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理想装备 电子图书·学校专集 园网上的最佳资源 区减地程捏论与方依 内部否非品
前言 区域地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面上的地理学与区域科学的基本 学科之一。它着重研究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层的区域系统性质与结构 联系与过程、功能与效应,为人类的区域开发建设服务。传统的区域地理学 侧重于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及其分异规律,没有现代区域地理学这样强调区域 系统整体功能和区域开发、区域协作的实践意义,也没有现代区域地理学这 样重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当前,区域开发的热潮席卷中华大地。如何抓住机遇去加速区域开发 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这是全国上下、各行各业的人 们所关心的问题。如何抓住机遇,在提高区域开发效益过程中去发挥区域地 理学的作用,更是区域地理学工作者的迫切愿望。然而,有两种传统的观念 仍在约束着区域地理学:一是专论地理与区域地理绝对分割,使理论与实践 脱节,造成理论停滞、实践受限制;二是自然地理与人文(经济)地理绝对 分割,把包括人类文化圈在内的地球表层的统一性人为地割裂了,使区域系 统的整体功能的开发受到一定影响。所以,我国区域地理学现状,还停留在 传统或正要摆脱传统约束的阶段。 面对着日益高涨的区域开发建设需要和与之不相称的学科现状,我国第 部《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破土而出了。书中采用实践型体系,各章节的 安排是根据区域地理研究实践中常遇到的主要问题来定。其内容包括:地理 学的区域性,区域地理位置,区域地理要素与因素,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地 理系统,区域地理结构、功能与效应,区域地理演化,区域地理规划,区域 地理调查,区域地理信息处理,区域地理著作体系。阐述过程中强调自然与 人文(经济)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论理与实例 相结合,把传统区域地理学(甚至传统地理学)的人地分离、部门分化的离 心趋势,回归到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的地球表层特定空间中来。其中有些理论 与方法是继承前人和引用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有些理论与方法是总结直接 或间接实践经验提岀的认识。还有一些理论与方法因水平和篇幅局限而尚未 反映到书中。 由于区域地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区域系统中的人与自然联系极复 杂,人类对区域开发建设的目标要求甚高,使《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这个 课题遇到不少局限,目前还谈不上成熟成型。为开拓我国现代区域地理学, 本书仅作为一块铺路石而已。 本书是集体创作。各章节执笔人分工是:韩渊丰(前言、第3章、结束语), 赵振斌、张治勋(第1章),陆骏(第2章),赵汝植(第4、11章),杨 青山(第5章),李剑波(第6、7章),王卫(第8章),张治勋、赵振斌 (第9章),傅爱民、毛政元(第10章)。韩渊丰和张治勋、赵汝植负责主 编工作。杜仲权同志协助清绘地图。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师 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 中师范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和地理系,对本书的编写和使用给予了有力的支 持
前 言 区域地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面上的地理学与区域科学的基本 学科之一。它着重研究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层的区域系统性质与结构、 联系与过程、功能与效应,为人类的区域开发建设服务。传统的区域地理学 侧重于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及其分异规律,没有现代区域地理学这样强调区域 系统整体功能和区域开发、区域协作的实践意义,也没有现代区域地理学这 样重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当前,区域开发的热潮席卷中华大地。如何抓住机遇去加速区域开发, 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这是全国上下、各行各业的人 们所关心的问题。如何抓住机遇,在提高区域开发效益过程中去发挥区域地 理学的作用,更是区域地理学工作者的迫切愿望。然而,有两种传统的观念 仍在约束着区域地理学:一是专论地理与区域地理绝对分割,使理论与实践 脱节,造成理论停滞、实践受限制;二是自然地理与人文(经济)地理绝对 分割,把包括人类文化圈在内的地球表层的统一性人为地割裂了,使区域系 统的整体功能的开发受到一定影响。所以,我国区域地理学现状,还停留在 传统或正要摆脱传统约束的阶段。 面对着日益高涨的区域开发建设需要和与之不相称的学科现状,我国第 一部《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破土而出了。书中采用实践型体系,各章节的 安排是根据区域地理研究实践中常遇到的主要问题来定。其内容包括:地理 学的区域性,区域地理位置,区域地理要素与因素,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地 理系统,区域地理结构、功能与效应,区域地理演化,区域地理规划,区域 地理调查,区域地理信息处理,区域地理著作体系。阐述过程中强调自然与 人文(经济)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论理与实例 相结合,把传统区域地理学(甚至传统地理学)的人地分离、部门分化的离 心趋势,回归到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的地球表层特定空间中来。其中有些理论 与方法是继承前人和引用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有些理论与方法是总结直接 或间接实践经验提出的认识。还有一些理论与方法因水平和篇幅局限而尚未 反映到书中。 由于区域地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区域系统中的人与自然联系极复 杂,人类对区域开发建设的目标要求甚高,使《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这个 课题遇到不少局限,目前还谈不上成熟成型。为开拓我国现代区域地理学, 本书仅作为一块铺路石而已。 本书是集体创作。各章节执笔人分工是:韩渊丰(前言、第 3 章、结束语), 赵振斌、张治勋(第 1 章),陆骏(第 2 章),赵汝植(第 4、11 章),杨 青山(第 5 章),李剑波(第 6、7 章),王卫(第 8 章),张治勋、赵振斌 (第 9 章),傅爱民、毛政元(第 10 章)。韩渊丰和张治勋、赵汝植负责主 编工作。杜仲权同志协助清绘地图。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师 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 中师范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和地理系,对本书的编写和使用给予了有力的支 持
内容简介 本书较系统地阐述地球表层区域系统的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理论与研究 方法。内容包括地理学的区域性、区域地理位置、区域地理要素与因素、区 域地理特征、区域地理系统、区域地理结构功能与效应、区域地理演化、区 域地理规划、区域地理调查、区域地理信息处理、区域地理著作体系。具有 自然与人文(经济)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论理 与实例相结合的特点。是我国第一部专论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的书籍,对我 国现代区域地理学的发展和区域开发、区域协作的实践具有一定的促进意 义。既适用于地理专业本(专)科和函授生教学用,又适用于区域地理学工 作者、研究生、中学地理教师和区域开发建设者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较系统地阐述地球表层区域系统的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理论与研究 方法。内容包括地理学的区域性、区域地理位置、区域地理要素与因素、区 域地理特征、区域地理系统、区域地理结构功能与效应、区域地理演化、区 域地理规划、区域地理调查、区域地理信息处理、区域地理著作体系。具有 自然与人文(经济)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论理 与实例相结合的特点。是我国第一部专论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的书籍,对我 国现代区域地理学的发展和区域开发、区域协作的实践具有一定的促进意 义。既适用于地理专业本(专)科和函授生教学用,又适用于区域地理学工 作者、研究生、中学地理教师和区域开发建设者阅读
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
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地理学的区域性 地理学是一门以多种新的科学方法研究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层(亦 称为地理环境)及其改造利用的科学 地球表层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地理学的优势。 由于地球表层中人与自然关系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所以在地理学研究中 就出现各种各样不同性质或功能的区域。所谓地理学的区域性,就是指人对 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异的反映,是人类从改造利用地表空间的需要角度去认识 各种性质大体相似或功能大体相近的空间单位——区域,以便因地制宜地进 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地理学的研究,总离不开区域
第一章 地理学的区域性 地理学是一门以多种新的科学方法研究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层(亦 称为地理环境)及其改造利用的科学。 地球表层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地理学的优势。 由于地球表层中人与自然关系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所以在地理学研究中 就出现各种各样不同性质或功能的区域。所谓地理学的区域性,就是指人对 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异的反映,是人类从改造利用地表空间的需要角度去认识 各种性质大体相似或功能大体相近的空间单位——区域,以便因地制宜地进 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地理学的研究,总离不开区域
第一节区域性是地理学的特色 、地理圈的不均一性与地理学的区域性 地理圈指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文化)圈相互交错渗 透的圈层。它的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8~17km),下界包括岩石圈上部 (陆地上约深5~6km、海洋下平均4km)。地理圈的概念与地理环境类同, 也与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层一致。 由于地球各个圈层在地理圈中交互作用的强度和主次地位存在着空间差 异,使地理圈的性质或功能在地表空间上表现为不均一性,因而成为地理学 区域性的客观基础。 为什么地球各个圈层在地理圈中交互作用的强度和主次地位存在着空间 差异呢?其原因是:①地球是宇宙中太阳系的成员,宇宙引力场使地球运动 与演化,既造成昼夜变化、四季交替、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地域差异,又造成 地球形状、岩石圈状态的空间差异(如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东半球 陆地面积大于西半球)。地球地质历史中的灾难性剧烈变化和今日特定区域 的自然灾害,也可能与小行星撞击事件或某种宇宙引力场的变化有关。②地 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不均一性,使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方向在空间上有差异,地 貌状态也呈高低起伏、千姿百态,因而构成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③太阳辐 射能在地球表层的分布,大体上是随纬度增高而减弱,使自然景观发生相应 变化,通称为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④大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循环过程,生 物界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利用、改造、 反馈、进步等相互影响过程,都有地域差异的客观表现。 综观全球,无论是自然景观或文化景观,都很难找到绝对相同的地段。 正因为地理圈的这种不均一性,才使人们能够从不同的需要去认识各种不同 性质或不同功能的区域,地理学的研究才具备客观基础。例如,同一个大城 市郊区,以发展郊区农业和以发展第三产业为目的区域位置、面积、形状 界线不同,其评价等级也不一样。至于对一个特定区域(如一个镇),如何 开发才能充分发挥区域的整体功能以争取最优的效益?除了考虑人类现阶段 的开发能力和市场需要外,也要根据地表分异规律的客观基础和区域功能的 正确评价。所以说,地理圈的不均一性与地理学的区域性密切相关,前者是 客观基础后者是主观认识。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地理学的区域性 人类社会的第一活动是生产活动。人类生产活动是在地理环境中展开 的,它必然要与具体的地域相结合。由于客观上存在地域差异,所以人类生 产活动也存在区域差异。劳动区(地)域分工理论就是用来描述这种差异 它是指在自然条件地域差异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区域差异,是地域分异规律和 人类生产规律共同作用形成的。(注意:上述的“地域差异”指客观存在的, “区域差异”指认识上的客观存在的反映。下同) 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工出现,农业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是早期地域分 工的自然物质基础。由于原始氏族部落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出现了早 期农、林、牧、渔生产的地区差异。在农业社会,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仍影
第一节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特色 一、地理圈的不均一性与地理学的区域性 地理圈指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文化)圈相互交错渗 透的圈层。它的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8~17km),下界包括岩石圈上部 (陆地上约深 5~6km、海洋下平均 4km)。地理圈的概念与地理环境类同, 也与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层一致。 由于地球各个圈层在地理圈中交互作用的强度和主次地位存在着空间差 异,使地理圈的性质或功能在地表空间上表现为不均一性,因而成为地理学 区域性的客观基础。 为什么地球各个圈层在地理圈中交互作用的强度和主次地位存在着空间 差异呢?其原因是:①地球是宇宙中太阳系的成员,宇宙引力场使地球运动 与演化,既造成昼夜变化、四季交替、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地域差异,又造成 地球形状、岩石圈状态的空间差异(如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东半球 陆地面积大于西半球)。地球地质历史中的灾难性剧烈变化和今日特定区域 的自然灾害,也可能与小行星撞击事件或某种宇宙引力场的变化有关。②地 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不均一性,使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方向在空间上有差异,地 貌状态也呈高低起伏、千姿百态,因而构成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③太阳辐 射能在地球表层的分布,大体上是随纬度增高而减弱,使自然景观发生相应 变化,通称为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④大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循环过程,生 物界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利用、改造、 反馈、进步等相互影响过程,都有地域差异的客观表现。 综观全球,无论是自然景观或文化景观,都很难找到绝对相同的地段。 正因为地理圈的这种不均一性,才使人们能够从不同的需要去认识各种不同 性质或不同功能的区域,地理学的研究才具备客观基础。例如,同一个大城 市郊区,以发展郊区农业和以发展第三产业为目的区域位置、面积、形状、 界线不同,其评价等级也不一样。至于对一个特定区域(如一个镇),如何 开发才能充分发挥区域的整体功能以争取最优的效益?除了考虑人类现阶段 的开发能力和市场需要外,也要根据地表分异规律的客观基础和区域功能的 正确评价。所以说,地理圈的不均一性与地理学的区域性密切相关,前者是 客观基础后者是主观认识。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地理学的区域性 人类社会的第一活动是生产活动。人类生产活动是在地理环境中展开 的,它必然要与具体的地域相结合。由于客观上存在地域差异,所以人类生 产活动也存在区域差异。劳动区(地)域分工理论就是用来描述这种差异。 它是指在自然条件地域差异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区域差异,是地域分异规律和 人类生产规律共同作用形成的。(注意:上述的“地域差异”指客观存在的, “区域差异”指认识上的客观存在的反映。下同) 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工出现,农业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是早期地域分 工的自然物质基础。由于原始氏族部落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出现了早 期农、林、牧、渔生产的地区差异。在农业社会,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仍影
响着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同时,铜、铁、铝、盐等矿产资源分布的地域差 异,导致了采矿业的地区差异。交通条件和一定数量的人口条件,也为地域 分工提供了前提。 产业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工业资源的地域差异对劳动地域分 工影响不断扩大,每一次科技革命、新的产业产生,新的资源的利用,都使 地域分工更趋复杂。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的地域差异显得愈加重要,劳动力 文化素质的影响增大,一些传统知识密集型产业及目前的高新技术产业,主 要依靠人的质量而形成。社会条件,如已有的经济基础、市场条件、政策、 法律和区内外政治环境等的地区差异等,对现代地域分工的影响不断加强。 我国经济特区政策的实施,就直接影响了这些地区的产业构成,使一些原来 的农业地区,短时间内崛起成为新兴的科技、工业、贸易城市。如深圳、珠 海、厦门、汕头等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 从上述劳动区(地)域分工的形成和发展看,人类社会发展在空间上的 不均衡性(或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其基础就是地域差异。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现象举目皆是。例如,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 与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与地区内部各地的社会和经济 发展状况也不一样。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差异也不是一成不变,各地 都有个兴衰、快慢的发展过程。但综观全球,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却是 客观存在的,其空间差异就是地理学区域性的客观基础
响着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同时,铜、铁、铝、盐等矿产资源分布的地域差 异,导致了采矿业的地区差异。交通条件和一定数量的人口条件,也为地域 分工提供了前提。 产业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工业资源的地域差异对劳动地域分 工影响不断扩大,每一次科技革命、新的产业产生,新的资源的利用,都使 地域分工更趋复杂。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的地域差异显得愈加重要,劳动力 文化素质的影响增大,一些传统知识密集型产业及目前的高新技术产业,主 要依靠人的质量而形成。社会条件,如已有的经济基础、市场条件、政策、 法律和区内外政治环境等的地区差异等,对现代地域分工的影响不断加强。 我国经济特区政策的实施,就直接影响了这些地区的产业构成,使一些原来 的农业地区,短时间内崛起成为新兴的科技、工业、贸易城市。如深圳、珠 海、厦门、汕头等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 从上述劳动区(地)域分工的形成和发展看,人类社会发展在空间上的 不均衡性(或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其基础就是地域差异。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现象举目皆是。例如,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 与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与地区内部各地的社会和经济 发展状况也不一样。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差异也不是一成不变,各地 都有个兴衰、快慢的发展过程。但综观全球,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却是 客观存在的,其空间差异就是地理学区域性的客观基础
第二节区域地理学研究的重心 区域地理学的发展 区域地理学是以多种新的科学方法去研究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层 的区域系统及其区域开发利用的一门学科。由于地理学以区域性为特征,所 以区域地理学可称为地理学的正统学科。 早期的地理学是综合的,区域地理与专论地理分化不明显。当时人们对 地球表层的而貌还不完全了解,地理学的任务主要是认识地球表层,地理学 研究方法带有考察和发现地表空间的性质。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在人 类文化科学史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世纪中叶后,按逻辑分类的学科兴起,专论地理迅速发展,分化趋势 明显。区域地理学虽然也相应地得到一定的充实和振兴,但由于涉及的知识 面很广,深入发展受到局限,曾有人说洪堡德之后世界上还没有人成为像他 那样的全才。特别是批判“环境决定论”后,硬把人与自然割裂,使区域地 理发展局限更大。所以,区域地理学还是保留有古典地理学的风味,以认识 地球表层的特点和区域差异为重点,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不多。 本世纪二次大战以后,由于人类面临的问题是综合开发、振兴自己的家 乡和综合的区域环境整治,加上空间技术、数学方法和系统论、信息论的兴 起,使专论地理和许多相关学科又回到区域问题中来。现代区域地理学也相 应地兴起,成为地理学与区域科学的基本学科之一。它除了认识地球表层之 外,还用多种新的科学方法去探索区域地理系统性质与结构、联系与过程、 功能与效应,为区域开发建设、区域协作体系的建立服务。所以,现代区域 地理学的特点之一是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强烈的实用性。 、区域是区域地区学研究的核心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层一个片段。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其 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区域概念的争议在于它是客观存在或主观认识? 按上节所指出的地理圈的不均一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地球 表层难以找到性质或功能绝对相同的地段,因而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然而,地域差异不等于区域之间的差异。因为差异不表示地表空间的面 积、形状、范围或界线,也不表示特定性质或功能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区域 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是人们划定的,例如亚洲、中国、东北区等范围 或界线。区域的特定性质或功能,也是根据人的主观愿望去发现的,例如我 国柑桔适宜栽培区、沿海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等。由于人们多用一定的指 标体系去划区域的范围界线,所以也有人认为区域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出来 的地表空间单位。 这样一来,区域是否可以主观地任意划分?回答又是否定的。因为区域 的划分是建立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上,例如深圳之所以被划为经济特区, 原因在于深圳与内地邻区在发展开放性经济的特定功能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 的。所以,区域的概念可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它既有客观存在的地
第二节 区域地理学研究的重心 一、区域地理学的发展 区域地理学是以多种新的科学方法去研究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层 的区域系统及其区域开发利用的一门学科。由于地理学以区域性为特征,所 以区域地理学可称为地理学的正统学科。 早期的地理学是综合的,区域地理与专论地理分化不明显。当时人们对 地球表层的而貌还不完全了解,地理学的任务主要是认识地球表层,地理学 研究方法带有考察和发现地表空间的性质。15、16 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在人 类文化科学史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 世纪中叶后,按逻辑分类的学科兴起,专论地理迅速发展,分化趋势 明显。区域地理学虽然也相应地得到一定的充实和振兴,但由于涉及的知识 面很广,深入发展受到局限,曾有人说洪堡德之后世界上还没有人成为像他 那样的全才。特别是批判“环境决定论”后,硬把人与自然割裂,使区域地 理发展局限更大。所以,区域地理学还是保留有古典地理学的风味,以认识 地球表层的特点和区域差异为重点,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不多。 本世纪二次大战以后,由于人类面临的问题是综合开发、振兴自己的家 乡和综合的区域环境整治,加上空间技术、数学方法和系统论、信息论的兴 起,使专论地理和许多相关学科又回到区域问题中来。现代区域地理学也相 应地兴起,成为地理学与区域科学的基本学科之一。它除了认识地球表层之 外,还用多种新的科学方法去探索区域地理系统性质与结构、联系与过程、 功能与效应,为区域开发建设、区域协作体系的建立服务。所以,现代区域 地理学的特点之一是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强烈的实用性。 二、区域是区域地区学研究的核心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层一个片段。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其 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区域概念的争议在于它是客观存在或主观认识? 按上节所指出的地理圈的不均一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地球 表层难以找到性质或功能绝对相同的地段,因而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然而,地域差异不等于区域之间的差异。因为差异不表示地表空间的面 积、形状、范围或界线,也不表示特定性质或功能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区域 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是人们划定的,例如亚洲、中国、东北区等范围 或界线。区域的特定性质或功能,也是根据人的主观愿望去发现的,例如我 国柑桔适宜栽培区、沿海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等。由于人们多用一定的指 标体系去划区域的范围界线,所以也有人认为区域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出来 的地表空间单位。 这样一来,区域是否可以主观地任意划分?回答又是否定的。因为区域 的划分是建立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上,例如深圳之所以被划为经济特区, 原因在于深圳与内地邻区在发展开放性经济的特定功能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 的。所以,区域的概念可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它既有客观存在的地
域差异为基础,又因人认识上的差异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区域地理学研究 任务之一,就是设法减少这种主观性 (二)区域的构成和分类 区域构成指的区域所反映岀的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按照詹姆斯的看 法,区域构成要素可分为基本要素和衍生现象二类。基本要素是由位置、距 离、方向、范围、组成,形成等构成,衍生现象则包括类型、循环、扩散、 演替等方面。 按划分标准的不同,区域可分为各种类型 1、按区域性质,可分为: 自然区域: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依照一定的目的去揭 示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定性质而划分出来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经济区域: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措施等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改 造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特定性质的生产地域综合体。 社会、文化区域:是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 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的特定性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 2.按划分方式,可分为: 区划区域,也称区划单位:其中每一个具体单位都具有空间的连续完整 性,不能存在独立于该区之外又从属于该区域的单位,即区划区域遵循区域 共轭性原则。 类型区域,也称景观形态类型单位:每一单位在地域上表现为分离的分 布区,可以重复出现,穿插组合。它主要反映出某些地段的共性特征,而不 是完整的或带有群体联系的个性特征。类型区域在区划区域的每个层次上都 可以出现,并且常表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成为区划区域的基础。 3.按照区域内部分布状况可分: 同一区域:也称均一区域或同质区域。根据同质性特定指标划分,地理 现象呈离散型分布,区内组合具有均一性。如地貌类型分区,植被类型分区, 人口密度分区,文化区等。 结节区域:又称功能区域或枢纽区域。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 关系划分。具有和谐的内部结构组织,以一个焦点(结节)或焦点体系为中 心,而其周围的地域通过一定的联结方式系结于焦点的地理区域。如以一个 海港或商业中心的腹地构成的区域(经济区)。 4.按照区域内在的聚合和结构可分 单相区:如坡度、农田。 多相区:具有密切关联相的或多或少的组合。如气候、土壤、农业、资 源、自然和经济组合成的区域,农业区即是。 总和区:具有地理学研究中的内部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相的组合。 另外,还有按规模大小不同将区域分为大型区域、中型区域、小区域 不一而论。 (三)区域的特点 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地表任何区域都可与同等级若干区域共同 组成更高一级的区域(最高级区域为整个地球表层区域);同时区域内部又 可进一步划分出低一级的区域。各级区域间呈镶嵌关系。区分区域的等级是 有意义的,因为不同级别的区域,其结构,内外部联系及相应的研究手段均
域差异为基础,又因人认识上的差异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区域地理学研究 任务之一,就是设法减少这种主观性。 (二)区域的构成和分类 区域构成指的区域所反映出的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按照詹姆斯的看 法,区域构成要素可分为基本要素和衍生现象二类。基本要素是由位置、距 离、方向、范围、组成,形成等构成,衍生现象则包括类型、循环、扩散、 演替等方面。 按划分标准的不同,区域可分为各种类型: 1、按区域性质,可分为: 自然区域: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依照一定的目的去揭 示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定性质而划分出来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经济区域: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措施等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改 造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特定性质的生产地域综合体。 社会、文化区域:是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 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的特定性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 2.按划分方式,可分为: 区划区域,也称区划单位:其中每一个具体单位都具有空间的连续完整 性,不能存在独立于该区之外又从属于该区域的单位,即区划区域遵循区域 共轭性原则。 类型区域,也称景观形态类型单位:每一单位在地域上表现为分离的分 布区,可以重复出现,穿插组合。它主要反映出某些地段的共性特征,而不 是完整的或带有群体联系的个性特征。类型区域在区划区域的每个层次上都 可以出现,并且常表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成为区划区域的基础。 3.按照区域内部分布状况可分: 同一区域:也称均一区域或同质区域。根据同质性特定指标划分,地理 现象呈离散型分布,区内组合具有均一性。如地貌类型分区,植被类型分区, 人口密度分区,文化区等。 结节区域:又称功能区域或枢纽区域。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 关系划分。具有和谐的内部结构组织,以一个焦点(结节)或焦点体系为中 心,而其周围的地域通过一定的联结方式系结于焦点的地理区域。如以一个 海港或商业中心的腹地构成的区域(经济区)。 4.按照区域内在的聚合和结构可分: 单相区:如坡度、农田。 多相区:具有密切关联相的或多或少的组合。如气候、土壤、农业、资 源、自然和经济组合成的区域,农业区即是。 总和区:具有地理学研究中的内部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相的组合。 另外,还有按规模大小不同将区域分为大型区域、中型区域、小区域, 不一而论。 (三)区域的特点 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地表任何区域都可与同等级若干区域共同 组成更高一级的区域(最高级区域为整个地球表层区域);同时区域内部又 可进一步划分出低一级的区域。各级区域间呈镶嵌关系。区分区域的等级是 有意义的,因为不同级别的区域,其结构,内外部联系及相应的研究手段均
有所不同。如自然区域的自然区→自然地区→自然小区→景观→地方→限区 →相,工业地理区域(工业地域综合体)的工业基地→工业枢纽→工业城镇 →工业区→工业点等 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别。哈特向给区域下定义时指出, 一个区域是一个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差别, 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由上可见,区域间的差异性其实是与 区域内部的同一性并列提出的。一般说来,区域等级愈高,区域内部愈复杂, 同一性就小,差异性也愈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则区域本身简单,区内 同一性大,差异也小。 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成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这种长期的相互 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 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地球表层作为最大的区域,其内部各组分间是相互 联系的。如由于气候的转暖,第四纪冰川退却,从而引起各大洋海面的升高 和洋海的变化;在陆地上引起风化方式和成土作用的变化,以及植物和动物 向极地移动等。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区域组分的相互联系还形成了区域的整 体功能,这种功能不是组分功能的简单加合,而是高于其上的一种新功能。 表现在区域间的联系上(物、能流动)。如一流域内的水土平衡,不只决定 于流域气候或植被,岩性,而是决定于它们的共同作用。 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通常每一个区域的特征,在其中 心区域典型地段表现最清楚、最完善,但到分区的边缘,其特征就慢慢地与 相邻区域的特征融合起来,因此,地理学上的区域界线往往是一个过渡带, 具有模糊性。即使最显著的界线海岸线,也因潮水的涨落而变动。严格划定 的国界。从漫长历史进程来看,也是变动的。可变性的另一方面,是指对同 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 同的区划方案。另外,任何自然区划的指标数值总是根据一定的时间长度统 计而来,若时间长度发生变化,统计所得数值就会随之不同,地理界线即会 产生移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自然界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区域地理研究的重点 区域地理学要研究人地关系,离开了这一点,区域地理学的研究便失去 了意义。古希腊先哲亚里斯多德,于公元前4世纪提出了人类在地球上的居 住适应地带学说,这是人地关系的启蒙思想。我国春秋时期老子则提出了“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仅谈到人和地的关系,而且提出了 规律性的“道”。在古代时期,这些地理思想是贯穿于其他历史、哲学、宇 宙学思想中的。古罗马初期斯特拉波( Strabo)在其17卷的《地理学》中提 出了地理学研究作为“人类家乡”的地球的思想,即地理学不只研究地球, 也研究它与人的关系,首次明确指岀了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使地理学能 够与地质学、宇宙学、社会学相区别。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李特尔,认为地 理学的着眼点在于研究地球表面。寻求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他指出:“地 理学研究的目的,要求人们将其活动及其空间作为一个统一的舞台,因而, 要叙述的不仅仅是这个舞台本身,而是它与人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 展,人从适应环境到影响和改造环境,已对地理环境打上了深刻的烙印。随 着人口的日益增长,物质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
有所不同。如自然区域的自然区→自然地区→自然小区→景观→地方→限区 →相,工业地理区域(工业地域综合体)的工业基地→工业枢纽→工业城镇 →工业区→工业点等。 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别。哈特向给区域下定义时指出, “一个区域是一个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差别, 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由上可见,区域间的差异性其实是与 区域内部的同一性并列提出的。一般说来,区域等级愈高,区域内部愈复杂, 同一性就小,差异性也愈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则区域本身简单,区内 同一性大,差异也小。 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成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这种长期的相互 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 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地球表层作为最大的区域,其内部各组分间是相互 联系的。如由于气候的转暖,第四纪冰川退却,从而引起各大洋海面的升高 和洋海的变化;在陆地上引起风化方式和成土作用的变化,以及植物和动物 向极地移动等。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区域组分的相互联系还形成了区域的整 体功能,这种功能不是组分功能的简单加合,而是高于其上的一种新功能。 表现在区域间的联系上(物、能流动)。如一流域内的水土平衡,不只决定 于流域气候或植被,岩性,而是决定于它们的共同作用。 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通常每一个区域的特征,在其中 心区域典型地段表现最清楚、最完善,但到分区的边缘,其特征就慢慢地与 相邻区域的特征融合起来,因此,地理学上的区域界线往往是一个过渡带, 具有模糊性。即使最显著的界线海岸线,也因潮水的涨落而变动。严格划定 的国界。从漫长历史进程来看,也是变动的。可变性的另一方面,是指对同 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 同的区划方案。另外,任何自然区划的指标数值总是根据一定的时间长度统 计而来,若时间长度发生变化,统计所得数值就会随之不同,地理界线即会 产生移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自然界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区域地理研究的重点 区域地理学要研究人地关系,离开了这一点,区域地理学的研究便失去 了意义。古希腊先哲亚里斯多德,于公元前 4 世纪提出了人类在地球上的居 住适应地带学说,这是人地关系的启蒙思想。我国春秋时期老子则提出了“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仅谈到人和地的关系,而且提出了 规律性的“道”。在古代时期,这些地理思想是贯穿于其他历史、哲学、宇 宙学思想中的。古罗马初期斯特拉波(Strabo)在其 17 卷的《地理学》中提 出了地理学研究作为“人类家乡”的地球的思想,即地理学不只研究地球, 也研究它与人的关系,首次明确指出了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使地理学能 够与地质学、宇宙学、社会学相区别。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李特尔,认为地 理学的着眼点在于研究地球表面。寻求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他指出:“地 理学研究的目的,要求人们将其活动及其空间作为一个统一的舞台,因而, 要叙述的不仅仅是这个舞台本身,而是它与人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 展,人从适应环境到影响和改造环境,已对地理环境打上了深刻的烙印。随 着人口的日益增长,物质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