的参与。本文根据近年文献的整理,着重阐述和比较各制备方法的优劣,结合常用的修饰手段总结各制备方法的变化趋势和发展方向,并对后续研究中制备方法的使用前景做出判断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78MB 文档页数:9
设计了不同相构成的超高强DH钢,抗拉强度均大于1300 MPa,组织由铁素体、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和极少量碳化物构成。对比了不同相构成对超高强DH钢力学性能和应变硬化行为等的影响,并深入研究了残留奥氏体在超高强度DH钢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的增大,铁素体体积分数的减小,实验钢屈服和抗拉强度同时升高,而延伸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软韧相铁素体体积分数的减小和硬相马氏体体积分数的增大导致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增加。相对于回火马氏体,淬火马氏体对强度的提升更显著,在拉伸过程中转变的残留奥氏体的量是引起延伸率变化的主要原因,组织中显著的带状组织会造成颈缩后延伸率的明显降低。通过对应变硬化行为的分析表明,随着真应变的增大,应变硬化率呈减小的趋势,在真应变大于2%后的大范围内,对于应变硬化率,DH1>DH2>DH3,主要与铁素体体积分数有关;在真应变大于5.73%后,DH2钢的应变硬化率高于DH1钢和DH3钢,主要与DH2钢中更显著的TRIP效应有关。除了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残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对TRIP效应同样有显著的影响。较高比例的硬相马氏体组织结合适当比例的软韧相铁素体和残留奥氏体有助于DH2钢获得最良好的强塑积13.17 GPa·%,其中屈服强度达880 MPa,抗拉强度达1497 MPa,均匀延伸率为6.71%,总伸长率为8.8%,颈缩后延伸率为2.09%,屈强比0.59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9MB 文档页数:10
利用活性炭(焦)等吸附剂将烟气中的污染物分离出来是一种有效的烟气治理与资源化方式。兰炭作为一种廉价半焦碳素材料,是一种有潜力代替现有商用活性焦的多孔材料。本文采用陕西兰炭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炭化时间、炭化温度、黏结剂添加量等改性工艺对所制备的吸附剂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微观形貌变化,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探究在吸附解吸过程中的表面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炭化温度对耐磨强度、耐压强度指标影响显著,炭化时间对饱和脱硫值和穿透脱硫值影响显著;在煤焦油添加比例50%,700 ℃炭化20 min,900 ℃活化60 min条件下制得改性兰炭参数为:耐磨强度95.81%,抗压强度536.1 N·cm?1,每克兰炭饱和脱硫值45.71 mg,每克兰炭穿透脱硫值23.45 mg;经历多次吸脱附过程第一次失活时,表面被大面积刻蚀,孔隙与小颗粒增多。兰炭吸附剂失活后可以通过二次活化的方式提高其吸附性能,但衰减速度比新改性兰炭要快。二次失活后,在酸蚀刻、水蒸气扩孔等共同作用下致使骨架结构过度烧蚀而坍塌;改性兰炭表面含氧基团的量和构成比例会影响吸附性能。含氧与含碳基团的比值与吸附性能相对应,含氧基团比例越高,吸附性能越差。二次活化再生改变了各含氧基团所占比例,令C=O显著下降,O?C=O显著增加,C?O变化不大。O?C=O官能团尽管含氧,但可能对吸附抑制作用不显著。本研究将为工业烟气治理提供一种新型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同时也为兰炭表面改性以及二氧化硫吸附解吸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首页上页7374757677787980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818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