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陆生的变温、羊膜动物—爬行纲( Reptilia) 爬行纲是在两栖纲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完全摆脱了对水生环境的依赖,因 而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爬行纲不仅成体的结构有对陆生的适应,而且在繁 殖方式上也有别于两栖类:爬行类在陆地上产卵,在陆地上孵化:爬行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产生羊膜、尿囊等胚膜,使胚胎有可能脱离水域而在陆地干燥环境下发育。这是和高等的鸟 类和哺乳类所共有的特点,因而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总称为羊膜动物( Amniota)。 生物学特征 1.体表被以角质鳞,皮肤缺少皮肤腺 2.具典型五指(趾)型四肢,指、趾端具爪。 1.头骨具单一枕髁,有颞窝形成,出现完整或不完整的次生腭 2.荐椎和颈椎数目增多,胸廓出现。 3.完全以肺呼吸,血液仍为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已出现不完全分隔 4.大脑开始出现新脑皮,脑神经为12对。 5.鼓膜下陷形成外耳道。 6.成体以后肾执行泌尿功能,尿以尿酸为主 10.雄性一般具交配器,体内受精,产具有钙质或革质壳包裹的羊膜卵(发育中出现3 种胚膜,即羊膜、绒毛膜、尿囊膜)。 11.和无羊膜动物一样,仍为变温动物 爬行类对陆生的进一步适应 1.羊膜卵的出现(图) 羊膜卵结构:(1)外包1层钙质或革质的保护性卵壳(防止卵内水分蒸发,避免 机械或细菌损伤),卵壳表面有小孔通气性能良好(保证胚胎发育期间的气体代 谢)。(2)卵内有大的卵黄囊(储存卵黄保证胚胎发育的营养需求)。(3)在胚胎 早期发育过程中,胚胎最终包在一个具有2层膜的囊中,外层为绒毛膜,内层为 羊膜。密闭的羊膜腔充满羊水,使胚胎浸于其中。(4)在羊膜形成的同时,胚胎 后肠突出形成尿囊。尿囊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血管,为胚胎的呼吸和排 泄器官。 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由于有羊膜卵的出现,使脊椎动物完全摆脱了在个体发育 中对水的依赖,而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成为完全的陆生脊椎动物
真正陆生的变温、羊膜动物——爬行纲(Reptilia) 爬行纲是在两栖纲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完全摆脱了对水生环境的依赖,因 而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爬行纲不仅成体的结构有对陆生的适应,而且在繁 殖方式上也有别于两栖类:爬行类在陆地上产卵,在陆地上孵化;爬行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产生羊膜、尿囊等胚膜,使胚胎有可能脱离水域而在陆地干燥环境下发育。这是和高等的鸟 类和哺乳类所共有的特点,因而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总称为羊膜动物(Amniota)。 生物学特征 1.体表被以角质鳞,皮肤缺少皮肤腺。 2.具典型五指(趾)型四肢,指、趾端具爪。 1. 头骨具单一枕髁,有颞窝形成,出现完整或不完整的次生腭。 2. 荐椎和颈椎数目增多,胸廓出现。 3. 完全以肺呼吸,血液仍为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已出现不完全分隔。 4. 大脑开始出现新脑皮,脑神经为 12 对。 5. 鼓膜下陷形成外耳道。 6. 成体以后肾执行泌尿功能,尿以尿酸为主。 10.雄性一般具交配器,体内受精,产具有钙质或革质壳包裹的羊膜卵(发育中出现 3 种胚膜,即羊膜、绒毛膜、尿囊膜)。 11.和无羊膜动物一样,仍为变温动物。 爬行类对陆生的进一步适应 1.羊膜卵的出现(图) z 羊膜卵结构:(1)外包 1 层钙质或革质的保护性卵壳(防止卵内水分蒸发,避免 机械或细菌损伤),卵壳表面有小孔通气性能良好(保证胚胎发育期间的气体代 谢)。(2)卵内有大的卵黄囊(储存卵黄保证胚胎发育的营养需求)。(3)在胚胎 早期发育过程中,胚胎最终包在一个具有 2 层膜的囊中,外层为绒毛膜,内层为 羊膜。密闭的羊膜腔充满羊水,使胚胎浸于其中。(4)在羊膜形成的同时,胚胎 后肠突出形成尿囊。尿囊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血管,为胚胎的呼吸和排 泄器官。 z 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由于有羊膜卵的出现,使脊椎动物完全摆脱了在个体发育 中对水的依赖,而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成为完全的陆生脊椎动物
胚胎 羊膜 绒毛膜 卵黄囊 尿囊膜 2.覆以角质鳞的干燥的皮肤(图) ●皮肤干燥,具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鱗片(角质鳞片的相邻部分以薄层相连,因而 构成完整的鳞被)或兼有来源于真皮的骨质板。角鳞及骨板的形态和数目为爬行 类分类的一种依据。 爬行类的蜕皮现象特别明显。蜕皮次数与生长速度有关。 皮肤色素细胞发达,在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脑下垂体后叶、肾上腺素)的 调节下能迅速变色,具有调温及保护色的功能。 ●缺乏腺体,仅在一些种类的大腿基部内侧具有股腺(分泌物在繁殖期硬化成刺, 交配时有把握住雌性的作用),一些种类的泄殖腔孔附近具有香腺(分泌物可吸引 异性)。 1.骨骼和肌肉系统 骨骼系统:脊柱分区明显、颈椎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躯干部具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 很多种类的头骨具有颞窝和眶间隔、具单一枕骨髁。头骨具有颞窝(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部 有1-2个孔洞,由周围的一定骨片形成的颞弓围成)。颞窝是颞肌附着部位,它的出现与咀 嚼肌有效地执行咀嚼功能有关,并为更加发达的咀嚼肌的收缩提供足够的空间。颞窝主要有 3种类型:A无颞窝类( Anapsida):无颞窝存在。古杯龙类属于此类。传统分类观点认为现 代龟鳖类头骨属无颞窝类,但有些种类也出现次生性孔洞。B双颞窝类( Diapsida);:头骨
2.覆以角质鳞的干燥的皮肤(图) z 皮肤干燥,具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片(角质鳞片的相邻部分以薄层相连,因而 构成完整的鳞被)或兼有来源于真皮的骨质板。角鳞及骨板的形态和数目为爬行 类分类的一种依据。 z 爬行类的蜕皮现象特别明显。蜕皮次数与生长速度有关。 z 皮肤色素细胞发达,在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脑下垂体后叶、肾上腺素)的 调节下能迅速变色,具有调温及保护色的功能。 z 缺乏腺体,仅在一些种类的大腿基部内侧具有股腺(分泌物在繁殖期硬化成刺, 交配时有把握住雌性的作用),一些种类的泄殖腔孔附近具有香腺(分泌物可吸引 异性)。 1. 骨骼和肌肉系统 骨骼系统:脊柱分区明显、颈椎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躯干部具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 很多种类的头骨具有颞窝和眶间隔、具单一枕骨髁。头骨具有颞窝(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部 有 1-2 个孔洞,由周围的一定骨片形成的颞弓围成)。颞窝是颞肌附着部位,它的出现与咀 嚼肌有效地执行咀嚼功能有关,并为更加发达的咀嚼肌的收缩提供足够的空间。颞窝主要有 3 种类型:A.无颞窝类(Anapsida):无颞窝存在。古杯龙类属于此类。传统分类观点认为现 代龟鳖类头骨属无颞窝类,但有些种类也出现次生性孔洞。B.双颞窝类(Diapsida):头骨
角质鳞 表皮外层 表皮 每侧有2个颞窝,大多数古代爬行类、大多数现代爬行类(蜥蜴、蛇、鳄)和鸟类属于此类, C合颞窝类( Synapsida):头骨每侧有1个颞窝,古代兽齿类和由此演化出的哺乳类属于此 类(图)。 ●头骨有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的腭突和翼骨愈合而成)出现:完整的 次生腭使内鼻孔的位置后移,口腔和鼻腔完全隔开,呼吸通道畅通,不影响动物 吞食活动。鳄类有完整的次生鳄,其他多数爬行类的次生腭并不完整(图)。 ●脊柱进一步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其中颈椎和荐椎数目增多, 枚颈椎分化为寰椎和枢椎(头部转动灵活,是陆生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 首次出现胸廓:由胸椎、胸骨围成(保护内脏,增强肺呼吸)。 腰带骨之间出现孔洞:耻骨和坐骨之间出现大的耻坐孔(减轻重量,增强运动速 度)。 ●具典型的五指(趾)四肢,指(趾)端具爪。 一方糖持 状骨
每侧有 2 个颞窝,大多数古代爬行类、大多数现代爬行类(蜥蜴、蛇、鳄)和鸟类属于此类。 C.合颞窝类(Synapsida):头骨每侧有 1 个颞窝,古代兽齿类和由此演化出的哺乳类属于此 类(图)。 z 头骨有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的腭突和翼骨愈合而成)出现:完整的 次生腭使内鼻孔的位置后移,口腔和鼻腔完全隔开,呼吸通道畅通,不影响动物 吞食活动。鳄类有完整的次生鳄,其他多数爬行类的次生腭并不完整(图)。 z 脊柱进一步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其中颈椎和荐椎数目增多, 第一、二枚颈椎分化为寰椎和枢椎(头部转动灵活,是陆生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 z 首次出现胸廓:由胸椎、胸骨围成(保护内脏,增强肺呼吸)。 z 腰带骨之间出现孔洞:耻骨和坐骨之间出现大的耻坐孔(减轻重量,增强运动速 度)。 z 具典型的五指(趾)四肢,指(趾)端具爪
眼 颅腔 鼻咽道 鼻腔感觉区 初生内鼻孔初生 次生硬牌次生内鼻孔 肌肉系统 肋间肌和皮肤肌出现,躯干肌复杂化。 肋间肌(包括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的运动牵引肋骨改变胸廓容积以完成呼吸动 作, 皮肤肌连接角质鳞片,其收缩可牵引鳞片辅助爬行, 4.消化系统进一步复杂化 与两栖类相比,消化道有更多的分化:尤其口腔中的齿、舌、口腺等结构均进一 步复杂化。 由于次生腭的出现,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使动物在取食时不妨碍呼吸。 牙齿着生在上下颌缘,也有生于腭骨(幼年楔齿蜥)、翼骨甚或犁骨上的。牙齿依 着生位置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端生齿(着生在颌骨的顶面,如蛇);侧生齿(着 生在颌骨边缘的内侧,如蜥蜴);槽生齿(着生在颌骨的齿槽内,如鳄)。牙齿依 形状的相同和相异可分为同型齿和异型齿。绝大多数爬行类的牙齿均呈一致的圆 锥形,属于同型齿,某些古代爬行类,如兽齿目的一些种类,牙齿属于异型齿。 毒蛇在其上颌的牙齿中,有数齿(一般是两个)变形成为具有沟(沟牙)或管(管 牙)的毒牙。毒牙后面常有后备齿,当前面的毒牙失掉时,后备齿就递补上去(图)
肌肉系统 z 肋间肌和皮肤肌出现,躯干肌复杂化。 z 肋间肌(包括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的运动牵引肋骨改变胸廓容积以完成呼吸动 作。 z 皮肤肌连接角质鳞片,其收缩可牵引鳞片辅助爬行。 4.消化系统进一步复杂化 z 与两栖类相比,消化道有更多的分化:尤其口腔中的齿、舌、口腺等结构均进一 步复杂化。 z 由于次生腭的出现,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使动物在取食时不妨碍呼吸。 z 牙齿着生在上下颌缘,也有生于腭骨(幼年楔齿蜥)、翼骨甚或犁骨上的。牙齿依 着生位置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端生齿(着生在颌骨的顶面,如蛇);侧生齿(着 生在颌骨边缘的内侧,如蜥蜴);槽生齿(着生在颌骨的齿槽内,如鳄)。牙齿依 形状的相同和相异可分为同型齿和异型齿。绝大多数爬行类的牙齿均呈一致的圆 锥形,属于同型齿,某些古代爬行类,如兽齿目的一些种类,牙齿属于异型齿。 毒蛇在其上颌的牙齿中,有数齿(一般是两个)变形成为具有沟(沟牙)或管(管 牙)的毒牙。毒牙后面常有后备齿,当前面的毒牙失掉时,后备齿就递补上去(图)
牙横切 出随腔 ●口腔底部有发达的肌肉质舌。很多种类的舌除完成吞咽的基本功能外,还特化为 捕食器(避役)及感觉器(蛇)。 ●具有发达的口腔腺。包括唇腺、腭腺、舌腺和舌下腺。毒蛇的毒腺是变态的唇腺 而毒蜥的则是变态的舌下腺。 消化道中开始出现盲肠,泄殖腔孔是消化道通向体外的出口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 成体的呼吸功能由肺来完成。 肺内壁具有复杂的分隔,与空气交换面积更加扩大 ●口腔和呼吸道由于次生腭出现而明显分开,气管和支气管明显分化(支气管是从 爬行类才开始出现的) 声带较为简单,除少数种类外,爬行类一般不发声。 除象两栖类一样借助口底运动吞吐空气外,主要借助胸廓的扩张和缩小,使肺内 和呼吸道中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产生差别,而将气体吸入或排出。 水生爬行类的咽壁和泄殖腔壁富有毛细血管,可辅助呼吸。 6.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心脏包括2心房1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心房除具完全的分隔外,心室也出现了 不完全的室间隔(鳄的室间隔比较完全)。因而,心脏中的多氧血和缺氧血的混合 程度较两栖类降低。 ●动脉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动脉圆锥已完全消失。相当于原始形态的腹大动脉与动 脉圆锥一起纵裂为三条动脉:肺动脉弓(右侧)、左体动脉弓(中央)和右体动脉 弓连颈动脉弓(左侧),分别与心室的右、中和左侧联结。循环的结果是:左右体 动脉弓的血液全是多氧血。只有由心室右部发出的肺动脉内含有缺氧血。 静脉系统的基本模式似两栖类,包括1对前腔静脉、Ⅰ条后腔静默、1条肝门静脉 和1对肾门静脉,同时仍保留Ⅰ对侧腹静脉。但相比之下,肺静脉与后腔静脉有 较大发展,而肾门静脉趋于退化,血液回心脏的流动速度和血压增大。 7.具有羊膜动物式的排泄器官—肾脏 肾脏在系统发生上为后肾。肾单位的数目已比中肾大而增加,而且通过单独的输 尿管将尿输至泄殖腔排出。 ●某些爬行类泄殖腔腹面具有膀胱(有吸收水分的功能),另有许多种类在鼻部或眼
z 口腔底部有发达的肌肉质舌。很多种类的舌除完成吞咽的基本功能外,还特化为 捕食器(避役)及感觉器(蛇)。 z 具有发达的口腔腺。包括唇腺、腭腺、舌腺和舌下腺。毒蛇的毒腺是变态的唇腺, 而毒蜥的则是变态的舌下腺。 z 消化道中开始出现盲肠,泄殖腔孔是消化道通向体外的出口。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 z 成体的呼吸功能由肺来完成。 z 肺内壁具有复杂的分隔,与空气交换面积更加扩大。 z 口腔和呼吸道由于次生腭出现而明显分开,气管和支气管明显分化(支气管是从 爬行类才开始出现的)。 z 声带较为简单,除少数种类外,爬行类一般不发声。 z 除象两栖类一样借助口底运动吞吐空气外,主要借助胸廓的扩张和缩小,使肺内 和呼吸道中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产生差别,而将气体吸入或排出。 z 水生爬行类的咽壁和泄殖腔壁富有毛细血管,可辅助呼吸。 6.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z 心脏包括 2 心房 1 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心房除具完全的分隔外,心室也出现了 不完全的室间隔(鳄的室间隔比较完全)。因而,心脏中的多氧血和缺氧血的混合 程度较两栖类降低。 z 动脉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动脉圆锥已完全消失。相当于原始形态的腹大动脉与动 脉圆锥一起纵裂为三条动脉:肺动脉弓(右侧)、左体动脉弓(中央)和右体动脉 弓连颈动脉弓(左侧),分别与心室的右、中和左侧联结。循环的结果是:左右体 动脉弓的血液全是多氧血。只有由心室右部发出的肺动脉内含有缺氧血。 z 静脉系统的基本模式似两栖类,包括 1 对前腔静脉、1 条后腔静默、1 条肝门静脉 和 1 对肾门静脉,同时仍保留 1 对侧腹静脉。但相比之下,肺静脉与后腔静脉有 较大发展,而肾门静脉趋于退化,血液回心脏的流动速度和血压增大。 7.具有羊膜动物式的排泄器官——肾脏 z 肾脏在系统发生上为后肾。肾单位的数目已比中肾大而增加,而且通过单独的输 尿管将尿输至泄殖腔排出。 z 某些爬行类泄殖腔腹面具有膀胱(有吸收水分的功能),另有许多种类在鼻部或眼
部附近具有盐腺(能排出浓度很高的盐溶液)。 大多数排泄尿酸,其含氮废物主要是尿酸或尿酸盐。 8.体内受精、产羊膜卵 雄性精巢1对,输精管是由中肾管(吴氏管)演变而来,除楔齿蜥外,雄性皆有 交配器。雌性卵巢1对,1对输卵管各以一个大的裂缝状喇叭口开口于体腔,其末 端开口于泄殖腔。 ●大多为卵生。多数毒蛇和一些蜥蜴类为卵胎生(受精卵不在体外发育,而是在母 体输卵管内发育,至完成发育成为幼体时始产出)。 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神经系统:大脑半球显著,在大脑表层的新脑皮开始聚集成神经细胞层。中脑视 叶仍为高级中枢,但已有少数神经纤维自丘脑达于大脑。间脑顶部的颅顶体发达,在 很多爬行类并发展成顶眼(具有感光作用)。中脑及小脑均比两栖类发达。已开始具有 12对脑神经。 (2)感觉器官 ●视觉:出现泪腺,并有能活动的上下眼睑。晶体较扁,角膜凸出,晶体与角膜的 间距较大。睫状肌的收缩不仅使晶体与角膜之间的间距改变,并可改变晶体凸度 以调节视觉。有些种类的顶眼具有角膜、晶体和视网膜,但仅能感光,不能分辨 物体形状,与动物感觉光照强度、时间,调节体温和生物节律有关。 ●听觉:由中耳和内耳组成。鼓膜开始下陷形成外耳道;中耳仍仅有1块听小骨(耳 柱骨)。真正感受听觉的瓶状囊更为发达。蛇类的鼓膜和中耳腔均退化。 嗅觉:犁鼻器发达(龟鳖类和鳄类退化)。 红外线感受器:颊窝(蝰科的蝮亚科鼻孔与眼之间的陷窝)和唇窝。 顶凹器官:蛇和蜥蜴类在角鳞之间或鳞片顶端具有感觉小凹,可接受外界机械刺 现代爬行动物的分类 全世界现代爬行动物约有6300多种,分为4个目,主要的判别依据是颅骨的结构。 喙头目( Rhynchocephalia):是古老的类群,迄今只留下珍贵的“活化石”——新 西兰产的楔齿蜥,它具有原始的骨骼特征,从外形上看可能是蜥蜴的祖先 有鳞目( Squamata):包括蜥蜴亚目和蛇亚目。体表均具鳞片(分类的主要依据之 ),颅骨的结构在每一个类群中表现出有特点的“孔”,且颅骨特化,使得能够 吞咽很大的食物。蜥蜴类通常具有四肢,蛇类没有鼓室和鼓膜。代表动物包括普 通蜥蜴和蝰蛇。 龟鳖目( Chelonia):龟和鳖的身体包在骨质板形成的壳中,脊椎骨与肋骨均与骨 质板愈合在一起。四肢的带骨位于壳内。颌缘的角质鞘代替齿。海龟的内脏系统 相对原始。代表动物海龟。 ●鳄目( Crocodilia):鳄类是目前仅存的初龙亚纲的动物。初龙亚纲曾经还包括恐龙 翼龙及其他生活在中生代、现已经绝灭的爬行动物。鳄目动物皮肤外覆盖着骨板 骨板外有角质鳞。肺比其他爬行动物中简单的囊要复杂。心室几乎完全被分隔开, 成为更发达的四腔心脏。颅骨结构与“恐龙”一族和鸟类的颅骨相似。代表动物 是扬子鳄 起源及适应辐射 ●羊膜动物是起源于古生代末期的一个单系类群。绝大多数古生物学家同意羊膜动 物在古生代石炭纪末期起源于类似两栖类的、四足类的一个类群的观点。 ●在石炭纪和二叠纪,四足类中有2类动物即荚椎类和炭螈类,其头骨结构更接近
部附近具有盐腺(能排出浓度很高的盐溶液)。 z 大多数排泄尿酸,其含氮废物主要是尿酸或尿酸盐。 8.体内受精、产羊膜卵 z 雄性精巢 1 对,输精管是由中肾管(吴氏管)演变而来,除楔齿蜥外,雄性皆有 交配器。雌性卵巢 1 对,1 对输卵管各以一个大的裂缝状喇叭口开口于体腔,其末 端开口于泄殖腔。 z 大多为卵生。多数毒蛇和一些蜥蜴类为卵胎生(受精卵不在体外发育,而是在母 体输卵管内发育,至完成发育成为幼体时始产出)。 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神经系统:大脑半球显著,在大脑表层的新脑皮开始聚集成神经细胞层。中脑视 叶仍为高级中枢,但已有少数神经纤维自丘脑达于大脑。间脑顶部的颅顶体发达,在 很多爬行类并发展成顶眼(具有感光作用)。中脑及小脑均比两栖类发达。已开始具有 12 对脑神经。 (2)感觉器官 z 视觉:出现泪腺,并有能活动的上下眼睑。晶体较扁,角膜凸出,晶体与角膜的 间距较大。睫状肌的收缩不仅使晶体与角膜之间的间距改变,并可改变晶体凸度, 以调节视觉。有些种类的顶眼具有角膜、晶体和视网膜,但仅能感光,不能分辨 物体形状,与动物感觉光照强度、时间,调节体温和生物节律有关。 z 听觉:由中耳和内耳组成。鼓膜开始下陷形成外耳道;中耳仍仅有 1 块听小骨(耳 柱骨)。真正感受听觉的瓶状囊更为发达。蛇类的鼓膜和中耳腔均退化。 z 嗅觉:犁鼻器发达(龟鳖类和鳄类退化)。 z 红外线感受器:颊窝(蝰科的蝮亚科鼻孔与眼之间的陷窝)和唇窝。 z 顶凹器官:蛇和蜥蜴类在角鳞之间或鳞片顶端具有感觉小凹,可接受外界机械刺 激。 现代爬行动物的分类 全世界现代爬行动物约有 6300 多种,分为 4 个目,主要的判别依据是颅骨的结构。 z 喙头目(Rhynchocephalia):是古老的类群,迄今只留下珍贵的“活化石”——新 西兰产的楔齿蜥,它具有原始的骨骼特征,从外形上看可能是蜥蜴的祖先。 z 有鳞目(Squamata):包括蜥蜴亚目和蛇亚目。体表均具鳞片(分类的主要依据之 一),颅骨的结构在每一个类群中表现出有特点的“孔”,且颅骨特化,使得能够 吞咽很大的食物。蜥蜴类通常具有四肢,蛇类没有鼓室和鼓膜。代表动物包括普 通蜥蜴和蝰蛇。 z 龟鳖目(Chelonia):龟和鳖的身体包在骨质板形成的壳中,脊椎骨与肋骨均与骨 质板愈合在一起。四肢的带骨位于壳内。颌缘的角质鞘代替齿。海龟的内脏系统 相对原始。代表动物海龟。 z 鳄目(Crocodilia):鳄类是目前仅存的初龙亚纲的动物。初龙亚纲曾经还包括恐龙、 翼龙及其他生活在中生代、现已经绝灭的爬行动物。鳄目动物皮肤外覆盖着骨板, 骨板外有角质鳞。肺比其他爬行动物中简单的囊要复杂。心室几乎完全被分隔开, 成为更发达的四腔心脏。颅骨结构与“恐龙”一族和鸟类的颅骨相似。代表动物 是扬子鳄。 起源及适应辐射 z 羊膜动物是起源于古生代末期的一个单系类群。绝大多数古生物学家同意羊膜动 物在古生代石炭纪末期起源于类似两栖类的、四足类的一个类群的观点。 z 在石炭纪和二叠纪,四足类中有 2 类动物即荚椎类和炭螈类,其头骨结构更接近
羊膜动物。而炭螈类被认为最可能是羊膜动物的姐妹群 在石炭纪末期羊膜动物已经分成3大支系:第1支系是无颞窝类,其头骨无颞窝 而被覆以真皮骨。传统观点认为这一类群的现生代表为龟鳖类;第2支系是合颞 窝类,是似哺乳爬行动物,其特征是在头骨有1对颞窝。这是羊膜动物的第一个 分化类群,后经盘龙类、兽孔类,最后演化出哺乳类;第3支系为双颞窝类,进 化出所有的爬行动物类群和鸟类,其特征是在头骨有2对颞窝。双颞窝类又分为 个类群,即有鳞类,包括已绝灭的鱼龙类和所有现代有鳞目种类及喙头目动物 更进化的初龙类,由恐龙类、现生的鳄类和鸟类组成,较小的第3类是鳍龙类, 包括已经绝灭的几种水生动物类群,其中的代表动物是大型、长颈的蛇颈龙类。 中生代爬行动物种类极大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古代的爬行动物代表性的有海生爬行动物(如鱼龙、蛇颈龙等),飞翔的爬行动物 (如翼龙等)和陆地上的爬行动物——恐龙(包括蜥龙目、鸟龙目等)(图)。 2 ) 小结 爬行类在系统发生上是起源于古生代末期的古两栖类 ●3亿年前出现真正适应陆生的脊椎动物,其成功主要归于羊膜卵的进化。 ●羊膜卵不仅具有坚硬的壳,重要的是胚胎发育得到卵内3层膜(羊膜、绒毛膜和 尿囊膜)的保护,使爬行类彻底脱离了水的束缚。 ●具有干燥的、有角质鳞片保护的皮肤,以及进步的骨骼支持、循环、呼吸、排泄、 体内受精和神经系统等,使爬行类真正生活在陆地。 爬行类在古生代末期的3大分支即无颞窝类、合颞窝类和双颞窝类是以头骨上出 现的颞窝数目来区别的
羊膜动物。而炭螈类被认为最可能是羊膜动物的姐妹群。 z 在石炭纪末期羊膜动物已经分成 3 大支系:第 1 支系是无颞窝类,其头骨无颞窝, 而被覆以真皮骨。传统观点认为这一类群的现生代表为龟鳖类;第 2 支系是合颞 窝类,是似哺乳爬行动物,其特征是在头骨有 1 对颞窝。这是羊膜动物的第一个 分化类群,后经盘龙类、兽孔类,最后演化出哺乳类;第 3 支系为双颞窝类,进 化出所有的爬行动物类群和鸟类,其特征是在头骨有 2 对颞窝。双颞窝类又分为 3 个类群,即有鳞类,包括已绝灭的鱼龙类和所有现代有鳞目种类及喙头目动物。 更进化的初龙类,由恐龙类、现生的鳄类和鸟类组成,较小的第 3 类是鳍龙类, 包括已经绝灭的几种水生动物类群,其中的代表动物是大型、长颈的蛇颈龙类。 z 中生代爬行动物种类极大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z 古代的爬行动物代表性的有海生爬行动物(如鱼龙、蛇颈龙等),飞翔的爬行动物 (如翼龙等)和陆地上的爬行动物——恐龙(包括蜥龙目、鸟龙目等)(图)。 小 结 z 爬行类在系统发生上是起源于古生代末期的古两栖类。 z 3 亿年前出现真正适应陆生的脊椎动物,其成功主要归于羊膜卵的进化。 z 羊膜卵不仅具有坚硬的壳,重要的是胚胎发育得到卵内 3 层膜(羊膜、绒毛膜和 尿囊膜)的保护,使爬行类彻底脱离了水的束缚。 z 具有干燥的、有角质鳞片保护的皮肤,以及进步的骨骼支持、循环、呼吸、排泄、 体内受精和神经系统等,使爬行类真正生活在陆地。 z 爬行类在古生代末期的 3 大分支即无颞窝类、合颞窝类和双颞窝类是以头骨上出 现的颞窝数目来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