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8229)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13MB 文档页数:52
教学内容 备注 1、绪论及组织培养的试验室组成 2、组织培养的设备、环境调控及培养基的种类和成分 3、培养基的培制、选择和对前三讲的复习总结 4、消毒、灭菌、接种、培养和驯化 5、试管苗增殖率的计算及营养器官的培养 6、离体叶的培养及生殖器官的培养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91KB 文档页数:8
我国花卉栽培历史及文化十分悠久,在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世 界园林之母”,其核心涵义是我国的观赏植物资源在世界园林及庭院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花卉不仅作为传统的庭院栽培观赏,而已发 展为一种产业,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建设之重要组成部分。花卉是美的象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 的标志,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花卉的栽培和欣赏还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9KB 文档页数:7
多浆植物或称多肉植物( succulents),系瑞士植物学家琼·鲍汉( Jean Bauhin)在1619年首先提出。义 来源于拉丁词 succus(多浆、汁液),意指这类植物具有肥厚多汁的肉质茎、叶或根。广义的多浆植物指 茎、叶特别粗大或肥厚,含水量高,并在干旱环境中有长期生存力的一群植物。大部分生长在干旱或 年中有一段时间干旱的地区,所以这类植物多具有发达的薄壁组织以贮藏水分。其表皮角质或被蜡层、 毛或刺,表皮气孑L少而且经常关闭,以降低蒸腾强度,减少水分蒸发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6.5KB 文档页数:3
高山花卉及岩生植物的含义及主要种类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其中高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6%。我国一些 高原山水相连,景色迷人,名山大川雄、险、奇、峻、秀兼而有之,气势恢宏。在高原上,不同海拔高 度、不同纬度、不同地形和不同的生态环境,为多种植物群落构成了独特的生境,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高 山花卉和岩生植物。无论在幽幽山野、茫茫草甸,还是在林缘、谷地,每当开花季节,各色山花竞相开 放,争奇斗艳,形成十分亮丽的高原景观,令观者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5MB 文档页数:23
第六章生物氧化 第一节生物氧化概述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新陈代谢是指生物活体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的过程。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转化为机体自身需要的物质称为同化作用,是由 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需要能量;而机体自身原有的物质的分解、排泄称为异化作 用,是由生物大分子降解为生物小分子,最后分解成CO和HO,释放能量。异化作用释 放的能量可供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0.5KB 文档页数:8
一、世界气候型及其代表花卉 花卉原产地或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地理、土壤、生物及历史诸方面,其中又以气候条件、 主要是水分与温度状况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以温度与降雨情况为主, Miller与琢本氏将野生观赏植物 的原产地按气候型分为七个大的区域,在每个区域内,由于其特有的气候条件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观赏 植物的自然分布中心。现分别概述如下: (一)中国气候型(又称大陆东岸气候型) 我国大部、日本、北美东部、巴西南部、大洋洲东南部、非洲东南部属于这一气候型区域。本区的 气候特点是冬寒夏热,雨季多集中在夏季。根据所处纬度的不同,依冬季气温的高低又分为温暖型与冷 凉型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98.5KB 文档页数:30
生物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环境保护微生物的应用:微生物接种剂、微生物农药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8KB 文档页数:13
课目:植物化学保护概述及农药的定义与分类目的:了解农药的发展历史及分类方法重点:农药化学的发展趋势及按作用方式分类难点:杀虫剂的作用方式教学内容介绍农药的发展历史、植保方针、农药化学的发展趋势。讲解农药的定义及常见的分类方法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67KB 文档页数:17
目的要求 一、了解地图的基本概念 二、了解地图学的定义及结构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19.5KB 文档页数:23
主要内容: 一、土地的涵义: 土地的涵义有广义、狭义之分。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自研究的角度,赋予土地不同的含 义,如:土地与土壤是同义词;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它是由泥土和砂石所堆成的 固定场所;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 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还包括人类活动的成果;
首页上页77177277377477577677777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822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