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银川一中第三次模拟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谷题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 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相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 题目涂黑。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在整个士族社会阶段,魏晋的精神风貌最为特殊。魏晋土人的精神风骨,在从秦朝到晚 清几干年间,独一无二,空前绝后。 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孙登布衣蔬食,绝人间事,“夏 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博览 群籍,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许多士人的纵情越礼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历史上最有名的片段,刘伶“常乘鹿车 携壸酒,使人铺髅安礐尸第纓翌页 阮修则“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 酒店,便独酣饮”。阮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醉便眼其
绝密★启用前 (银川一中第三次模拟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 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 题目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在整个士族社会阶段,魏晋的精神风貌最为特殊。魏晋士人的精神风骨,在从秦朝到晚 清几千年间,独一无二,空前绝后。 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孙登布衣蔬食,绝人间事,“夏 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博览 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许多士人的纵情越礼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历史上最有名的片段,刘伶 “常乘鹿车, 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阮修则“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 酒店,便独酣饮”。阮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醉便眠其 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12 页) 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12 页)
妇侧”。“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裒而去”。这些都令 后世读者心向往之而行不敢至 他们公然蔑视礼法。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出 这样大逆不道之言:“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 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 醉六十余日。《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 频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吏部尚书实在是不算低了,而且还是频招,可王羲之 却“皆不就”。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从这些言说、举动和故事中,我们能分明感受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立不 羁。如果说士族社会中的汉朝和唐朝更像贵族时代的西周,整饬有序,礼乐辉煌,文化雍容 大度;那么魏晋就像贵族时代的春秋战国,是一个个性和才情能得以充分展示,因此极富创 造力的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春秋战国时代高度相似:魏晋南 北朝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后,紧接着就是司马氏建立西 晋王朝,新王朝立足未稳,就爆发了“八王之乱”。永嘉之后,北方陷入十六国割据,江左 出现了东晋政权。淝水之战之后,南北对峙局面正式形成。其后则是南朝、北朝政权的不断 更迭 这个时代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如同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与皇权的不稳定形成鲜 明对照的,则是世家大族的稳定性。许多世家大族势力急剧膨胀,甚至发展到“百室合户、 干丁共籍”的类似领主状态。许多士族富厚过于王侯。东晋土族庄园遍布江左,他们“势力 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 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干里 金玉 满堂,妓妾溢房。园林拟上林,馆第僭太极”。正如柳诒徵所说:“魏晋以降,易君如举棋, 帝国朝代之号如传舍然。…当时土大夫以地方绅士,操朝廷用人之权。于是朝代虽更,而 社会之势力仍固定而不为动摇,岂惟可以激扬清浊,抑亦所以抵抗君权也。”因此世家大族 对皇权形成强大的牵制,以至于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 在这种情况下,铁桶一般的大一统政治秩序被打破了,许多旧门士人凭借门第资本,不 再对权力俯首帖耳:“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世族们)犹昂然以门第自负。”一些门第
妇侧”。“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这些都令 后世读者心向往之而行不敢至。 他们公然蔑视礼法。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出 这样大逆不道之言:“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 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一 醉六十余日。《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 频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吏部尚书实在是不算低了,而且还是频招,可王羲之 却“皆不就”。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从这些言说、举动和故事中,我们能分明感受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立不 羁。如果说士族社会中的汉朝和唐朝更像贵族时代的西周,整饬有序,礼乐辉煌,文化雍容 大度;那么魏晋就像贵族时代的春秋战国,是一个个性和才情能得以充分展示,因此极富创 造力的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春秋战国时代高度相似:魏晋南 北朝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后,紧接着就是司马氏建立西 晋王朝,新王朝立足未稳,就爆发了“八王之乱”。永嘉之后,北方陷入十六国割据,江左 出现了东晋政权。淝水之战之后,南北对峙局面正式形成。其后则是南朝、北朝政权的不断 更迭。 这个时代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如同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与皇权的不稳定形成鲜 明对照的,则是世家大族的稳定性。许多世家大族势力急剧膨胀,甚至发展到“百室合户、 千丁共籍”的类似领主状态。许多士族富厚过于王侯。东晋士族庄园遍布江左,他们“势力 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金玉 满堂,妓妾溢房。园林拟上林,馆第僭太极”。正如柳诒徵所说:“魏晋以降,易君如举棋, 帝国朝代之号如传舍然。……当时士大夫以地方绅士,操朝廷用人之权。于是朝代虽更,而 社会之势力仍固定而不为动摇,岂惟可以激扬清浊,抑亦所以抵抗君权也。”因此世家大族 对皇权形成强大的牵制,以至于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 在这种情况下,铁桶一般的大一统政治秩序被打破了,许多旧门士人凭借门第资本,不 再对权力俯首帖耳:“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世族们)犹昂然以门第自负。”一些门第
高贵的士人,甚至对门第不如他久远的皇帝抱一种隐隐的睥睨之态。面对政治权威,他们保 持了一定的独立性,许多人甚至不屑于为皇帝服务 政治权威的崩溃,意味着儒学也不再是唯一价值体系,魏晋士人们的头脑挣脱了汉武帝 以来独尊儒术的樊篱,思想文化领域获得了一次空前的解放。这是继春秋之后第二个价值失 范、礼坏乐崩的时代 1.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中许多人纵情越礼甚至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被 后人追慕效仿。 B.士人刘伶嗜酒成性,看淡生死,践踏生命。“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镭而随 之,谓曰:‘死便埋我’。” C.“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酷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醉便眠其妇侧。”可见阮 籍是个不拘礼法的好色之徒。 D.魏晋士人的精神风骨极其特殊,在从秦朝以来的整个封建社会阶段都是空前绝后独 一无二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嵇康与山涛绝交,阮精醉达六十余日,王羲之不就尚书职等,表明他们傲视权贵, 视仕途为污秒之地 B.传统中国社会中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功名利禄来衡量的,这种价值衡量体系在魏晋 时代坍塌了。 C.春秋战国时代士人们做视天地和独立不的精神只能从魏晋士人的言行和故事中表 现出来 D.由于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春秋战国极其相似,因此个性和才情得以充分展示,使 得这个时代极富创造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时代的皇权极不稳定甚至被世家大族牵制,皇帝便如同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B.魏晋投降之后,士大夫们操控朝廷大权,朝代虽然更替,但社会势力稳定不动摇 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C.魏晋时代门第高贵的士人不但瞧不起门第不如他久远的皇帝,甚至不屑于为皇帝服 务,以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 D.魏晋是一个价值失范、礼崩乐坏,然而思想文化领域却获得了空前解放的时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试卷第3页共12页)
高贵的士人,甚至对门第不如他久远的皇帝抱一种隐隐的睥睨之态。面对政治权威,他们保 持了一定的独立性,许多人甚至不屑于为皇帝服务。 政治权威的崩溃,意味着儒学也不再是唯一价值体系,魏晋士人们的头脑挣脱了汉武帝 以来独尊儒术的樊篱,思想文化领域获得了一次空前的解放。这是继春秋之后第二个价值失 范、礼坏乐崩的时代。 1.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中许多人纵情越礼甚至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被 后人追慕效仿。 B.士人刘伶嗜酒成性,看淡生死,践踏生命。“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 之,谓曰:‘死便埋我’。” C. “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醉便眠其妇侧。”可见阮 籍是个不拘礼法的好色之徒。 D.魏晋士人的精神风骨极其特殊,在从秦朝以来的整个封建社会阶段都是空前绝后独 一无二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嵇康与山涛绝交,阮籍醉达六十余日,王羲之不就尚书职等,表明他们傲视权贵, 视仕途为污秽之地。 B.传统中国社会中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功名利禄来衡量的,这种价值衡量体系在魏晋 时代坍塌了。 C.春秋战国时代士人们傲视天地和独立不羁的精神只能从魏晋士人的言行和故事中表 现出来。 D.由于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春秋战国极其相似,因此个性和才情得以充分展示,使 得这个时代极富创造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时代的皇权极不稳定甚至被世家大族牵制,皇帝便如同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B.魏晋投降之后,士大夫们操控朝廷大权,朝代虽然更替,但社会势力稳定不动摇, 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C.魏晋时代门第高贵的士人不但瞧不起门第不如他久远的皇帝,甚至不屑于为皇帝服 务,以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 D.魏晋是一个价值失范、礼崩乐坏,然而思想文化领域却获得了空前解放的时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语文试卷 分) 第 3 页(共 12 页) 语文试卷 第 4 页(共 12 页)
苏氏自唐始家于眉,阅五季皆不出仕。天禧中,伯父苏公独勤奋问学,既冠,中进士乙 科。及其为吏,能据法以左右民,所至号称循良。学者自是相继辈出,皆以公为称首。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 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 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 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 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 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 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 名臣 选知样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日:“书手 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 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日:“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 绚日:“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 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 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日:“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嘉祐七年八月,无疾暴卒,享年六十有二。生子三人:不欺,太子中舍,监成都粮料; 不疑,承议郎,通判嘉州;公既没,相继而亡;季日不危,家居不求禄仕。公没二十七年, 不危状公遗事,以授公之从子辙,日:“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 不孝大矣。”辙幼与兄轼皆侍伯父,闻其言日:“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 不止。出游于涂,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 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节选自《苏辙集·伯父基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虽以职事之 事:事务 B.遂直其冤 直:洗雪
苏氏自唐始家于眉,阅五季皆不出仕。天禧中,伯父苏公独勤奋问学,既冠,中进士乙 科。及其为吏,能据法以左右民,所至号称循良。学者自是相继辈出,皆以公为称首。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 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 。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 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 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 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 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 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 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 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 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 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 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 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嘉祐七年八月,无疾暴卒,享年六十有二。生子三人:不欺,太子中舍,监成都粮料; 不疑,承议郎,通判嘉州;公既没,相继而亡;季曰不危,家居不求禄仕。公没二十七年, 不危状公遗事,以授公之从子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 不孝大矣。”辙幼与兄轼皆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 不止。出游于涂,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 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节选自《苏辙集·伯父墓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公虽以职事.之 事:事务 B.遂直.其冤 直:洗雪
C.尹以诿公 诿:委托 D.命内侍省推之推:审查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 ①能据法以左右民,所至号称循良。 ②未几,移风州司法 ③及公往,遂直其冤。 ④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 ⑤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 ⑥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苏涣性格刚直不阿。尽管凤州知州王蒙正非常重用并举荐他,但苏涣不为其所动, 酃视其仗势骄横,因此受到士人的称赞。 B.苏涣爱惜重视人才。阗人鲜于侁年少好学行为淳厚,在苏公的礼遇下步入仕途,成 为了苏公所期望的好官 C.苏涣为官公正有方。面对张宗为奸乱法,宦官干预的情况,苏涣一方面依法秉公办 事,一方面又请府尹李绚出力解决,终使皇帝亲命内侍省查清了此事。 D.苏涣对己要求严格。他不仅出游在外行为举止符合规矩,而且回到卧室都毫无惰怠 之色,自己没犯过什么错误,希望晚翠们也能效法学习他。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风州司法 (2)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公之从子辙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唐多令(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 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蕪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系裙带住,漫长是 系行舟。 [注释]漫:徒然。 8.“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5分 9.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2) 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3)荡胸生曾云,语文卷第51》) (4)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C.尹以诿.公 诿:委托 D.命内侍省推.之 推:审查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 分) ①能据法以左右民,所至号称循良。 ②未几,移凤州司法。 ③及公往,遂直其冤。 ④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 ⑤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 ⑥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涣性格刚直不阿。尽管凤州知州王蒙正非常重用并举荐他,但苏涣不为其所动, 鄙视其仗势骄横,因此受到士人的称赞。 B.苏涣爱惜重视人才。阆人鲜于侁年少好学行为淳厚,在苏公的礼遇下步入仕途,成 为了苏公所期望的好官。 C.苏涣为官公正有方。面对张宗为奸乱法,宦官干预的情况,苏涣一方面依法秉公办 事,一方面又请府尹李绚出力解决,终使皇帝亲命内侍省查清了此事。 D.苏涣对己要求严格。他不仅出游在外行为举止符合规矩,而且回到卧室都毫无惰怠 之色,自己没犯过什么错误,希望晚辈们也能效法学习他。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 (2)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公之从子辙。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8~9 题 唐 多 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 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系裙带住,漫长是、 系行舟。 [注释]漫:徒然。 8.“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5 分) 9.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2) ,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3)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 (4)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语文试卷 第 5 页(共 12 页) 语文试卷 第 6 页(共 12 页)
)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淇水汤汤, 。(《诗经氓》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 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 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 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5)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6)淇水汤汤, 。(《诗经 氓》)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 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 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 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 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 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 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 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 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孑的信,就像电报,只有 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 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 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 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 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 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 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 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 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 孑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 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 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 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 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 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 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 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 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 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 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 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 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 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 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 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 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 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 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 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 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孢睡耍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 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 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 使我深感内疚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 闷日子 B.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散文用抽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 式的追忆。 D.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 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E.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 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 (3)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6分) (4)这是一篇源自作者心扉的文章,夹杂着对自己过去无知的负疚和对母亲感恩似的怀念。 读来扣人心扉,《我只欠母亲》就像一面警钟在敲响,给我们深刻的震撼。请联系自 身说说你的感受。(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平民教育家晏阳初 晏阳初生于四川巴中县一个塾师之家,童年在传教士举办的西式学堂接受教育。17岁 从成都高中毕业。1916年考入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与经济学,获学士学位。一战期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 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 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 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 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 使我深感内疚。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 闷日子。 B.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 式的追忆。 D.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 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E.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 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6 分) (3)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6 分) (4)这是一篇源自作者心扉的文章,夹杂着对自己过去无知的负疚和对母亲感恩似的怀念。 读来扣人心扉,《我只欠母亲》就像一面警钟在敲响,给我们深刻的震撼。请联系自 身说说你的感受。(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平民教育家晏阳初 晏阳初生于四川巴中县一个塾师之家,童年在传教士举办的西式学堂接受教育。17 岁 从成都高中毕业。1916 年考入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与经济学,获学士学位。一战期 语文试卷 第 7 页(共 12 页) 语文试卷 第 8 页(共 12 页)
间,这位前途无量的中国学生毫不迟疑奔赴法国,帮助华工改善其不幸处境,任北美基督教 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他教目不识丁的华工读书写字,并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创办了《中华劳 工周报》,此为中国报刊史上最早的工人报纸。1920年,他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 同年回国。于1920年回国后,献身平民教育事业,于1923年,成立了著名的中华平民教 育促进会。由于意识到中国的文盲主要是在农村,1926年,平教会选定河北定县为实验区, 开启了而后蔚为壮观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先河。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乡村建设的整 体思路。晏阳初将中国农村的问题归为“愚、穷、弱、私”四端,主张以文艺、生计、卫 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别医治之 与许多理论家不同,晏阳初是一名实干家。他积极提倡“博士下乡”,并且身先士卒, 举家迁往农村。他的同事中有许多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许多人舍弃了大学校长、教授的 工作和当官升迁的机会,来到农民之中,探索农村建设、民族自强自救的道路。他说:“我 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我确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一个传 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我是革命者,想以教育革除恶习败俗,去旧创新 却不主张以暴易暴,杀人放火。…我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圣奥古斯丁说:在每一 个灵魂的深处,都有神圣之物。人类良知的普遍存在,也是我深信不疑的 在晏阳初看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话虽旧,“实有至理。人民委实是国家 的根本。“然而,当时中国虽号称有四万万人民,但其中80%以上是文盲。而且中国以农 立国,这些“有眼不会识字的瞎民”的绝大多数是在农村。因此,为平民办教育,元其是到 乡村中去为农民办教育,“开发世界最大最富的“脑矿”,这是关系到“本固邦宁”的根 本问题 在乡村教育实践中,晏阳初认为推行“四大教育”,必须釆用“三大方式”,即学校 式、家庭式和社会式。晏阳初还主张要“化农民”,必先“农民化”。晏阳初认为,知识分 子到乡村去,为农民办教育,要“化农民”,自己首先必须“农民化”。要虚心向农民学习, 给农民作学徒”;要与农民共同生活和劳动,只有在同他们广泛深入的接触中,才能真正 了解他们的需要,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反映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不仅 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而且在当下也仍有现实意义
间,这位前途无量的中国学生毫不迟疑奔赴法国,帮助华工改善其不幸处境,任北美基督教 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他教目不识丁的华工读书写字,并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创办了《中华劳 工周报》,此为中国报刊史上最早的工人报纸。1920 年,他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 同年回国。于 1920 年回国后,献身平民教育事业,于 1923 年,成立了著名的中华平民教 育促进会。由于意识到中国的文盲主要是在农村,1926 年,平教会选定河北定县为实验区, 开启了而后蔚为壮观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先河。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乡村建设的整 体思路。晏阳初将中国农村的问题归为 “愚、穷、弱、私”四端,主张以文艺、生计、卫 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别医治之。 与许多理论家不同,晏阳初是一名实干家。他积极提倡“博士下乡”,并且身先士卒, 举家迁往农村。他的同事中有许多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许多人舍弃了大学校长、教授的 工作和当官升迁的机会,来到农民之中,探索农村建设、民族自强自救的道路。他说:“我 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我确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一个传 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我是革命者,想以教育革除恶习败俗,去旧创新, 却不主张以暴易暴,杀人放火。……我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圣奥古斯丁说:‘在每一 个灵魂的深处,都有神圣之物’。人类良知的普遍存在,也是我深信不疑的”。 在晏阳初看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话虽旧,“实有至理。人民委实是国家 的根本。”然而,当时中国虽号称有四万万人民,但其中 80%以上是文盲。而且中国以农 立国,这些“有眼不会识字的瞎民”的绝大多数是在农村。因此,为平民办教育,尤其是到 乡村中去为农民办教育,“开发世界最大最富的‘脑矿’”,这是关系到“本固邦宁”的根 本问题。 在乡村教育实践中,晏阳初认为推行“四大教育”,必须采用“三大方式”,即学校 式、家庭式和社会式。晏阳初还主张要“化农民”,必先“农民化”。晏阳初认为,知识分 子到乡村去,为农民办教育,要“化农民”,自己首先必须“农民化”。要虚心向农民学习, “给农民作学徒”;要与农民共同生活和劳动,只有在同他们广泛深入的接触中,才能真正 了解他们的需要,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反映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不仅 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而且在当下也仍有现实意义
三十年代蔚为壮观的乡村建设运动被抗日战争所中断,乡建运动后来被视为“改良主 义”,有人批评其实效差,未能挽救农村破产的命运。其实,教育本来就是一个迟效的事业, 对教育改革不能持过于简单的评价。据80年代初河北省的材料,由平教会当年的工作 定县已成为玟文盲县,髅第资粪全良神猪、优质白杨和良种苹果,现在 依然享誉河北,致富于民 抗战时期,他又在重庆创办乡村建设学院,并任院长。50年代之后,晏阳初将他的事 业推广到国际上,在泰国、印度、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加纳等国继续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 建设,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为晏阳初颁发“终止饥饿终 身成就奖”,并柷贺他97岁诞辰。1985年,晏阳初终于重回祖国,并到四川访问。他于 1990年3月病逝于美国纽约,享年百岁。环顾今日之农村,虽有天地翻覆之变,但基本的 问题和处境仍然是相似的。晏阳初一生矢志平民教育、献身乡村建设的精神,更是当下十分 稀缺、需要我们勉力继承和弘扬的精神遗产。 (1)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A.由于意识到中国的文盲主要是在农村,1926年,平教会选定河北定县为实验区,开 启了而后蔚为壮观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先河。 B.二三十年代蔚为壮观的乡村建设运动被抗日战争所中断,乡建运动被视为“改良主 义”,有人批评其实效差,未能挽救农村破产的命运。 C.据记载,由于平教会当年的工作,定县已成为无文盲县,已消灭天花;当年平教会 当年引进的良种猪、优质白杨和良种苹果,现在依然享誉河北,致富于民 D.晏阳初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在每一个灵魂的深处,都有神圣之物”,人类 良知的普遍存在,是我深信不疑的。 E.晏阳初一生矢志平民教育、献身乡村建设的精神,更是当下十分稀缺、需要我们勉 力继承和弘扬的精神遗产。 (2)晏阳初先生为什么被称为“平民教育家”?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6分) (3)晏阳初先生的教育主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4)“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晏阳初先生遵循的古圣铭言。请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 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二三十年代蔚为壮观的乡村建设运动被抗日战争所中断,乡建运动后来被视为“改良主 义”,有人批评其实效差,未能挽救农村破产的命运。其实,教育本来就是一个迟效的事业, 对教育改革不能持过于简单的评价。据 80 年代初河北省的材料,由于平教会当年的工作, 定县已成为无文盲县,已消灭天花;当年平教会引进的良种猪、优质白杨和良种苹果,现在 依然享誉河北,致富于民。 抗战时期,他又在重庆创办乡村建设学院,并任院长。50 年代之后,晏阳初将他的事 业推广到国际上,在泰国、印度、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加纳等国继续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 建设,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1987 年,美国总统里根为晏阳初颁发“终止饥饿终 身成就奖”,并祝贺他 97 岁诞辰。1985 年,晏阳初终于重回祖国,并到四川访问。他于 1990 年 3 月病逝于美国纽约,享年百岁。环顾今日之农村,虽有天地翻覆之变,但基本的 问题和处境仍然是相似的。晏阳初一生矢志平民教育、献身乡村建设的精神,更是当下十分 稀缺、需要我们勉力继承和弘扬的精神遗产。 (1)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 分) A. 由于意识到中国的文盲主要是在农村,1926 年,平教会选定河北定县为实验区,开 启了而后蔚为壮观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先河。 B. 二三十年代蔚为壮观的乡村建设运动被抗日战争所中断,乡建运动被视为“改良主 义”,有人批评其实效差,未能挽救农村破产的命运。 C. 据记载,由于平教会当年的工作,定县已成为无文盲县,已消灭天花;当年平教会 当年引进的良种猪、优质白杨和良种苹果,现在依然享誉河北,致富于民。 D. 晏阳初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在每一个灵魂的深处,都有神圣之物”,人类 良知的普遍存在,是我深信不疑的。 E.晏阳初一生矢志平民教育、献身乡村建设的精神,更是当下十分稀缺、需要我们勉 力继承和弘扬的精神遗产。 (2)晏阳初先生为什么被称为“平民教育家”?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6 分) (3)晏阳初先生的教育主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 分) (4)“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晏阳初先生遵循的古圣铭言。请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 对这句话的理解。(8 分) 语文试卷 第 9 页(共 12 页) 语文试卷 第 10 页(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