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活性污泥法 17.1基本概念 17.2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 17,3活性污泥法主要设计参数 7.4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基础 17,5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 17.6曝气的基本理论 17.7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7.8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七章 活性污泥法 17. 1 基本概念 17. 2 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 17.3 活性污泥法主要设计参数 17.4 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基础 17.5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 17. 6 曝气的基本理论 17. 7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17. 8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 思考题与习题
17.1基本概念 7.1.1活性污泥及其组成 7.1.2评价活性污泥性能的指标 7.1,3活性污泥净化反应过程 17.1.4活性污泥的增殖规律
17. 1 基本概念 17.1.1 活性污泥及其组成 17.1.2 评价活性污泥性能的指标 17.1.3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过程 17.1.4 活性污泥的增殖规律
17.1.1活性污泥及其组成 1.活性污泥的形态 1)外观形态 活性污泥(生物絮凝体)为黄褐色 絮凝体颗粒: 2)特点: (1)颗粒大小:Φ=0.02~0.2mm (2)表面积:20~100cm2/mL (3)(2000~10000)m2/m3污泥 )含水率:99%以上 图17-1活性污泥形状图 固体物质:≤1%
1.活性污泥的形态 1)外观形态: 活性污泥(生物絮凝体)为黄褐色 絮凝体颗粒: 2)特点: (1)颗粒大小:Φ=0.02~0.2 mm (2)表面积:20~100 cm2/mL (3)(2000~10000)m2/m3污泥 (4) 1% 99% 固体物质: 含水率: 以上 图 17-1 活性污泥形状图 17.1.1 活性污泥及其组成
2.活性污泥组成 活性污泥M=Ma+Me+Mi+Mii 1)Ma—具有代谢功能的活性微生物群体 好氧细菌(异养型原核细菌) 真菌、放线菌、酵母菌 原生动物 后生动物 2)Me一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 3)Mi一活性污泥吸附的污水中不能降解的惰性有机物 有机物(75~85% 4)Mii一活性污泥吸附污水中的无机物 无机物(由原污水带入的)(15~25%) 挥发性活性污泥Mv+Xv=Ma+Me+Mi
2.活性污泥组成 活性污泥M =Ma + Me + Mi + Mii 1) Ma—具有代谢功能的活性微生物群体 好氧细菌(异养型原核细菌) 真菌、放线菌、酵母菌 原生动物 后生动物 2) Me—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 3) Mi—活性污泥吸附的污水中不能降解的惰性有机物 有机物(75~85%) 4) Mii—活性污泥吸附污水中的无机物 无机物(由原污水带入的)(15~25%) 挥发性活性污泥 M v + X v= Ma + Me + Mi
3.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分类(Ma) 1)细菌: (1)异养型原核细菌(107~108个/mL) 动胶杆菌属 假单胞菌属(在含糖类、烃类污水中占优势) 产碱杆菌属(在含蛋白质多的污水中占优势) 黄杆菌属 大肠埃希式杆菌 (2)特征:G=20~30min,结合成菌胶团的絮凝体状团粒 2)真菌:微小的腐生或寄生丝状菌 3)原生动物:肉是虫鞭毛虫,纤毛虫等。通过辨认原生物的种 类,能够判断处理水质的优劣,它是一种指示性生 物。原生物摄食水中的游离细菌,是细菌的首次捕 食者。 4)后生动物:主要是轮虫,它在活性污泥中的不经常出现,轮虫 的出现是水性稳定的标志。后生动物是细菌的第二 捕食者
3.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分类(Ma) 1)细菌: (1)异养型原核细菌(107~108个/mL) 动胶杆菌属 假单胞菌属(在含糖类、烃类污水中占优势) 产碱杆菌属(在含蛋白质多的污水中占优势) 黄杆菌属 大肠埃希式杆菌 (2)特征:G=20~30min,结合成菌胶团的絮凝体状团粒 2)真菌:微小的腐生或寄生丝状菌 3)原生动物:肉是虫 鞭毛虫,纤毛虫等。通过辨认原生物的种 类,能够判断处理水质的优劣,它是一种指示性生 物。原生物摄食水中的游离细菌,是细菌的首次捕 食者。 4)后生动物:主要是轮虫,它在活性污泥中的不经常出现,轮虫 的出现是水性稳定的标志。后生动物是细菌的第二 捕食者
17.1.2评价活性污泥性能的指标 1.絮凝体的形成与凝聚沉淀主要取决于N。(BD-污泥负荷率) 2.污泥沉降比SV:又称3Omin沉降率,指混合液在100ml量筒内静 置30min后所形成的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 城市污水:SV取15%--30% 3.衡量活性污泥沉淀性能好坏的指标—SⅥⅠ(污泥指数) (1)SⅥI=70~100其活性污泥凝聚沉淀性能很好 SⅥ值过低,活性污泥颗粒细小,无机物含量高,缺乏活性。 SⅥI值过高,沉淀性能不好,可能产生污泥膨胀 (2)影响SⅥI值的主要因素 1)Ns的影响:见图17-2 2)丝状菌的大量繁殖,引起污泥膨胀,SⅥ值↑ 影响丝状菌大量繁殖的因素: ·DO不足 NS大 PH<4.5 缺乏N、P、Fe 3)T水太高
1.絮凝体的形成与凝聚沉淀主要取决于NS(BOD—污泥负荷率) 2.污泥沉降比SV:又称30min沉降率,指混合液在100ml量筒内静 置30min后所形成的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 城市污水:SV取15%--30% 3.衡量活性污泥沉淀性能好坏的指标——SVI(污泥指数) (1)SVI=70~100 其活性污泥凝聚沉淀性能很好 SVI值过低,活性污泥颗粒细小,无机物含量高,缺乏活性。 SVI值过高,沉淀性能不好,可能产生污泥膨胀。 (2)影响SVI值的主要因素 1)NS 的影响:见图17-2 2)丝状菌的大量繁殖,引起污泥膨胀,SVI值↑ 影响丝状菌大量繁殖的因素: • DO不足 • NS大 • PH≤4.5 • 缺乏N、P、Fe 3)T水太高 17.1.2 评价活性污泥性能的指标
500 400 300 200 般负荷 100 高负荷 低负荷 2.5 2.0 1.5 0.5 2.5 BOD-污泥负荷率( kgBOD/ kgMLSS·d) 图17-2污泥负荷与SV值之间的关系
0 100 200 500 400 300 2.5 2.0 1.5 0.5 2.5 0 SVI 高负荷 一般负荷 低 负 荷 BOD-污泥负荷率(kgBOD/kgMLSS·d) 图 17-2 污泥负荷与SVI值之间的关系
17.1.3活性污泥净化反应过程 1.初期吸附去除(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 ●活性污泥巨大的表面积(2000~10000m2/m活性污泥)其表 面 为多糖类的粘质层,污水中悬浮和胶体状态的有机物被其凝 聚和吸收而得到去除。在30min内能去除70%BOD。 般处于饥饿状态的内源呼吸期的微生物其活性最强,吸附 能力也强 ●初期吸附去除的过程 2.微生物的代谢 小分子一透膜酶催化作用>透过细胞壁进入细胞体内 种内酶>进行代谢反应 大分子一胞外酶(水解酶)→小分子一透膜酶催化作用透过细胞壁进入细胞体内
1.初期吸附去除(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 ● 活性污泥巨大的表面积(2000~10000m2/m3活性污泥)其表 面 为多糖类的粘质层,污水中悬浮和胶体状态的有机物被其凝 聚和吸收而得到去除。在30min 内能去除70% BOD。 ● 一般处于饥饿状态的内源呼吸期的微生物其活性最强,吸附 能力也强 ● 初期吸附去除的过程 2.微生物的代谢 进行代谢反应 大分子 小分子 透过细胞壁进入细胞体内 小分子 透过细胞壁进入细胞体内 各种内酶 胞外酶(水解酶) 透膜酶催化作用 透膜酶催化作用 ⎯⎯⎯⎯→ ⎯⎯⎯⎯⎯⎯→ ⎯⎯⎯⎯⎯⎯→ ⎯⎯⎯⎯⎯⎯→ 17.1.3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过程
〉氧化分解 C、H、O2+(x+y2)O,酶>xCO2+yH,O+AH (17-1) 2〉合成代谢(合成新细胞) Z nC、HO,+nNH3+n(x+ 17-2) (CsH,NO 微生物细胞组织的化学式 +n(x-5)C02+(y-4H2O-AH 3〉内源代谢 (CsH, NO, )+5n0,M>5nCO,+2nH,O+nNH3+AH
H O H 2 y )O xCO 2 z 4 y Cx Hy Oz + (x + − 2 ⎯⎯→ 2 + 2 + 酶 (y 4)H O H 2 n n(x 5)CO (C H NO ) 5)O 2 z 4 y nC H O nNH n(x 2 2 5 7 2 n x y z 3 2 + − + − − + + + − − ⎯⎯→ 微生物细胞组织的化学式 酶 (C5 H7 NO2 ) n + 5nO2 ⎯⎯→5nCO2 + 2nH2 O + nNH3 + H 酶 1〉氧化分解 2〉合成代谢(合成新细胞) 3〉内源代谢 (17-1) (17-2)
17.1.4活性污泥的增殖规律 1.适应期(延迟期或调整期):是微生物的细胞内各种酶系统 对环境的适应过程 2.对数增殖期(等速增殖期) F dMa 2.2, dtk1MaSo→Mt=Mao×e Kt 营养物过剩,(4 dMa dt ax 活性污泥能量水平很高,活性污泥处于松散状态 3.减速增殖期(减速增长期、私定期、平衡期) F 0.1-<22,x=K2MaS 营养物不过剩,它已成为微生物生长的限制因素 活性污泥水平的能量低下,污泥絮凝
K t 1 0 0 1 K MaS Mat Ma e dt dMa 2.2, M F = = max max dt dMa , dt ds , 营养物过剩 K MaS dt dMa 2.2, M F 0.1 = 2 1.适应期(延迟期或调整期):是微生物的细胞内各种酶系统 对环境的适应过程 2.对数增殖期(等速增殖期) 活性污泥能量水平很高,活性污泥处于松散状态 3.减速增殖期(减速增长期、私定期、平衡期) 营养物不过剩,它已成为微生物生长的限制因素 活性污泥水平的能量低下,污泥絮凝。 17.1.4 活性污泥的增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