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2019年秋季学期阶段性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互联互通的时代,保持正义感将是一种考验。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改变着社会面貌。网购、共享经济之类且不去说,社会 治理也在极大变化中。网上时常洪波涌起,热点一个接一个,輿情一轮接一轮。在互联网的 联结之下,人人都经受着考验。为这些“点”供热的人,时常会疲惫 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疲惫也就越来越深。在这个月的热点、輿情里放声呐喊的人,可 能已不记得上个月、上半年或者更往前,曾为哪个热点呐喊,尽管当时可能和今天一样投入。 再往后,有一天碰到新的,恍惚想起曾经遇过类似的,渐渐就没有当初的热力了。麻木,时 常是疲惫的孪生姊妹。 这种状况,有首诗恰妤可以形容:“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 处,磨损胸中万古刀。”“胸中万古刀”,并不是把刀,见不平而愤的正义感而已。天亮之 后,“事随日生”,就是所谓“人间万事细如毛”。执着正义感的诗人见不平而鸣,却又抵 不过日升日落、日日因事而鸣的磨损。 诗人慨叹的,是面对彼伏此起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之难。诗作者刘叉,主要生 活在唐代元和年间。对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而言,这个问题只会更严峻。 过去的年代,我们能关注的,不过是近距离之事。但现在,我们关注的事件,已经和地 理距离没有必然关系。天下都在掌上设备里,“人间万事细如毛”,在这个年代人们的视界 里,早已是数量级的增长。“胸中万古刀”所要经受的磨损,也就更甚于前。 刘叉的《偶书》,偶然“预言”今天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这个名字奇特的诗人,从诗 到人,看起来似乎都算得上古典时代的“异类”。李商隐评价他“不在圣贤中庸之列”却 “过人无限”。不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却依旧被时人肯定为“过人无限”,可见这个诗 人是真的过人。 他的过人处,大概就生发于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吧。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 虽然慨叹“磨损”,却并不会轻易磨灭。同时代的诗人孟郊欣赏刘叉,刘叉则有《答孟东野》, 似调侃,似自嘲,又似袒露坚定的意念:“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
武威 2019 年秋季学期阶段性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互联互通的时代,保持正义感将是一种考验。。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改变着社会面貌。网购、共享经济之类且不去说,社会 治理也在极大变化中。网上时常洪波涌起,热点一个接一个,舆情一轮接一轮。在互联网的 联结之下,人人都经受着考验。为这些“点”供热的人,时常会疲惫。 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疲惫也就越来越深。在这个月的热点、舆情里放声呐喊的人,可 能已不记得上个月、上半年或者更往前,曾为哪个热点呐喊,尽管当时可能和今天一样投入。 再往后,有一天碰到新的,恍惚想起曾经遇过类似的,渐渐就没有当初的热力了。麻木,时 常是疲惫的孪生姊妹。 这种状况,有首诗恰好可以形容:“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 处,磨损胸中万古刀。”“胸中万古刀”,并不是把刀,见不平而愤的正义感而已。天亮之 后,“事随日生”,就是所谓“人间万事细如毛”。执着正义感的诗人见不平而鸣,却又抵 不过日升日落、日日因事而鸣的磨损。 诗人慨叹的,是面对彼伏此起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之难。诗作者刘叉,主要生 活在唐代元和年间。对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而言,这个问题只会更严峻。 过去的年代,我们能关注的,不过是近距离之事。但现在,我们关注的事件,已经和地 理距离没有必然关系。天下都在掌上设备里,“人间万事细如毛”,在这个年代人们的视界 里,早已是数量级的增长。“胸中万古刀”所要经受的磨损,也就更甚于前。 刘叉的《偶书》,偶然“预言”今天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这个名字奇特的诗人,从诗 到人,看起来似乎都算得上古典时代的“异类”。李商隐评价他“不在圣贤中庸之列”却 “过人无限”。不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却依旧被时人肯定为“过人无限”,可见这个诗 人是真的过人。 他的过人处,大概就生发于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吧。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 虽然慨叹“磨损”,却并不会轻易磨灭。同时代的诗人孟郊欣赏刘叉,刘叉则有《答孟东野》, 似调侃,似自嘲,又似袒露坚定的意念:“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
瑶辞。百篇非所长,忧来豁穷悲。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 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一有这样的意念,哪里算“异类”?在诗歌的长河、时 间的长河里,简直是再经典不过的一道指路光源。 持守正义感而力不竭,经世事沧桑百炼而不柔亏,当然并不是光靠喊就能做到的。刘叉 在另一首诗(《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里“解说”了其中要点:“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友人姚秀才喜爱他的剑。他把剑送了,顺便写上一篇“使用说 明”:这剑,就是从古到今那道不曾断的流水—一在《偶书》里,它是“胸中万古刀”的 “刀”。要怎样保持它的锋芒,“百炼不柔亏”呢?请“勿薄细碎仇”一一不要把它用于细 碎的私仇,磨损它万古的光芒。言外之意自在公义, 正是所谓——“胸中万古刀”,“勿薄细碎仇”,“百炼炼不柔亏”。这副刚肠,或许 是时间留给我们的那把经过考验的钥匙。 (摘编自吴画成《不灭胸中万古刀》)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使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改变,网上不断涌起洪波,形成了 个又一个热点。 B.在互联互通的时代,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当新的热点产生之后,人们就忘却了上一个 热点 C.刘叉的《偶书》能够准确地“预言”当今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堪称古典时代的“异类”, 因此李商隐评价他“过人无限”。 D.面对此起彼伏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很难,唐代有诗人对此产生慨叹,今天的我 们感受会更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了网购、共享经济、社会治理的巨大变化等,这些材料为互联网改变社会面 貌提供了例证。 B.文章引用刘叉的三首诗意在反复说明“磨损胸中万古刀”的原因,这也是从古到今人们 很难执着正义感的原因。 C.作者引用李商隐对刘叉的评价和孟郊对刘叉的欣赏,表现了刘叉的过人之处,也增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层层递进,由互联网时代热点频发引出唐人诗句,指出勿在细碎的私仇上着意,方 可让正义之刀闪亮
瑶辞。 百篇非所长,忧来豁穷悲。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 “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有这样的意念,哪里算“异类”?在诗歌的长河、时 间的长河里,简直是再经典不过的一道指路光源。 持守正义感而力不竭,经世事沧桑百炼而不柔亏,当然并不是光靠喊就能做到的。刘叉 在另一首诗(《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里“解说”了其中要点:“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友人姚秀才喜爱他的剑。他把剑送了,顺便写上一篇“使用说 明”:这剑,就是从古到今那道不曾断的流水——在《偶书》里,它是“胸中万古刀”的 “刀”。要怎样保持它的锋芒,“百炼不柔亏”呢?请“勿薄细碎仇”——不要把它用于细 碎的私仇,磨损它万古的光芒。言外之意自在公义。 正是所谓——“胸中万古刀”,“勿薄细碎仇”,“百炼炼不柔亏”。这副刚肠,或许 是时间留给我们的那把经过考验的钥匙。 (摘编自吴画成《不灭胸中万古刀》) 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使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改变,网上不断涌起洪波,形成了一 个又一个热点。 B. 在互联互通的时代,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当新的热点产生之后,人们就忘却了上一个 热点。 C. 刘叉的《偶书》能够准确地“预言”当今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堪称古典时代的“异类”, 因此李商隐评价他“过人无限”。 D. 面对此起彼伏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很难,唐代有诗人对此产生慨叹,今天的我 们感受会更深。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了网购、共享经济、社会治理的巨大变化等,这些材料为互联网改变社会面 貌提供了例证。 B. 文章引用刘叉的三首诗意在反复说明“磨损胸中万古刀”的原因,这也是从古到今人们 很难执着正义感的原因。 C. 作者引用李商隐对刘叉的评价和孟郊对刘叉的欣赏,表现了刘叉的过人之处,也增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 D. 文章层层递进,由互联网时代热点频发引出唐人诗句,指出勿在细碎的私仇上着意,方 可让正义之刀闪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掌上设备里就可得知人间万事,且事件呈数量级增长。要想保持正 义感,比从前更难。 B.唐代诗人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认为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可以被磨损, 但是不会被磨灭 C.刘叉名字奇特,从诗到人,似乎是古典时代的异类。其《偶书》可以说是对我们今天要 经历的考验的“预言”。 D.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刘叉的“不灭胸中万古刀”精神就像一道指路光源,激励人们保持 对正义感的渴望并努力坚守 【答案】1.D2.B3.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 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使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改变” 原文第1段是“改变着社会面貌”,扩大了原文的范围;B项,“人们忘却了一个热点”原 文为“人们可能已经不记得上个月为哪个热点呐喊”;C项,强加因果,李商隐评价他“过 人无限”,是因为他对“胸中万谷刀”非常执着,虽然慨叹“磨损,却并不会轻易磨损”。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 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 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这也是从古到今人们很难执着正义感 的原因”属于无中生有。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 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唐朝诗人”扩大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掌上设备里就可得知人间万事,且事件呈数量级增长。要想保持正 义感,比从前更难。 B. 唐代诗人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认为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可以被磨损, 但是不会被磨灭。 C. 刘叉名字奇特,从诗到人,似乎是古典时代的异类。其《偶书》可以说是对我们今天 要 经历的考验的“预言”。 D.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刘叉的“不灭胸中万古刀”精神就像一道指路光源,激励人们保 持 对正义感的渴望并努力坚守。 【答案】1. D 2. B 3. B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 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A 项,“使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改变” , 原文第 1 段是“改变着社会面貌”,扩大了原文的范围;B 项,“人们忘却了一个热点”原 文为“人们可能已经不记得上个月为哪个热点呐喊”;C 项,强加因果,李商隐评价他“过 人无限”,是因为他对“胸中万谷刀”非常执着,虽然慨叹“磨损,却并不会轻易磨损”。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 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 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B 项,“这也是从古到今人们很难执着正义感 的原因”属于无中生有。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 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B 项,“唐朝诗人”扩大了
范围,“认为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是作者的观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 用物资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垃圾分类有利于改善垃圾品质,使得焚烧(或填埋)得 以更好地无害化处理。以垃圾焚烧为例,垃圾分类能助力焚烧处理做得更好,可起到减量 减排、提质(改善燃烧工况)、提效(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依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 施方案》,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类,不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剩莱、剩饭等餐 厨垃圾,电池、重金属等有毒有害垃圾以及废纸、食品袋等其他垃圾。其中,餐厨垃圾约占 垃圾总量的40%-60%。 垃圾分类,国外发达国家施行得较早,形成了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在垃圾后期处理 阶段,对于有机垃圾、纸类、玻璃类等生活垃圾,以及特种的有害垃圾,仝业会通过不冋车 队进行分类收集、专项运输送往不同种类的处理厂处理。这是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中至关重 要的一个环节,在提高垃圾处理科技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相关制造产业(垃圾分类设备、 垃圾转运设备)的发展。全业专业处理垃圾后,可以将有生产价值的原材料提取出来,向各 产业针对性销售。据统计,德国垃圾回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5万,毎年的营业额达500亿 欧元,约占全国经济产出的1.5%。这种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摘编自孙小婧《垃圾分类,引领绿色生活》) 材料二 图表1:2009—2017年中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及处理场数量变化情况
范围,“认为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是作者的观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 用物资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垃圾分类有利于改善垃圾品质,使得焚烧(或填埋)得 以更好地无害化处理。以垃圾焚烧为例,垃圾分类能助力焚烧处理做得更好,可起到减量、 减排、提质(改善燃烧工况)、提效(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依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 施方案》,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类,不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剩菜、剩饭等餐 厨垃圾,电池、重金属等有毒有害垃圾以及废纸、食品袋等其他垃圾。其中,餐厨垃圾约占 垃圾总量的 40%-60%。 垃圾分类,国外发达国家施行得较早,形成了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在垃圾后期处理 阶段,对于有机垃圾、纸类、玻璃类等生活垃圾,以及特种的有害垃圾,企业会通过不同车 队进行分类收集、专项运输送往不同种类的处理厂处理。这是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中至关重 要的一个环节,在提高垃圾处理科技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相关制造产业(垃圾分类设备、 垃圾转运设备)的发展。企业专业处理垃圾后,可以将有生产价值的原材料提取出来,向各 产业针对性销售。据统计,德国垃圾回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 25 万,每年的营业额达 500 亿 欧元,约占全国经济产出的 1.5%。这种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摘编自孙小婧《垃圾分类,引领绿色生活》) 材料二: 图表 1:2009—2017 年中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及处理场数量变化情况
700oo 6799140 8000891214383395#g3y6251 1200 202:01201201201420152016z017 生活垃埸乇害化处觔力吨旧 元害化处理厂豆() 图表2:2014-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变化图 25000 12% 10.39% 201944 20000 0188505 15148.8 168161 10000 2014 2017 生活垃圾产生量O万吨) 材料三 做好垃圾分类是解决好垃圾问题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是垃圾处理的全部,垃圾处理需要 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环节同时发力。目前各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正加大对分类投放 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4个环节中后3个环节的投入,包括垃圾分类收集车的购买 等,实现从投放到运输再到处理的整体链条分类,避免“先分后混”等问题 事实上,实施垃圾分类并形成完整产业锤改变的不仅仅是垃圾处理方式,这一举措也将 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比如,餐饮外卖要不要配送许多餐具、网购商品包 装能否尽量减少胶带和泡沫塑料、礼品包装能否更加环保……显然,从前端的人人分类投放 到后续各个环节,垃圾分类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创新城市垃圾管理不能只是一阵风, 而需要各界同时发力,扎实推进。 (摘编自亢舒《垃圾处理,不只“分类”这点事儿》,《经济日报》2019年7月12日)
图表 2:2014-2017 年全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变化图 材料三: 做好垃圾分类是解决好垃圾问题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是垃圾处理的全部,垃圾处理需要 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环节同时发力。目前各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正加大对分类投放、 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4 个环节中后 3 个环节的投入,包括垃圾分类收集车的购买 等,实现从投放到运输再到处理的整体链条分类,避免“先分后混”等问题。 事实上,实施垃圾分类并形成完整产业链改变的不仅仅是垃圾处理方式,这一举措也将 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比如,餐饮外卖要不要配送许多餐具、网购商品包 装能否尽量减少胶带和泡沫塑料、礼品包装能否更加环保……显然,从前端的人人分类投放 到后续各个环节,垃圾分类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创新城市垃圾管理不能只是一阵风, 而需要各界同时发力,扎实推进。 (摘编自亢舒《垃圾处理,不只“分类”这点事儿》,《经济日报》2019 年 7 月 12 日)
材料四 初次到欧洲生活的人,往往要过的笫一关就是垃圾分类问题,因为一觉醒来你就会面临 家里垃圾怎么倒的现实问题。不少人因不懂这个“规矩”而被当地人“教育” 垃圾分类意识并不是天生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磨砺,离不开 教育宣传的引导。在欧洲,环保意识从幼儿因就抓起,在大众媒介和各种展览会上,推介垃 圾分类是常见的主题。这些教育宣传的引导,为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美产业链奠定了基础,而 伴随着完整的垃圾分美产业链的形成,久而久之,垃圾分类会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并进而 会影响社会教育理念,让国民关注生活中每一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物,提升国民环保理念。 (摘编自向长河《从“倒垃圾被教育”看国外垃圾分类》,2019年06月09日) 4.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可使垃圾处理更科学更有效,垃圾分类后可以改善垃圾品质,减少污染排放量, 减少或避免有毒有害垃圾对人类健康造成伤害 B.2013-2017年,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断提升,但全国大、中城市的生活垃圾 产生量也在不断增长。 C.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015年达到了10.39%的年度增长率,2016年生活垃圾 产生量呈现下降趋势 D.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是垃圾分类后续程序,和垃圾分类一样考量着垃圾处理的水平, 可以说,做好垃圾分类只是做好垃圾处理的第一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可变废为宝,如把纸张、布料、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及废旧家用电 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 B.厨余垃圾是不可回收垃圾,占垃圾总量的40%-60%,容易污染周围环境,因此,相比对 其他垃圾的处理,应更加重视对厨余垃圾的处理 C.德国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垃圾处理的技术强,他们对垃圾进行了专业处理再利用 产生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D.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方式,涉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垃圾分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社 会风貌得到更大改观 6.形成完整垃圾分类产业链会对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C5.B 6.科技方面,促进垃圾处理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方面,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业方面:
材料四: 初次到欧洲生活的人,往往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垃圾分类问题,因为一觉醒来你就会面临 家里垃圾怎么倒的现实问题。不少人因不懂这个“规矩”而被当地人“教育”。 垃圾分类意识并不是天生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磨砺,离不开 教育宣传的引导。在欧洲,环保意识从幼儿因就抓起,在大众媒介和各种展览会上,推介垃 圾分类是常见的主题。这些教育宣传的引导,为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美产业链奠定了基础,而 伴随着完整的垃圾分美产业链的形成,久而久之,垃圾分类会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并进而 会影响社会教育理念,让国民关注生活中每一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物,提升国民环保理念。 (摘编自向长河《从“倒垃圾被教育”看国外垃圾分类》,2019 年 06 月 09 日) 4. 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垃圾分类可使垃圾处理更科学更有效,垃圾分类后可以改善垃圾品质,减少污染排放量, 减少或避免有毒有害垃圾对人类健康造成伤害。 B. 2013-2017 年,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断提升,但全国大、中城市的生活垃圾 产生量也在不断增长。 C. 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 2015 年达到了 10.39%的年度增长率,2016 年生活垃圾 产生量呈现下降趋势。 D. 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是垃圾分类后续程序,和垃圾分类一样考量着垃圾处理的水平, 可以说,做好垃圾分类只是做好垃圾处理的第一步。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垃圾分类可变废为宝,如把纸张、布料、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及废旧家用电 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 B. 厨余垃圾是不可回收垃圾,占垃圾总量的 40%-60%,容易污染周围环境,因此,相比对 其他垃圾的处理,应更加重视对厨余垃圾的处理。 C. 德国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垃圾处理的技术强,他们对垃圾进行了专业处理再利用, 产生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D.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方式,涉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垃圾分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社 会风貌得到更大改观。 6. 形成完整 的 垃圾分类产业链会对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B 6. 科技方面,促进垃圾处理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方面,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业方面:
增加就业机会,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社会生活方面: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生 活理念:国民素质: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自觉甚至自然的行为习惯,提升社会公民环保理念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 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2016年生活垃圾产生量呈现下降趋势”错误。根据材料二的图2,2016年生活 垃圾产生量比上一年度仍有增长,只是增长率下降了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 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项,“厨余垃圾是不可回收垃圾”分析错误,文中只是说“不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剩菜、 剩饭等餐厨垃圾”,厨余垃圾中过期食品、玉米芯等也是可以回收的。“应更加重视对厨余 垃圾的处理”分析错误,表述不合逻辑,不能单从量的比重来看是否需要重视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査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 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会对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可以结合“这是垃圾分类处 理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提高垃圾处理科技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相关制造产业 (垃圾分类设备、垃圾转运设备)的发展”“这种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在推动国民经济发 展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实施垃圾分类并形成完整产业链改变的不仅仅 是垃圾处理方式,这一举措也将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垃圾分类会成为 公民的一种自觉,并进而会影响社会教育理念,让国民关注生活中每一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 事物,提升国民环保理念”概括得出。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
增加就业机会,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社会生活方面: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生 活理念;国民素质: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自觉甚至自然的行为习惯,提升社会公民环保理念。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 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2016 年生活垃圾产生量呈现下降趋势”错误。根据材料二的图 2,2016 年生活 垃圾产生量比上一年度仍有增长,只是增长率下降了。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 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 项,“厨余垃圾是不可回收垃圾”分析错误,文中只是说“不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剩菜、 剩饭等餐厨垃圾”,厨余垃圾中过期食品、玉米芯等也是可以回收的。“应更加重视对厨余 垃圾的处理”分析错误,表述不合逻辑,不能单从量的比重来看是否需要重视。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 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会对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可以结合“这是垃圾分类处 理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提高垃圾处理科技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相关制造产业 (垃圾分类设备、垃圾转运设备)的发展”“这种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在推动国民经济发 展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实施垃圾分类并形成完整产业链改变的不仅仅 是垃圾处理方式,这一举措也将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垃圾分类会成为 公民的一种自觉,并进而会影响社会教育理念,让国民关注生活中每一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 事物,提升国民环保理念”概括得出。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
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 的选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杀手 谢大立 老石来电话说,有人要买我们的杂志。我说,谁?要多少?他说,一些文学青年。虽是 本一本,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们买的可是梦,这梦,你我都是做过的,都是先有这个梦, 然后才走上写作之路的……况且,眼下习总书记又提出了中国梦… 我皱眉——这老头给我添堵。每天我都被杂事缠身,写点东西都是在见缝插针,哪管得 了这些事。但我又不好直说,老石是文学前辈,且七十高龄了,且有个“厕所里的石头”的 诨名。好在他说,我知道你忙,如果没有越权嫌疑的话,这事我来给你们办· 我说,没嫌疑,你办 周五下午,忙完活关上门为一个短文写了不到十个字,敲门声响。我啧一声,习惯性地 眉头一皱说,谁?老石的声音:我!我不耐烦地一叹说,什么事?要是常人,会说没事,走 人。他却推门而进,看都不看我说,这些天,我跑遍了全市的书店和报刊点,给他们讲解了 这项工作的伟大意义,总算都同意卖我们的杂志,卖的钱三七分成,他们三,你们这边七 要行,我现在就把杂志拿走… 我说,行,行!拿走,拿走!把几期剩下的几十本杂志拢一块。他刚捆好,我往电脑前 坐说,不送。他就提起来朝电梯口走去。 一忙,就过去了很多天。坐在火车上,电话响了。看是老石打来的,我就掐了。一是异 地漫游,电话费贵,二是不想与他啰嗦。刚掐,他又打过来了,我再掐。他再打,我还掐。 他不屈不挠,我想,总掐也不是个办法,摇头、叹息地接了,说了一句话:我在外地,有事 回来再说。又掐了 一会儿,他又打过来,很不满意:就几句话。卖杂志的账我跟他们结了,共是四十元零 五角,钱我什么时候交你。我说,四十元零五角,你买包烟抽了不就得了。他说,我早戒烟 了。我说,算给你的交通费吧!他说,我凭老年证坐车,不花钱。我说,算电话费吧,打电 话总得花费吧!他说,我家电话包月,每月都用不完。我实在耐不住性子了,算杂志社送你
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 的选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杀手 谢大立 老石来电话说,有人要买我们的杂志。我说,谁?要多少?他说,一些文学青年。虽是 一本一本,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们买的可是梦,这梦,你我都是做过的,都是先有这个梦, 然后才走上写作之路的……况且,眼下习总书记又提出了中国梦…… 我皱眉——这老头给我添堵。每天我都被杂事缠身,写点东西都是在见缝插针,哪管得 了这些事。但我又不好直说,老石是文学前辈,且七十高龄了,且有个“厕所里的石头”的 诨名。好在他说,我知道你忙,如果没有越权嫌疑的话,这事我来给你们办…… 我说,没嫌疑,你办! 周五下午,忙完活关上门为一个短文写了不到十个字,敲门声响。我啧一声,习惯性地 眉头一皱说,谁?老石的声音:我!我不耐烦地一叹说,什么事?要是常人,会说没事,走 人。他却推门而进,看都不看我说,这些天,我跑遍了全市的书店和报刊点,给他们讲解了 这项工作的伟大意义,总算都同意卖我们的杂志,卖的钱三七分成,他们三,你们这边七, 要行,我现在就把杂志拿走…… 我说,行,行!拿走,拿走!把几期剩下的几十本杂志拢一块。他刚捆好,我往电脑前 一坐说,不送。他就提起来朝电梯口走去。 一忙,就过去了很多天。坐在火车上,电话响了。看是老石打来的,我就掐了。一是异 地漫游,电话费贵,二是不想与他啰嗦。刚掐,他又打过来了,我再掐。他再打,我还掐。 他不屈不挠,我想,总掐也不是个办法,摇头、叹息地接了,说了一句话:我在外地,有事 回来再说。又掐了。 一会儿,他又打过来,很不满意:就几句话。卖杂志的账我跟他们结了,共是四十元零 五角,钱我什么时候交你。我说,四十元零五角,你买包烟抽了不就得了。他说,我早戒烟 了。我说,算给你的交通费吧!他说,我凭老年证坐车,不花钱。我说,算电话费吧,打电 话总得花费吧!他说,我家电话包月,每月都用不完。我实在耐不住性子了,算杂志社送你
的辛劳费好了。他说,你怎么能这么处理,卖杂志的所得,公家所有,我这辈子还没拿过这 种不清不白的钱……不等他说完,我关掉手机 回单位,我却不得不主动给他打电话了。走廊里,领导笑着问我,卖杂志怎么回事?那 笑仿佛在说,你怎么干这事?我一怔后,想作些解释,领导边离去边说,去一趟财会科吧 到财会科,出纳对我说,前天有个老头来交了四十元零五角钱,说是卖杂志的收入,不知道 入什么账,我们就请示了领导……我拿起电话就打老石家,老石的老伴说,老石走了,你是 大立吧,你现在去火葬场也许还能与他见上最后一面· 我的脑子里轰地一响,立马往火葬场赶。对老石这人烦是一回事,多年的感情我不能不 去送他。火葬炉前,我见到了老石,他躺在那张灵床上,虽然死了,还是那副活着时的硬汉 样。和他一起躺着的还有一块圆石头,他的儿子小武正在为那块石头的事与人交涉,石头要 了他父亲的命,他要让这个杀手为他的父亲陪葬。他的儿子五大三粗,黑铁塔一般,两个工 人看看他后互相看看,依了他。似曾相识的石头,临进炉子前,一脸的冤。 在等着炉火对老石进行火化的时候,小武感谢我有情有意,来送他的父亲。我说些人生 有常无常的话安慰他,说他的父亲好人命不长。小武说这也是他要让那块石头死无葬身之地 的原因,前天,他的父亲是拿着病历去医院看病的,病还没看就被这块石头绊了一跤死了。 奇怪的是医院在咱家的东面,父亲却被西面的这块石头要了命……小武补充说 送走老石回到单位,门卫的小伙子对我说,总来找你们的那个老头那天被石头绊了一跤 不知到了医院怎么样。老头那天在这里碰到个偷景观石的石痴,他制止,那石痴抱着石头跑, 他追,石痴丢地上的石头绊了他一跤……我一惊,想起小武的话,我们这里正是他家的西面 不由得看了眼有景观石的地方,那地方的一排石头缺了一块多出个窝。怪不得那石头那么眼 熟 上班下班看到窝,我总要想到那块一脸冤相的石头,随后听到一个声音说,我是为你而 殁的,要不是你那么处理事情,老头那天不会来这里,老头是怕自己进了医院出不来才在看 病前来这里的,你才是杀死他的真正凶手……我虽然是个唯物主义者,不信这个声音的真正 存在,但久了,还是被它折磨得无法忍受。直到我找来一块相似的石头把窝填上,折磨感才 慢慢地减轻下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通过语言、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对老石不耐烦,说明“我”庸 俗势利,只看重经济利益 B.“杀手”表面看是一块景观石,实际上是偷石的石痴。小说以“杀手”为题,批判社会
的辛劳费好了。他说,你怎么能这么处理,卖杂志的所得,公家所有,我这辈子还没拿过这 种不清不白的钱……不等他说完,我关掉手机。 回单位,我却不得不主动给他打电话了。走廊里,领导笑着问我,卖杂志怎么回事?那 笑仿佛在说,你怎么干这事?我一怔后,想作些解释,领导边离去边说,去一趟财会科吧。 到财会科,出纳对我说,前天有个老头来交了四十元零五角钱,说是卖杂志的收入,不知道 入什么账,我们就请示了领导……我拿起电话就打老石家,老石的老伴说,老石走了,你是 大立吧,你现在去火葬场也许还能与他见上最后一面…… 我的脑子里轰地一响,立马往火葬场赶。对老石这人烦是一回事,多年的感情我不能不 去送他。火葬炉前,我见到了老石,他躺在那张灵床上,虽然死了,还是那副活着时的硬汉 样。和他一起躺着的还有一块圆石头,他的儿子小武正在为那块石头的事与人交涉,石头要 了他父亲的命,他要让这个杀手为他的父亲陪葬。他的儿子五大三粗,黑铁塔一般,两个工 人看看他后互相看看,依了他。似曾相识的石头,临进炉子前,一脸的冤。 在等着炉火对老石进行火化的时候,小武感谢我有情有意,来送他的父亲。我说些人生 有常无常的话安慰他,说他的父亲好人命不长。小武说这也是他要让那块石头死无葬身之地 的原因,前天,他的父亲是拿着病历去医院看病的,病还没看就被这块石头绊了一跤死了。 奇怪的是医院在咱家的东面,父亲却被西面的这块石头要了命……小武补充说。 送走老石回到单位,门卫的小伙子对我说,总来找你们的那个老头那天被石头绊了一跤 不知到了医院怎么样。老头那天在这里碰到个偷景观石的石痴,他制止,那石痴抱着石头跑, 他追,石痴丢地上的石头绊了他一跤……我一惊,想起小武的话,我们这里正是他家的西面, 不由得看了眼有景观石的地方,那地方的一排石头缺了一块多出个窝。怪不得那石头那么眼 熟。 上班下班看到窝,我总要想到那块一脸冤相的石头,随后听到一个声音说,我是为你而 殁的,要不是你那么处理事情,老头那天不会来这里,老头是怕自己进了医院出不来才在看 病前来这里的,你才是杀死他的真正凶手……我虽然是个唯物主义者,不信这个声音的真正 存在,但久了,还是被它折磨得无法忍受。直到我找来一块相似的石头把窝填上,折磨感才 慢慢地减轻下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两段通过语言、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对老石 的 不耐烦,说明“我”庸 俗势利,只看重经济利益。 B. “杀手”表面看是一块景观石,实际上是偷石的石痴。小说以“杀手”为题,批判社会
上那些为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窃取别人利益的不道德行为 C.“似曾相识的石头……一脸的冤”以幽默的笔法为后文“我”回到单位得知老石为追回 景观石而送命的情节埋下了伏笔,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D.“硬汉”老石被石痴丢在地上的圆石头绊倒,最终丢了性命。这看似戏剧性的情节耐人 寻味,看似幽默的笔法背后显示出深刻的批判精神 8.小说在刻画老石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9.“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7.B8.①热爱文学,直率真诚:七十高龄仍热衷于鼓励文学青年的文学梦,主 动承担零售杂志的任务。 ②做事执着,不屈不挠:对方不接电话他会一直拨打,对文学的热爱一生不变。 ③公私分明,正直认真:别人看不上的四十元零五角钱,他认真报账,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 ④古道热肠,见义勇为:看到小偷偷的即使是块石头,他也绝不姑息,奋力追回 9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轻视和处理方式,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老石的性格特点,由于“我”的存在和衬托而更加鲜明。 ④突出主题:小说借“我”的丢弃最初理想、只重经济利益批评了势利庸俗的社会风气。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 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 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 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项,“批判社会上那些为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窃取别人利益的不道德行为”错误,小说以 杀手”为题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同时引人深思:真正的“杀手”是谁?通过小说内 容可知,“杀死老石”的表面看是一块景观石,实际上是自私自利的偷石石痴,更是丢弃理 想、追名逐利、公私不分的“我”。所以小说的主题应该是赞美坚持梦想、做事执着、公私 分明、见义勇为的以“老石”为代表的人、以及他们的精神品质,同时小说借批判“我”丢 弃最初理想、只重经济利益,批判了势利庸俗的社会风气,而不仅仅是批判社会上那些为一 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窃取别人利益的不道德行为。 故选B
上那些为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窃取别人利益的不道德行为。 C. “似曾相识的石头……一脸的冤”以幽默的笔法为后文“我”回到单位得知老石为追回 景观石而送命的情节埋下了伏笔,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D. “硬汉”老石被石痴丢在地上的圆石头绊倒,最终丢了性命。这看似戏剧性的情节耐人 寻味,看似幽默的笔法背后显示出深刻的批判精神。 8. 小说在刻画老石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9.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热爱文学,直率真诚:七十高龄仍热衷于鼓励文学青年的文学梦,主 动承担零售杂志的任务。 ②做事执着,不屈不挠:对方不接电话他会一直拨打,对文学的热爱一生不变。 ③公私分明,正直认真:别人看不上的四十元零五角钱,他认真报账,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 ④古道热肠,见义勇为:看到小偷偷的即使是块石头,他也绝不姑息,奋力追回。 9.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轻视和处理方式,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老石的性格特点,由于“我”的存在和衬托而更加鲜明。 ④突出主题:小说借“我”的丢弃最初理想、只重经济利益批评了势利庸俗的社会风气。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 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 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 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 项,“批判社会上那些为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窃取别人利益的不道德行为”错误,小说以 “杀手”为题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同时引人深思:真正的“杀手”是谁?通过小说内 容可知,“杀死老石”的表面看是一块景观石,实际上是自私自利的偷石石痴,更是丢弃理 想、追名逐利、公私不分的“我”。所以小说的主题应该是赞美坚持梦想、做事执着、公私 分明、见义勇为的以“老石”为代表的人、以及他们的精神品质,同时小说借批判“我”丢 弃最初理想、只重经济利益,批判了势利庸俗的社会风气,而不仅仅是批判社会上那些为一 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窃取别人利益的不道德行为。 故选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