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04)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01.15KB 文档页数:23
钢结构对钢材的要求 单向均匀受拉时钢材的力学性能 钢材的抗冲击性能和冷弯性能 钢材的可焊性 钢材的抗腐蚀性能 钢材的塑性破坏、脆性破坏、损伤累积破坏 钢材的疲劳破坏 影响钢材性能的主要因素 钢结构用钢材的分类与选用 钢材的规格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85MB 文档页数:44
钢材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建筑钢材主要 包括各种型钢、钢筋、钢丝和钢绞线等; 建筑钢材的主要性能包括力学性能、工艺性能和耐久性 三个方面; 建筑钢材所用的钢种包括碳素结构钢(非合金钢)、低 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建筑工程中常用的钢筋,其力学性能、工艺性能、化学 成分等必须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 钢丝和钢绞线具有强度高、变形较小等特点,主要用作 普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及大跨度预应力结构的预应力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15.5KB 文档页数:41
第一节 建筑钢材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建筑钢材的性质 第三节 钢材的化学成分对性能的影响 第四节 建筑钢材的标准及选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19.78KB 文档页数:6
根据由鞍钢100炉次钢材试样的化学成分全分析、显微组织参数和力学性能测定的结果,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钢材成分(包括痕量元素)、组织与其力学性能的关系,得出了成分、组织与其力学性能之间的回归方程,并将鞍钢钢材的成分与宝钢钢材成分作了比较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923KB 文档页数:50
➢ 对钢结构用材的要求 ➢ 钢材的主要性能及其鉴定 ➢ 影响钢材性能的因素 ➢ 钢材的延性破坏和非延性破坏循环加载和快速加载 ➢ 建筑钢材的类别及钢材的选用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15MB 文档页数:29
第一节 钢结构对所用材料的要求 第二节 钢材的主要机械性能 第三节 影响钢材性能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钢材的疲劳 第五节 钢材的钢种、钢号及选择 第六节 国外钢材品种和钢号简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48.5KB 文档页数:19
第一节 钢材在单向均匀受拉时的工作性能 第二节 钢结构对材料性能的要求 第三节 影响钢材力学性能的因素 第四节 钢材的选用 第五节 钢材的规格 第六节 钢材的疲劳和疲劳强度 第七节 结构疲劳计算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8MB 文档页数:15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轻量化汽车用钢的研发和应用越来越广泛。抗拉强度超过1000 MPa的第二、三代汽车用钢往往是复相组织,通过固溶、析出、变形、细晶强化等各种强化方式,在基体中形成大量缺陷,导致钢材服役过程中对氢更加敏感,容易在很小的氢溶解条件下发生氢脆。Fe?Mn?C系、Fe?Mn?Al?C系等含Mn量高的汽车结构用钢因层错能较高,不仅直接决定了其强韧性机制,还对其服役性能有重要影响。在Fe?Mn?C系TWIP钢的成分基础上,添加少量Al元素,形成Fe?Mn?(Al)?C钢,不仅能降低钢材密度,提高钢材的强韧性,也因Al元素改变了钢材的微观组织构成,一定程度上令氢脆得到缓解。但当Al含量较高时,形成低密度钢,其组织构成更加复杂,析出物更多,导致氢脆敏感性更显著。本文从Fe?Mn?(Al)?C高强韧性钢的组织构成、第二相、晶体缺陷等特征出发,综述了H在Fe?Mn?(Al)?C钢中的渗透、溶解和扩散行为,H与基体组织、析出相、晶格缺陷的交互作用,H在钢中的作用模型、氢脆机制、氢脆评价手段和方法等。并评述了Fe?Mn?(Al)?C高强韧性钢氢脆问题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和最新发展动态,指出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借助氢原子微印技术、三维原子探针等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是从微观层面揭示高强韧性钢氢脆机制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80.5KB 文档页数:7
一、钢材的分类及建筑钢材的类属 (一)钢材的分类 1.按冶炼方法分类 (1)按生产的炉型分类:①转炉钢 ②平炉钢 ③电炉钢 ( 2)按脱氧程度分类:①沸腾钢 ②镇静钢 ③半镇静钢 ④特殊钢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13.35KB 文档页数:7
为了冶炼不同氧含量的碳素船体钢,通过机械性能试验和周浸试验研究了钢中氧含量对钢材腐蚀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铸生产许可的氧范围内,随着钢水脱氧程度的减弱,钢中氧质量分数增加,钢材的平均腐蚀率略有下降,而耐点蚀性能有较明显增强,变化曲线的高氧端比低氧端平均点蚀深度下降约22.7%。弱脱氧钢的机械性能符合规范要求,可达到D级钢水平。分析认为,氧提高钢材耐蚀性的原因主要是固溶氧可提高铁的热力学稳定性,提高了蚀孔内铁的腐蚀电位,降低了蚀坑扩展速度。氧作为耐蚀元素应用可以显著降低耐蚀钢的成本,提高经济性
1234567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04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