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延安大学:《采油工程》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五章 无杆泵采油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6,文件大小:392.04KB,团购合买
无杆泵采油是用电缆或高压液体将地面能量传输到井下,带动井下机组工作把原油抽至地面。它和有杆泵采油的区别在于动力传递方式不同。要求学生们重点掌握电动潜油离心泵采油原理与水力泵采油原理。本章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结合上章内容,注意区分有杆泵采油和无杆泵采油的适用范围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五章无杆泵采油 目的要求 无杆泵采油是用电缆或高压液体将地面能量传输到井下,带动井下机组工作把原油抽至 地面。它和有杆泵采油的区别在于动力传递方式不同。要求学生们重点掌握电动潜油离心泵 采油原理与水力泵采油原理。本章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结合上章内容,注意区分有 杆泵采油和无杆泵采油的适用范围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课时:6学时 重点授课内容提要 ·第一节电动潜油离心泵采油 电动潜油离心泵简称潜油电泵或电潜泵或电泵,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美国应用。 (一)系统组成 潜油电机是一般是两极三相鼠笼式异步感应电动机,与其它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相同。 其主要特点是,外形呈细长型;定子和转子分节:电机内充满专用润滑油,起润滑、冷却、 增强电机绝缘性能和平衡电机内外压力的作用。 保护器是利用井液与电机油的密度差异,以防止井液进入电机造成短路而烧毁电机的装 置 分离器分可为沉降式和旋转(离心)式两种。沉降式分离器是靠重力分异进行油气分离 的,其效果较差,适合于气液比低于10%的井。旋转式分离器是靠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进 行油气分离的,分离效果较好,在吸入口气液比低于30%的范围内使用,分离效率可达90 以上 电动潜油离心泵是由多级组成的,其中每一级包括一个固定的导轮和一个可转动的叶 轮。与普通离心泵相比,在结构上有以下特点:①受套管内径限制,泵外形是细长状,直径 小,长度大,叶轮、导轮级数多;②垂直悬挂运转,轴向卸载,径向扶正 电缆包括潜油动力电缆和潜油电机引接线。动力电缆分为圆电缆和扁电缆两类,而电机 引接线只有扁电缆一种。井径较大者用圆电缆,井径较小者可用扁电缆。其主要作用是将地 面的电力传输给井下电机。 控制柜用于控制潜油电泵的启动、停机及电机和电缆系统的短路、电机过载或欠载的自 动保护。控制柜上安装的电器仪表能自动记录电机的运行电流,并能随时检测电流、电压等 多项参数 (二)井下多级离心泵的工作特征

1 第五章 无杆泵采油 目的要求 无杆泵采油是用电缆或高压液体将地面能量传输到井下,带动井下机组工作把原油抽至 地面。它和有杆泵采油的区别在于动力传递方式不同。要求学生们重点掌握电动潜油离心泵 采油原理与水力泵采油原理。本章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结合上章内容,注意区分有 杆泵采油和无杆泵采油的适用范围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课时:6 学时 重点授课内容提要  第一节 电动潜油离心泵采油 电动潜油离心泵简称潜油电泵或电潜泵或电泵,20 世纪 20 年代中后期开始在美国应用。 (一)系统组成 潜油电机是一般是两极三相鼠笼式异步感应电动机,与其它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相同。 其主要特点是,外形呈细长型;定子和转子分节;电机内充满专用润滑油,起润滑、冷却、 增强电机绝缘性能和平衡电机内外压力的作用。 保护器是利用井液与电机油的密度差异,以防止井液进入电机造成短路而烧毁电机的装 置。 分离器分可为沉降式和旋转(离心)式两种。沉降式分离器是靠重力分异进行油气分离 的,其效果较差,适合于气液比低于 10%的井。旋转式分离器是靠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进 行油气分离的,分离效果较好,在吸入口气液比低于 30%的范围内使用,分离效率可达 90% 以上。 电动潜油离心泵是由多级组成的,其中每一级包括一个固定的导轮和一个可转动的叶 轮。与普通离心泵相比,在结构上有以下特点:①受套管内径限制,泵外形是细长状,直径 小,长度大,叶轮、导轮级数多;②垂直悬挂运转,轴向卸载,径向扶正。 电缆包括潜油动力电缆和潜油电机引接线。动力电缆分为圆电缆和扁电缆两类,而电机 引接线只有扁电缆一种。井径较大者用圆电缆,井径较小者可用扁电缆。其主要作用是将地 面的电力传输给井下电机。 控制柜用于控制潜油电泵的启动、停机及电机和电缆系统的短路、电机过载或欠载的自 动保护。控制柜上安装的电器仪表能自动记录电机的运行电流,并能随时检测电流、电压等 多项参数。 (二)井下多级离心泵的工作特征

井下多级离心泵的特性(表征其工作状况):排量、压头、功率、效率与转速之间的关 系 泵的排量:泵在单位时间内输送的液体体积 泵的压头(扬程):单位质量流体通过泵增加的能量,也称为有效压头或扬程,它反 映了泵的出口和入口流体的压力变化 泵的功率:电机传给叶轮的功率,称为泵的轴功率。 泵的效率(泵效):泵的有效功率与泵轴功率之比 泵的有效功率:泵内流体获得的功率 转速:泵轴在单位时间内的转数 泵的特性曲线:指排量、压头、功率、效率与转速之间的关系曲线。 扬程 泵效 功率 排量 (三)电泵油井生产系统设计 1、电泵油井生产系统 油层子系统 井筒子系统 井下电泵机组子系统 地面出油管线子系统 井下泵组子系统的工作规律可用特性曲线来确定,但必须根据含水、气量等影响泵的工 作特性的有关参数进行校正。 2、电泵油井生产系统设计方法

2 井下多级离心泵的特性(表征其工作状况):排量、压头、功率、效率与转速之间的关 系。 泵的排量:泵在单位时间内输送的液体体积。 泵的压头(扬程):单位质量流体通过泵增加的能量,也称为有效 压头或扬程,它反 映了泵的出口和入口流体的压力变化。 泵的功率:电机传给叶轮的功率,称为泵的轴功率。 泵的效率(泵效):泵的有效功率与泵轴功率之比。 泵的有效功率:泵内流体获得的功率。 转速:泵轴在单位时间内的转数。 泵的特性曲线:指排量、压头、功率、效率与转速之间的关系曲线。 (三)电泵油井生产系统设计 1、电泵油井生产系统  油层子系统  井筒子系统  井下电泵机组子系统  地面出油管线子系统 井下泵组子系统的工作规律可用特性曲线来确定,但必须根据含水、气量等影响泵的工 作特性的有关参数进行校正。 2、电泵油井生产系统设计方法

(1)主要任务 确定下泵深度、选择泵效最高的泵型 泵的实际排量在最佳排量范围内 进泵气液比低于8% (2)设计步骤 开始 输入或从磁盘中词入设计参数 选择泵型和确定泵入口压力或气液比 根据油层生产情况计算IPR曲线,由设计产量确定井底流压 计算泵下压力温度分布及气液比,确定下泵深度 以井口为起点计算泵的出口压力 对泵的特性曲线进行粘度和气体的校正 确定泵总扬程 计算泵的效率、功率和级数和泵内增温 选择电缆、电机,并计算其增温 否减小产量 <电机额定功率 输出设计结果 (四)电泵采油的主要特点 1、电泵举升方式的主要优点 排量大 操作简单,管理方便 能较好地运用于斜井、水平井和海上采油 在防蜡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2、电泵举升方式的主要缺点 下入深度受到限制; 比较昂贵,初期投资高 作业费用高和停产时间过长 电机、电缆易出现故障 日常维护要求高。 第二节水力泵采油

3 (1)主要任务  确定下泵深度、选择泵效最高的泵型  泵的实际排量在最佳排量范围内  进泵气液比低于 8% (2)设计步骤 (四)电泵采油的主要特点 1、电泵举升方式的主要优点  排量大;  操作简单,管理方便;  能较好地运用于斜井、水平井和海上采油;  在防蜡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2、电泵举升方式的主要缺点  下入深度受到限制;  比较昂贵,初期投资高;  作业费用高和停产时间过长;  电机、电缆易出现故障;  日常维护要求高。  第二节 水力泵采油

水力泵包括水力活塞泵和水力射流泵(水力喷射泵),是一种靠液压传动的无杆抽油设 备 (一)水力活塞泵采油 水力活塞泵采油系统 开式系统 优先选用 原油做动力液 的开式系统 2、结构、分类和工作原理 结构:主要由液马达、泵和主控滑阀三部分组成。 分类:水力活塞泵机组有单作用和双作用两种 工作原理:动力液地面加压:油管或专用管输送动力液至液马达处;动力液驱动液马达 滑阀控制机构换向:液马达做往复运动;液马达通过活塞杄带动抽油泵做往复运动;原油被 增压举升。 3、水力活塞泵油井生产系统设计 决定开式或闭式系统 决定是否放气 选择合适的井下装置 系统工况参数确定 决定建设泵站还是单井系统 选择地面泵组 设计动力液系统 (二)水力射流泵采油 地面部分和水力活塞泵开式采油系统相同 射流泵结构:喷嘴、喉管、扩散管

4 水力泵包括水力活塞泵和水力射流泵(水力喷射泵),是一种靠液压传动的无杆抽油设 备。 (一)水力活塞泵采油 水力活塞泵采油系统 2、结构、分类和工作原理 结构:主要由液马达、泵和主控滑阀三部分组成。 分类:水力活塞泵机组有单作用和双作用两种 工作原理:动力液地面加压;油管或专用管输送动力液至液马达处;动力液驱动液马达; 滑阀控制机构换向;液马达做往复运动;液马达通过活塞杆带动抽油泵做往复运动;原油被 增压举升。 3、水力活塞泵油井生产系统设计  决定开式或闭式系统  决定是否放气  选择合适的井下装置  系统工况参数确定  决定建设泵站还是单井系统  选择地面泵组  设计动力液系统 (二)水力射流泵采油 地面部分和水力活塞泵开式采油系统相同。 射流泵结构:喷嘴、喉管、扩散管

第三节螺杆泵采油 法国人勒内·莫依诺( Rene moineau)于20世纪30年代初发明了螺杆泵( Progressing Cavity Pump,PCP),但最早用螺杆泵采油的是美国。1980年后,螺杆泵作为人工举升设 备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然而螺杆泵采油技术还处在发展阶段 (一)螺杆泵的分类 1、地面驱动螺杆泵采油系统 即机动螺杆泵采油系统,主要由地面驱动装置、抽油杆柱、螺杆泵等部分组成。 2、井下驱动螺杆泵采油系统(无杆泵) 中动力液 螺杆泵 液马达 螺杆泵 保护暮 (二)螺杆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螺杆泵的结构 由定子和转子组成。转子是通过精加工、表面镀铬的高强度螺杆;定子就是泵筒,是由 一种坚固、耐油、抗腐蚀的合成橡胶精磨成型,然后被永久地粘接在钢壳体内而成。除单螺 杆泵外,螺杆泵还有多螺杆(双螺杆、三螺杆等泵) 2、螺杆泵的工作原理 靠空腔排油,即转子与定子间形成的一个个互不连通的封闭腔室,当转子转动时,封闭 空腔沿轴线方向由吸入端向排出端方向运移。封闭腔在排出端消失,空腔内的原油也就随之 由吸入端均匀地挤到排出端。同时,又在吸入端重新形成新的低压空腔将原油吸入 (三)螺杆泵采油的特点

5  第三节 螺杆泵采油 法国人勒内·莫依诺(René Moineau)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初发明了螺杆泵(Progressing Cavity Pump,PCP),但最早用螺杆泵采油的是美国。1980 年后,螺杆泵作为人工举升设 备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然而螺杆泵采油技术还处在发展阶段。 (一) 螺杆泵的分类 1、地面驱动螺杆泵采油系统 即机动螺杆泵采油系统,主要由地面驱动装置、抽油杆柱、螺杆泵等部分组成。 2、井下驱动螺杆泵采油系统(无杆泵) (二)螺杆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螺杆泵的结构 由定子和转子组成。转子是通过精加工、表面镀铬的高强度螺杆;定子就是泵筒,是由 一种坚固、耐油、抗腐蚀的合成橡胶精磨成型,然后被永久地粘接在钢壳体内而成。除单螺 杆泵外,螺杆泵还有多螺杆(双螺杆、三螺杆等泵)。 2、螺杆泵的工作原理 靠空腔排油,即转子与定子间形成的一个个互不连通的封闭腔室,当转子转动时,封闭 空腔沿轴线方向由吸入端向排出端方向运移。封闭腔在排出端消失,空腔内的原油也就随之 由吸入端均匀地挤到排出端。同时,又在吸入端重新形成新的低压空腔将原油吸入。 (三)螺杆泵采油的特点

1、优点 (1)地面装置简单,安装方便,价格低,投资少 (2)泵效高、节能; (3)适应高含气井 (4)适应粘度范围厂 (5)允许井口有较高回压 (6)适应高含砂井 (7)螺杆泵可下在斜直井段,适应于丛式井组和水平井。 2、缺点 (1)定子为橡胶材料,寿命低,容易损坏 (2)与有杆泵相比,总压头较小。 重点 本节课程的重点应放在: 1.泵的特征曲线的研究,要求学生能找出最佳排量范围。 2.电泵油井生产系统的设计 3.水力活塞泵采油系统分析、结构、分类和工作原理的掌握 4.注意掌握螺杆泵采油的优缺点。 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水力活塞泵采油系统的分析。 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多媒体叙述为主配合图件,择重讲授。 本节小结 1、井下多级离心泵的工作特征及其泵的特征曲线分析 2、水力活塞泵采油系统分析 3、水力泵采油的工作原理 4、螺杆泵的优缺点 思考题 (一)基本概念 泵的排量泵的压头泵的功率泵效转速 (二)简述有杆泵采油和无杆泵采油的区别?以及各自的应用范围? (三)回答问题 1.螺杆泵采油的优点是什么? 2.水力泵采油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电泵采油的主要特点?

6 1、优点 (1) 地面装置简单,安装方便,价格低,投资少; (2) 泵效高、节能; (3) 适应高含气井; (4) 适应粘度范围广; (5) 允许井口有较高回压; (6) 适应高含砂井; (7) 螺杆泵可下在斜直井段,适应于丛式井组和水平井。 2、缺点 (1) 定子为橡胶材料,寿命低,容易损坏; (2) 与有杆泵相比,总压头较小。 重点 本节课程的重点应放在: 1. 泵的特征曲线的研究,要求学生能找出最佳排量范围。 2. 电泵油井生产系统的设计 3. 水力活塞泵采油系统分析、结构、分类和工作原理的掌握 4. 注意掌握螺杆泵采油的优缺点。 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水力活塞泵采油系统的分析。 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多媒体叙述为主配合图件,择重讲授。 本节小结 1、 井下多级离心泵的工作特征及其泵的特征曲线分析 2、 水力活塞泵采油系统分析 3、 水力泵采油的工作原理 4、 螺杆泵的优缺点 思考题  (一)基本概念 泵的排量 泵的压头 泵的功率 泵效 转速  (二)简述有杆泵采油和无杆泵采油的区别?以及各自的应用范围?  (三)回答问题 1. 螺杆泵采油的优点是什么? 2. 水力泵采油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 电泵采油的主要特点?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