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争 世界反法西所哉净赶利0得年黑点出版覆 日本对外侵略的 文化渊源 冯天瑜任放著 病秋1版店
日本对外侵略的 文化渊源 RIBEN DUIWAI QINLUE DE WENHUA YUANYUAN 冯天瑜任放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前记 “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风光秀丽,人物聪慧,数千年 来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这不仅是天造地设、无可变更的邻居 之缘,更是文明交汇之缘。这交汇中伴有笙歌,也时现杀伐。 而大势是文明涵化,即异质文化接触引起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 生变迁,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化合状态。 中华文明其生也早,长期居东亚文明圈核心位置,曾经领 先于处在边缘的日本。源于中国的稻作、蚕丝、铸铜、冶铁等 生产技艺,汉字、儒学、华化佛教、律令制等观念文化、制度 文化被日本选择吸收,结合其固有传统,造就别具一格的日本 文化。客观而论,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母邦(日本史学家内藤湖 南等持此说,见本书第六章)。古代中日间虽有少数几次短暂 的军事冲突,但主流是友好相处,经济交流、尤其是文化互 动,颇有益于两国发展,并养成人民间的深情厚谊。汉名晁衡 的日本遣唐士人阿倍仲麻吕与诗仙李白交厚,李白误闻晁衡 返国时葬身海上,挥泪吟诗日:“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 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
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测测 后来阿倍回到长安,得见李白为他写的诗,百感交集,当即 题赠五言《望乡》:“州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一片望乡情, 尽付水天处。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我更为君哭,不得长 安住。”千载之后,我们朗诵此一唱和,仍为中日人民间的真 情所感动。这种友谊的基础是文明互动,是文明互动造就的心 灵沟通。笔者多年来与日本友人交往,也有李白一晁衡似的 同感。 古代一中世一近世日本的文化结构略为“日一中一印” (从观念系统而言便是“神道一儒学一佛教”),近代转变为 “日本一西洋”(原有的“日一中一印”结构与“日一西”结 构既相冲突又相融会,仍在继续演绎)。近代日本的大趋势 是:不安于亚洲之囿,亟亟跻身西方列强队伍,福泽谕吉“脱 亚入欧”之说最传神地昭显了此一走势,三个版次(1984年、 1993年、2004年)的日元万元钞一直印着福泽渝吉的肖像, 也就毫不足怪了。这也是日本自古以来向慕“先进”、向慕 “强者”传统的近代表现。 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学习西洋工业文明和帝国主义谋略有 成,迅速强盛起来。近代日本虽不乏反哺昔之先生中国的贤人 嘉行,然总趋势则是掠夺中国以自肥;中国人始料未及,只得 奋起迎战,这也正是中国觉醒的过程,诚如梁任公《戊戌政变 记》所谓:“唤起吾国民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在这一意义上,昔之学生日本,近代变成教训中国先生。 近代日本在亚洲率先迈入工业文明,又随之成为新的战 争策源地。其对外侵略国策的形成,为现实的帝国利益追求 所驱动,更与其文化传统的畸形发展相关联(传统有向美善
前记 发展的可能,也有背向发展的可能,惜乎近代日本选择了后 者),故日本对外侵略,渊源有自,这正是本书展开讨论的 处所。 日本文化养育出的民族性格有许多优胜之处,诸如:坚韧 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一流的工作精神,勇毅不屈,自然 主义的审美意识,对洁净的极致追求,讲求礼节等。尤其是, 日本人素来着意向强者学习,善于汲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将其转化为自已的营养和前行动力:同时,日本人又有强劲的 传统延续力,始终保持超拔的民族根性。 对日本有深度观察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戴季陶(1891一 1949)说: 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文明的同化性,不能吸收世界的文明,一定不 能进步,不能在文化的生活上面立足。但是如果没有一种自己保存、 自己发展的能力,只能被人同化而不能同化人,也是不能立足的。在 这种地方,我们很看得出日本民族的优越处来。他们本是赤条条一无 所有的,照他们自己的神话来说,只有“剑”“镜”“玉”三样神器 也就大生问题。这三样神器是甚么时代,由什么地方来的,究竟有没 有这三样东西,也都尚待考证。然而他们以赤条条一无所有的民族, 由海上流到日本岛,居然能够滋生发展,平定土番,造成一个强大的 部落,支配许多土著和外来的民族,而且同化了他们。更从高丽、中 国、印度输入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明,而且能够通同消化起来,适应 于自己的生活,造出一种特性,完成他的国家组织。更把这个力量来 做基础,迎着欧力东侵的时代趋向,接受由西方传来的科学文明,造 成现代的势力。民族的数量,现在居然足以合德法相比。在东方各民
日本对外号称的文化满源 族中,取得一个先进的地位。这些都是证明他的优,点。我们看见日本 人许多小气的地方,觉得总脱不了岛国的狭隘性。看见他们许多贪得 无厌,崇拜欧美而鄙弃中国的种种言行,又觉得他们总没有公道的精 神。可是我们在客观的地位细细研究,实在日本这一个民族他的自信 心和向上心都要算是十分可敬。① 访问过日本的外国人往往提出问题:如此文雅执礼、勤谨 而有序的日本人,何以自19世纪末叶以来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并在战争中表现得特别顽强、格外残暴?又可怪异的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0年日本取得卓异的经济、文化成就,何以拒 不反省近代历史上的战争罪行? 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深入探究日本文化,了解日本民族 精神的深层结构。本书以八章篇幅,逐次加以解析。如果集中 略解上述问题,可归结为日本民族性的两个偏执点。 其一,“神国意识”笼罩的岛国情结。 “岛国情结”又称为“岛国根性”。一般而言,“岛国根 性”呈现四种心态:自我封闭、排他意识、强烈的危机感、狂 傲又不安于现状的性格。 日本的岛国情结被“神国意识”左右,本书第一章详议, 这里先作略说。“神国”是笼罩日本人的集体理念,其说脱胎 于神道。《古事记》《日本书纪》等神道元典将日本尊为“天神 创造之国”(神国),日本人是“天孙之后裔”:天皇是神性与 人性兼备的“现人神”,拥有“万世一系”皇统,是日本国家 ①戴季陶:《日本论》,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1页
前记 及国民的象征;天皇权威自然天成、毋庸置疑,必须无条件遵 从;尽管天皇并不实际治理国家,但任何人不得挑战天皇权 威。这一套“元历史”(民族起源)说教,蕴藏着种族优越论 日本中心论、天皇神圣论、世界一统论(“八统一宇”),在国 家战略层面必然产生突破岛国面积狭小、资源贫乏局限,向外 拓展生存空间的扩张性追求。 在“神国意识”统辖下,“岛国根性”容易催生极端民族 主义和侵略有理论。日本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屡次发动对外 侵略战争,便是其表现。© 其二,缺乏善恶对立的价值观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1887一1948)以“菊”与 “刀”这两种性质迥异的物品比喻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格: 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 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 柔弱善变:别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 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回 这几个排山倒海般的“既.又.”句子,形象地反映 ①参见程毅、李阳辰:《日本右翼思潮:文化基因透视》,《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年第2期: 娄贵书:《日本军国主义根源探析一岛同环境、骑马民族,历史特点与日本军国主义),《贵州师 范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牟成文:《从日本传统文化看日本狭陵民族使命观的 形成),《世界民族)2005年第4期:顾怕:《文化顺从与日本军国主义意识,《中国壮会科学报】 国梦想 ②[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日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一日木文化的类型》,商 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一2负
日本对外设略的文化源 了日本的民族性格:文化张力横亘心中,充满难以化解的尖锐 矛盾,看似均衡,实则极端,温润的表象下血脉偾张。 西方人将日本文化归类为“耻感文化”,以与西方“罪感 文化”相对照。日本人将羞耻感视为德行之本,其权威地位与 西方伦理中的“纯洁良心”“笃信上帝”“回避罪恶”相等:日 本人不承认死后报应及天堂地狱之说。这种独特的日本式“耻 感文化”便是“日本道德的困境”,也是日本国民被军国主义 降服的道德原因。① 日本人的“人情”伦理既追求感官享受,又恪守义务、本 分、自制诸道德准则,力求保持两者之平衡,而将善恶分野置 之不顾。这种观念源自日本神道传说。 日本众神之神一天照大神之弟素盏鸣尊,就是一位“粗 暴的男神”。他在西方神系中可能被列入魔鬼的名单。一次, 素盏鸣尊闯入姐姐的房间,天照大神担心其图谋不轨,遂将 其驱逐出去。不料,素盏鸣尊竞在天照大神举行“尝新仪式” (新谷登场、先祭神祖)之际在旁边大便。他还在姐姐的卧 房上端挖洞,往里投入“倒剥皮”的斑驹(男子性器)。由于 恶行昭昭,素盏鸣尊被逐出天国,流放到“根之国”(黑暗之 国)。即使这样,素盏鸣尊仍然是日本众神中一位招人喜爱的 神,并受到尊敬。这样的神在世界神话中虽不罕见,但在高级 的伦理性宗教中,这种神则被排除在外,因为把超自然的东西 ①参周高,《日本对外扩奖中的人足》《壶书》04年第6期:成文,《日本民“无声 任构造”晴形心态成因初探》,《世界民族》206年第6期:罗国忠、先世和:《日本人的耻感意识 及其根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刘利华:《日本历史认知的民族心理探析).《云 南社会科学》20%年第2期:韩芬:《日本国民性与侵华战争关系的解析),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 理学院政治学专业2012年顾士学位论文:等等
前记 划成善恶两个集团,以分清黑白是非,更符合善与恶的宇宙斗 争哲学。 日本人始终明确地否认,德行包含同恶进行斗争。正如他 们的哲学家和宗教家们几百年来所不断阐述的,认为这种道德 律不适合于日本。他们宣布,这正证明日本人道德的优越。日 本近代的宗教家及国家主义者宣称:“日本人天生性善,可资 依赖,没有必要与自己性恶的一半进行斗争,只需要洗净心灵 的窗口,使自己的举止适合各种场合。如果它允许自身污秽 其污秽也容易清除,人的善性会再度生辉。.恶不是人心生 而具有的。”③日本人没有基督教的“原罪”意识,没有关于人 的堕落的说教。 笔者以为,日本道德的“阿喀琉斯之踵”(致命伤),不 一定在“耻感文化”,而在缺失善恶对立的价值观。加之日本 有“死者即佛”“死者成神”的观念,凡战死者即为佛为神 故神社供奉“战犯”顺理成章。善恶不分,也许是日本神道与 中国式“性善论”“义战观”的最大区别,也是神道与基督教 在道德理念上的分野所在。 因为失却求善去恶的心灵追求,没有直逼灵魂的尖锐人生 拷问,没有富于批判精神的终极伦理关怀,所以日本稀缺培育 向善思想的历史文化土壤,而盛产谋略型的思想者。这些思想 者(如近世的佐藤信渊、吉田松阴,近代的德富苏峰、北一辉 等)缺乏理性的、善性的形上学指导,往往偏执于民族私利而 剑走偏锋(如吉田松阴“失之美英俄的利益当向中国朝鲜求得 男和圆技华模香、B万和周达云、王新保(有与刀一用本文化的类以商
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调薄 补偿”的强盗逻辑),扩张与暴力成为他们的主题词。当此类 思想被统治者放大为国民意识时,日本的对外侵略就获得了强 有力的文化支撑,于是世人便见到,一个文雅、洁净、爱美的 民族那样狂热地奔向掠夺与杀戮。 “二战”以后,另一发动侵略战争的德国作了全民族的 真诚而深刻的反省,因而赢得包括邻国(如法国、波兰)在内 的世界各国的凉解与认同。反观日本,其国家主流迟迟不愿直 面历史真实,一再粉饰外战的侵略性,漂白战争罪行,模糊日 本的加害国身份。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某些右翼政客与文士美 化日本对外侵略的放肆言行虽然受到正义之士的批驳,更多的 则是得到喝彩以至收获选票。可见后冷战时期日本政坛的右倾 走势,显然有民意基础,类似石原慎太郎这样极端的民族沙文 主义者,在日本颇有粉丝,石原多年获得压倒优势选票,四度 连任东京都知事,并被媒体称为“最有资格当首相的人”,只 因年龄太大没有如愿。以故,我们不应该把当下日本出现的历 史修正主义仅仅归结为“少数右翼”的煽动,还当看到其存在 的基础,以及背后埋伏着的深沉的历史文化渊源。近代日本统 治者将这种文化传统引向军国主义方向,绑架了一个文明民族 走向对外侵略的不归路,而且至今拒绝反省。 近代日本的对外战争以文化母国及最大近邻中国为主要对 象,讨论日本对外侵略及其文化渊源必然要引出中日关系(包 括中日文化关系)问题。 中日关系是亚洲乃至世界十分重要的一组国际关系。从战 争与和平视角观之,长期游走中日之间的诗人、史学家郭沫若 (1892一1978)曾用“两千年玉帛、一百载干戈”来概括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