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训练 基础演练 1.指出通假字并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 B.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餍:通“厌”。 C.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 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通“早”。 2.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将晡良人之所之也。暗中窥视。 B.与其妾讪其良人搭讪着 C.不足,又顾而之他回头看。 D.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矜夸,炫耀。 对加粗的多义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之祭者乞其余动词,往,到去 而良人未之知也,代妻子侦察,得其真相之事 A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结构助词“的”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结构助词“的”。 施从良人之所之读yi通“迤”,逶迤斜行,此指跟踪 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喜悦自得的样子 B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动词,实行,施行。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动词,用。 卒之东郭播间副词,终于,最后。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名词,兵卒。 C 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副词,通“猝”,突然。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国都,京城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原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国家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北方。 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大冶,庖丁,轮扁,孟姜,这几个人名的命名方法与“弈秋”相同
能力训练 基础演练 1.指出通假字并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 B.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餍:通“厌”。 C.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已:通“矣”。 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蚤:通“早”。 2.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暗中窥视。 B.与其妾讪其良人 搭讪着。 C.不足,又顾而之他 回头看。 D.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矜夸,炫耀。 3.对加粗的多义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祭者乞其余 动词,往,到去。 而良人未 知也, 代妻子侦察,得其真相之事。 弈秋,通国 善弈者也 结构助词“的”。 此其为餍足 道也 结构助词“的”。 之 之 之 之 C . 之东郭播间 副词,终于,最后。 信臣精 ,陈利兵而谁何 名词,兵卒。 鲁肃闻刘表 动词,死。 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副词,通“猝”,突然。 卒 卒 卒 卒 D . 遍 中无与立谈者 国都,京城。 弈秋,通 之善弈者也 中原。 莅中 而抚四夷也 国家。 北 风光千里冰封 北方。 国 国 国 国 4.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冶,庖丁,轮扁,孟姜,这几个人名的命名方法与“弈秋”相同
B.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在儒家中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 圣 C.孟子说服了齐宣王“保民而王”,但齐国最终为秦所灭,足见其主张并不 实用。 D.和《论语》一样,《孟子》也是语录体,也是他的门徒记录他的言行整理 而成。 5.加粗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D.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课内纵横 阅读文段,完成6-10题。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 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 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瞤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 不足,又顾而之他一一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 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6.第一段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其中“良人出……尽富贵也”重复一遍,为 什么? 答 7.哪一句点出了齐人可疑的关键? 答: 8.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揭示了齐人的本来面目。他本来是怎样一个人? 答: 9.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10.把结尾改为齐人一到家就被妻妾揭穿真相,臭骂一顿,这样好不好? 应用实践 阅读文段,完成11-14题。 攘鸡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 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11.孟子与戴盈之讨论什么问题?双方的意见有什么不同 12.孟子以“攘鸡”比喻什么?以“请损之,月攘一鸡”比喻什么?
B.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在儒家中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 圣。 C.孟子说服了齐宣王“保民而王”,但齐国最终为秦所灭,足见其主张并不 实用。 D.和《论语》一样,《孟子》也是语录体,也是他的门徒记录他的言行整理 而成。 5.加粗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D.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课内纵横 阅读文段,完成 6—10 题。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 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 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 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 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6.第一段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其中“良人出……尽富贵也”重复一遍,为 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哪一句点出了齐人可疑的关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揭示了齐人的本来面目。他本来是怎样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把结尾改为齐人一到家就被妻妾揭穿真相,臭骂一顿,这样好不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实践 阅读文段,完成 11—14 题。 攘 鸡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 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11.孟子与戴盈之讨论什么问题?双方的意见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孟子以“攘鸡”比喻什么?以“请损之,月攘一鸡”比喻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翻译“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14.这则寓言现在用来说明什么? 参考答案 1.B(反通“返”。)2.B(讪:讥讽)3.D 4.B(A孟姜不是。C齐王并未采用实行。D孟子自己参与。) 5.A(B拿起。C仰仗指望。D居住在家中,居家生活) 6.突出这一现象,显示其不同一般,令人生疑 而未尝有显者来 8.社会地位低下,无任何人与之交往,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乞丐。 9.写了妻妾的羞惭愤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10.这种改动不好。让齐人浑然不觉,自己蒙在鼓里却还以为别人被自己蒙在 鼓里,兴冲冲地继续炫耀矜夸,这就产生出强烈的戏剧效果,增强了讽刺性 11.是否恢复古代十取一点田赋法,废除正在实行的关市之税。戴盈之主张逐 步减轻直至最后废除;孟子主张马上废除。 12.“攘鸡”比喻“关市之征”;“月攘一鸡”比喻戴盈之的逐步废除“关市之 征”的主张。 13.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道理,就立即停止算了,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14.知道自己错了,就应该迅速改正,而不应该寻找借口拖延下去
13.翻译“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答;________ 14.这则寓言现在用来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反通“返”。) 2.B(讪:讥讽) 3.D 4.B(A 孟姜不是。C 齐王并未采用实行。D 孟子自己参与。) 5.A(B 拿起。C 仰仗指望。D 居住在家中,居家生活) 6.突出这一现象,显示其不同一般,令人生疑。 7.而未尝有显者来。 8.社会地位低下,无任何人与之交往,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乞丐。 9.写了妻妾的羞惭愤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10.这种改动不好。让齐人浑然不觉,自己蒙在鼓里却还以为别人被自己蒙在 鼓里,兴冲冲地继续炫耀矜夸,这就产生出强烈的戏剧效果,增强了讽刺性。 11.是否恢复古代十取一点田赋法,废除正在实行的关市之税。戴盈之主张逐 步减轻直至最后废除;孟子主张马上废除。 12.“攘鸡”比喻“关市之征”;“月攘一鸡”比喻戴盈之的逐步废除“关市之 征”的主张。 13.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道理,就立即停止算了,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14.知道自己错了,就应该迅速改正,而不应该寻找借口拖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