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国家开放大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开放专科”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与管理专业地基基础期末试题(1月)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7,文件大小:108.21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试卷代号:2527 座位号口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一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地基基础 试题 2012年1月 题 多 二 三 四 总 分 分 数 得分评卷人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后括 号内,每题2分,共36分) 1.下列关于地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地基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B.力学性能满足建筑物的承载和变形能力要求的地层称为人工地基 C.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是地层能否作为天然地基的基本要求 D.承载能力要求是指该地层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及相应的安全储备 2.通过特殊的施工方法将建筑物荷载传递到较深土层的结构是() A,天然地基 B.人工地基 C.深基础 D.浅基础 3.河流的流水作用搬运到河谷坡降平缓的地带沉积起来的土是( ) A.残积土 B.坡积土 C.冲积土 D.风积土 4.关于土的物理性质指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的力学性质 B.单位体积土的质量称为土的密度 C.土中水的质量与土粒质量之比就是土的含水量 D.确定三相比例指标仅需要做密度试验 2373

5.关于土中应力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土中应力按产生原因分为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两种 B.由土体自重产生的应力称为自重应力 C.由建筑或地面堆载及基础引起的应力叫附加应力 D.地基的变形一般是因自重应力的作用引起 6.土的重度为20kN/m3,地面以下5m处的自重应力为( A.200 kPa B.20 kPa C.100 kPa D.10 kPa 7.下图是刚性基础基底反力与上部荷载的关系图,其中P1、P2、P3关系正确的是() P1 P2 P3 A.P1>P2>P3 B.P3>P2>P1 C.P2>P1>P3 D.P1>P3>P2 8.前期固结压力大于现覆土重的固结土是( A.超固结土 B.正常固结土 C.欠固结土 D.以上都不是 9.砂性土具有抗剪强度的原因是砂性土本身具有() A.摩阻力 B.摩阻力和黏聚力 C摩擦力和咬合力 D.黏聚力 10.勘察工作布置时,对于选用比例尺大小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 B.初步勘察>可行性研究勘察>详细勘察 C.详细勘察>初步勘察>可行性研究勘察 D.可行性研究勘察>详细勘察>初步勘察 11.岩土种类多,很不均匀,性质变化大,需特殊处理的地基是( A.一级地基 B.二级地基 C.三级地基 D.四级地基 2374

12.在建筑场地或地基内挖掘探坑、探槽、探井等进行勘探的方法是() A.钻探 B.掘探 C.物探 D.以上都不是 13.关于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对柔性地基作用的荷载称为柔性荷载 B.无筋扩展基础又称为刚性基础 C.对刚性地基作用的荷载称为刚性荷载 D.柔性基础随荷载作用不发生变形,可以调整荷载分布 14.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主要有建筑措施、结构措施、施工措施三种,以下各种 措施中属于施工措施的是( ) A.控制长高比 B.设置圈梁 C.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D.合理布置墙体 15.以下各种基础不是无筋扩展基础的是() A.砖基础 B.钢筋混凝土基础· C.毛石基础 D.三合土和灰土基础 16.关于桩基中性点说法有误的是() A.中性点处,桩上的摩阻力为零 B.中性点截面处桩身轴力最小 C.在中性点以下,是正摩擦区 D.中性点以上,是负摩擦区 17.软土具有流动性,其中包括蠕变特性、流动特性、应力松弛特性和长期强度特性,其中 蠕变特性是指() A.在荷载不变的情况下变形随时间发展的特性 B.土的变形速率随应力变化的特性 C.在恒定的变形条件下应力随时间减小的特性 D.土体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土的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特性 2375

18.将重锤从桩顶以上以一定高度自由落下锤击桩顶,通过测试锤击信号,分析桩顶锤击 信号反应来判断桩身质量的检测方法是() A.钻芯法 B.声波投射法 C.低应变动测法 D.高应变动测法 得分 评卷人 二、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每题2分,共20分)】 1.承受建筑物全部荷载的那一部分地层称为基础。() 2.地质作用按照动力来源的不同,可划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及工程地质作 用。() 3.组成土的物质只有固相、液相两种状态。() 4.土的自重应力不会引起地基变形,唯有新沉积的土或人工填土,需考虑自重引起的变 形。() 5.桩基础按桩的制作方式可分为摩擦型桩和端承桩两大类。() 6.地基承力是指满足地基强度和稳定的前提下地基变形不超过允许值时地基所能承受的 最大荷载。() 7.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计算主要包括确定基础底面积、基础高度和基础底板配筋。 () 8.土的压缩变形实质上是土中孔隙体积变小的结果。() 9.桩在荷载作用下,桩相对周围土体产生向下的位移,土对桩侧产生向上的摩阻力,称之 为负摩阻力。() 10.膨胀土虽然在天然状态下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但并不是一种好的天然地基。 得分 评卷人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何谓静止、主动和被动土压力?在相同条件下,三者关系? 2.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通常在哪些情况下采用? 3.确定基础埋置深度的条件有哪些? 4.桩位布置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2376

得分 评卷人 四、计算题(12分) 如图所示,矩形基础底面积A=5×4m2,基底埋深d=2m,柱传至基顶标高的集中竖向 荷载F=2000kN,土的重度Y=20kN/m。求此基础中心点z=10m深度处的附加应力.。 公式:G=YdA;p=(F+G)/A;o.=Yz;Po=p-o.: o,=4Kap(其中Ka=0.0220) 4 2377

试卷代号:252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一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地基基础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2年1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每题2分,共36分) 1.B 2.C 3.C 4.D 5.D 6.c 7.B 8.A 9.A 10.A 11.A 12.B 13.D 14.C 15.B 16.B 17.A 18.D 二、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每题2分,共20分) 1.× 2./ 3.× 4.J 5.× 6./ 7. 8.J 9.X 10./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以下是各简答题要点,可根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1.何谓静止、主动和被动土压力?在相同条件下,三者关系? 答案要点: 挡土墙在压力作用下不发生任何变形和位移(移动或转动),墙后填土处于弹性平衡状态 时,作用在挡土墙背的土压力称为静止土压力; 挡土墙在土压力作用下离开土体向前位移时,土压力随之减小。当位移至一定数值时,墙 后土体达到主动极限平衡状态。此时,作用在墙背的土压力称为主动土压力: 挡土墙在外力作用下推挤土体向后位移时,作用在墙上的土压力随之增加。当位移至一 定数值时,墙后土体达到被动极限平衡状态。此时,作用在墙上的土压力称为被动土压力。 在相同条件下,三种土压力有如下关系:主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被动土压力 2.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通常在哪些情况下采用? 答案要点: 1)多层与高层房屋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较大,地基土的承载力较低,采用各种形式的单 独基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 2)柱网较小,采用单独基础所需底面积由于邻近建筑物或设备基础的限制而无法扩展时; 3)地基土不均匀,土质变化大时; 2378

4)各柱荷载差异过大,基础之间沉降差较大时; 5)需加强地基基础整体刚度,防止过大的不均匀沉降量时。 3.确定基础埋置深度的条件有哪些? 答案要点: 1)建筑物的用途,有无地下室、设备基础和地下设施,基础的形式和构造; 2)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 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4)相邻建筑物的基础埋深; 5)地基土冻胀和融陷的影响。 4.桩位布置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答案要点: 1)桩的最小中心距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对于大面积桩群,尤其是挤土桩,桩的最小中心距 宜适当增大。 2)尽可能使群桩横截面的形心与长期荷载的合力作用点重合,以便使各桩受力均匀 3)柱下独立基础的桩应采用对称布置,常采用三桩承台、四桩承台、六桩承台等。柱下条 基及墙下条基,桩可采用行列式或交叉式。整片基础下的桩也可采用行列式或交叉布置。 4)对于桩箱基础,宜将桩布置于墙下,对于带梁(肋)的桩筏基础,宜将桩布置于粱(肋)下; 对大直径桩宜采用一柱一桩。 四、计算题(12分】 解基础及其上覆土重 G=YdA=20×2×5×4kN=800kN (2分) 基底平均压力 p=E49-20080kPa=140kPa A 5X4 (2分) 基底处土的自重应力a.=20×2kPa=40kPa (2分) 基底平均附加压力p=p一a.=140kPa一40kPa=100kPa (3分) 又因为K:=0.0220,所以中心点下深10米处的附加应力为 a.=4K.P=4×0.0220×100≈9kPa (3分) 2379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