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ls_LM模型 IS曲线 本节教学目的与要求: 投资函数、投资曲线及其移动 两部门IS曲线的定义、IS曲线的推导 IS曲线的平移; 三部门IS曲线及其经济含义。 、教学内容: 5、1对投资理论的进一步探讨 投资函数 投资函数是反映投资和利率数量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一般假定为: I=lo-hr (51.2) 上式中,I为计划投资量,简称投资。Io为自发投资,即不依赖于利率变化的一个量,r 代表实际利率(它等于名义利率除以价格水平),h为一大于零的参数,它可以反映投资对 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 i=lo-hr 图5.1投资曲线 根据马歇尔习惯,纵轴为利率、横轴为投资支出。与纵轴的截距等于(Ioh),与橫轴的截距等于Ios 投资曲线表明:利率高,投资少:利率低,投资多 二、投资曲线的斜率 为了导出投资曲线的斜率,有必要将式(51.2)改写为: (51.3) 因此,投资曲线的斜率为: dr/dl=-1/h (514) 重要论点:h值愈大,投资曲线愈平坦、斜率愈小、投资利率弹性系数数愈大;反之, h值愈小,投资曲线愈陡峭,斜率愈大,投资利率弹性系数愈小。这一结论在学习IS曲线 及其财政政策时非常重要。为了便于读者记忆,现将上述讨论总结如下表 h值和投资曲线的关系 (h>0) 投资曲线的形状 投资曲线的斜率 (绝对值) 投资利率弹性 变大 更为平坦 变小 变大 水平线 下面我们介绍两种图像推导IS曲线的方法。 (一)利用上=S关系式
第一节 IS—LM 模型 IS 曲线 一、本节教学目的与要求: 投资函数、投资曲线及其移动; 两部门 IS 曲线的定义、IS 曲线的推导; IS 曲线的平移; 三部门 IS 曲线及其经济含义。 二、教学内容: 5、1 对投资理论的进一步探讨 一、投资函数 投资函数是反映投资和利率数量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一般假定为: I=I0-hr h>0 (5.1.2) 上式中,I 为计划投资量,简称投资。I0 为自发投资,即不依赖于利率变化的一个量,r 代表实际利率(它等于名义利率除以价格水平),h 为一大于零的参数,它可以反映投资对 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 图 5.1 投资曲线 根据马歇尔习惯,纵轴为利率、横轴为投资支出。与纵轴的截距等于(I0/h),与横轴的截距等于 I0。 投资曲线表明:利率高,投资少;利率低,投资多。 二、投资曲线的斜率 为了导出投资曲线的斜率,有必要将式(5.1.2)改写为: r=I0/h-1/hI (5.1.3) 因此,投资曲线的斜率为: dr/dI=-1/h (5.1.4) 重要论点:h 值愈大,投资曲线愈平坦、斜率愈小、投资利率弹性系数数愈大;反之, h 值愈小,投资曲线愈陡峭,斜率愈大,投资利率弹性系数愈小。这一结论在学习 IS 曲线 及其财政政策时非常重要。为了便于读者记忆,现将上述讨论总结如下表。 表 5.1 h 值和投资曲线的关系 h 值 (h>0) 投资曲线的形状 投资曲线的斜率 (绝对值) 投资利率弹性 变大 变小 更为平坦 更为陡峭 变小 变大 变大 变小 0 ∞ 垂线 水平线 ∞ 0 0 ∞ 下面我们介绍两种图像推导 IS 曲线的方法。 (一)利用 I=S 关系式
已知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为I=S,借助这一关系式,可推导出IS 曲线 现假定我们已知 S=a+(1-b)Y I=lo-hr 上两式中的参数a、b、Io,和h均为已知的常数,这样就有惟一的一条储蓄曲线和唯 的一条投资曲线相对应,分别参见图56(a)和图56(c) 图56(b)是另一种形式的45°线图,在该45°线上的任意一点均人I=S,45°线隐含着 国民收入的均衡状态 现假定利率水平为r1,此时投资量为I,它由图56(c)中的投资的曲线所决定。经 图(b)转置,对应于图(a)中的S,此时满足1=S,并同时决定了Y1,因此,得到图(d) 的A点,它表明了商品市场均衡时某一种国民收入Y和利率r之间的关系,IS曲线必定经 过A点 图5.61S曲线的推导(|=S法) 同理,当利率水平为r2,它决定了I2,当I2=S2时,决定了Y2点,从而得到图(d)中 的B点,它也在IS曲线上,将A、B两点连接起来,便得到了一条线性的IS曲线。 (二)利用N=AE关系式 现假定有两个不同的利率水平r1和r2,且有r1>r2,n所对应的总支出曲线为: AE=C+I =a+bY+10=hrI =A+bY-hru (5.2.10) (A=a+l0) 当Y=0时, AEI=A-hr (5.2.11) 同理,r2所对应的总支出曲线为 AEI=A+bY-hr2 (5.2.12) 当Y=0时 AE,=A (5.2.13) 由此可见,AE1和AE2曲线的斜率均为b,纵横距分别为(A-hn)和 于,n1>r2,所以AE2处于AE1的上方,且互相平行
已知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为 I=S,借助这一关系式,可推导出 IS 曲线。 现假定我们已知: S=-a+(1-b)Y I=I0-hr 上两式中的参数 a、b、I0,和 h 均为已知的常数,这样就有惟一的一条储蓄曲线和唯 一的一条投资曲线相对应,分别参见图 5.6(a)和图 5.6(c)。 图 5.6(b)是另一种形式的 45º线图,在该 45º线上的任意一点均人 I=S, 45º线隐含着 国民收入的均衡状态。 现假定利率水平为 r1,此时投资量为 I1,它由图 5.6(c)中的投资的曲线所决定。经 图(b)转置,对应于图(a)中的 S1,此时满足 I1=S1,并同时决定了 Y1,因此,得到图(d ) 的 A 点,它表明了商品市场均衡时某一种国民收入 Y 和利率 r 之间的关系,IS 曲线必定经 过 A 点。 图 5.6 IS 曲线的推导(I=S 法) 同理,当利率水平为 r2,它决定了 I2,当 I2=S2 时,决定了 Y2 点,从而得到图(d)中 的 B 点,它也在 IS 曲线上,将 A、B 两点连接起来,便得到了一条线性的 IS 曲线。 (二)利用 NI=AE 关系式 现假定有两个不同的利率水平 r1 和 r2,且有 r1 >r2,r1 所对应的总支出曲线为: AE1=C+I =a+bY+I0=hr1 = A + bY-hr1 (5.2.10) ( A =a+I0) 当 Y=0 时, AE1 = A -hr1 (5.2.11) 同理,r2 所对应的总支出曲线为: AE1 = A + bY-hr2 (5.2.12) 当 Y=0 时, AE2 = A -hr2 (5.2.13) 由此可见,AE1 和 AE2 曲线的斜率均为 b,纵横距分别为( A -hr1)和( A -hr2),由 于,r1 > r2,所以 AE2 处于 AE1 的上方,且互相平行
图5.7两部门|S曲线推导(N|=AE法) 在图(a)中,n1>m2,便有AE2>AE1,得到两个国民收入均衡点:E1和E2。再把它们所隐含的r和Y 的关系在图(b)中描点,连接En和E2两点,便可得到一条斜率为负的IS曲线。 图57(a)中的A点,代表着在利率水平n时支出大于总产出(亦可说成总需求大于 总供给),它对应于图57(b)中的A点,推而广之,IS曲线左下方的任意一点(如A 点)均代表着总支出大于总产出。因此,国民收入在r1水平上将从A′变化到均衡点E1, 进而实现了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同理可以分析,IS曲线右上方的任意一点(如B′点)均隐含着总支出小于总产量。 因此,国民收入有收缩和趋势。 52.IS曲线的斜率 从式(526)中可以导出IS曲线的斜率为 dr/dy=-(1-b/h)<0 52.14) 但这一斜率的经济含义通常需要反过来理解,即 dy/dr=-(h/l-b)<0 (5.2.15) 这就是说,当利率变化1个单位时,Y要反向变化(h-b)个单位。 表5.2b、h值与lS曲线斜率的关系 b和h 变化|IS曲线的形状 IS曲线的斜率 经济含义 更为平坦 Y对r的变化反应更灵 更为陡峭 Y对r的变化反应更不灵敏 h值 更为平坦 变小 Y对r的变化反应更灵敏 更为陡峭 变大 Y对r的变化反应更不灵敏 53三部门I曲线 在弄懂了两部门IS曲线的基础上学习三部门IS曲线就很容易了因此本节只作一简要 讨论 53.1三部门IS议程表达式 决定三部门IS曲线的行为方程如下 C=a+bYD 1=Io-hr G=G X=1x0
图 5.7 两部门 IS 曲线推导(NI=AE 法) 在图(a)中,r1 > r2,便有 AE2> AE1,得到两个国民收入均衡点:E1和 E2。再把它们所隐含的 r 和 Y 的关系在图(b)中描点,连接 E ' 1和 E ' 2两点,便可得到一条斜率为负的 IS 曲线。 图 5.7(a)中的 A 点,代表着在利率水平 r1 时支出大于总产出(亦可说成总需求大于 总供给),它对应于图 5.7(b)中的 Aˊ点,推而广之,IS 曲线左下方的任意一点(如 Aˊ 点)均代表着总支出大于总产出。因此,国民收入在 r1 水平上将从 Aˊ变化到均衡点 E1, 进而实现了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同理可以分析,IS 曲线右上方的任意一点(如 Bˊ点)均隐含着总支出小于总产量。 因此,国民收入有收缩和趋势。 5.2. IS 曲线的斜率 从式(5.2.6)中可以导出 IS 曲线的斜率为: dr/dy=-(1-b/h)0) 变大 更为平坦 变小 Y 对 r 的变化反应更灵敏 变小 更为陡峭 变大 Y 对 r 的变化反应更不灵敏 h 值 (h>0) 变大 更为平坦 变小 Y 对 r 的变化反应更灵敏 变小 更为陡峭 变大 Y 对 r 的变化反应更不灵敏 5.3 三部门 IS 曲线 在弄懂了两部门 IS 曲线的基础上,学习三部门 IS 曲线就很容易了.因此,本节只作一简要 讨论。 5.3.1 三部门 IS 议程表达式 决定三部门 IS 曲线的行为方程如下: C=a+bYD I=I0-hr G=G0 TX=TX0
R-1R0 Yp=Y-TX+TR 三部门模型的商品市场均衡条件为: Y=C+I+G 因此,有: Y=a+bYD+lo-hr+Go =a+lo+Go-b(Txo-TRo)/1-b-h/1-b (5.3.1) 这就是三部门IS方程,或者说是IS曲线的一种代数表达式。 从I+G=S+T也可推导出IS方程 lo-hr+G=-a+(l-b(Y-T)+T 移项后,可以得到与式(53.1)完全相同的IS方程。从中我们得知 (1)三部门IS曲线的斜率也为负 (2)所有的支出乘数与第3章所讨论的相同。例如,当政府支出增加△I0个单位时, IS曲线向右平移(1/-b·△Io)个单位。再如,当政府税收增加△To个单位时,I曲线向 左平移(b/1-b·△m0)个单位。对转移支出亦可作类似讨论 式(5.3.1)还可以写成 r=a+lo+Go-b(Txo-TRo)/h (5.3.2) h 这是三部门IS曲线的另一种代数表达式 这也表明三部门IS曲线的纵截距为[alo+Go-b( IXO- tRo)h],斜率为负的1-b/h,与两部 门IS曲线的斜率完全相同。 532三部门IS曲线小结 (1)IS曲线的斜率为1-bh。b和h对三部门IS曲线的影响方向均类似对两部门的分 (2)影响三部门IS曲线纵截距的除了我们已经讨论过的a和lo之外,还有Gio、Txo 和T (3)政府支出增加,IS曲线右移 (4)政府税收增加,IS曲线左移 (5)政府转移支出增加,IS曲线右移。 (6)与两部门模型不同,三部门模型中的b的改变,不仅仅影响IS曲线的斜率,而且还会 影响纵截距。 LM曲线 ·交易方程式的内容:;古典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LM曲线的定义;LM曲线的推导 利率的简单决定理论;LM曲线斜率的决定因素 ·国民收入对利率变化的弹性分析;LM曲线的平移
TR=TR0 YD=Y-TX+TR 三部门模型的商品市场均衡条件为: Y=C+I+G 因此,有: Y=a+bYD+I0-hr+G0 =a+b(Y-TX0+TR0)+I0-hr+G0 = a+I0+G0-b(TX0-TR0)/1-b-h/1-b r (5.3.1) 这就是三部门 IS 方程,或者说是 IS 曲线的一种代数表达式。 从 I+G=S+T N X 也可推导出 IS 方程: I+G=S+T n x I0-hr+G=-a+(1-b)(Y-T n x 0 )+T n x 0 移项后,可以得到与式(5.3.1)完全相同的 IS 方程。从中我们得知: (1)三部门 IS 曲线的斜率也为负; (2)所有的支出乘数与第 3 章所讨论的相同。例如,当政府支出增加△I0 个单位时, IS 曲线向右平移(1/1-b·△I0 )个单位。再如,当政府税收增加△TI0 个单位时,IS 曲线向 左平移(b/1-b·△TI0)个单位。对转移支出亦可作类似讨论。 式(5.3.1)还可以写成: r=a+I0+G0-b(TX0-TR0)/hh (1− b) Y (5.3.2) 这是三部门 IS 曲线的另一种代数表达式。 这也表明三部门 IS 曲线的纵截距为[a+I0+G0-b(TX0-TR0)/h],斜率为负的 1-b/h,与两部 门 IS 曲线的斜率完全相同。 5.3.2 三部门 IS 曲线小结 (1)IS 曲线的斜率为|1-b/h|。b 和 h 对三部门 IS 曲线的影响方向均类似对两部门的分 析。 (2)影响三部门 IS 曲线纵截距的除了我们已经讨论过的 a 和 I0 之外,还有 G0、TX0 和 TR0。 (3)政府支出增加,IS 曲线右移。 (4)政府税收增加,IS 曲线左移。 (5)政府转移支出增加,IS 曲线右移。 (6)与两部门模型不同,三部门模型中的 b 的改变,不仅仅影响 IS 曲线的斜率,而且还会 影响纵截距。 LM 曲线 ·交易方程式的内容;古典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LM 曲线的定义;LM 曲线的推导; ·利率的简单决定理论;LM 曲线斜率的决定因素; ·国民收入对利率变化的弹性分析;LM 曲线的平移
教学内容 7、1货币需求理论 7、1、1货币需求动机 (一)货币的交易动机 货币的交易动机( transactionary motive for money)又称货币的交易需求 ( transactionary demand for money),人们持有货币余额( money balance)的最基本动机是 为了便于交易产品和劳务。为了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货币需求被称作为“货币的交易动机”。 很明显,(名义)交易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名义国民收入的水平。特别地,所交换的所有货 物和劳务的名义价值量愈大,完成这些交易所需的(名义)货币量也愈大:反之,愈小。这也 就是说,货币的(名义)交易需求与名义国民收入呈正比。从另一个角度说,由于名义国民收 入(y)等于价格水平(户)乘以实际国民收入(r),因此,价格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化都会 导致(名义)货币需求量的同向变化。 (二)货币的谨慎需求 决定谨慎需求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与交易需求类似。换言之,谨慎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名 义国民收入的多少。名义国民收入多,货币的谨慎需求量便大,反之则小。 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是两个有既联系又有差异的需求。前者是在确定条件下的需 求,后者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需求,两者的相同之处便都是为了实现交易而产生的对货币的 需求。正是由于它们这种关系,目前国外一些教科书将货币的需求仅仅分成两类,交易需求 和投机需求(又叫资产需求)。这里的交易需求是广义的,它包括了狭义的交易需求以及谨慎 需求。 (三)货币的投机动机 第三类货币需求与货币的第三个功能相关,即货币的价值贮藏。人们可以不同的形式持 有其金融性资产( financial assets),例如,公司股票、国债券、企业债券、定期存款或者 M货币。因此, 就存在着货币的资产需求( asset demand for money),凯恩斯称之为货币的投机动机 (speculative motive). 7、1、2货币的总需求 依照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实际的货币总需求等于(广义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和: L+L=RY+mo-lr (7.1.13) 由于实际货币总需求(L)等于名义货币需求(M)除以价格水平(P),即: L=M/P=RY+Mo-Lr 7.2.LM曲线的推导 LM曲的图像推导有若干种方法,最为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四方图法 图7.1说明了LM曲线的推导过程 Yy Y 图7.1LM曲线推导(方法一)
教学内容: 7、1 货币需求理论 7、1、1 货币需求动机 (一)货币的交易动机 货 币 的 交 易 动 机 (transactionary motive for money) 又 称 货 币 的 交 易 需 求 (transactionary demand for money),人们持有货币余额(money balance)的最基本动机是 为了便于交易产品和劳务。为了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货币需求被称作为“货币的交易动机”。 很明显,(名义)交易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名义国民收入的水平。特别地,所交换的所有货 物和劳务的名义价值量愈大,完成这些交易所需的(名义)货币量也愈大;反之,愈小。这也 就是说,货币的(名义)交易需求与名义国民收入呈正比。从另一个角度说,由于名义国民收 入(y)等于价格水平(户)乘以实际国民收入(r),因此,价格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化都会 导致(名义)货币需求量的同向变化。 (二)货币的谨慎需求 决定谨慎需求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与交易需求类似。换言之,谨慎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名 义国民收入的多少。名义国民收入多,货币的谨慎需求量便大,反之则小。 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是两个有既联系又有差异的需求。前者是在确定条件下的需 求,后者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需求,两者的相同之处便都是为了实现交易而产生的对货币的 需求。正是由于它们这种关系,目前国外一些教科书将货币的需求仅仅分成两类,交易需求 和投机需求(又叫资产需求)。这里的交易需求是广义的,它包括了狭义的交易需求以及谨慎 需求。 (三)货币的投机动机 第三类货币需求与货币的第三个功能相关,即货币的价值贮藏。人们可以不同的形式持 有其金融性资产(financial assets),例如,公司股票、国债券、企业债券、定期存款或者 M1 货币。因此, 就存在着货币的资产需求(asset demand for money),凯恩斯称之为货币的投机动机。 (speculative motive)。 7、1、2 货币的总需求 依照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实际的货币总需求等于(广义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和: L1+L2=RY+m0-lr (7.1.13) 由于实际货币总需求(L)等于名义货币需求(M D)除以价格水平(P),即: L=M0 /P=RY+M0-Lr 7.2. LM 曲线的推导 LM 曲的图像推导有若干种方法,最为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一、四方图法 图 7.1 说明了 LM 曲线的推导过程。 图 7.1 LM 曲线推导(方法一)
图(a)为广义交易需求曲线,图(c)为投机需求曲线,图(b)为货币供给曲线,并且有使货币需求量恒等 于货币供给量的性能,图(d)为LM曲线。任意假定一国民收入水平Y,图()便可确定L1,在给定的M/ Po)的情况下,为确保M/PL,必有一个唯一的L2,因此,有一利率水平r2与之对应,这样便可得到LM 曲线上的A点,同理可得到B点,连接A、B两点便得到一条斜率为正的LM曲线 二、二方图法 三、几点结论 从以上两种图像推导过程来看,当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国民收入和利率呈正比, 即LM曲线的斜率为正(回忆一下,IS曲线的斜率为负)。其经济含义是什么呢? 我们已经知道,LM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均代表着货币市场的均衡,换言之,LM曲线是货 币市场均衡点的轨迹。反过来说,LM曲线之外的任意一点就是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点 为了分析货币市场的过度需求或过度供给,我们来看图7.4它和图7.3基本一致,其差 异就是增加了非均衡点E3和E 首先,我们已知如何从L(Y1,r)和L(Y2,r)中推导出LM曲线了。我们来看图7.4 (a)中的E4点。它所隐含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2,在给定的Y2以及r1水平上,货币需求量 为rE,货币供给量为nE4,rEA>nE1,即出现了货币的过度需求( excess demand for money, 简称EDM),E4点对应着图7.4(b)中的E点,因此,点E4就代表着货币的过度需求(EDM) 推而广之,LM曲线右方的一切点均代表着过度需求。此时,欲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在Y2 水平上利率必定会提高 图7.4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点 图(a)中有Ea点代表着在Y情况下,在利率r2水平上货币的过度供给,它对应于图(b)中的E2 点,因此,LM曲线左方的任意点均代表着货币的过度供给,利率有从r2下降到r趋势 同理,E点代表着在Y2情况下,在利率r1水平上货币的过度需求,它对应于图(b)中的E4。因此 LM曲线右方的任意点均代表着货币的过度需求,利率有从r上升到r2的趋势。 其次,图7.4(a)中的E3点代表着在给定国民收入Y1以及利率水平r2上出现了货币的 过度供给( excess supply for money,简称ESM),因为此时货币需求为r2E3,而货币供给 为r23。只有降低利率至n,方能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推而广之,LM曲线左方的任意一点 均隐含着货币的过度供给(ESM)。 现在可以回答为什么LM曲线的斜率为正了。给定货币供给量,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导致 对货币需求L的增加,如果L2不变,就会出现货币的过度需求,货币市场要实现均衡,利 率水平必然等于La的减少量。因此,在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呈同向变化 从另一个角度看,给定货币供给量,利率的下降会导致L2的上升,为了使货币市场均 衡,L1必须下降,L的下降势会导致国民收入Y的下降,因此,在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 率和国民收入呈同向变化。 为了便于读者记忆,我们用表7.2作一总结
图(a)为广义交易需求曲线,图(c)为投机需求曲线,图(b)为货币供给曲线,并且有使货币需求量恒等 于货币供给量的性能,图(d)为 LM 曲线。任意假定一国民收入水平 Y2,图(a)便可确定 L A 1 ,在给定的(M/ Po)的情况下,为确保 M/P0=L ,必有一个唯一的 L A 2 ,因此,有一利率水平 r2与之对应,这样便可得到 LM 曲线上的 A 点,同理可得到 B 点,连接 A、B 两点便得到一条斜率为正的 LM 曲线。 二、二方图法 三、几点结论 从以上两种图像推导过程来看,当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国民收入和利率呈正比, 即 LM 曲线的斜率为正(回忆一下,IS 曲线的斜率为负)。其经济含义是什么呢? 我们已经知道,LM 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均代表着货币市场的均衡,换言之,LM 曲线是货 币市场均衡点的轨迹。反过来说,LM 曲线之外的任意一点就是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点。 为了分析货币市场的过度需求或过度供给,我们来看图 7.4 它和图 7.3 基本一致,其差 异就是增加了非均衡点 E3 和 E4。 首先,我们已知如何从 L 1(Y1,r)和 L 2(Y2,r)中推导出 LM 曲线了。我们来看图 7.4 (a)中的 E4 点。它所隐含的国民收入水平为 Y2,在给定的 Y2 以及 r1 水平上,货币需求量 为 r1E1,货币供给量为 r1E4,r1E4>r1E1,即出现了货币的过度需求(excess demand for money, 简称 EDM),E4 点对应着图 7.4(b)中的 E4ˊ点,因此,点 E4ˊ就代表着货币的过度需求(EDM)。 推而广之,LM 曲线右方的一切点均代表着过度需求。此时,欲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在 Y2 水平上利率必定会提高。 图 7.4 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点 图(a)中有 E3 点代表着在 Y1 情况下,在利率 r2 水平上货币的过度供给,它对应于图(b)中的 E3ˊ 点,因此,LM 曲线左方的任意点均代表着货币的过度供给,利率有从 r2 下降到 r1 趋势。 同理,E4 点代表着在 Y2情况下,在利率 r1 水平上货币的过度需求,它对应于图(b)中的 E4。因此, LM 曲线右方的任意点均代表着货币的过度需求,利率有从 r1上升到 r2 的趋势。 其次,图 7.4(a)中的 E3 点代表着在给定国民收入 Y1 以及利率水平 r2 上出现了货币的 过度供给(excess supply for money,简称 ESM),因为此时货币需求为 r2E3,而货币供给 为 r2E3。只有降低利率至 r1,方能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推而广之,LM 曲线左方的任意一点 均隐含着货币的过度供给(ESM)。 现在可以回答为什么 LM 曲线的斜率为正了。给定货币供给量,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导致 对货币需求 L1 的增加,如果 L2 不变,就会出现货币的过度需求,货币市场要实现均衡,利 率水平必然等于 L2 的减少量。因此,在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呈同向变化。 从另一个角度看,给定货币供给量,利率的下降会导致 L2 的上升,为了使货币市场均 衡,L1 必须下降,L1 的下降势会导致国民收入 Y 的下降,因此,在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 率和国民收入呈同向变化。 为了便于读者记忆,我们用表 7.2 作一总结
表7.2 S和LM曲线斜率分别为负、正的原因 商品市场均衡条件:AE=NI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Po r↑→I↓→AE↓→Y↓ r↑→La↓→L1↑→Y↑ r↓→I↑→AE↑→Y↑ r↓→la↑→L↓→Y↓ 结论:IS曲线斜率为负 结论:LM曲线斜率为正 7、3LM曲线的斜率 LM方程的Y=Y(r)的形式为 Y=1/R(M/Po-Mo)+-r (7.3.1) 由于按惯例,LM曲线的纵轴和横轴分别为r和Y,因此,要讨论LM曲线的斜率, 般采用r=(Y)形式更为便利 Y=I/R (MPO)+RY (7.3.2) 这样,LM曲线的斜率为 dr/dy=R/ 所以,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两个因素:R和l。并且,R值愈大,LM曲线的斜率愈大 反之则愈小。L值愈大,斜率愈小:反之则愈大。现分述于后 两种特殊的LM曲线 下面讨论两种特殊的情形 (一)l=0 当1变得无穷小,即等于零时,L2=m0,即货币的资产需求曲线为一条垂直于 L2轴的直线,表明货币的资产需求对利率的变化没有反应,即完全没有弹性。此时,LM曲 线也为一条垂线,表明国民收入对利率的变化也没有反应 k-。 图7.7LM曲线的推导 特别地,当F=0时,L2=m0,即为一条垂直于L2的垂线,表明货币的资产需求与利率变化无关,经过 推导,可以得到一条LM曲线,它垂直于Y轴的生线(参见图(d),其截距等于1/R(M/P-m0),它表明 了国民收入与利率变化无关 (二)|→ 当1变得无穷大时,货币的资产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线,表明货币的资产需求对利率具 有完全的弹性。此时,LM曲线也为一条水平线,表明国民收入对利率也具有完全的弹性。 请参照教材图78
表 7.2 IS 和 LM 曲线斜率分别为负、正的原因 商品市场均衡条件:AE=NI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P0 r↑ I↓ AE↓ Y↓ r↑ L2↓ L1↑ Y↑ r↓ I↑ AE↑ Y↑ r↓ L2↑ L1↓ Y↓ 结论:IS 曲线斜率为负 结论:LM 曲线斜率为正 7、3 LM 曲线的斜率 LM 方程的 Y=Y(r)的形式为: Y=1/R(M/P0-M0)+ R l r (7.3.1) 由于按惯例,LM 曲线的纵轴和横轴分别为 r 和 Y,因此,要讨论 LM 曲线的斜率,一 般采用 r=r(Y)形式更为便利。 Y=1/R(M/P0)+ l R Y (7.3.2) 这样,LM 曲线的斜率为: dr/dy=R/l 所以,LM 曲线的斜率取决于两个因素:R 和 l。并且,R 值愈大,LM 曲线的斜率愈大; 反之则愈小。L 值愈大,斜率愈小;反之则愈大。现分述于后。 两种特殊的 LM 曲线 下面讨论两种特殊的情形。 (一)l=0 当 l 变得无穷小,即等于零时,L2=m0,即货币的资产需求曲线为一条垂直于 L2 轴的直线,表明货币的资产需求对利率的变化没有反应,即完全没有弹性。此时,LM 曲 线也为一条垂线,表明国民收入对利率的变化也没有反应。 图 7.7 LM 曲线的推导 特别地,当 l=0 时,L2=m0,即为一条垂直于 L2的垂线,表明货币的资产需求与利率变化无关,经过 推导,可以得到一条 LM 曲线,它垂直于 Y 轴的生线(参见图(d)),其截距等于 1/R(M/P0-m0),它表明 了国民收入与利率变化无关。 (二)l→∞ 当 l 变得无穷大时,货币的资产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线,表明货币的资产需求对利率具 有完全的弹性。此时,LM 曲线也为一条水平线,表明国民收入对利率也具有完全的弹性。 请参照教材图 7.8
小结 见把上述讨论总结成表73 上述关于LM曲线斜率的讨论,在第8章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效 力时是非常有用的 表7.3 k和|的取值与LM曲线的斜率 R和1L1、L2曲线 LM曲线 L1更陡 L1对国民收入的 L2更陡 L2对利率变化 更陡收入对利 率变化更不灵敏 L1更平坦 L1对国民收入的 变化更不灵敏 L2对利率变 更平坦国收入对利 L2更平坦 率变化更灵敏 化更灵敏 L2为一垂线 L2对利率完全 没有弹性 垂线国民收入对利率完全没有弹性 →∞ⅠL为一水平线ⅠL2对利率完全有弹性水平线国收入对利率完全有弹性 ls→LM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 双重市场均衡的含义、条件以及失衡的调整过程 货币政策分析的一般性结论及其传导机制 凯恩斯主义的流动陷阱 ·财政政策分析的一般性结论及其挤出效应: 凯恩斯主义倾向于财政政策的理由 二、教学内容 8、1双重市场均衡 第五至八章探讨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现在,我们同时时考虑两个市场的均衡 问题 我们把图8.和图82结合起来可以得到图83。现把该图分为四个象限。 在第I象限,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却小于总收入 图8.3双重市场均衡的实现 如果经济偏IS和LM曲线,表明该经济的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失衡。通过利率和收入水平的调整,该 经济在一定的时间内移向IS和LM曲线的交点E—一双重市场同时实现均衡。 每一象限利率和收入水平的调整方向如图中的箭头所示 在第Ⅱ象限,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也小于总收入。 在第Ⅲ象限,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大于总收入 在第Ⅳ象限,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也大于总收入。 表8.1总结了上述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调整过程和内容
小结 现把上述讨论总结成表 7.3。 上述关于 LM 曲线斜率的讨论,在第 8 章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效 力时是非常有用的。 表 7.3 k 和 l 的取值与 LM 曲线的斜率 R 和 l L1、L2曲线 含 义 LM 曲线 含 义 R↑ L1更陡 L1对国民收入的 变化更灵敏 更陡 国民收入对利 率变化更不灵敏 L↓ L2更陡 L2 对利率变化 更不灵敏 R↓ L1 更平坦 L1对国民收入的 变化更不灵敏 更平坦 国民收入对利 率变化更灵敏 l↑ L2 更平坦 L2对利率变 化更灵敏 l =0 L2为一垂线 L2 对利率完全 没有弹性 垂线 国民收入对利率完全没有弹性 l→∞ L2为一水平线 L2对利率完全有弹性 水平线 国民收入对利率完全有弹性 IS—LM 分析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双重市场均衡的含义、条件以及失衡的调整过程; ·货币政策分析的一般性结论及其传导机制; ·凯恩斯主义的流动陷阱; ·财政政策分析的一般性结论及其挤出效应; ·凯恩斯主义倾向于财政政策的理由; 二、教学内容: 8、1 双重市场均衡 第五至八章探讨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现在,我们同时时考虑两个市场的均衡 问题。 我们把图 8.1 和图 8.2 结合起来可以得到图 8.3。现把该图分为四个象限。 在第Ⅰ象限,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却小于总收入。 图 8.3 双重市场均衡的实现 如果经济偏 IS 和 LM 曲线,表明该经济的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失衡。通过利率和收入水平的调整,该 经济在一定的时间内移向 IS 和 LM 曲线的交点 E——双重市场同时实现均衡。 每一象限利率和收入水平的调整方向如图中的箭头所示。 在第Ⅱ象限,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也小于总收入。 在第Ⅲ象限,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大于总收入。 在第Ⅳ象限,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也大于总收入。 表 8.1 总结了上述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调整过程和内容
表8.1 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调整 产品市场 货币市场 象限 非均衡 产量的调整方向 非均衡 利率的调整方向 供给过度 下降 需求过度 上升 供给过度 供 给过度 下降 需求过度 上升 供给过度 8.、2财政政策 8.21财政政策的一般分析 政府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两大类:改变政府支出和改变(净)税收。 增加政府支出 我们将以增加政府支出为例来介绍政府支出政策对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我们从第5章中已知:增加政府支出△G使得IS曲线向右平移(1/1-b·△G)个单位 但这个平移量仅仅考虑了商品市场的均衡,而忽略了货币市场的均衡。如果两个市场的双重 均衡需要同时考虑的话,即在ISLM模型的框架中,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均衡的利率和国民 收入水平最后有什么影响呢? 图8.5(b)可以说明上述问题。假定原政府支出水平对应着IS曲线,国民经济的初始均 衡点为E1,此时,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分别为r1和Y1。增加政府支出△G之后,使 得IS1曲线向右平移(1/1-b·△G)个单位至IS2,在(r1,Y3)这一点上,商品市场实现了新的 均衡,但货币市场却发生了失衡一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增加政府支 出后一定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增加,一定又会导致广义的货币交易需求(即 L)的增加。同时,又假定了货币供给量不变,因此,这势必导致货币的过度需求。从第 章中的分析可知,一旦出现货币的过度需求,就会导致利率r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又会 进一步导致货币的资产城求(La)的下降。一旦新的L与新的L2之和恰好等于新的货币需求 时,整个货币市场又重新恢复均衡。这样,整个经济从E1趋向于新的均衡点E2。因此,增 加政府支出后,均衡利率从r上升到r2,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从Y1上升到Y2。这样,两个市 场同时实现了均衡 增加政府支出△G后,使得AE曲线从AE1变化到AE2(即向上平移△G个单位);均衡 的国民收入从Y1变化到Y3,均衡的国民收入增量这(1/1-b·△G)=Y1Y3。这到目前为止, AE-NI模型解释了IS曲线向右平行了(1/1-b·△G)个单位 但是,AE-NI模型的不足的就是:它忽略利率的作用,因为它假定利率不变。但在实际 经济生活中,增加政府支出导致利率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又会导致投资的下降,进而导致 国民收入的减少。关于这一点,AENⅠ模型就无法解释,而IS-LM模型就可以解释。 投资和国民收入分别减少了多少呢? 从图(b)中可以看出,由于利率上升的效应,国民收入减少了Y3Y2(它为一个矢量)。 按投资乘数原理,所减少的投资量△I(△I<0)要符合下式 (8.2.1) △I=(1-b)Y3Y2<0 (8.2.2) 因此,如果我们同时考虑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产量的增量仅为(Y3Y2) 这样的话,图(a)中的AE2和45°曲线的交点在双重市场均衡模型中就不再是均衡点了 它必须从AE2下降至AE2(其垂直距离等于投资的减少△I)。这样,图(a)和图(b)均 实现了均衡。 从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AE一NI模型夸大了政府支出乘数,因为它忽略了利率效 图8.5所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一般性结论。即,增加政府支出会提高利率和国民收入 水平,减少政府支出会降低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
表 8.1 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调整 象限 产 品 市 场 货 币 市 场 非均衡 产量的调整方向 非均衡 利率的调整方向 Ⅰ 供给过度 下降 需求过度 上升 Ⅱ 供给过度 下降 供给过度 下降 Ⅲ 需求过度 上升 供给过度 下降 Ⅳ 需求过度 上升 需求过度 上升 8.、2 财政政策 8.2.1 财政政策的一般分析 政府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两大类:改变政府支出和改变(净)税收。 一、 增加政府支出 我们将以增加政府支出为例来介绍政府支出政策对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我们从第 5 章中已知:增加政府支出△G 使得 IS 曲线向右平移(1/1-b·△G)个单位。 但这个平移量仅仅考虑了商品市场的均衡,而忽略了货币市场的均衡。如果两个市场的双重 均衡需要同时考虑的话,即在 IS—LM 模型的框架中,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均衡的利率和国民 收入水平最后有什么影响呢? 图 8.5(b)可以说明上述问题。假定原政府支出水平对应着 IS1 曲线,国民经济的初始均 衡点为 E1,此时,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分别为 r1 和 Y1。增加政府支出△G 之后,使 得 IS1 曲线向右平移(1/1-b·△G)个单位至 IS2,在(r1,Y3)这一点上,商品市场实现了新的 均衡,但货币市场却发生了失衡——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增加政府支 出后一定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增加,一定又会导致广义的货币交易需求(即 L1)的增加。同时,又假定了货币供给量不变,因此,这势必导致货币的过度需求。从第 7 章中的分析可知,一旦出现货币的过度需求,就会导致利率 r 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又会 进一步导致货币的资产城求(L2)的下降。一旦新的 L0 与新的 L2 之和恰好等于新的货币需求 时,整个货币市场又重新恢复均衡。这样,整个经济从 E1 趋向于新的均衡点 E2。因此,增 加政府支出后,均衡利率从 r1 上升到 r2,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从 Y1 上升到 Y2。这样,两个市 场同时实现了均衡。 增加政府支出 △G 后,使得 AE 曲线从 AE1 变化到 AE2(即向上平移△G 个单位);均衡 的国民收入从 Y1 变化到 Y3,均衡的国民收入增量这(1/1-b·△G)= Y1Y3。这到目前为止, AE—NI 模型解释了 IS 曲线向右平行了(1/1-b·△G)个单位。 但是,AE—NI 模型的不足的就是:它忽略利率的作用,因为它假定利率不变。但在实际 经济生活中,增加政府支出导致利率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又会导致投资的下降,进而导致 国民收入的减少。关于这一点,AE—NI 模型就无法解释,而 IS—LM 模型就可以解释。 投资和国民收入分别减少了多少呢? 从图(b)中可以看出,由于利率上升的效应,国民收入减少了 Y3Y2(它为一个矢量)。 按投资乘数原理,所减少的投资量△I(△I<0)要符合下式 1/1-b·△I= Y3Y2 (8.2.1) △I=(1-b)Y3Y2 <0 (8.2.2) 因此,如果我们同时考虑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产量的增量仅为(Y3——Y2)。 这样的话,图(a)中的 AE2ˊ和 45º曲线的交点在双重市场均衡模型中就不再是均衡点了。 它必须从 AE2ˊ下降至 AE2(其垂直距离等于投资的减少△I)。这样,图(a)和图(b)均 实现了均衡。 从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AE—NI 模型夸大了政府支出乘数,因为它忽略了利率效 应。 图 8.5 所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一般性结论。即,增加政府支出会提高利率和国民收入 水平,减少政府支出会降低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
图8.5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图(a)为AE-NI模型。如果增加政府开支△G,总支出曲线从AE向上平移△G个单位至AE2′, 因民收入的增量等于Y1Y3,它等于(1/-b·△G) 这就会导致IS曲线从IS1向右平移(1/-b·△)个单位至IS2(见图(b)但由于货币市场出现过度 需求,进而迫使利率从r1上升到r2,利率的上升导致投资下降。在图(a)中由于投资的下降导致AE2曲 线下移至AE2。最后的匀衡点为E2点。这样,在ISLM模型中,增加政府开支,导致IS曲线右移,进而 导致更高的利率和更大的产量。这就是IS_LM模型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一般性结论。 二、增加税收 增加税收△ⅸx,使得IS曲线左移(b/l-b·△Tx)个单位,从双重市场均衡角度看,它 导致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减少税收会使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上升。请读者 自行作图释。 上述讨论的仅仅是一般性结论。很显然,财政政策效力的大小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 斜率 8.22财政政策和LM曲线的斜率 在给定IS曲线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效力取决于LM曲线的斜率。我们首先探讨两种 极端的情形,然后作一概述 垂直的LM曲线:古典情形—挤出效应 如前所示,垂直的LM曲线是以古典的经常学为基础的,它表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化 缺乏弹性,即无论利率如何变化,货币的资产需求始终不变 如果像古典经济学所言,LM曲线为一条垂线,那么,增加政府支了(△G)使得IS曲 线向右平移(bl-b·△G)个单位。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产出水平没有变化,仅仅是利率从 上升到r2。参见图86(b)。 如果增加政府支出都没有使国民收入发生影响,那么,一定有其他的支出相应地减少 数派。一般认为,如果LM曲线为一垂线,增加政府支出使得利率水平上升,从而挤走了相 等的私人投资。因此,国民收入便没有发生变化。这种由于增加政府支出导致利率上升,从 而挤走私人投资的情形,被称作为“挤出效应”( crowing- out effect 挤出效应是由利率的提高所致,一般都会发生。就是在图85中,也有部分的挤出效应 如果单纯从商品市场上看,增加政府支出(△G)后,国民收入的增加△Y,它应该等于 (b/1-b·△G),即图8.5(b)中的(Y3-Y1=△Y)。然而,由于利率从r上升为r2,从而会 挤走部分私人投资,从而使国民收入仅仅增加(Y2-Y1)
图 8.5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图(a)为 AE—NI 模型。如果增加政府开支△G,总支出曲线从 AE1 向上平移△G 个单位至 AE2ˊ, 国民收入的增量等于 Y1Y3,它等于(1/1-b·△G)。 这就会导致 IS 曲线从 IS1 向右平移(1/1-b·△)个单位至 IS2(见图(b))。但由于货币市场出现过度 需求,进而迫使利率从 r1 上升到 r2,利率的上升导致投资下降。在图(a)中由于投资的下降导致 AE2ˊ曲 线下移至 AE2。最后的匀衡点为 E2点。这样,在 IS—LM 模型中,增加政府开支,导致 IS 曲线右移,进而 导致更高的利率和更大的产量。这就是 IS—LM 模型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一般性结论。 二、增加税收 增加税收△Tx,使得 IS 曲线左移(b/1-b·△Tx)个单位,从双重市场均衡角度看,它 导致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减少税收会使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上升。请读者 自行作图释。 上述讨论的仅仅是一般性结论。很显然,财政政策效力的大小取决于 IS 和 LM 曲线的 斜率。 8.2.2 财政政策和 LM 曲线的斜率 在给定 IS 曲线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效力取决于 LM 曲线的斜率。我们首先探讨两种 极端的情形,然后作一概述。 一、垂直的 LM 曲线:古典情形——挤出效应 如前所示,垂直的 LM 曲线是以古典的经常学为基础的,它表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化 缺乏弹性,即无论利率如何变化,货币的资产需求始终不变。 如果像古典经济学所言,LM 曲线为一条垂线,那么,增加政府支了(△G)使得 IS 曲 线向右平移(b/1-b·△G)个单位。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产出水平没有变化,仅仅是利率从 r1 上升到 r2。参见图 8.6(b)。 如果增加政府支出都没有使国民收入发生影响,那么, 一定有其他的支出相应地减少 数派。一般认为,如果 LM 曲线为一垂线,增加政府支出使得利率水平上升,从而挤走了相 等的私人投资。因此,国民收入便没有发生变化。这种由于增加政府支出导致利率上升,从 而挤走私人投资的情形,被称作为“挤出效应”(crowsing—out effect)。 挤出效应是由利率的提高所致,一般都会发生。就是在图 8.5 中,也有部分的挤出效应。 如果单纯从商品市场上看,增加政府支出(△G)后,国民收入的增加△Y,它应该等于 (b/1-b·△G),即图 8.5(b)中的(Y3-Y1=△Y)。然而,由于利率从 r1 上升为 r2,从而会 挤走部分私人投资,从而使国民收入仅仅增加(Y2—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