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2014-2015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果脯/辅助躯壳/俏模样朔风/众口铄金 B.吸吮/陨落膏肓/导盲犬惬意/锲而不舍 C.栈桥/蜜饯舆论/盥洗室巷道/街头巷尾 D.蓦然/睦邻沏茶/戚戚然佛像/清风拂面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静谧浸润泊来品弊绝风清 B.揖让雕琢策源地德髙望众 C.掂记账单编者按文过饰非 D.炫耀演绎原动力人才辈出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基层领导干部要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不仅要头脑灵活,能言善辩,更要 具备较高的思想理论。 ②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严重旱灾,庄稼几乎绝收,数百万受灾民众 故土,踏上了漫长的逃荒之路 ③不少文艺工作者被市场经济大潮着前行,无法保持淡泊的心境,使作品 沾染上铜臭气,自己也沦为了市场的奴隶 A.①素养②背离③裹挟B.①涵养②背弃③裹挟 C.①素养②背弃③挟持D.①涵养②背离③挟持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北京男篮的外援马布里既是球队组织进攻的核心,又是头号得分手,对球员 的影响力非常大,在北京队中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 B.平江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目前存在教师编制紧张、减员人数多、 招不到人等方面的问题,教师补充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重 C.近几年,欧盟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当欧盟各国出现金融危机、 经济开始衰退时,千里之外的中国也不能偏安一隅。 D.著名节目主持人柴静自费拍摄了聚焦雾霾问题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片中 出现的种种触目惊心的污染场景引发了人们对环保问题的高度关注。 5.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我国刚刚兴起的手机抢红包之事来看,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还改变了传统 观念乃至生活方式,比如拉家常的时间被抢红包挤去了 B.随着用电负荷的逐渐增长,返乡过年的村民越来越多,为了确保他们的用电, 所里25名工作人员全部上岗,正常开展售电、维修等业务 C.《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认为,流行语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传递社会“正 能量”,合乎汉语语法规范,既要有流行性,也要有创新性。 D.我们要按照会议要求,抢抓机遇,奋发有为,精心打造一批重大影响力、吸 引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努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 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
山东省潍坊 2014-2015 学年高二 4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果脯/辅助 躯壳/俏模样 朔风/众口铄金 B.吸吮/陨落 膏肓/导盲犬 惬意/锲而不舍 C.栈桥/蜜饯 舆论/盥洗室 巷道/街头巷尾 D. 蓦然/睦邻 沏茶/戚戚然 佛像/清风拂面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静谧 浸润 泊来品 弊绝风清 B.揖让 雕琢 策源地 德高望众 C.掂记 账单 编者按 文过饰非 D.炫耀 演绎 原动力 人才辈出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基层领导干部要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不仅要头脑灵活,能言善辩,更要 具备较高的思想理论_______。 ②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严重旱灾,庄稼几乎绝收,数百万受灾民众________ 故土,踏上了漫长的逃荒之路。 ③不少文艺工作者被市场经济大潮______着前行,无法保持淡泊的心境,使作品 沾染上铜臭气,自己也沦为了市场的奴隶。 A.①素养 ②背离 ③裹挟 B.①涵养 ②背弃 ③裹挟 C.①素养 ②背弃 ③挟持 D.①涵养 ②背离 ③挟持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男篮的外援马布里既是球队组织进攻的核心,又是头号得分手,对球员 的影响力非常大,在北京队中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 B.平江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目前存在教师编制紧张、减员人数多、 招不到人等方面的问题,教师补充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重。 C.近几年,欧盟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当欧盟各国出现金融危机、 经济开始衰退时,千里之外的中国也不能偏安一隅。 D.著名节目主持人柴静自费拍摄了聚焦雾霾问题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片中 出现的种种触目惊心的污染场景引发了人们对环保问题的高度关注。 5.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我国刚刚兴起的手机抢红包之事来看,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还改变了传统 观念乃至生活方式,比如拉家常的时间被抢红包挤去了。 B.随着用电负荷的逐渐增长,返乡过年的村民越来越多,为了确保他们的用电, 所里 25 名工作人员全部上岗,正常开展售电、维修等业务。 C.《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认为,流行语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传递社会“正 能量”,合乎汉语语法规范,既要有流行性,也要有创新性。 D. 我们要按照会议要求,抢抓机遇,奋发有为,精心打造一批重大影响力、吸 引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努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 二、(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 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
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 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 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 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 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 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 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 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 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 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 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 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 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 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 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 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 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 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 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 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 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 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 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 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 6.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 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 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 的一支苇草。 7.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 羁旅之愁的寄托
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 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 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 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 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 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 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 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 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 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 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 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 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 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 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 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 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 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 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 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 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 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 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 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 6.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 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 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 的一支苇草。 7.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 羁旅之愁的寄托
B.“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 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 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 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 寂色彩。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 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 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 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思远,琅邪临沂人。尚书令晏从弟也。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 遇。景素被诛,左右离散,思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与庐江何昌宇、沛郡刘琎 上表理之,事感朝廷。景素女废为庶人,思远分衣食以相资赡 建元初,迁太子中舍人。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素好士,并蒙赏接。思远求出为 远郡,除建安内史。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甚至,表乞自解,不许。及祥日, 又固陈,世祖乃许之。 世祖诏举士,竟陵王子良荐思远及吴郡顾暠之。思远与顾暠之友善。暠之卒后家 贫,思远迎其儿子,经恤甚至。邵陵王子贞为吴郡,世祖除思远为吴郡丞,以本 官行郡事,论者以为得人。以疾解职,还为司徒谘议参军。高宗辅政,不之 仍迁御史中丞。临海太守沈昭略赃私,思远依事劾奏,髙宗及思远从兄晏、昭略 叔父文季请止之,思远不从,案事如故 建武中,迁吏部郎。思远以从兄晏为尚书令,不欲并居内台权要之职,上表固让 曰:“陛下矜遇之厚,古今罕俦。正以臣与晏地惟密亲,必不宜俱居显要。且亦 缘陛下以德御下,故臣可得以礼进退…”上知其意,乃改授司徒左长史 初,高宗废立之际,思远与晏闲言,谓晏曰:“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赞人如此 事,彼或可以权计相须,未知兄将来何以自立。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 晏不纳。及拜骠骑,集会子弟,谓思远兄思微曰:“隆昌之末,阿戎③劝吾自裁 若从其语,岂有今日?”思远遽应曰:“如阿戎所见,犹未晚也。”及晏败,故 得无他。 思远清修,立身简洁。衣服床筵,穷治素浄。宾客来通,辄使人先密觇视。衣服 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虽然,既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 处。上从祖弟季敞性甚豪纵,上心非之,谓季敞曰:“卿可数诣王思远。”永元 二年卒,年四十九 《南齐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二十四王思远传》 注:①友于:兄弟之爱。②祥日:丧祭名。③阿戎:称堂弟,此指王思远。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远求出为远郡,除建安内史除:授予官职 B.思远不从,案事如故案:查究
B.“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 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 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 为他仕途失意而 隐居的意象。 8.下列 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 寂色彩。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 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 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 情怀, 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王思远,琅邪临沂人。尚书令晏从弟也。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 遇。景素被诛,左右离散,思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与庐江何昌宇、沛郡刘琎 上表理之,事感朝廷。景素女废为庶人,思远分衣食以相资赡。 建元初,迁太子中舍人。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素好士,并蒙赏接。思远求出为 远郡,除建安内史。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①甚至,表乞自解,不许。及祥日②, 又固陈,世祖乃许之。 世祖诏举士,竟陵王子良荐思远及吴郡顾暠之。思远与顾暠之友善。暠之卒后家 贫,思远迎其儿子,经恤甚至。邵陵王子贞为吴郡,世祖除思远为吴郡丞,以本 官行郡事,论者以为得人。以疾解职,还为司徒谘议参军。高宗辅政,不之任, 仍迁御史中丞。临海太守沈昭略赃私,思远依事劾奏,高宗及思远从兄晏、昭略 叔父文季请止之,思远不从,案事如故。 建武中,迁吏部郎。思远以从兄晏为尚书令,不欲并居内台权要之职,上表固让。 曰:“陛下矜遇之厚,古今罕俦。正以臣与晏地惟密亲,必不宜俱居显要。且亦 缘陛下以德御下,故臣可得以礼进退……”上知其意,乃改授司徒左长史。 初,高宗废立之际,思远与晏闲言,谓晏曰:“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赞人如此 事,彼或可以权计相须,未知兄将来何以自立。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 晏不纳。及拜骠骑,集会子弟,谓思远兄思微曰:“隆昌之末,阿戎③劝吾自裁。 若从其语,岂有今日?”思远遽应曰:“如阿戎所见,犹未晚也。”及晏败,故 得无他。 思远清修,立身简洁。衣服床筵,穷治素净。宾客来通,辄使人先密觇视。衣服 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虽然,既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 处。上从祖弟季敞性甚豪纵,上心非之,谓季敞曰:“卿可数诣王思远。”永元 二年卒,年四十九。 ——《南齐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二十四王思远传》 注:①友于:兄弟之爱。②祥日:丧祭名。③阿戎:称堂弟,此指王思远。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远求出为远郡,除建安内史 除:授予官职 B.思远不从,案事如故 案:查究
C.今一旦赞人如此事赞:赞同 D.卿可数诣王思远诣:拜访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及祥日,又固陈,世祖乃许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以疾解职,还为司徒谘议参军/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且亦缘陛下以德御下/不出,火且尽 D.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体现王思远美德的一项是 ①思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②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甚至,表乞自解 ③竟陵王子良荐思远及吴郡顾暠之④暠之卒后家贫,思远迎其儿子,经恤甚至。 ⑤正以臣与晏地惟密亲,必不宜俱居显要⑥既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处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素对王思远以礼相待,等到他被杀,其女被废为平民,王思远以衣食资助养 活她。 B.沈昭略贪赃徇私,思远据实弹劾,高宗、王宴等人让他停止做此事,思远不从 C.建武年间,王思远跟从兄长王晏一起做尚书令,因不愿同居要职,他上书辞让。 D王思远曾经劝说王晏,但王晏没有吸纳他的建议,且颇为得意,最终落得失败 的结局。 第Ⅱ卷(共114分) 四、(2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遇。(3分) (2)高宗辅政,不之任,仍迁御史中丞。(3分) (3)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踏莎行闲游 刘将孙0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注】①刘将孙是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的儿子。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②西湖: 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1)上片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4分) (2)“西湖岂忆相思苦?”一句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感情的?请简要分析。(4 分) 1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闲居遣怀十首 唐·姚合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 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1)诗中的“闲”体现在哪些地方?(4分) (2)姚合的诗追求“静趣”,请简要赏析。(4分)
C.今一旦赞人如此事 赞:赞同 D.卿可数诣王思远 诣:拜访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及祥日,又固陈,世祖乃许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以疾解职,还为司徒谘议参军/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且亦缘陛下以德御下/不出,火且尽 D.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体现王思远美德的一项是 ①思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 ②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甚至,表乞自解 ③竟陵王子良荐思远及吴郡顾暠之 ④暠之卒后家贫,思远迎其儿子,经恤甚至。 ⑤正以臣与晏地惟密亲,必不宜俱居显要 ⑥既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处。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素对王思远以礼相待,等到他被杀,其女被废为平民,王思远以衣食资助养 活她。 B.沈昭略贪赃徇私,思远据实弹劾,高宗、王宴等人让他停止做此事,思远不从。 C.建武年间,王思远跟从兄长王晏一起做尚书令,因不愿同居要职,他上书辞让。 D 王思远曾经劝说王晏,但王晏没有吸纳他的建议,且颇为得意,最终落得失败 的结局。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26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遇。(3 分) (2)高宗辅政,不之任,仍迁御史中丞。(3 分) (3)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4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 分) 踏莎行 闲游 刘将孙①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②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注】①刘将孙是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的儿子。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②西湖: 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1)上片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4 分) (2)“西湖岂忆相思苦?”一句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感情的?请简要分析。(4 分) 1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 分) 闲居遣怀十首 唐·姚合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 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1)诗中的“闲”体现在哪些地方?(4 分) (2)姚合的诗追求“静趣”,请简要赏析。(4 分)
五、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_,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苏轼《定风波》) (3)_,红巾翠袖,提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 (4)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画图省识春风面,。(杜甫《咏怀古迹》) (6)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7)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8)帘外雨潺潺,。(李煜《浪淘沙令》)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学而》 (10)子曰: 鲜矣仁。”(《论语·学而》)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狼图腾》节选 姜戎 两年前陈阵从北京到达这个边境牧场插队的时候,正是十一月下旬,额仑草原早 已是一片白雪皑皑。陈阵被安排住在毕利格老人家里,分配当了羊倌。一个多月 后的一天,他随老人去八十多里外的场部领取学习文件,顺便采购了一些日用品。 临回家时,老人作为牧场革委会委员,突然被留下开会,可是场部指示那些文件 必须立即送往大队,不得延误。陈阵只好一人骑马回队。临走时,老人将自己那 匹又快又认家的大青马,换给了陈阵,并再三叮嘱他,千万别抄近道,一定要顺 大车道走。 刚登上一道山梁,遥望大队驻地的査干窝拉山头,他一下子就把老人的叮嘱扔在 脑后,率性地放弃了绕行二十多里地走大车道的那条路线,改而径直抄近路插向 大队 天越来越冷,大约走了一半路程,太阳被冻得瑟瑟颤抖,缩到地平线下面去了。 陈阵忽然一阵颤栗,心里有些莫名的紧张—一他怕大青马迷路,怕变天,怕暴风 雪,怕冻死在冰雪荒原上,但就是忘记了害怕狼。 快到一个山谷口,一路上大青马活跃乱动、四处侦听的耳朵突然停住了,并且直 直地朝向谷口的后方,开始抬头喷气,步伐错乱 当陈阵猛地转头向山谷望去时,他几乎吓得栽下马背。距他不到四十米的雪坡上, 在晚霞的天光下,竟然出现了一大群金毛灿灿、杀气腾腾的蒙古狼。全部正面或 侧头瞪着他,二片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后来,陈阵跟 毕利格详细讲起狼群当时的阵势,老人用食指刮了一下额上的冷汗说,狼群八成 正在开会,山那边正好有一群马,狼王正给手下布置袭击马群的计划呢。幸亏这 不是群饥狼,毛色发亮的狼就不是饿狼。 陈阵强撑着身架,端坐马鞍,只用眼角的余光紧张地感觉着近在侧旁的狼群。他 知道蒙古草原狼的速度,这几十米距离的目标,对蒙古狼来说只消几秒钟便可 蹴而就。人马与侧面的狼群越来越近,陈阵深知自己绝对不能露出丝毫的怯懦, 必须像唱空城计的诸葛孔明那样,摆岀一副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身后跟随铁骑万 千的架势。只有这样才能镇住凶残多疑的草原杀手—一蒙古草原狼
五、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1)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3)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 (4)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 (6)二十四桥明月夜,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7)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8)帘外雨潺潺, 。(李煜《浪淘沙令》)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学而》) (10)子曰:“ ,鲜矣仁。”(《论语·学而》) 六、(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狼图腾》节选 姜戎 两年前陈阵从北京到达这个边境牧场插队的时候,正是十一月下旬,额仑草原早 已是一片白雪皑皑。陈阵被安排住在毕利格老人家里,分配当了羊倌。一个多月 后的一天,他随老人去八十多里外的场部领取学习文件,顺便采购了一些日用品。 临回家时,老人作为牧场革委会委员,突然被留下开会,可是场部指示那些文件 必须立即送往大队,不得延误。陈阵只好一人骑马回队。临走时,老人将自己那 匹又快又认家的大青马,换给了陈阵,并再三叮嘱他,千万别抄近道,一定要顺 大车道走。 刚登上一道山梁,遥望大队驻地的查干窝拉山头,他一下子就把老人的叮嘱扔在 脑后,率性地放弃了绕行二十多里地走大车道的那条路线,改而径直抄近路插向 大队。 天越来越冷,大约走了一半路程,太阳被冻得瑟瑟颤抖,缩到地平线下面去了。 陈阵忽然一阵颤栗,心里有些莫名的紧张——他怕大青马迷路,怕变天,怕暴风 雪,怕冻死在冰雪荒原上,但就是忘记了害怕狼。 快到一个山谷口,一路上大青马活跃乱动、四处侦听的耳朵突然停住了,并且直 直地朝向谷口的后方,开始抬头喷气,步伐错乱。 当陈阵猛地转头向山谷望去时,他几乎吓得栽下马背。距他不到四十米的雪坡上, 在晚霞的天光下,竟然出现了一大群金毛灿灿、杀气腾腾的蒙古狼。全部正面或 侧头瞪着他,一片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后来,陈阵跟 毕利格详细讲起狼群当时的阵势,老人用食指刮了一下额上的冷汗说,狼群八成 正在开会,山那边正好有一群马,狼王正给手下布置袭击马群的计划呢。幸亏这 不是群饥狼,毛色发亮的狼就不是饿狼。 陈阵强撑着身架,端坐马鞍,只用眼角的余光紧张地感觉着近在侧旁的狼群。他 知道蒙古草原狼的速度,这几十米距离的目标,对蒙古狼来说只消几秒钟便可一 蹴而就。人马与侧面的狼群越来越近,陈阵深知自己绝对不能露出丝毫的怯懦, 必须像唱空城计的诸葛孔明那样,摆出一副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身后跟随铁骑万 千的架势。只有这样才能镇住凶残多疑的草原杀手——蒙古草原狼
他感到狼王正在伸长脖子向他身后的山坡望,群狼都把尖碗形的长耳,像雷达 样朝着狼王张望的方向。所有的杀手都在静候狼王下令。但是,这个无枪无杆的 单人单马,竟敢如此大胆招摇地路过狼群,却令狼王和所有的大狼生疑。 晚霞渐渐消失。人马离狼群更近了。这几十步可以说是陈阵一生中最凶险、最漫 长的路途之一。大青马又走了几步,陈阵突然感到有一条狼向他身后的雪坡跑去, 他意识到那一定是狼王派出的探子,想查看他身后有无伏兵 大青马的步伐似乎也不那么镇定了。陈阵的双腿和马身都在发抖,并迅速发生可 怕的共振,继而传染放大了人马共同的恐惧 突然,老阿爸的一句话从天而降,像疾雷一样地轰进他的鼓膜:狼最怕枪、套马 杆和铁器。枪和套马杆,他没有。铁器他有没有呢?他脚底一热,有!他脚下蹬 着的就是一副硕大的钢镫。他的脚狂喜地颤抖起来 毕利格阿爸把自己的大青马换给他,但马鞍未换。难怪当初老人给他挑了这么大 的一副钢蹬,似乎老人早就料到了有用得着它的这一天。 狼群正在等待探子,人马已走到狼群的正面。陈阵迅速将双脚退出钢镫,又弯身 将镫带拽上来,双手各抓住一只钢镫一一生死存亡在此一举。陈阵憋足了劲,猛 地转过身,朝密集的狼群大吼一声,然后将沉重的钢镫举到胸前,狠狠地对砸起 来 钢镫击出钢锤敲砸钢轨的声响,清脆髙频,震耳欲聋,在肃杀静寂的草原上,像 刺耳刺胆的利剑刺向狼群。对于狼来说,这种非自然的钢铁声响,要比自然中的 惊雷声更可怕,也比草原狼最畏惧的捕兽钢夹所发出的声音更具恐吓力。陈阵敲 出第一声,就把整个狼群吓得集体一哆嗦。他再猛击几下,狼群在狼王的率领下, 全体大回转,倒背耳朵,缩起脖子像一阵黄风一样,呼地向山里奔逃而去。 但狼群撤得井然有序,急奔中的狼群仍然保持着草原狼军团的古老建制和队形, 猛狼冲锋,狼王靠前,巨狼断后,完全没有鸟兽散的混乱。陈阵看呆了。 狼群一眨眼的工夫就跑没影了,山谷里留下一大片雪雾雪砂。 (节选自《狼图腾》,有删改) 17.小说第一段中毕利格老人把大青马换给陈阵并再三叮嘱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分) 18.赏析文中两个画线的句子。(4分) (1)太阳被冻得瑟瑟颤抖,缩到地平线下面去了。 (2)一片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 19.简要概述文中蒙古草原狼的特点。(4分) 20.作者是怎样描写陈阵与狼群遭遇后的心理变化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岀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 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 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 不可扭曲如蛆虫 —曼德拉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 征鲜明
他感到狼王正在伸长脖子向他身后的山坡望,群狼都把尖碗形的长耳,像雷达一 样朝着狼王张望的方向。所有的杀手都在静候狼王下令。但是,这个无枪无杆的 单人单马,竟敢如此大胆招摇地路过狼群,却令狼王和所有的大狼生疑。 晚霞渐渐消失。人马离狼群更近了。这几十步可以说是陈阵一生中最凶险、最漫 长的路途之一。大青马又走了几步,陈阵突然感到有一条狼向他身后的雪坡跑去, 他意识到那一定是狼王派出的探子,想查看他身后有无伏兵。 大青马的步伐似乎也不那么镇定了。陈阵的双腿和马身都在发抖,并迅速发生可 怕的共振,继而传染放大了人马共同的恐惧。 突然,老阿爸的一句话从天而降,像疾雷一样地轰进他的鼓膜:狼最怕枪、套马 杆和铁器。枪和套马杆,他没有。铁器他有没有呢?他脚底一热,有!他脚下蹬 着的就是一副硕大的钢镫。他的脚狂喜地颤抖起来。 毕利格阿爸把自己的大青马换给他,但马鞍未换。难怪当初老人给他挑了这么大 的一副钢蹬,似乎老人早就料到了有用得着它的这一天。 狼群正在等待探子,人马已走到狼群的正面。陈阵迅速将双脚退出钢镫,又弯身 将镫带拽上来,双手各抓住一只钢镫——生死存亡在此一举。陈阵憋足了劲,猛 地转过身,朝密集的狼群大吼一声,然后将沉重的钢镫举到胸前,狠狠地对砸起 来。 “当、当……” 钢镫击出钢锤敲砸钢轨的声响,清脆高频,震耳欲聋,在肃杀静寂的草原上,像 刺耳刺胆的利剑刺向狼群。对于狼来说,这种非自然的钢铁声响,要比自然中的 惊雷声更可怕,也比草原狼最畏惧的捕兽钢夹所发出的声音更具恐吓力。陈阵敲 出第一声,就把整个狼群吓得集体一哆嗦。他再猛击几下,狼群在狼王的率领下, 全体大回转,倒背耳朵,缩起脖子像一阵黄风一样,呼地向山里奔逃而去。 但狼群撤得井然有序,急奔中的狼群仍然保持着草原狼军团的古老建制和队形, 猛狼冲锋,狼王靠前,巨狼断后,完全没有鸟兽散的混乱。陈阵看呆了。 狼群一眨眼的工夫就跑没影了,山谷里留下一大片雪雾雪砂。 (节选自《狼图腾》,有删改) 17.小说第一段中毕利格老人把大青马换给陈阵并再三叮嘱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4 分) 18.赏析文中两个画线的句子。(4 分) (1)太阳被冻得瑟瑟颤抖,缩到地平线下面去了。 (2)一片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 19.简要概述文中蒙古草原狼的特点。(4 分) 20.作者是怎样描写陈阵与狼群遭遇后的心理变化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七、(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 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 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 不可扭曲如蛆虫。 ——曼德拉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 征鲜明
高二过程性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15分) 1. C(zhan/ an yuguan hang/xiang A. u gido shuo B shun/yun huang/ mang gie D. mo/mu g fo/fu 2.D(A项,泊来品一舶来品;B项,德高望众一德高望重;C项,掂 记一惦记) 3.A(素养:平日的修养。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指养成的正确的待 人处事的态度;蓄积并保持水分等。背离:离开;违背。背弃:违背 并抛弃。裹挟:风、流水等把别的东西卷入,使随着移动;形势、潮 流等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挟持: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 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 4.D(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 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入不敷出:收入不够开支。偏安一隅:指封 建王朝失去国家的中心地带而苟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触目惊心:看 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5.C(A.成分残缺,“从……看”淹没了主语,应册除。B语序颠倒,应 为:随着返乡过年的村民逐渐增多,用电负荷的明显增长。D成分残 缺,“重大影响力”前缺动词“具有”)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6.B(最早的扁舟不具备悲凉或超脱韵味) 7.D(“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8.A(文中说“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三、(12分) 9.C(辅助,帮助 10.B(因为。A.才,副词/竟然,副词;C.况且,表递进连词/将要,副词;D. 如果,表假设关系连词/你,代词) 11.A(③竟陵王子良推荐⑥王思远过分爱干净) 12.C(没有跟从兄长一起做尚书令) 四、(26分) 13.(1)宋朝时建平王刘景素征召王思远为南徐州主簿,很被以礼相待(看重)。 注:“辟”“见”“礼遇”等重要词语译错一处扣1分,共3分。 2)高宗辅佐治理政务后,没有重用王思远,依然迁任他为御史中丞。注:“辅 政”“不之任”“迁”等的翻译,注意特殊句式的调整。错一处扣1分,共3 分 (3)如果来人衣服有污垢,他就想法不上前接近:如果来人仪表整洁新鲜,他 才愿意促膝相谈。注:一句1分,共4分
二、(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6.B(最早的扁舟不具备悲凉或超脱韵味) 7.D(“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8.A(文中说“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三、(12 分) 9.C(辅助,帮助) 10.B(因为。A.才,副词/竟然,副词; C.况且,表递进连词/将要,副词; D. 如果,表假设关系连词/你,代词) 11.A(③竟陵王子良推荐 ⑥王思远过分爱干净) 12.C(没有跟从兄长一起做尚书令) 四、(26 分) 13.(1)宋朝时建平王刘景素征召王思远为南徐州主簿,很被以礼相待(看重)。 注:“辟”“见”“礼遇”等重要词语译错一处扣 1 分,共 3 分。 (2)高宗辅佐治理政务后,没有重用王思远,依然迁任他为御史中丞。 注:“辅 政”“不之任”“迁”等的翻译,注意特殊句式的调整。错一处扣 1 分,共 3 分。 (3)如果来人衣服有污垢,他就想法不上前接近;如果来人仪表整洁新鲜,他 才愿意促膝相谈。 注:一句 1 分,共 4 分
14.(1)前三句由远而近描绘了湖畔闲游之景:细雨洒向沙滩,水面上仿佛腾起 片轻烟,荷花灼灼,芳草纤纤,垂杨拂水,古渡无人。(2分)再现了一幅闲 逸静谧的画面。(2分) (2)词人不直接表达自己日夜思念故都临安、怀念故国的情感,却以反诘的语 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答拟人手法亦可)。(2分)看似无理之语委 婉表达词人内心的亡国之痛(或对故都的思念之情),情感表达更加强烈。(2 分) 15.(1)听鹤唳,(1分);望秋山,(1分);赏绿萍,(1分);看青苔, (1分)。 2)环境幽静:听鹤唳和望秋山,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满池的绿萍,斑斑点 点的青苔,静态的景物,更是环境幽静的体现。(2分)心境清静:没有徭役 的烦扰,清闲:“料无车马客”没有人事官场往来,心里清净。环境清静是心灵 清静的折射,对“静趣”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2分)注: 两个方面各2分,意思对即可。 五、16.(1)明月楼高休独倚(2)一蓑烟雨任平生(3)倩何人唤取(4)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5)环佩空归月夜魂(6)玉人何处教吹箫(⑦)云横秦岭家何 在(8)春意阑珊(9)敏于事而慎于言(10)巧言令色 六、(18分) 17.(1)表现老人经验丰富,处事周全,关爱年轻人的特点。(2)为下文陈阵 “遭遇狼群、吓退狼群”等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每点2分,共4分。其他合 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18.(1)运用比拟手法(或拟人手法)。“太阳被冻得瑟瑟颤抖”生动形象地 表现天气寒冷,“缩到地平线下面”形象地交代太阳落山天色已晚。(手法和分 析各1分,共2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2)运用了比喻(夸张) 等手法。“一片锥子般”“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形象地写出群狼目光的锐利和 凶残,此句从侧面表现出陈阵的恐惧心理。(手法和分析各1分,共2分。其他 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19.(1)金毛灿灿、杀气腾腾的外形;(2)动作灵敏,速度极快:(3)凶残 多疑,草原杀手;(4)纪律严明,团队意识强:(5)狼害怕枪、套马杆和铁器。 (每点1分,共4分。答出四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20.(1)作者用“几乎吓得栽下马背”等细节描写和“他知道蒙古草原狼的速 度……”等心理描写写出了他的慌乱和恐惧(或紧张、镇定等)。生动地表现了 人物的内心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用“铁器他有没有呢?他脚底一热, 有”等心理描写和“大吼一声”“举到胸前”“狠狠对砸起来”等动作描写写 出了他的狂喜和兴奋。人物形象鲜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增长读者的生活知 识。(每点3分,共6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没有结合文本分析只 列出条目的最多得4分;只举出修辞手法等而没有举出表现手法的最多得3分) 七、命题特点及立意分析: 曼德拉的话是讲给普世大众的。材料给出了生存的局限与压力,也给出了生存的 方式与态度。在社会中能成为精英的是少数,更多的是不会顶天立地的常人。在 凡俗世界的种种局限和压力之下,我们可以不强悍,也可以不英武:我们可以不 冲在风口浪尖,也可以不以身求法,但是这些都不等于我们可以沉沦于时世,失 去做人的基本良知。材料中“但”之后的几句话是重点,最后一句是中心。这里
14.(1)前三句由远而近描绘了湖畔闲游之景:细雨洒向沙滩,水面上仿佛腾起 一片轻烟,荷花灼灼,芳草纤纤,垂杨拂水,古渡无人。(2 分)再现了一幅闲 逸静谧的画面。(2 分) (2)词人不直接表达自己日夜思念故都临安、怀念故国的情感,却以反诘的语 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答拟人手法亦可)。(2 分)看似无理之语委 婉表达词人内心的亡国之痛(或对故都的思念之情),情感表达更加强烈。(2 分) 15.(1)听鹤唳,(1 分);望秋山,(1 分);赏绿萍,(1 分);看青苔, (1 分)。 (2)环境幽静:听鹤唳和望秋山,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满池的绿萍,斑斑点 点的青苔,静态的景物,更是环境幽静的体现。(2 分) 心境清静:没有徭役 的烦扰,清闲;“料无车马客”没有人事官场往来,心里清净。环境清静是心灵 清静的折射,对“静趣”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2 分) 注: 两个方面各 2 分,意思对即可。 五、16.(1)明月楼高休独倚(2)一蓑烟雨任平生(3)倩何人唤取(4)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5)环佩空归月夜魂(6)玉人何处教吹箫(7)云横秦岭家何 在(8)春意阑珊(9)敏于事而慎于言(10)巧言令色 六、(18 分) 17.(1)表现老人经验丰富,处事周全,关爱年轻人的特点。(2)为下文陈阵 “遭遇狼群、吓退狼群”等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每点 2 分,共 4 分。其他合 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18.(1)运用比拟手法(或拟人手法)。“太阳被冻得瑟瑟颤抖”生动形象地 表现天气寒冷,“缩到地平线下面”形象地交代太阳落山天色已晚。(手法和分 析各 1 分,共 2 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2)运用了比喻(夸张) 等手法。“一片锥子般”“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形象地写出群狼目光的锐利和 凶残,此句从侧面表现出陈阵的恐惧心理。(手法和分析各 1 分,共 2 分。其他 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19.(1)金毛灿灿、杀气腾腾的外形;(2)动作灵敏,速度极快;(3)凶残 多疑,草原杀手;(4)纪律严明,团队意识强;(5)狼害怕枪、套马杆和铁器。 (每点 1 分,共 4 分。答出四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20.(1)作者用“几乎吓得栽下马背”等细节描写和“他知道蒙古草原狼的速 度……”等心理描写写出了他的慌乱和恐惧(或紧张、镇定等)。生动地表现了 人物的内心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用“铁器他有没有呢?他脚底一热, 有”等心理描写和“大吼一声”“举到胸前”“狠狠对砸起来”等动作描写写 出了他的狂喜和兴奋。人物形象鲜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增长读者的生活知 识。(每点 3 分,共 6 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没有结合文本分析只 列出条目的最多得 4 分;只举出修辞手法等而没有举出表现手法的最多得 3 分) 七、命题特点及立意分析: 曼德拉的话是讲给普世大众的。材料给出了生存的局限与压力,也给出了生存的 方式与态度。在社会中能成为精英的是少数,更多的是不会顶天立地的常人。在 凡俗世界的种种局限和压力之下,我们可以不强悍,也可以不英武;我们可以不 冲在风口浪尖,也可以不以身求法,但是这些都不等于我们可以沉沦于时世,失 去做人的基本良知。材料中“但”之后的几句话是重点,最后一句是中心。这里
有针砭现实、召引大众的意义。立意是需注意,“卑微如尘”是客观存在,不可 忽视,“不可扭曲”是记叙或论述重点。 (1)可以单向立意:不随波逐流;穷则独善其身;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 “还是”用它来“眺望”光明:在黑暗的环境中给心灵一点坚守(底线?);在 卑微中坚守;坚守心灵的高度,可以卑微不可扭曲;心向光明或寻找光明 (2)可以双向立意:沉默与沉沦、卑微与卑鄙 【附参考译文】 王思远,是琅篮临沂人。尚书令王晏的堂弟。王思远被宋朝时建平王刘景素征召 为南徐州主簿,很被以礼相待(看重)。景素被杀后,手下人东逃西散,王思远 亲自负责他的殡葬事宜,又亲手在他墓上种植松柏。并和庐江何昌宇、沛郡刘琏 上表为其说明,感动了朝廷。景素的女儿被贬为平民,王思远拿自己的衣食去资 助养活她。 建元初年,调任太子中舍人,文惠太子和竟陵王萧子良平素喜欢结交名士,王思 远很受他们赏识和接纳。王思远请求出仕边远郡县,被任命为建安内史。长兄王 思玄死,王思远兄弟之情甚笃,上表恳请辞官,未被准许。到了祭日,又坚决请 求,世祖这才准奏
有针砭现实、召引大众的意义。立意是需注意,“卑微如尘”是客观存在,不可 忽视,“不可扭曲”是记叙或论述重点。 (1)可以单向立意:不随波逐流;穷则独善其身;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 “还是”用它来“眺望”光明;在黑暗的环境中给心灵一点坚守(底线?);在 卑微中坚守;坚守心灵的高度,可以卑微不可扭曲;心向光明或寻找光明。 (2)可以双向立意:沉默与沉沦、卑微与卑鄙 【附参考译文】 王思远,是琅笽临沂人。尚书令王晏的堂弟。王思远被宋朝时建平王刘景素征召 为南徐州主簿,很被以礼相待(看重)。景素被杀后,手下人东逃西散,王思远 亲自负责他的殡葬事宜,又亲手在他墓上种植松柏。并和庐江何昌宇、沛郡刘琏 上表为其说明,感动了朝廷。景素的女儿被贬为平民,王思远拿自己的衣食去资 助养活她。 建元初年,调任太子中舍人,文惠太子和竟陵王萧子良平素喜欢结交名士,王思 远很受他们赏识和接纳。王思远请求出仕边远郡县,被任命为建安内史。长兄王 思玄死,王思远兄弟之情甚笃,上表恳请辞官,未被准许。到了祭日,又坚决请 求,世祖这才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