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电子彼求 绪论 绪一论 、什么是“电子技术 二、电子技术的发晨 三、常用的电子元、器件 四、课程教学内容 五、课程的性质、特点、要求 以及学习方法
绪 论 一、什么是“电子技术” 二、电子技术的发展 三、常用的电子元、器件 四、课程教学内容 五、课程的性质、特点、要求 以及学习方法 绪 论
拟电子彼求 绪论 什么是“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是把电子元器件组成的电子电路应用到科学 技术、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应用技术,电子电路是信 息社会产生、传送、处理信号的(硬件)载体。 二、电子技术的发展 第一代1904年真空电子管 第二代1948年半导体三极管 第三代1959年集成电路 第四代1974年大规模集成电路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一、什么是“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是把电子元器件组成的电子电路应用到科学、 技术、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应用技术,电子电路是信 息社会产生、传送、处理信号的(硬件)载体。 二、电子技术的发展 第一代 1904 年 真空电子管 第二代 1948 年 半导体三极管 第三代 1959 年 集成电路 第四代 1974 年 大规模集成电路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绪 论
拟电子彼求 绪论 三、常用的电子元器件 元件:电阻、电容、电感 器件: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电子管、集成电路、 传感器、变压器、滤波器、继电器 渠程教学内容 模拟电子技术一电路工作在连续信号下 电子 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一电路工作在离散信号下
三、常用的电子元器件 元件:电阻、电容、电感 器件: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电子管、集成电路、 传感器、变压器、滤波器、继电器 四、课程教学内容 电子 技术 模拟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 — 电路工作在连续信号下 — 电路工作在离散信号下 t t t t 绪 论
拟电子彼求 绪论 模拟电子技术的主要教学内容 1.基本器件 二极管 半导体管晶闸管(可控硅) 三极管「双极性(晶体三极管) 单极性(场效应管) 集成运算放大器 集成器件{集成功率放大器 集成模拟乘法器 线性集成稳压器 教学内容: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外特性
模拟电子技术的主要教学内容: 半导体管 二极管 三极管 单极性 (场效应管) 晶闸管(可控硅) 集成器件 教学内容: 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外特性 1. 基本器件 绪 论 双极性 (晶体三极管) 集成运算放大器 集成模拟乘法器 集成功率放大器 线性集成稳压器
拟电子彼求 绪论 2.基本电路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晶体三极管构成 共基极放大电路 基本放大共源极放大电路 电路形式共漏极放大电路场效应管构成 差分放大电路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运算电路 负反馈是改 基本应 模拟相乘电路 善电路性能的方 用电路 信号处理电路 信号产生电路 法,应用在各种 直流稳压电源 电路中 教学内容: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计算方法
2. 基本电路 基本放大 电路形式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共基极放大电路 晶体三极管构成 共源极放大电路 共漏极放大电路 场效应管构成 差分放大电路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负反馈是改 善电路性能的方 法,应用在各种 电路中。 基本应 用电路 运算电路 模拟相乘电路 信号处理电路 信号产生电路 直流稳压电源 教学内容: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计算方法 绪 论
拟电子彼求 绪论 五、课程的性质、特点、要求以及学习方法 课程性质:技术基础课 课程特点: 1.实践性、工程性强,多采用近似方法分析计算 2.小信号下非线性电路按线性电路处理 3.内容杂、不断更新 4.入门难 学习要求: 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方法 熟悉基本电路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程的性质、特点、要求以及学习方法 课程性质: 技术基础课 课程特点: 1. 实践性、工程性强 ,多采用近似方法分析计算 2. 小信号下非线性电路按线性电路处理 4. 入门难 学习要求: 理解基本原理 掌握基本方法 熟悉基本电路 理论联系实际 绪 论 3. 内容杂、不断更新
拟电子彼求 绪论 学习方法: 1.从外特性上认识理解基本元器件,淡化对其物理 机理的追究; 2.从系统角度认识电路,理解不同电路耦合时,它 们之间作为信号源与负载的相对关系,以及输入、 输出电阻的相互影响; 3.归纳分析计算不同电路参数的基本方法,不死记 硬背公式; 4.把非线性电路作为线性电路对待; 5.重视实践,注重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相辅相成; 6.坚持预习,及时复习,认真听课,独立并及时完 成作业和实验作业
学习方法: 1. 从外特性上认识理解基本元器件,淡化对其物理 机理的追究; 2. 从系统角度认识电路,理解不同电路耦合时,它 们之间作为信号源与负载的相对关系,以及输入、 输出电阻的相互影响; 3. 归纳分析计算不同电路参数的基本方法,不死记 硬背公式; 6. 坚持预习,及时复习,认真听课,独立并及时完 成作业和实验作业。 4. 把非线性电路作为线性电路对待; 5. 重视实践,注重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相辅相成; 绪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