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害虫种群数量的控制及其实施过程 二、害虫种群数量控制的可能性 1.改造东亚飞蝗的栖息生境实现了对该害虫的控制 据记载,我国的蝗灾达900余次,而蝗区的形成 主要是有大面积的适于其产卵、取食、活动的湖滩地 内涝地、河泛地等荒滩区。 1964年后我国对该类害虫实施了综合治理:修造 农田、植树造林、增加林木覆盖度,改变了蝗区的生 态面貌、减少了蝗虫的食物来源,实现了对惶害的综 合控制
第三节 害虫种群数量的控制及其实施过程 一、害虫种群数量控制的可能性 1.改造东亚飞蝗的栖息生境实现了对该害虫的控制 据记载,我国的蝗灾达900余次,而蝗区的形成 主要是有大面积的适于其产卵、取食、活动的湖滩地、 内涝地、河泛地等荒滩区。 1964年后我国对该类害虫实施了综合治理:修造 农田、植树造林、增加林木覆盖度,改变了蝗区的生 态面貌、减少了蝗虫的食物来源,实现了对惶害的综 合控制
2.封山育林实现了对松毛虫的可持续控制 松毛虫是我国人工松林的重要害虫。1950年国家就 开始进行大量投资先后进行了化学防治与综合防治。 1980年后进行的生态、群落、天敌与松毛虫发生量 的研究表明,人工纯林生物组成简单、天敌种类及数量 少、食物链组成较少、松毛虫的食料集中丰富、林分的 多样性差,是导致该类害虫连年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实施封山育林、补植阔叶树种、种草、植 灌等营林措施,增加了人工林的多样性,控制了该害虫 的种群数量及危害
2.封山育林实现了对松毛虫的可持续控制 松毛虫是我国人工松林的重要害虫。1950年国家就 开始进行大量投资先后进行了化学防治与综合防治。 1980年后进行的生态、群落、天敌与松毛虫发生量 的研究表明,人工纯林生物组成简单、天敌种类及数量 少、食物链组成较少、松毛虫的食料集中丰富、林分的 多样性差,是导致该类害虫连年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实施封山育林、补植阔叶树种、种草、植 灌等营林措施,增加了人工林的多样性,控制了该害虫 的种群数量及危害
3.引进澳洲瓢虫控制了吹绵蚧 吹棉蚧是我国南方柑桔、木麻黄等林、果树木的重 要害虫,化学及等措施均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1955年引进繁殖、释放澳洲瓢虫,1958年该虫即得 到了控制,1960年后该害虫的为害问题已被解决。 4.改变栽培制度控制了三化螟的为害 三化螟是南方稻区的重要害虫。1950年前多采用在 早稻行间插晚稻,早、中晚稻连作,该虫各世代的食料 都很充足,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对晚稻危害严重。 1950年后改变为在早稻收获后种植晚稻,该虫在早 晚两季稻间缺乏食物、数量下降,减轻了对晚稻的危害
3.引进澳洲瓢虫控制了吹绵蚧 吹棉蚧是我国南方柑桔、木麻黄等林、果树木的重 要害虫,化学及等措施均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1955年引进繁殖、释放澳洲瓢虫,1958年该虫即得 到了控制,1960年后该害虫的为害问题已被解决。 4.改变栽培制度控制了三化螟的为害 三化螟是南方稻区的重要害虫。1950年前多采用在 早稻行间插晚稻,早、中晚稻连作,该虫各世代的食料 都很充足,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对晚稻危害严重。 1950年后改变为在早稻收获后种植晚稻,该虫在早、 晚两季稻间缺乏食物、数量下降,减轻了对晚稻的危害
5.使用抗虫树种控制害虫的危害 杨树蛀干害虫主要是光肩星天牛。 1975~1990年分别在我国西北的陕、甘宁,及华北 地区地区猖獗为害,使近千万亩人工杨树林被毁。 研究证实该虫大面积暴发危害的主要原因是,在 造林时大量的使用了不抗虫的由国外引进的品种或携 带该类基因的品种。 通过淘汰感虫品种、更换抗虫树种,我国正在实 现对该害虫的控制
5.使用抗虫树种控制害虫的危害 杨树蛀干害虫主要是光肩星天牛。 19751990年分别在我国西北的陕、甘宁,及华北 地区地区猖獗为害,使近千万亩人工杨树林被毁。 研究证实该虫大面积暴发危害的主要原因是,在 造林时大量的使用了不抗虫的由国外引进的品种或携 带该类基因的品种。 通过淘汰感虫品种、更换抗虫树种,我国正在实 现对该害虫的控制
二、害虫种群数量控制的途径 1.使用有选择性的杀虫剂及选择性的施药方法 广谱性杀虫剂常导致所控制的害虫再次猖獗危 害、次要害虫大发生、大量杀伤天敌;连续使用同 药剂则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进一步增加用药量。 因此:可选用有针对性的药剂,或特异性杀虫 剂;选用对环境影响小、对天敌杀伤力弱的技术, 如深施法、注干法等
二、害虫种群数量控制的途径 1.使用有选择性的杀虫剂及选择性的施药方法 广谱性杀虫剂常导致所控制的害虫再次猖獗危 害、次要害虫大发生、大量杀伤天敌;连续使用同 一药剂则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进一步增加用药量。 因此:可选用有针对性的药剂,或特异性杀虫 剂;选用对环境影响小、对天敌杀伤力弱的技术, 如深施法、注干法等
2.引进外地(国外)天敌和保护当地的天敌 天敌是生态体系内抑制害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因 素,保护当地天敌、移植或助迁、人工繁育及释放 天敌,协助天敌种群数量增长;营造混交林、改造 人工纯林,丰富天敌的多样性,是提高天敌对害虫 自控能力的措施之一。 我国繁育释放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管氏肿腿 蜂、松毛虫病毒等已分别用于防治美国白蛾、天牛 小幼虫、和松毛虫
2.引进外地(国外)天敌和保护当地的天敌 天敌是生态体系内抑制害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因 素,保护当地天敌、移植或助迁、人工繁育及释放 天敌,协助天敌种群数量增长;营造混交林、改造 人工纯林,丰富天敌的多样性,是提高天敌对害虫 自控能力的措施之一。 我国繁育释放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管氏肿腿 蜂、松毛虫病毒等已分别用于防治美国白蛾、天牛 小幼虫、和松毛虫
3.培育抗虫品种或以营林措施提高林木的抗虫性 使用营林管理措施提高现有林分的抗虫性,可减轻害 虫的为害。不同的生长环境、长势条件下林木的抗虫能力 有较大差别。采用改变栽植密度,林分的营养状况、林龄、 轮伐期、林分内植物的多样性等可改变其抗虫性 4.创造不利于害虫种群数量发展的环境 害虫栖息的环境包括食物环境、活动环境、繁殖环境。 各种害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要求不同,当某一害虫 发生为害时,首先应分析是何种类型的环境所造成的结果, 这样才能通过人为的改变环境而控制该害虫的种群数量, 不一定非要使用农药等进行防治
3.培育抗虫品种或以营林措施提高林木的抗虫性 使用营林管理措施提高现有林分的抗虫性,可减轻害 虫的为害。不同的生长环境、长势条件下林木的抗虫能力 有较大差别。采用改变栽植密度,林分的营养状况、林龄、 轮伐期、林分内植物的多样性等可改变其抗虫性。 4.创造不利于害虫种群数量发展的环境 害虫栖息的环境包括食物环境、活动环境、繁殖环境。 各种害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要求不同,当某一害虫 发生为害时,首先应分析是何种类型的环境所造成的结果, 这样才能通过人为的改变环境而控制该害虫的种群数量, 不一定非要使用农药等进行防治
三、害虫种群数量控制方案的制订 肯定有害种类并确定其防治指标 防治指标的确定方法虽然依其类型而有差别,但 这种差别实质上体现在人们对害虫种群数量大小的允 许程度上。其三种基本确定方法包括:多因素动态指 标模型法、经验估计法、种群数量标准差法。 2.作出压低主要害虫种群数量(平衡位置)的方案 A.森林害虫的控制方案和措施,应根据所要达到 的治理目标确定。 B.对偶发性害虫则应考虑缩小其种群数量的变动 幅度
三、害虫种群数量控制方案的制订 1.肯定有害种类并确定其防治指标 防治指标的确定方法虽然依其类型而有差别,但 这种差别实质上体现在人们对害虫种群数量大小的允 许程度上。其三种基本确定方法包括:多因素动态指 标模型法、经验估计法、种群数量标准差法。 2.作出压低主要害虫种群数量(平衡位置)的方案 A.森林害虫的控制方案和措施,应根据所要达到 的治理目标确定。 B.对偶发性害虫则应考虑缩小其种群数量的变动 幅度
C.对经常性发生为害的种类,目标应是直接降低 害虫的平衡位置 D.对频繁发生的害虫应减少其大发生的频率。 E.治理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改变害虫的环境, 破坏害虫繁殖、取食、栖息场所,增加天敌数量、或引 进新的天敌种群,提高林分抗虫能力或使用抗虫品种。 F.危急情况下,应使用对生态体系综合破坏力较 小的化学药剂。并应对杀虫剂的种类、使用剂量、使用 方法及时间进行详细研究,尽量减少其对环境质量所产 生的影响
C.对经常性发生为害的种类,目标应是直接降低 害虫的平衡位置. D.对频繁发生的害虫应减少其大发生的频率。 E.治理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改变害虫的环境, 破坏害虫繁殖、取食、栖息场所,增加天敌数量、或引 进新的天敌种群,提高林分抗虫能力或使用抗虫品种。 F.危急情况下,应使用对生态体系综合破坏力较 小的化学药剂。并应对杀虫剂的种类、使用剂量、使用 方法及时间进行详细研究,尽量减少其对环境质量所产 生的影响
3.计划方案的组织实施 目前我国对森林害虫的治理,采用工程项目管 理的办法、即森林害虫的工程治理,任何一项森林 害虫的治理工程均需严格执行相应的实施方案。 4.效益评价 对方案实施后的防治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可 以确定其对害虫的控制效果和质量,还可以指导并 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以提高整体的防治效果,也可 以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3.计划方案的组织实施 目前我国对森林害虫的治理,采用工程项目管 理的办法、即森林害虫的工程治理,任何一项森林 害虫的治理工程均需严格执行相应的实施方案。 4. 效益评价 对方案实施后的防治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可 以确定其对害虫的控制效果和质量,还可以指导并 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以提高整体的防治效果,也可 以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