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
构 造 地 质 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 对象是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 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研究 内容是这些构造的几何学、组合形式、形成机制 和演化过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 方式和性质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概 述 一、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 对象是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 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研究 内容是这些构造的几何学、组合形式、形成机制 和演化过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 方式和性质
二、构造尺度 大至全球性,小至纳米级 本教材分六级: 1.巨型构造:山系、区域性地貌的构造单元。 如喜马拉雅山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 2.大型构造:区域性构造单元中的次级构造单元 如背斜、向斜、大型断裂等 3.中型构造:一个地段上的褶皱、断层; (1:5万比例尺的图上,可见全貌,本课程研究的重点) 4.小型构造:露头上、手标本上的构造 (小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线理,本课程研究的重点) 5.微型构造(显微构造):手标本、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 6.超显微构造:电子显微镜下研究的构造(位错)
二、构造尺度 大至全球性,小至纳米级 本教材分六级: 1. 巨型构造:山系、区域性地貌的构造单元。 如喜马拉雅山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 2. 大型构造:区域性构造单元中的次级构造单元 如背斜、向斜、大型断裂等 3. 中型构造:一个地段上的褶皱、断层; (1:5万比例尺的图上,可见全貌,本课程研究的重点) 4. 小型构造:露头上、手标本上的构造 (小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线理,本课程研究的重点) 5. 微型构造(显微构造):手标本、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 6. 超显微构造:电子显微镜下研究的构造 (位错)
A world map showing the 180 180° Earths tectonic plates. The arrows Mid-Atlantic show the current direction of plate Ridge motions relative to one another. Note that some plates, such as the north 45° American plate, are NORTH EURASIAN composed of both AMERICAN PLATE continental and JUAN DE PLATE t FUCA PACIFIC oceanic lithosphere PLATE O ArABIaN PLATE The Pacific plate is PLATE PHILIPPINE made up almost CARIBBEAN LATE exclusively of PLATE AFRICAN oceanic lithosphere. o% COcos PLATE PLATE上 SOUTH FIJI N PLATE AMERICA PACIFIC PLATE INDIAN NAZCA Convergent plate PLATE AUSTRALIAN PLATE boundary PLATE SCOTIA Mid-Atlanti Divergent plate SPLATE Transform plate ANTARCTIC PLATE ANTARCTIC PLATE 180°
般分三级: 1.大构造-区域构造、大地构造 (1:20万比例尺图幅的范围) 2.小构造:露头上、手标本上的构造 3.显微构造: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 构造尺度不同,研究目的不同,手段与方法 不同,侧重的内容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
一般分三级: 1. 大构造-区域构造、大地构造 (1:20万比例尺图幅的范围) 2. 小构造:露头上、手标本上的构造 3. 显微构造: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 构造尺度不同,研究目的不同,手段与方法 不同,侧重的内容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
构造变形场 1.构造应力场: 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物体占据空间内组成的总和 (挤压应力场、拉张应立场、剪切应立场) 2.构造变形场: 主导构造应力均匀作用的空间及其形成的构造域 (1)伸展构造: 水平拉伸应力或垂向隆升导致的水平拉伸应力 下形成的构造。 (裂谷、盆地、地堑地垒、盆-岭构造等) (2)压缩构造: 水平挤压应力下形成的构造 (褶皱、逆冲断层)
三、构造变形场 1. 构造应力场: 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物体占据空间内组成的总和 (挤压应力场、拉张应立场、剪切应立场) 2. 构造变形场: 主导构造应力均匀作用的空间及其形成的构造域 (1)伸展构造: 水平拉伸应力或垂向隆升导致的水平拉伸应力 下形成的构造。 (裂谷、盆地、地堑-地垒、盆-岭构造等) (2)压缩构造: 水平挤压应力下形成的构造 (褶皱、逆冲断层)
(3)升降构造: 岩石圈地幔垂向运动,导致地壳的上升和下 降,区域性的隆起和坳陷(山系、高原、盆地) (4)走滑构造 顺直立剪切面水平方向(走向)滑动或位移 形成的构造 (5)滑动构造:重力滑动构造 (6)旋转构造:陆块绕轴转动形成的构造
(3)升降构造: 岩石圈地幔垂向运动,导致地壳的上升和下 降,区域性的隆起和坳陷(山系、高原、盆地) (4)走滑构造: 顺直立剪切面水平方向(走向)滑动或位移 形成的构造 (5)滑动构造:重力滑动构造 (6)旋转构造:陆块绕轴转动形成的构造
第二节圈层结构和构造层 地壳岩石圈的层圈式结构 (物质组分不同导致岩石力学性质的分层性) 1.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总和 分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 (1)地壳: 上地壳沉积岩、火山岩、花岗岩、浅变质岩 中地壳一闪长岩类岩石、片岩、片麻岩 下地壳一玄武岩、辉长岩、深变质岩 (2)上地幔:超基性岩类(莫霍面之下)
第二节 圈层结构和构造层 一、地壳-岩石圈的层圈式结构 (物质组分不同导致岩石力学性质的分层性) 1.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总和; 分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 (1)地壳 : 上地壳—沉积岩、火山岩、花岗岩、浅变质岩 中地壳—闪长岩类岩石、片岩、片麻岩 下地壳—玄武岩、辉长岩、深变质岩 (2)上地幔:超基性岩类(莫霍面之下)
Oceanic crust Continental crust ection through the earth, Expanded section shows sthenosphere, and the mantle. The crust /an e to fifty kilometers thick. Uppermost mantle 100km 200 km Mante continue dot corB Crust
2.大陆岩石圈:垂向成层,横向不均一,厚度 密度、强度、地壳物理状态,均有差异 3.“三明治”结构: 上地壳—脆性(硬) 中地壳一塑性(软流层、壳内软层) 下地壳—刚性(硬)
2. 大陆岩石圈:垂向成层,横向不均一,厚度、 密度、强度、地壳物理状态,均有差异。 3. “三明治”结构: 上地壳—脆性(硬) 中地壳—塑性(软流层、壳内软层) 下地壳—刚性(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