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环境学 英文名称: EnvironmentalStudie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普通物理学等 、课程简介 《环境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基本内容之一。本课程以环境基夲规律为主线,分三篇展开讨论:环境问题篇、环境学原理篇、环 境调控篇。分別从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物理环境、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全球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 互作用原理,既传授近几十年来环境科学硏究的主要科学成就,也讲述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的最新研 究成果,以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环境学》是髙等学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 使学生对环境科学学科有一个综合系统的认识,理解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新兴学 科,明确环境科学的硏究范畤、任务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弄清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 机制,了解污染物的危害:掌握人与环境关系基本原理:了解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途径和环境管理 体系: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硏究的发展领域,了解世界环境状况,人类面临的环境挑 战及环境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环境研究技能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 2.明确学习环境科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3.了解我国环境状况和当前世界环境热点问题
《环境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环境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Studie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时:54 学 分:3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普通物理学等。 二、课程简介 《环境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基本内容之一。本课程以环境基本规律为主线,分三篇展开讨论:环境问题篇、环境学原理篇、环 境调控篇。分别从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物理环境、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全球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 互作用原理,既传授近几十年来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科学成就,也讲述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的最新研 究成果,以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环境学》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 使学生对环境科学学科有一个综合系统的认识,理解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新兴学 科,明确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任务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弄清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 机制,了解污染物的危害;掌握人与环境关系基本原理;了解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途径和环境管理 体系;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研究的发展领域,了解世界环境状况,人类面临的环境挑 战及环境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环境研究技能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 2.明确学习环境科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3.了解我国环境状况和当前世界环境热点问题
4.了解环境科学的内涵与外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概述 主要内容:环境概念、环境分类、环境要素、环境的功能特性、环境的多样性。 第二节环境问题 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当前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 第三节环境科学 主要内容: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第二章水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水体、水体环境容量与水体污染等基本概念 2.掌握水体主要污染物的分类、来源及危害 3.了解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4.掌握衡量水体污染的主要指标 5.熟悉水体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和处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水资源与水环境 主要内容:水的形成、水的分布、天然水体的组成、主要水质指标、水的循环、人与水的关 系。 第二节水污染 主要内容:水污染现象、污染物及其危害、水污染现象污染源、污染类型。 第三节水环境功能与水质标准 主要内容:水环境基准与水质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第四节水污染控制 主要内容:水体主要污染源、水体主要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水污染的特征、水污染控制。 第三章大气环境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大气的组成及结构,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地理因素 2.掌握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种类、来源及危害 3.了解有关大气质量标准的内容和制定原则,了解大气污染指数 4.熟悉大气污染控制途径和治理的主要技术 (二)教学内容
4.了解环境科学的内涵与外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概述 主要内容:环境概念、环境分类、环境要素、环境的功能特性、环境的多样性。 第二节环境问题 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当前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 第三节环境科学 主要内容: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第二章水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水体、水体环境容量与水体污染等基本概念 2.掌握水体主要污染物的分类、来源及危害 3.了解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4.掌握衡量水体污染的主要指标 5.熟悉水体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和处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水资源与水环境 主要内容:水的形成、水的分布、天然水体的组成、主要水质指标、水的循环、人与水的关 系。 第二节水污染 主要内容:水污染现象、污染物及其危害、水污染现象污染源、污染类型。 第三节水环境功能与水质标准 主要内容:水环境基准与水质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第四节水污染控制 主要内容:水体主要污染源、水体主要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水污染的特征、水污染控制。 第三章大气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大气的组成及结构,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地理因素 2.掌握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种类、来源及危害 3.了解有关大气质量标准的内容和制定原则,了解大气污染指数 4.熟悉大气污染控制途径和治理的主要技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大气概述 主要内容:大气的主要组成、大气的结构。 第二节大气污染 主要内容: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危害。 第三节大气污染控制 主要内容:大气质量标准、清洁能源、绝色交通、末端治理、环境自净。 第四节全球大气环境变化 主要内容: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第四章土壤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与土壤污染相关的土壤组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 2.掌握土壤污染的特点,掌握主要土壤污染物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特征 3.了解土壤环境标准 4.掌握土壤污染防治策略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概述 主要内容:土壤的组成与结构、土壤环境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土壤环境概述 主要内容: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胶体物质、土壤缓冲性、土壤氧化还原性 第三节土壤污染 主要内容:土壤污染与土壤污染物、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土壤的自净能力 第四节土壤环境标准和土壤污染防治 主要内容:土壤环境标准、土壤污染的防治、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第五章固体废物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及危害 2.掌握固体废物处理的基本原则、基本途径和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意义与实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固体废弃物来源与分类 主要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固体废物的来源及分类、固体废物的排放量。 第二节固体废物污染 主要内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控制及管理
第一节大气概述 主要内容:大气的主要组成、大气的结构。 第二节大气污染 主要内容: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危害。 第三节大气污染控制 主要内容:大气质量标准、清洁能源、绝色交通、末端治理、环境自净。 第四节全球大气环境变化 主要内容: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第四章土壤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与土壤污染相关的土壤组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 2.掌握土壤污染的特点,掌握主要土壤污染物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特征 3.了解土壤环境标准 4.掌握土壤污染防治策略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概述 主要内容:土壤的组成与结构、土壤环境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土壤环境概述 主要内容: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胶体物质、土壤缓冲性、土壤氧化还原性 第三节土壤污染 主要内容:土壤污染与土壤污染物、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土壤的自净能力 第四节土壤环境标准和土壤污染防治 主要内容:土壤环境标准、土壤污染的防治、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第五章固体废物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及危害 2.掌握固体废物处理的基本原则、基本途径和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意义与实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固体废弃物来源与分类 主要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固体废物的来源及分类、固体废物的排放量。 第二节固体废物污染 主要内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控制及管理
第三节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 主要内容: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运输、固体废物处理和最终处置。 第四节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 主要内容: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的基本方法、固体废物的资源化 第六章物理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热污染等物理污染因子的来源及危害和控制 2.掌握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热污染等物理污染因子的控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声学环境 主要内容:噪声概述、噪声来源、噪声危害、噪声控制。 第二节电磁辐射 主要内容:电磁辐射的来源、电磁辐射的危害、电磁污染的控制 第三节放射性污染 主要内容: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危害和影响、放射性污染的类型、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第四节光污染 主要内容:光污染的来源、危害与控制 第五节热污染 主要内容:热污染的类型、危害、控制。 第七章生物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运转化与致毒作用 2.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循环、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归宿、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污染与生物 主要内容: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第二节生物效应的危害 主要内容:典型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事件。 第八章环境环境多样性原理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多样性原理概述、人类需求和创造多样性、自然环境多样性 2.掌握环境多样性原理
第三节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 主要内容: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运输、固体废物处理和最终处置。 第四节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 主要内容: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的基本方法、固体废物的资源化。 第六章物理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热污染等物理污染因子的来源及危害和控制; 2.掌握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热污染等物理污染因子的控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声学环境 主要内容:噪声概述、噪声来源、噪声危害、噪声控制。 第二节电磁辐射 主要内容:电磁辐射的来源、电磁辐射的危害、电磁污染的控制 第三节放射性污染 主要内容: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危害和影响、放射性污染的类型、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第四节光污染 主要内容:光污染的来源、危害与控制。 第五节热污染 主要内容:热污染的类型、危害、控制。 第七章生物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运转化与致毒作用 2.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循环、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归宿、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污染与生物 主要内容: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第二节生物效应的危害 主要内容:典型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事件。 第八章环境环境多样性原理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多样性原理概述、人类需求和创造多样性、自然环境多样性 2.掌握环境多样性原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多样性原理概述 主要内容: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环境多样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多样性 主要内容:物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环境过程多样性、环境形态多样性。 第三节人类需求和创造多样性 主要内容:人类需求的多样性、人类创造的多样性、人类衣食住行的多样性 第四节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多样性 主要内容: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人类与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多样性。 第九章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人与环境和谐程度五方面内容 2.掌握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 主要内容: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 第二节适应生存 主要内容:生物生态适应、社会生态适应 第三节环境安全 主要内容:自然灾害与安全、环境灾害与安全 第四节环境健康 主要内容:自然灾害与安全、环境灾害与安全 第五节环境舒适 主要内容:城市、农村环境舒适 第六节环境欣赏 主要内容:自然景观欣赏、人文环境欣赏。 第十章规律规则原理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规律规则原理 2.掌握环境准则与环境质量标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规律规则原理概述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多样性原理概述 主要内容: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环境多样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多样性 主要内容:物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环境过程多样性、环境形态多样性。 第三节人类需求和创造多样性 主要内容:人类需求的多样性、人类创造的多样性、人类衣食住行的多样性。 第四节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多样性 主要内容: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人类与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多样性。 第九章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人与环境和谐程度五方面内容 2.掌握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 主要内容: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 第二节适应生存 主要内容:生物生态适应、社会生态适应。 第三节环境安全 主要内容:自然灾害与安全、环境灾害与安全。 第四节环境健康 主要内容:自然灾害与安全、环境灾害与安全。 第五节环境舒适 主要内容:城市、农村环境舒适。 第六节环境欣赏 主要内容:自然景观欣赏、人文环境欣赏。 第十章规律规则原理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规律规则原理 2. 掌握环境准则与环境质量标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规律规则原理概述
主要内容:规律、规则、规律与规则、规律规则原理。 第二节环境准则与环境质量标准 主要内容:环境准则、环境质量标准。 第三节环境技术规则 主要内容:环境技术政策、环境标准 第四节环境社会规则 主要内容:环境伦理、环境法律、环境管理。 第五节环境经济规则 主要内容:环境经济战略、环境经济政策、环境经济制度 第十一章五律协同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五类现象与五类规律基本内容 2.掌握五类协同原理理论与实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五类现象与五类规律 主要内容:五类现象、五类规律、五类科学。 第二节五律解析与五律协同 主要内容:五类协同原理、人口发展的五律解析 第十二章可持续发展 )目的与要求 了解可持续发展由来和基本理念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主要内容:早期的反思、增长的极限、全球的觉醒、可持续发展的提出、重要里程碑。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结构、可持续发展的五律协同、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中间穿插部分动画与 录像资料
主要内容:规律、规则、规律与规则、规律规则原理。 第二节环境准则与环境质量标准 主要内容:环境准则、环境质量标准。 第三节环境技术规则 主要内容:环境技术政策、环境标准。 第四节环境社会规则 主要内容:环境伦理、环境法律、环境管理。 第五节环境经济规则 主要内容:环境经济战略、环境经济政策、环境经济制度。 第十一章五律协同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五类现象与五类规律基本内容 2. 掌握五类协同原理理论与实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五类现象与五类规律 主要内容:五类现象、五类规律、五类科学。 第二节五律解析与五律协同 主要内容:五类协同原理、人口发展的五律解析。 第十二章可持续发展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可持续发展由来和基本理念; 2.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主要内容:早期的反思、增长的极限、全球的觉醒、可持续发展的提出、重要里程碑。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结构、可持续发展的五律协同、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中间穿插部分动画与 录像资料
六、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 七、课程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为进一步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硏创新能力,要求学生査阅文献资料、撰写 读书报告,并进行交流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髙了学生査阅文献、写作以及口头表达 等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具体作业要求: (1)结合各章内容,阅读专业文献4篇以上,了解学科研究进展; (2)本课程的总阅读量不少于30篇,并完成5次书面文献阅读作业 (3)布置1次小论文或出题作业 在第三、四、五章开展一次教学录象,课堂分组讨论与发言;在第六章开展教学参观延安大学 生科科学学院动、植物标本室:安排一次教学见习,参观延安市污水厂、自来水公司、垃圾填埋 场;实践课环节要求学生完成调研提纲、实地调硏、撰写见习报告等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教材:左玉辉主编,《环境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参考资料 1.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二版),高教版,2010 2.鞠美庭,《环境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何强等,《环境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程发良等,《环境保护基础》,清华版,200 5.陈立民等,《环境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9 见习教学计划 、课程见习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环境学课程见习是在学习基础理论课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后,进入工厂企业现场进行环境现 状感性认识学习,对本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个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同时对环境科学现状有进 步了解,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有个初步认识。 2、通过对环境相关企业的运行管理的了解,进一步掌握企业的基本运作方式。 3、通过对工厂工人师傅的学习、接触,进一步培养劳动的观念,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髙思 想觉悟,建立为社会作贡献的思想
六、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 七、课程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为进一步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撰写 读书报告,并进行交流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写作以及口头表达 等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具体作业要求: (1)结合各章内容,阅读专业文献4篇以上,了解学科研究进展; (2)本课程的总阅读量不少于30篇,并完成5次书面文献阅读作业; (3)布置1次小论文或出题作业。 在第三、四、五章开展一次教学录象,课堂分组讨论与发言;在第六章开展教学参观延安大学 生科科学学院动、植物标本室;安排一次教学见习,参观延安市污水厂、自来水公司、垃圾填埋 场;实践课环节要求学生完成调研提纲、实地调研、撰写见习报告等。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教材:左玉辉主编,《环境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参考资料: 1.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二版),高教版,2010. 2.鞠美庭,《环境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何强等,《环境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程发良等,《环境保护基础》,清华版,2009. 5.陈立民等,《环境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9. 见习教学计划 一、课程见习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环境学课程见习是在学习基础理论课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后,进入工厂企业现场进行环境现 状感性认识学习,对本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个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同时对环境科学现状有进 一步了解,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有个初步认识。 2、通过对环境相关企业的运行管理的了解,进一步掌握企业的基本运作方式。 3、通过对工厂工人师傅的学习、接触,进一步培养劳动的观念,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思 想觉悟,建立为社会作贡献的思想
4、通过见习,进一步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开 拓思维,树立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坚定学生从事环境科学工作的信心 、见习内容: 、工厂企业生产工艺基本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生产过程。废水处理方法、处理设备、处理工 艺及处理能力。 2、工厂企业的环境管理运作过程,环境监测、达标情况。 教学基本要求 1、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初步了解工艺原理和各种设备设施等 2、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自动化控制的手段,以及环境监测的组织结构。 3、了解污染物的分析测方法,实际的操作手段 4、了解生产企业的“三废”排放的种类和数量,控制指标及其分析方法,排放标准。 5、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工厂安全生产及操作规程。 6、随时记录,认真记好笔记,最后经过整理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写见习报告 7、见习报告要求对见习内容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总结 五、见习地点及时间安排 地点延安市污水处理厂 延安市自来水公司|延安市垃圾填埋场 时间 半天 半天 注:9-10周安排课程见习
4、通过见习,进一步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开 拓思维,树立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坚定学生从事环境科学工作的信心。 二、见习内容: 1、工厂企业生产工艺基本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生产过程。废水处理方法、处理设备、处理工 艺及处理能力。 2、工厂企业的环境管理运作过程,环境监测、达标情况。 三、教学基本要求 1、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初步了解工艺原理和各种设备设施等。 2、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自动化控制的手段,以及环境监测的组织结构。 3、了解污染物的分析测方法,实际的操作手段。 4、了解生产企业的“三废”排放的种类和数量,控制指标及其分析方法,排放标准。 5、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工厂安全生产及操作规程。 6、随时记录,认真记好笔记,最后经过整理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写见习报告。 7、见习报告要求对见习内容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总结。 五、见习地点及时间安排 地点 延安市污水处理厂 延安市自来水公司 延安市垃圾填埋场 时间 半天 半天 注:9-10周安排课程见习