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80)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91MB 文档页数:224
第1章概述了生物膜反应器的发展沿革、类型、特征和发展趋势;第 2章阐述了微生物在载体表面的固定机理、特性和各种影响要素;第3章详细介绍了各种 生物膜载体、载体选择和细胞固定技术;第4章论述了生物膜的净化机理、增长动力学、 基质去除动力学及动力学参数;第5章介绍了生物膜微生物能量代谢的PRT理论、 HERBERT理论、分离理论及数学模型;第6章详细描述了各种生物膜分析技术,包括生 物膜的含量确定、组分测定、厚度测定、活性分析、结构观察和活性标记等;第7章全面 分析了影响生物膜反应器运行的主要工艺参数和环境因素;第8章系统介绍了生物滤池、 生物转盘和淹没式生物滤池等典型生物膜反应器工艺的原理、构造、池型、工艺流程及设 计计算;第9章综合介绍了各种实用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工艺和复合式生物膜反应器工艺的 原理、特性和应用;第10章系统介绍了生物膜/悬浮生长联合处理工艺的联合方式、工艺 类型、工艺及相关处理设施的设计考虑等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02MB 文档页数:53
2.1 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 2.2 生物膜的功能 2.3 生物膜的模拟-人工膜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38MB 文档页数:132
¾ 14.2 生物膜的增长及动力学 生物膜的增长及动力学 原 理 ¾ 14.3 生物滤池 ¾ 14.4 生物转盘 ¾ 14.5 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 ¾ 14.6 生物流化床 ¾ 14.7 其他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和联合处理工艺 其他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和联合处理工艺 ¾ 14.8 生物膜法的运行管理 生物膜法的运行管理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4MB 文档页数:40
1、生物膜的形成及其净化过程 2、生物膜的载体 3、生物膜法的特征 4、生物膜反应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50.96KB 文档页数:5
研究了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在两种不同进水方式情况下生物膜培养情况.研究表明:间歇进水时生成的生物膜能达到200~250μm左右,连续进水时生物膜厚度能达到100μm;前者较为圆滑紧密,而后者的活性较高;较低的启动容积负荷有利于启动挂膜;挂膜完成后进水的容积负荷不能过低,否则容易因污泥负荷低而引起丝状菌膨胀.通过间歇式进水培养的活性污泥达到了生物量9.65g·L-1(其中附着生物膜占92.7%),而连续式进水负荷COD可以达到11.45kg·m-3·d-1,此时COD去除率达到80%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41.5KB 文档页数:17
生物膜是指细胞的细胞膜和多种内膜 系统(包括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 膜、高尔基体膜、溶酶体膜、过氧化 物酶体膜、叶绿体膜等)的统称。 第一节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第二节 生物膜的结构 第三节 生物膜的功能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9MB 文档页数:16
一、生物膜的概述 细胞的外周膜和内膜系统称为“生物膜”; 内膜系统:亚细胞结构和细胞器。例如,线 粒体、细胞核、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 生物膜有多种功能,如物质运输、能量转换、 细胞识别、细胞免疫、神经传导和代谢调控等; 生物膜模拟:用于污水处理、海水淡化以及农 作物的抗旱、抗寒、耐盐、抗病等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59MB 文档页数:41
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平行发展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 方法实质:微生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并在其上形成膜 状 生物膜法的历史及发展 生物污泥-----:生物膜 古老又在不断发展中的处理技术,1865 年德国科学家发现生物过滤作用;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9KB 文档页数:4
细胞的外周膜(质膜)和内膜系统统称为生物膜。生物膜结构是细胞结构的基本形 式 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包括酶)、脂质(主要是磷脂)和糖类组成。生物膜的组分因 膜的种类不同而不同,如P589(表18-1),一般功能复杂或多样的膜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36.5KB 文档页数:18
第一节 脂类 脂类包括的范围很广,是生物体内一大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脂类是脂肪和类脂及其它们的衍生物的总称。 脂肪:(甘油三酯或三酯酰甘油)分布于皮下结缔组织、大网、肠系膜、肾内脏周围——脂库,含量随营养状态变动,称可变脂。 脂类 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分布在生物膜和神经组织中——组织脂,含量稳定,称为固定脂。 第二节 生物膜 生物膜是构成细胞所有膜的总称。包括围在细胞质外的质膜(plasmalemma)和细胞器的内膜系统(cytomembrane)。在一些真核细胞中,膜含量可占整个细胞干重的80%左右。它不仅是生物体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中也有重要作用
1234567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80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