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石家庄经济学院:《地震勘测》电子教案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41,文件大小:502.5KB,团购合买
工程物探简介及其分类,地球物理勘探是以岩矿石间的地球物理性质的差异为 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地 球物理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产状、埋深、规模等)的一种 地质勘探方法。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石家庄经济学院 教案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学院(部、中心)勘查技术学院 教研室(研究所)勘查技术与工程 课程名称地震勘探 授课对象_本科 授课教师 王俊茹 职称职务 教授 使用教材_工程与环境地震勘探技术 石家庄经济学院教务处制 二00六年三月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周周二第二节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绪论第一章弹性波的基本理论 节弹性理论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物探概况,物探按不同方法的分类情况,弹性波的基本理论

石家庄经济学院 教 案 2005~2006 学年第二学期 学院(部、中心) 勘 查 技术 学 院 教研室(研究所) _勘查技术与工程__ 课 程 名 称 ___地 震 勘 探_____ 授 课 对 象 __ 本 科 _ 授 课 教 师 _____王 俊 茹______ 职 称 职 务 ____ 教 授______ 使 用 教 材 _工程与环境地震勘探技术_ 石家庄经济学院教务处制 二 OO 六年三月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一 周 周二 第 二 节 课时安排 2 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绪论 第一章 弹性波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弹性理论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物探概况,物探按不同方法的分类情况,弹性波的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工程物探简介及其分类,地球物理勘探是以岩矿石间的地球物理性质的差异为基 础,通过接收和硏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地球物 理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产状、埋深、规模等)的一种地质勘 探方法。 物探分类按工作原理划分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重力勘探、放射性 勘探;按所解决的地质问题划分:石油物探:煤田物探、金属与非金属物探、工 程物探、放射性物探。 地震分类 地震分类(1)反射波法勘探;(2)折射波法勘探:(3)透过波法勘探 按接收波的类型划分(1)纵波勘探:(2)横波勘探:(3)面波勘探。 按勘察范围划分(1)深部地震:(2)浅层地震 工程地震特点 工作面积小,勘探深度浅(几十米到数百米),探测的目标体规模小及浅部 各种干扰因素复杂,要求仪器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 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27~1952)光点照象记录,资料人工处理为特点, 地震波形记录在相纸上;第二阶段(1953~1963)模拟磁带记录,计算机处理资 料,记录模拟振动信号;第三阶段(1964~现在)数字磁带记录。 、弹性介质的概念 由于地震勘探是硏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规律来探测地下 地质体的的存在和确定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地球物理方法,它的地球物理前提是 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在弹性介质内传播的地震波称地震弹性波。 讨论、思考题、作业:什么是物探;物探是如何分类的参考资料:应用地球物理教 程一地震勘探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应用地球物理教程一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 其他口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口√讨论口其他囗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挂图口 音像囗其他口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第一周周三第三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一章弹性理论概述 第一节弹性介质概念;第二节弹性波的形成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熟悉弹性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及纵波横波和面波的传播特点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工程物探简介及其分类,地球物理勘探是以岩矿石间的地球物理性质的差异为基 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地球物 理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产状、埋深、规模等)的一种地质勘 探方法。 物探分类按工作原理划分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重力勘探、放射性 勘探;按所解决的地质问题划分:石油物探:煤田物探、金属与非金属物探、工 程物探、放射性物探。 地震分类 地震分类(1)反射波法勘探;(2)折射波法勘探;(3)透过波法勘探。 按接收波的类型划分(1)纵波勘探;(2)横波勘探;(3)面波勘探。 按勘察范围划分(1)深部地震:(2)浅层地震 工程地震特点 工作面积小,勘探深度浅(几十米到数百米),探测的目标体规模小及浅部 各种干扰因素复杂,要求仪器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 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27~1952)光点照象记录,资料人工处理为特点, 地震波形记录在相纸上;第二阶段(1953~1963)模拟磁带记录,计算机处理资 料,记录模拟振动信号;第三阶段(1964~现在)数字磁带记录。 一、弹性介质的概念 由于地震勘探是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规律来探测地下 地质体的的存在和确定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地球物理方法,它的地球物理前提是 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在弹性介质内传播的地震波称地震弹性波。 讨论、思考题、作业:什么是物探;物探是如何分类的参考资料:应用地球物理教 程—地震勘探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 □√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一 周 周三 第 三 节 课时安排 2 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一章 弹性理论概述 第一节弹性介质概念;第二节 弹性波的形成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熟悉弹性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及纵波横波和面波的传播特点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应力与应变、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弹性模量:杨氏弹性模量(E)、泊松比 (σ)3.体变模量(K)4.剪切模量(μ)、波动方程 2.纵波 在点震源激发后,弹性介质中存在两种扰动,在胀缩力作用下,产生体积形变, 体积形变的传播形成纵波。纵波的传播特点: 1.质点位移大小与震源强度和震源变化率有关; 2.质点位移大小与传播距离r或r2有关 3.质点位移与r方向一致 4.纵波是线性极化波; 5.沿纵波传播路径会交替出现压缩带和稀疏带,如下图所示: 3.横波 在球腔壁上施加旋转力,这时只产生横波。横波是形变的传播。 1.横波传播速度是ⅴs 2.横波传播方向于质点振动方向垂直 3.横波是线性极化波; 4.横波质点位移主要决定于旋转激发力的强度,形状及变化率; 5.横波质点位移还决定于离开震源的距离r 6.纵波与横波速度比,一般岩石的泊松比为0.25,所以vpNs是173: 7.液体介质中,切变摸量为零,所以在液体内没有横波 8.横波有SH型波和sⅴ型,纵波和横波的形成和传播特点 重点:纵波和横波的形成机制及传播特点 难点:纵波和横波的形成 讨论、思考题、作业:纵波和横波的形成机制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应用地球物理教程一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囗 其他口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口√讨论囗其他口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口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第一周周五第一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一章弹性波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弹性波的形成第三节弹性波的描述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熟悉弹性波的振动图形和波剖面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应力与应变、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弹性模量:杨氏弹性模量(E)、泊松比 ()3. 体变模量(K)4. 剪切模量()、波动方程 2.纵波 在点震源激发后,弹性介质中存在两种扰动,在胀缩力作用下,产生体积形变, 体积形变的传播形成纵波。 纵波的传播特点: 1.质点位移大小与震源强度和震源变化率有关; 2.质点位移大小与传播距离 r 或 r 2 有关; 3.质点位移与 r 方向一致; 4.纵波是线性极化波; 5.沿纵波传播路径会交替出现压缩带和稀疏带,如下图所示: 3.横波 在球腔壁上施加旋转力,这时只产生横波。横波是形变的传播。 1. 横波传播速度是 vs 2.横波传播方向于质点振动方向垂直; 3.横波是线性极化波; 4.横波质点位移主要决定于旋转激发力的强度,形状及变化率; 5.横波质点位移还决定于离开震源的距离 r; 6.纵波与横波速度比,一般岩石的泊松比为 0.25, 所以 vp/vs 是 1.73; 7.液体介质中,切变摸量为零,所以在液体内没有横波。 8.横波有 SH 型波和 SV 型,纵波和横波的形成和传播特点 重点:纵波和横波的形成机制及传播特点 难点:纵波和横波的形成 讨论、思考题、作业:纵波和横波的形成机制,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一 周 周五 第 一 节 课时安排 2 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一章 弹性波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弹性波的形成 第三节 弹性波的描述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熟悉弹性波的振动图形和波剖面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面波:在介质体内传播的波叫体波,纵波和横波都是体波 面波一从能量说,只分布在弹性界面附近。有瑞雷面波和拉夫面波两类。瑞雷面 波的形成及传播特点 1.波前面是高度为zλR的柱体;面波振幅A随距离r衰减比体波慢 2.面波能量强于体波 0.955v 5面波是椭圆极化波6.瑞雷波具有频散现象,即速度是频率的函数v=v(f) 振动图形和波剖面 振动图形: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称 振动图形。波剖面: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时刻,该处质点位移随离开炮点距离变 化规律的图形称波剖面 波前面和等相位面 1.扰动区的最前端刚开始振动的与尚未振动的质点间的分界面称为波前面 2.扰动区的另一个面将要停止振动与己经停止振动的质点间的分界面称波 尾面:3.在同一时刻相同相位的质点联系起来构成了等相位面;4.在均匀介 质中点震源作用下,等相位面是以震源为球心的同心球面。 时间场和等时面 波至时间的空间分布定义为时间场:确定时间场的函数txyz称为时间 2.时间场是标量场,时间场可用它的等值面来表示,称等时面,等时面的 方程为t(x,yz)=t 3.不同时刻的等时面与相应时刻的波前面位置重合 4.等时面可以彼此相交或自己相交 5.所有的标量场可借助于与等值面族正交的线来表示,这些线称为射线。 重点:振动图形和波剖面 难点:振动图形和波剖面的实际意义 讨论、思考题、作业 什么是振动图形和波剖面?面波的传播特点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一地震勘探 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口√ 讨论口其他口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挂图口 音像囗其他口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第三周周二第三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第一章第三节波在频率域中的描述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熟悉弹地震子波概念,频谱形成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面波:在介质体内传播的波叫体波,纵波和横波都是体波; 面波—从能量说,只分布在弹性界面附近。有瑞雷面波和拉夫面波两类。瑞雷面 波的形成及传播特点: 1.波前面是高度为 z=R 的柱体;面波振幅 A 随距离 r 衰减比体波慢, 2.面波能量强于体波; R s v  0.955v 5.面波是椭圆极化波;6.瑞雷波具有频散现象,即速度是频率的函数 v=v(f); 振动图形和波剖面 振动图形: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称 振动图形。波剖面: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时刻,该处质点位移随离开炮点距离变 化规律的图形称波剖面 波前面和等相位面 1.扰动区的最前端刚开始振动的与尚未振动的质点间的分界面称为波前面; 2.扰动区的另一个面将要停止振动与已经停止振动的质点间的分界面称波 尾面; 3.在同一时刻相同相位的质点联系起来构成了等相位面;4.在均匀介 质中点震源作用下,等相位面是以震源为球心的同心球面。 时间场和等时面 1.波至时间的空间分布定义为时间场;确定时间场的函数 t(x,y,z)称为时间 2.时间场是标量场,时间场可用它的等值面来表示,称等时面,等时面的 方程为 t(x,y,z)=ti. 3.不同时刻的等时面与相应时刻的波前面位置重合; 4.等时面可以彼此相交或自己相交。 5.所有的标量场可借助于与等值面族正交的线来表示,这些线称为射线。 重点:振动图形和波剖面 难点:振动图形和波剖面的实际意义 讨论、思考题、作业: 什么是振动图形和波剖面?面波的传播特点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二 周 周二 第 二 节 课时安排 2 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第一章 第三节 波在频率域中的描述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熟悉弹地震子波概念,频谱形成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地面或井中接收到的地震波是一个短的脉冲振动,称该振动为地震子波(据 有有限的起止时间;有限的能量;非周期性;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衰减)。2.描 述地震子波用动力学参数(振幅、相位、频率等) 上式称付里叶正变换,式中Gf:称频谱,是复变函数,可表示成下式: G(f=A(feio(b A()是每一谐和振动分量的振幅,称振幅谱。是每一谐和振动分量的初相位, 称相位谱 其物理意义是:任何一个非周期振动g(t)可以看成是由无数多个不同频率、不同 振幅和初相位的谐和振动之和构成。 复变谱的幅角就是相位谱, 1.对一个非周期振动gt)进行付氏变换求频谱(振幅谱和相位谱)的过程叫频 谱分析 2.付氏正变换(1.35)和付氏正逆变换(134)构成付氏变换对,它们具有单值 对应性;在任何一个域内讨论地震波都是等效的 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同它的频带宽度成反比; 4.重点:频谱和频谱分析概念,进行频谱分析的目的 5.难点:傅立叶正、反变换 讨论、思考题、作业: 地震子波概念,频谱形成,傅立叶变换基本知识 说明不同类型波所处的波段,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一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囗 其他口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口√ 讨论口其他口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口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第2周周五第1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一章第四节弹性波的传播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地面或井中接收到的地震波是一个短的脉冲振动,称该振动为地震子波(据 有有限的起止时间;有限的能量;非周期性;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衰减)。2.描 述地震子波用动力学参数(振幅、相位、频率等) 上式称付里叶正变换,式中 G(f):称频谱,是复变函数,可表示成下式: G(f)=A(f)ei(f) A(f)是每一谐和振动分量的振幅,称振幅谱。(f) 是每一谐和振动分量的初相位, 称相位谱 其物理意义是:任何一个非周期振动 g(t)可以看成是由无数多个不同频率、不同 振幅和初相位的谐和振动之和构成。 复变谱的幅角就是相位谱, 1.对一个非周期振动 g(t)进行付氏变换求频谱(振幅谱和相位谱)的过程叫频 谱分析; 2.付氏正变换(1.3.5)和付氏正逆变换(1.3.4)构成付氏变换对,它们具有单值 对应性;在任何一个域内讨论地震波都是等效的; 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同它的频带宽度成反比; 4.重点:频谱和频谱分析概念,进行频谱分析的目的 5.难点:傅立叶正、反变换 讨论、思考题、作业: 地震子波概念,频谱形成,傅立叶变换基本知识。 说明不同类型波所处的波段,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2 周 周五 第 1 节 课时安排 2 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一章 第四节 弹性波的传播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地震波弹性波的传播,波动传播原理。重点讲授视速度定理,波的反射和折射定 律,波的能量分配 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波动传播原理 1.惠更斯原理和费马原理:地震波总是沿射线传播,以保证波到达时所用旅行 时间最少准则;地震波沿垂直于等时面的路线传播所用旅行时间最少;等时 面与射线总是互相垂直;用射线描述地震波与用波前面描述是等价的 互换原理:指震源和检波器位置可以互换,此时,同一波的射线路径保持不 变 2.视速度定理:地震波是沿射线传播的,地震波的真速度应是沿射线传播的速 度ⅴ,但是,地震勘探一般是沿测线观测。将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叫视速度, 用ⅴ表示,真速度和视速度间的关系叫视速度定理。v=sin= v/cose α=90度时,v=v;α=0度时,视速度为无穷大;视速度大于等于真速度,即 α由0度变化到90度时,v由无穷大变化到真速度。 3.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波的形成 斯奈尔定律:平面波在界面上满足斯奈尔定律:垂直入射时波的反射和透射 将速度与密度的乘积(pv)称为波阻抗。当地震波遇到有波阻抗差异的分界面时, 将形成反射波和透射波。由于垂直入射时,不存在沿界面的振动能量,故入射波、 反射波和透射波均沿界面的法线方向传播。 显然R+T=1 若反射系数R<0,存在1800相位差,不影响地震波的振幅,仅影响波的相位。 波阻抗差异是形成反射波的必要条件; 反射系数R为正,说明反射波与入射波同相,R为负,表示它们反相 透射系数永远为正。若不考虑波前扩散和介质的吸收作用,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之和等于1。 3.非法向入射时波的反射和透射 重点:视速度定理 难点: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波的形成 讨论、思考题、作业:什么是视速度定理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一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 其他囗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口√ 讨论口其他口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口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周周二第二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一章弹性波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弹性波的传播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地震波弹性波的传播,波动传播原理。重点讲授视速度定理,波的反射和折射定 律,波的能量分配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波动传播原理 1.惠更斯原理和费马原理:地震波总是沿射线传播,以保证波到达时所用旅行 时间最少准则;地震波沿垂直于等时面的路线传播所用旅行时间最少;等时 面与射线总是互相垂直;用射线描述地震波与用波前面描述是等价的。 互换原理:指震源和检波器位置可以互换,此时,同一波的射线路径保持不 变。 2.视速度定理:地震波是沿射线传播的,地震波的真速度应是沿射线传播的速 度 v,但是,地震勘探一般是沿测线观测。将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叫视速度, 用 v *表示,真速度和视速度间的关系叫视速度定理。v *=v/sin=v/cose =90 度时,v *=v;=0 度时,视速度为无穷大;视速度大于等于真速度,即 当  由 0 度变化到 90 度时,v *由无穷大变化到真速度。 3.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波的形成 斯奈尔定律:平面波在界面上满足斯奈尔定律:垂直入射时波的反射和透射 将速度与密度的乘积(v)称为波阻抗。当地震波遇到有波阻抗差异的分界面时, 将形成反射波和透射波。由于垂直入射时,不存在沿界面的振动能量,故入射波、 反射波和透射波均沿界面的法线方向传播。 显然 R+T=1, 若反射系数 R<0,存在 1800 相位差,不影响地震波的振幅,仅影响波的相位。 波阻抗差异是形成反射波的必要条件;. 反射系数 R 为正,说明反射波与入射波同相,R 为负,表示它们反相; 透射系数永远为正。若不考虑波前扩散和介质的吸收作用,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之和等于 1。 3.非法向入射时波的反射和透射 重点:视速度定理 难点: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波的形成 讨论、思考题、作业:什么是视速度定理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三 周 周二 第 二 节 课时安排 2 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一章弹性波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 弹性波的传播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熟悉折射波的形成,地震波的绕射 和散射概念,地震波的衰减,几何扩散,吸收,大地滤波作用。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折射波的形成:若界面下方介质的波速大于上方的波速,且达到临界角i时, 此时透射波将沿界面以v速度滑行,称为滑行波。,滑行波会引起上面介质随下 面介质做同相运动。这种由滑行波引起的上层介质中质点的振动传向地面,产生 所谓折射波。 折射波总是以临界角i从界面出射 由视速度定理;在地面的B+B区观测不到折射波,称为折射波的盲区;盲区半径 OB+=2htgi 折射波的波前面是圆台的侧面 以i角出射的折射波的视速度等于v2; 折射波总是以初至波的形式被记录下来; 2.地震波的绕射:地震波传播遇到复杂地质构造,如断层的棱角点、岩性尖灭 点,它们构成了地层的间断点或间断线,这些间断点产生一种新的扰动向四周传 播,称为绕射波 3.波的散射(漫射)。它是不能用正常反射规律来解释的一些波动,表现为断断 续续、时隐时现的情况。 4.地震波的衰减,几何扩散地震波由震源向四周传播,波前面越来越大,前进 着的地震波的振幅越来越小。这种现象称为几何扩散, 吸收:一大地滤波作用大地滤波作用当波的频率很低时,地震波在粘弹性介质中 以恒速v传播,振幅随ω随増加而衰减;对于髙频波来说,振幅和波速都圆频 率的平方根成正比。因此弹性波随传播距离的增加,高频成分很快被吸收,只保 留较低的频率成分。由此可见,弹性波在实际介质中传播相当于一个滤波器,滤 去较高的频率成分,而保留较低的频率成分,这种作用称为大地滤波作用。弹性 波经大地滤波作用后,频率变低,频带变窄,振幅降低。 重点:折射波的形成, 难点:折射波的形成和传播特点 讨论、思考题、作业 什么叫大地滤波作用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一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囗 其他口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囗√讨论口其他口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口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第3周周三第三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一章第六节地震反射波记录道的形成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透射损失,熟悉地震反射波记录道的形成机制,地震波速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熟悉折射波的形成,地震波的绕射 和散射概念,地震波的衰减,几何扩散,吸收,大地滤波作用。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折射波的形成:若界面下方介质的波速大于上方的波速,且达到临界角 i 时, 此时透射波将沿界面以 v2 速度滑行,称为滑行波。,滑行波会引起上面介质随下 面介质做同相运动。这种由滑行波引起的上层介质中质点的振动传向地面,产生 所谓折射波。 折射波总是以临界角 i 从界面出射; 由视速度定理; 在地面的 B+B-区观测不到折射波,称为折射波的盲区;盲区半径 OB+=2htgi; 折射波的波前面是圆台的侧面; 以 i 角出射的折射波的视速度等于 v2; 折射波总是以初至波的形式被记录下来; 2.地震波的绕射:地震波传播遇到复杂地质构造,如断层的棱角点、岩性尖灭 点,它们构成了地层的间断点或间断线,这些间断点产生一种新的扰动向四周传 播,称为绕射波。 3.波的散射(漫射)。它是不能用正常反射规律来解释的一些波动,表现为断断 续续、时隐时现的情况。 4.地震波的衰减,几何扩散地震波由震源向四周传播,波前面越来越大,前进 着的地震波的振幅越来越小。这种现象称为几何扩散, 吸收:—大地滤波作用大地滤波作用当波的频率很低时,地震波在粘弹性介质中 以恒速 vp传播,振幅随  2随增加而衰减;对于高频波来说,振幅和波速都圆频 率的平方根成正比。因此弹性波随传播距离的增加,高频成分很快被吸收,只保 留较低的频率成分。由此可见,弹性波在实际介质中传播相当于一个滤波器,滤 去较高的频率成分,而保留较低的频率成分,这种作用称为大地滤波作用。弹性 波经大地滤波作用后,频率变低,频带变窄,振幅降低。 重点:折射波的形成, 难点:折射波的形成和传播特点 讨论、思考题、作业: 什么叫大地滤波作用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3 周 周三 第 三 节 课时安排 2 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一章 第六节 地震反射波记录道的形成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透射损失,熟悉地震反射波记录道的形成机制,地震波速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地震波的透射损失 垂直入射时,不考虑波前扩散和衰减,有 A=A0(1-R12)(1-R2)……(1-R2)R (1.5.14) A中的表达式中的连乘积∏(1-R2)称为第n层反射波的透射损失 2.地震反射波记录道的形成:若一个地震记录道g(t)共接收到N个界面的 反射波,则g(t)可表示为 g()=∑AΦ(t-1) (16.3) 若每层反射波的延续时间长度Δt满足下列不等式 △t≤r (1.64) 式(1.6.4)是两个波是否互相干涉的条件。若不考虑介质吸收、透射损 失等因素,一个地震道记录为 8()=Rb1+Rb2+Rb3+…+Rb=∑R·b-=R*b(65) 个反射波记录道是地层反射系数序列R(t)和地震子波b(t)褶积的结果,这就 是所谓的地震道褶积模型。 3.地震波速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般说来,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裂隙、孔隙度、孔隙中充填物的影响、 风化、破碎带,地震波速度降低。岩石埋藏越深、年代越老,速度越大; 重点:地震道卷积模型。和式(1.6-4)的的应用 难点:地震道卷积模型 讨论、思考题、作业:什么叫地震道卷积模型,界面顶底反射波可以分开的条件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 其他囗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口√ 讨论口其他口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口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第3周周五第1节 课时安排 2学时实验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地震实验课,数字地震仪认识与操作实验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 地震波的透射损失 垂直入射时,不考虑波前扩散和衰减,有 An = A0(1- R1 2 )(1-R2 2 )……(1-Rn-1 2 )Rn (1.5.14) An中的表达式中的连乘积 (1-Ri 2)称为第 n 层反射波的透射损失。 2.地震反射波记录道的形成:若一个地震记录道 g(t)共接收到 N 个界面的 反射波,则 g(t)可表示为 ( ) (1.6.3) ~ ( ) 1 = =  − N n n n n n r r v r g t A t 若每层反射波的延续时间长度 t 满足下列不等式 (1.6.4) i t   式(1.6.4)是两个波是否互相干涉的条件。若不考虑介质吸收、透射损 失等因素,一个地震道记录为 ( ) (1.6.5) 1 1 1 2 2 3 3 t t N n g t = R bt + R bt + R bt +  + Rnbt N = Rn  bt n = R b = − − − − − 一个反射波记录道是地层反射系数序列 R(t)和地震子波 b(t)褶积的结果,这就 是所谓的地震道褶积模型。 3.地震波速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般说来,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裂隙、孔隙度、孔隙中充填物的影响、 风化、破碎带,地震波速度降低。岩石埋藏越深、年代越老,速度越大; 重点:地震道卷积模型。和式(1.6-4)的的应用 难点:地震道卷积模型 讨论、思考题、作业:什么叫地震道卷积模型,界面顶底反射波可以分开的条件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3 周 周五 第 1 节 课时安排 2 学时实验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地震实验课,数字地震仪认识与操作实验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认识地震仪的结构,了解其操作步骤 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认识各功能键的用途,使用注意事项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 其他口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口√ 讨论口其他口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口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第4周周二第二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二章地震波的时距曲线,第一节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熟悉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认识地震仪的结构,了解其操作步骤.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认识各功能键的用途,使用注意事项.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4 周 周二 第 二 节 课时安排 2 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二章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第一节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熟悉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二层介质直达波时距曲线,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影响正常时差的因素分 析 1.的时距曲线 从震源出发,不经过反射或折射而直线前进到各检波点的地震波成为直达波。当 震源深度为零时,直达波沿测线传播,旅行时间t与炮检距x的函数关系为 是两条经过原点的、斜率为1/1的两条直线。根据直达波时距曲线的斜率,可以 求取界面上层介质的波速v1。 2.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 将反射波在炮点的反射时间称为反射回声时间,水平界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可化简为标准双曲线方程 1.反射波时距曲线在xt坐标系是双曲线,其极小点在炮点正上方 2.在x2+2坐标系,反射波时距曲线是直线,直线的斜率为1/12.利用直线的斜 率可求界面上方介质的速度 3.反射波时距曲线以直达波时距曲线为其渐近线。 4.根据时距曲线斜率与视速度的倒数关系,在炮点处的视速度为无穷大,在x→∝ 时,视速度w=V1 5.当2h>>x时,对(2.1.2)式用二项式定理展开,只取前两项,可得 将任一观测点p的旅行时间t和同一界面的双程垂直时间t的差称为正常时差, 用M表示。即正常时差近似表达式是 6.利用正常时差可以帮助判断地震记录上的同相轴是否为反射波。 重点:反射波的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 难点:正常时差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什么形状?什么叫正常时差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一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 其他口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口√ 讨论口其他口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口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第4周周5第1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二章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二层介质直达波时距曲线,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影响正常时差的因素分 析。 1.的时距曲线 从震源出发,不经过反射或折射而直线前进到各检波点的地震波成为直达波。当 震源深度为零时,直达波沿测线传播,旅行时间 t 与炮检距 x 的函数关系为 是两条经过原点的、斜率为 1/v1 的两条直线。根据直达波时距曲线的斜率,可以 求取界面上层介质的波速 v1。 2.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 将反射波在炮点的反射时间称为反射回声时间,水平界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可化简为标准双曲线方程 1.反射波时距曲线在 x-t 坐标系是双曲线,其极小点在炮点正上方; 2.在 x 2 -t 2 坐标系,反射波时距曲线是直线,直线的斜率为 1/v1 2 , 利用直线的斜 率可求界面上方介质的速度; 3.反射波时距曲线以直达波时距曲线为其渐近线。 4.根据时距曲线斜率与视速度的倒数关系,在炮点处的视速度为无穷大,在 x→ 时,视速度 v *=v1 5.当 2h>>x 时,对((2.1.2)式用二项式定理展开,只取前两项,可得 将任一观测点 p 的旅行时间 t 和同一界面的双程垂直时间 t0 的差称为正常时差, 用 t 表示。即正常时差近似表达式是 6.利用正常时差可以帮助判断地震记录上的同相轴是否为反射波。 重点:反射波的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 难点:正常时差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什么形状?什么叫正常时差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4 周 周 5 第 1 节 课时安排 2 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二章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41页,可试读14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