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品味文章质朴清淡、明白晓畅的语言 3、结合文章描绘的多幅图景,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4、通过诵读,体会作者于江南冬景中所寄寓的感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 家、散文家。1921年完成其处女作短篇小说 1923年写小说 和 这是他创作发展的高峰。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文笔优美,自成一家。有《达 夫散文集》《达夫游记》等 2、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煮茗 煊羊肉 蛰居 间或 曝背 铭刻 丰腴 乌槌 槎桠 远阜 恣意 3、识别下列形近字 蛰蜇螫 渲 茗 暄 煊 4、积累下列词语(释义) 静谧 聆听 万籁 煮茗 煊 垂暮 恣意享受 闲步逍遥 狂放不羁 亘古如斯 青天碧落 莫名其妙 地滨大海 物阜民丰 5、辨析下列近义词 (1)袒露裸露 (2)粗犷旷达 (3)景况景遇 (4)悠闲安闲 清闲 (5)蛰居谪居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品味文章质朴清淡、明白晓畅的语言 3、结合文章描绘的多幅图景,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4、通过诵读,体会作者于江南冬景中所寄寓的感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 ,字 ,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 家、散文家。1921 年完成其处女作短篇小说 ,1923 年写小说 和 ,这是他创作发展的高峰。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文笔优美,自成一家。有《达 夫散文集》《达夫游记》等。 2、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煮茗 煊羊肉 蛰居 间或 曝背 铭刻 闽粤 丰腴 乌桕 赭 槎桠 远阜 恣意 3、识别下列形近字 蛰 渲 恣 茗 腴 蜇 暄 姿 铭 谀 螫 煊 咨 4、积累下列词语(释义) 静谧 聆听 万籁 煮茗 煊 蛰居 垂暮 恣意享受 闲步逍遥 狂放不羁 亘古如斯 青天碧落 莫名其妙 地滨大海 物阜民丰 5、辨析下列近义词 (1)袒露 裸露 (2)粗犷 旷达 (3)景况 景遇 (4)悠闲 安闲 清闲 (5)蛰居 谪居
三、文本导读 (一)自主探究 1、所谓特征,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即事物的独特之处。景物描写也应该 写出对象的特征:晴天丽日、和风习习是一种特征:西风猎猎、风雨凄凄又是一种特征。那 么,郁达夫描绘的江南冬季,其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2、散文,讲求“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一般是指取材广泛,结构安排灵活:所 谓“神不散”一般是指散文主题集中、写作思路确定。“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写作的灵魂, 好的散文应当是“形”与“神”的对立统一。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它又是如何体现“形散 而神不散”的特点呢? (二)合作探究 1、在写景散文中加入民俗风情描写,是散文的传统写法,古人笔记大多如此。“民俗”体 现着“民情”,他能很好地传达“情与景的交融”,浓化文章的人文气息。本文作了如下民 俗描写:“凡在北国过过冬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 味……”这些民俗描写有何作用? 2、在散文写作中引用诗文,不是一种单纯的嵌入、点缀,它应当是一种“契合”,应为表 达文章的中心服务,同时也应当增强文章的文化质感。本文多处引用诗文,其表现的主旨是 什么? 3、写文章讲究笔法,如《诗经》“六义”中的“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有时候用笔可以“言在此,而意在彼”,有时候则可以宕开一笔,再转入正题。但这些均非 闲笔,是立意笔法所需。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但作者开笔即写北国冬天,文中也 再提到北方的冬景,甚至写到日本人、德国人喜欢徒步旅行的情景,这些是不是闲笔? 4、宋人韩拙在其《山水纯全集·后序》中写到:“人为万物之最灵者也,故人之合于画, 造乎理者,能尽物之妙。”即“人物”画入画中,可使“景物”尽乎其妙,画理如此,作文 之道理亦然。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但却在好多处写到了江南冬日人物的活动,对此应如何 理解?
三、文本导读 (一)自主探究 1、所谓特征,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即事物的独特之处。景物描写也应该 写出对象的特征:晴天丽日、和风习习是一种特征;西风猎猎、风雨凄凄又是一种特征。那 么,郁达夫描绘的江南冬季,其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2、散文,讲求“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一般是指取材广泛,结构安排灵活;所 谓“神不散”一般是指散文主题集中、写作思路确定。“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写作的灵魂, 好的散文应当是“形”与“神”的对立统一。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它又是如何体现“形散 而神不散”的特点呢? (二)合作探究 1、在写景散文中加入民俗风情描写,是散文的传统写法,古人笔记大多如此。“民俗”体 现着“民情”,他能很好地传达“情与景的交融”,浓化文章的人文气息。本文作了如下民 俗描写:“凡在北国过过冬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 味……”这些民俗描写有何作用? 2、在散文写作中引用诗文,不是一种单纯的嵌入、点缀,它应当是一种“契合”,应为表 达文章的中心服务,同时也应当增强文章的文化质感。本文多处引用诗文,其表现的主旨是 什么? 3、写文章讲究笔法,如《诗经》“六义”中的“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有时候用笔可以“言在此,而意在彼”,有时候则可以宕开一笔,再转入正题。但这些均非 闲笔,是立意笔法所需。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但作者开笔即写北国冬天,文中也 一再提到北方的冬景,甚至写到日本人、德国人喜欢徒步旅行的情景,这些是不是闲笔? 4、宋人韩拙在其《山水纯全集·后序》中写到:“人为万物之最灵者也,故人之合于画, 造乎理者,能尽物之妙。”即“人物”画入画中,可使“景物”尽乎其妙,画理如此,作文 之道理亦然。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但却在好多处写到了江南冬日人物的活动,对此应如何 理解?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白马湖之冬 夏丐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 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 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 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 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 从门面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 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 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是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 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积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 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拔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 想。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时尚的树木一株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 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 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晩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 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 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晩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 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 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 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的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 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 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 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 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1、这篇文章写自己所尝的冬天的 ,着重在写白马湖的 2、《江南的冬景》中描写冬日的画意,颇有诗趣;这篇文章写冬日也颇有“诗趣”,不同 在于江南冬天的景物给作者感觉是 ,白马湖的冬天给人感觉是 在写法上,两者又各侧重于不同的感官,前者着重是 角度来写的,后者 主要是从 上写的 3、文章写“太阳好的时候”,白马湖“和暖得真不像冬天”,这是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方面 吗?这几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白马湖之冬”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白马湖之冬 夏丐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 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 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 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 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 从门面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 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 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是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 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积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 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拔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 想。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时尚的树木一株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 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 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 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 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 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 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 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的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 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 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 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 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1、这篇文章写自己所尝的冬天的 ,着重在写白马湖的 。 2、《江南的冬景》中描写冬日的画意,颇有诗趣;这篇文章写冬日也颇有“诗趣”,不同 在于江南冬天的景物给作者感觉是 ,白马湖的冬天给人感觉是 。在写法上,两者又各侧重于不同的感官,前者着重是 角度来写的,后者 主要是从 上写的。 3、文章写“太阳好的时候”,白马湖“和暖得真不像冬天”,这是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方面 吗?这几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白马湖之冬”的特点
《江南的冬景》学案答案 二、整体感知答案略 三、文本导读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绘出了一幅江南暖冬 的水墨画。作者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把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一江南的冬景,与内心的主观色 彩—一可爱、明朗、美丽、迷人,自然地融为一体,全文紧扣“可爱”二字,以情驭景,情 景交融、物我合一,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天的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 2、本文采用“以情驭景”的手法巧妙地将江南冬景与个人情思自然地融为一体。写出了江 南冬景特有的情调,也抒发了自己对江南冬景的眷恋、热爱之情。作者选取了江南冬景的几 幅画面:寒郊散步、江南雨景、冬日雪景等一幅幅优美惬意的田园画、人物画,还引用了大 量的诗词,选材上无拘无束随意挥洒,但无不饱蘸着作者对江南冬天浓浓的喜爱之情。情和 景是那样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二)1、本段文字用北国之冬对比写出了江南之冬的特点:(1)树叶不至于脱尽(2)寒 风吹得时间短(3)地温高,有鸟雀的欢叫(4)老人和孩子不必躲在屋里过冬,可以在屋外 隙地曝背谈天,突出了江南冬景的可爱。郁达夫善于将自然景物描写和民俗描写结合起来 用简约的语言勾勒出富有人文气息的情景,将不同品质的美烘托出来,因而舒缓有致,柔和 淡雅,引人入胜。 2、作者为了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江南冬景,引用了不少诗句,这些诗句的运用,使文章在 主旨的体现和文学趣味上大有作用。如:“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这是英国 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诗句,引用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冬日山野的蓬勃生机。“暮雨潇潇江 上村”是唐五代李涉的《井栏砂宿遇夜客》中的诗句,是为了体现人在江南雨日“胸襟洒脱 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的豁达胸怀,突出江南冬景的迷人。 3、不是闲笔。作者开笔写北国冬天的人们的活动是引子,是陪衬,是为了引出对江南冬景 “可爱”特点的描写,并突出江南之冬与北国之冬的区别。文中一再提到了北方的冬景乃至 写到日本人、德国人,这些都是对比手法,以此突出江南冬景晴和、宜人的特点,突出作者 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4、人是景物的主宰,是景物的核心。本文第2段写“老翁小孩在门前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 天,营屋外生涯”。第5、6段写江南冬日寒郊散步,去体验“特异的恩惠”。这些图景都 是江南冬景可爱特点的具体化,使作者的感受更加真实可感。最妙的是第7段的冬日农村图 中的“几个喧哗的酒客”,意境朦胧,给人留下了丰富想象的空间:第8段中“喜欢弄雪的 村童”的“报告”,给美丽的画面上平添了几分灵性。景物中有人的活动,使原来可爱迷人 的景物更有灵气、更有生活气息。 1、情味风 2、晴和,清朗,富有生气,诗情画意。天寒地冻,寒风怒号,湖水澎湃视觉感觉 3、文章写‘‘太阳好的时候”,白马湖“和暖得真不像冬天”,并非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方 面,而是为了衬托“忽然寒风来了”天地变色的情形,两相对照,更能突出白马湖冬天的风 的“情味” 4、白马湖究竟是南方,冬天下雪较少,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太阳好而无风,则和暖得 不像冬天,可以曝背谈天:有风的时候,则荒凉萧瑟,天寒地冻,松涛如吼,山湖变色,有 声有色而极尽“冬寒”之至
《江南的冬景》学案答案 二、整体感知答案略 三、文本导读 (一)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绘出了一幅江南暖冬 的水墨画。作者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把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江南的冬景,与内心的主观色 彩——可爱、明朗、美丽、迷人,自然地融为一体,全文紧扣“可爱”二字,以情驭景,情 景交融、物我合一,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天的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 2、本文采用“以情驭景”的手法巧妙地将江南冬景与个人情思自然地融为一体。写出了江 南冬景特有的情调,也抒发了自己对江南冬景的眷恋、热爱之情。作者选取了江南冬景的几 幅画面:寒郊散步、江南雨景、冬日雪景等一幅幅优美惬意的田园画、人物画,还引用了大 量的诗词,选材上无拘无束随意挥洒,但无不饱蘸着作者对江南冬天浓浓的喜爱之情。情和 景是那样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二)1、本段文字用北国之冬对比写出了江南之冬的特点:(1)树叶不至于脱尽(2)寒 风吹得时间短(3)地温高,有鸟雀的欢叫(4)老人和孩子不必躲在屋里过冬,可以在屋外 隙地曝背谈天,突出了江南冬景的可爱。郁达夫善于将自然景物描写和民俗描写结合起来, 用简约的语言勾勒出富有人文气息的情景,将不同品质的美烘托出来,因而舒缓有致,柔和 淡雅,引人入胜。 2、作者为了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江南冬景,引用了不少诗句,这些诗句的运用,使文章在 主旨的体现和文学趣味上大有作用。如:“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这是英国 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诗句,引用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冬日山野的蓬勃生机。“暮雨潇潇江 上村”是唐五代李涉的《井栏砂宿遇夜客》中的诗句,是为了体现人在江南雨日“胸襟洒脱 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的豁达胸怀,突出江南冬景的迷人。 3、不是闲笔。作者开笔写北国冬天的人们的活动是引子,是陪衬,是为了引出对江南冬景 “可爱”特点的描写,并突出江南之冬与北国之冬的区别。文中一再提到了北方的冬景乃至 写到日本人、德国人,这些都是对比手法,以此突出江南冬景晴和、宜人的特点,突出作者 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4、人是景物的主宰,是景物的核心。本文第 2 段写“老翁小孩在门前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 天,营屋外生涯”。第 5、6 段写江南冬日寒郊散步,去体验“特异的恩惠”。这些图景都 是江南冬景可爱特点的具体化,使作者的感受更加真实可感。最妙的是第 7 段的冬日农村图 中的“几个喧哗的酒客”,意境朦胧,给人留下了丰富想象的空间;第 8 段中“喜欢弄雪的 村童”的“报告”,给美丽的画面上平添了几分灵性。景物中有人的活动,使原来可爱迷人 的景物更有灵气、更有生活气息。 四、 1、情味 风 2、晴和,清朗,富有生气,诗情画意。 天寒地冻,寒风怒号,湖水澎湃 视觉 感觉 3、文章写‘‘太阳好的时候”,白马湖“和暖得真不像冬天”,并非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方 面,而是为了衬托“忽然寒风来了”天地变色的情形,两相对照,更能突出白马湖冬天的风 的“情味”。 4、白马湖究竟是南方,冬天下雪较少,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太阳好而无风,则和暖得 不像冬天,可以曝背谈天;有风的时候,则荒凉萧瑟,天寒地冻,松涛如吼,山湖变色,有 声有色而极尽“冬寒”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